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人类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也需要排放到环境中。不当的利用方式让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导致了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自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这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也促使人们思考建立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
一、人地关系的恶化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崇拜和依赖,到农业文明时期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对抗,再到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人地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错误认识造成的。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蒸汽机等新动力机器的广泛使用则刺激了人们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于是,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变得荒芜遍野,原先清澈见底的河流现在污浊不堪,原来安逸宁静的村庄成为嘈杂不堪的城市。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人类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着自身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环境本身的承载力而只一味地排放废弃物,当排放废弃物的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形成环境污染,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这种危害来自于许多方面:工业“三废”和有害农药的任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活垃圾的随意堆积会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运输会导致噪声污染。人们在呼吸受污染的空气、饮用受污染的水、食用受污染的土地上生长的粮食和蔬菜后会影响身体健康,也增加了罹患癌症的风险。中国的西部尤其是贺兰山区就是如此,内蒙古和宁夏两省区交界的贺兰山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而成为工业集中的地区,附近的黄河为工业生产提供水源,当地的戈壁、沙漠又成为天然、便宜的地皮,这样有利的区位条件吸引了一些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趁着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提出的优惠条件大举向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但资源丰富的省份转移。这些企业产生的污染物任意向环境中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西部地区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毁灭性打击,母亲河黄河也被他们当作一条巨大的排水沟,污水未经处理便向河流中排放,影响了下游人民的健康。
这种忽视环境存在与价值的发展模式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也对日常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气候变暖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臭氧层耗损使得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对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多样化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会腐蚀建筑,危害森林生长;土地荒漠化正在一步步侵蚀森林和农田,导致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森林数量的锐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使许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环境污染让许多人患上难以治愈的疾病……其它诸如发生于20世纪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以及印度的博帕尔事件等十大环境公害事件,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无数残酷的事实使得人类在无限悲痛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发生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事实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选择一条合理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有效途径
犹如春天里的一声呐喊,1962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先驱——蕾切尔·卡森女士在她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涉及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在书中她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但被忽视的问题—环境问题。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可以视为当代环境保护运动的起始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逐渐意识到环境权益是公民所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和地理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才能使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怎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终于找到正确答案,那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主要的内容体现在三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其中共同性原则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所坚持的,这方面《京都议定书》是一个范例,1997年12月通过的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但义务上有所区别的原则。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人类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同样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得中国政府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只是在用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想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了集约型的经济发展、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战略方向。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新能源、进行生态建设等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的指导思想,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正积极转变传统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在新能源开发中,风能和核能目前已经大规模使用,尤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利用前景较佳。有计算表明,平均每装一台单机容量为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每年可以减排2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了2.6千米2树木,另外还能减排10吨二氧化硫和6吨二氧化氮,而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力争风电装机容量2020年达到3 000万千瓦,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环保产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举措。面对污水处理、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巨大需求,我国引入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项举措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提高,促进相关的人才培养,扩大就业,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承担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努力,公众的支持与参与也同样重要。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保护环境:重复利用节约用水;减少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支持绿色照明,节约用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少用一次性制品,自备购物袋,减少浪费;买环保电池,选绿色包装;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珍惜纸张,植树护林;做环保志愿者,参与保护地球……为保护、改善环境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经济建设过程中,应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母亲!▲
一、人地关系的恶化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崇拜和依赖,到农业文明时期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对抗,再到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人地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错误认识造成的。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蒸汽机等新动力机器的广泛使用则刺激了人们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于是,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变得荒芜遍野,原先清澈见底的河流现在污浊不堪,原来安逸宁静的村庄成为嘈杂不堪的城市。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人类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着自身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环境本身的承载力而只一味地排放废弃物,当排放废弃物的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形成环境污染,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这种危害来自于许多方面:工业“三废”和有害农药的任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活垃圾的随意堆积会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运输会导致噪声污染。人们在呼吸受污染的空气、饮用受污染的水、食用受污染的土地上生长的粮食和蔬菜后会影响身体健康,也增加了罹患癌症的风险。中国的西部尤其是贺兰山区就是如此,内蒙古和宁夏两省区交界的贺兰山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而成为工业集中的地区,附近的黄河为工业生产提供水源,当地的戈壁、沙漠又成为天然、便宜的地皮,这样有利的区位条件吸引了一些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趁着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提出的优惠条件大举向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但资源丰富的省份转移。这些企业产生的污染物任意向环境中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西部地区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毁灭性打击,母亲河黄河也被他们当作一条巨大的排水沟,污水未经处理便向河流中排放,影响了下游人民的健康。
这种忽视环境存在与价值的发展模式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也对日常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气候变暖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臭氧层耗损使得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对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多样化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会腐蚀建筑,危害森林生长;土地荒漠化正在一步步侵蚀森林和农田,导致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森林数量的锐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使许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环境污染让许多人患上难以治愈的疾病……其它诸如发生于20世纪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以及印度的博帕尔事件等十大环境公害事件,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无数残酷的事实使得人类在无限悲痛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发生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事实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选择一条合理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有效途径
犹如春天里的一声呐喊,1962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先驱——蕾切尔·卡森女士在她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涉及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在书中她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但被忽视的问题—环境问题。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可以视为当代环境保护运动的起始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逐渐意识到环境权益是公民所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和地理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才能使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怎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终于找到正确答案,那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主要的内容体现在三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其中共同性原则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所坚持的,这方面《京都议定书》是一个范例,1997年12月通过的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但义务上有所区别的原则。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人类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同样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得中国政府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只是在用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想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了集约型的经济发展、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战略方向。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新能源、进行生态建设等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的指导思想,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正积极转变传统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在新能源开发中,风能和核能目前已经大规模使用,尤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利用前景较佳。有计算表明,平均每装一台单机容量为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每年可以减排2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了2.6千米2树木,另外还能减排10吨二氧化硫和6吨二氧化氮,而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力争风电装机容量2020年达到3 000万千瓦,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环保产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举措。面对污水处理、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巨大需求,我国引入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项举措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提高,促进相关的人才培养,扩大就业,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承担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努力,公众的支持与参与也同样重要。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保护环境:重复利用节约用水;减少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支持绿色照明,节约用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少用一次性制品,自备购物袋,减少浪费;买环保电池,选绿色包装;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珍惜纸张,植树护林;做环保志愿者,参与保护地球……为保护、改善环境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经济建设过程中,应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