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舞蹈;游戏;幼儿发展
我国儿童教育家胡叔异七十多年前在他的《小学游戏教学法》中就明确提出:“儿童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游戏。”我国教育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近年的文件当中都反复提出了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这一要求从未改变过并一直强调于文件当中,因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游戏的陪伴,那么结合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特点,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具有通过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的专业技能,能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发展,作为一名幼儿园舞蹈老师,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利用游戏组织教学,能够更加灵活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一、舞蹈中的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肢体表现能力
舞蹈课程主要是通过给幼儿提供艺术氛围的熏陶,让幼儿从小接触音乐、律动,让他们通过舞蹈带来的肢体的抒发,进一步提升幼儿对艺术的表现能力。
在音乐游戏与舞蹈教学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一种最初的学习方式。任何艺术的审美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在舞蹈教育中模仿是必要的一种学习,人们通过模仿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创作出形形色色的舞蹈语汇,因此培养幼儿的舞蹈表现力不能丢弃模仿,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需要让幼儿更加自由地舞蹈,快乐地舞蹈,这时候游戏的渗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教学游戏化能让幼儿更自然更自由地进行肢体展示。如在大班的舞蹈课程中,有一个舞蹈律动《动物狂欢》,之前我已经组织孩子们学习模仿过不同的动物律动,掌握的情况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可是在表现这个律动组合时却总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通过反思,我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幼儿两两分组,然后告诉他们:“森林国王要邀请动物朋友到森林公园来做客,但是他告诉我只邀请最活泼可爱的一些动物,你们等会儿就要扮演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来跳舞,看看谁表演的最像最好,就能得到邀请卡”。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都给调动起来了,他们用心地跟着音乐旋律扭动着身体,还会互相欣赏和评价,“我觉得我这个动作像小猫…不像不像,我家的小猫是这样走路的,你的脚还要再抬高一点”“你觉得我像大象在喝水吗?…我是可爱的小羊”“不对不对,我才像小绵羊”,“兔子的耳朵要竖起来”……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在说着跳着,舞蹈室里充满了热闹欢乐的气氛。
在活动的尾声,我特意邀请了几个老师来扮演“评委”,孩子们分组上场,根据音乐旋律节奏的变换扮演各种动物,音乐或快或慢,孩子们也尽情表现着自己最优美的舞姿,最后《动物狂欢》这个律动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跟随音乐快乐地用自己的身体去大胆展示,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舞蹈中的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协同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合作也就会有交流、分工、配合,而分工和配合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如何进行交流、分工、配合?由于幼儿的年龄都比较小,语言交际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这个阶段就非常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指导和组织游戏,还要亲自融入到儿童当中去,作为当中的一名角色,蹲下来一边游戏一边引导孩子们学习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曾设计“手挽手蹦蹦跳游戏”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小朋友们一听到老师放的音乐,就马上去挽住一个你的小伙伴,大家要一起按音樂的节奏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当音乐放出来以后,很多幼儿就会去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你过来”,“我们两个一组”,“这个手腕住这个手”,“不是的,是这个手”,“来,我帮你们”,“跳啊”,“兔子跳跳”,“哎呀,你慢了”,“再来一次”。从幼儿们的这些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两个人互相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经过两个人不断的商量,不断地磨合后,舞蹈动作变得和谐、统一、有默契了。随着孩子们之间默契度的提高,我还会不断提升对舞蹈动作的进一步要求。
幼儿在合作时,两个人一定要同时、同一个节拍,并具有一定的默契,才能完成需要相互配合的舞蹈动作。所以,在练习的时候需要幼儿们自己相互磨合,一遍一遍,一次一次的反复练习,找到两个人之间的共同契合点。比如说“你快一点,我慢一点,还是说你慢一点,我快一点”就需要两个人想办法解决,商量一下“谁慢谁快”,“什么时候一起跳”,“什么时候一起落”,“哪个音乐点起份儿”等,这就考验两个人之间的沟通技巧和容让程度,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
教师慢慢地一步一步的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们在舞蹈中、在游戏里学会合理有效地交流、分工和配合,慢慢的孩子们也就学会了协调与合作。合作是幼儿进入到社会当中,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让他们逐渐学会社会当中的交往技巧,通过与人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的合作或者展开的竞争等,都是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舞蹈中的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幼儿在游戏当中还有另一个表现是尝试性行为。维果斯基认为,幼儿在游戏的表现中往往会以高于日常的行为水平,来达到对新的游戏的尝试感。
比如说在一次舞蹈小组合当中,穿插了一个单脚跳互换位置的游戏“小袋鼠采果子”。当我再次播放音乐时,转身就发现幼儿在玩舞蹈课程的热身游戏单脚跳时已经和当初,刚开始教的不一样了,有的幼儿已经不再遵从于基本的入门原则了,发现他们不再按常理一只脚反复的跳,而是上升为吸跳步。手、脚动作难度加大,并且音乐节奏由原来的“嗒~嗒~嗒~嗒~嗒~嗒~”加快为“滴嗒滴嗒滴嗒滴嗒”。
当幼儿们小心翼翼并成功地尝试了新的玩法后,他便又开始反复练习,直到玩腻,这种新的行为水平得以巩固,于是又开始新的尝试,如此不停地一步一步的进一步和完善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所以当幼儿开始新玩法时,他们总是会以自己的能力去不断的完善自己对游戏的适应性,一次一次的新的行为水平总会高于原有的游戏水平,这就是维果斯基所认为的“游戏就是儿童自己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所以,幼儿在游戏中是层层递进地自我发展。
通过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幼儿舞蹈中,游戏的渗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在幼儿舞蹈教学活动中插入游戏,不仅能培养幼儿鲜明地、生动地、灵活地节奏感;还能培养幼儿运用动作造型和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领悟舞蹈的内涵,这就是游戏与舞蹈教学的目的。舞蹈课程中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学习舞蹈的快乐,同时还可以感受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还可以让幼儿有不同方面的综合性发展。通过教师在不同游戏中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并在幼儿进行课程游戏时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幼儿发展的状况和数据,再不断调整游戏的内容、难度和强度等,达到寓教于乐的最终目标。
《指南》在艺术领域强调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发现需要通过主观意识去进行,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等。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艺术教育活动中,更重视对幼儿艺术创造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改变了以前重模仿轻创造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艺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所以,有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我国儿童教育家胡叔异七十多年前在他的《小学游戏教学法》中就明确提出:“儿童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游戏。”我国教育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近年的文件当中都反复提出了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这一要求从未改变过并一直强调于文件当中,因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游戏的陪伴,那么结合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特点,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具有通过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的专业技能,能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发展,作为一名幼儿园舞蹈老师,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利用游戏组织教学,能够更加灵活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一、舞蹈中的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肢体表现能力
舞蹈课程主要是通过给幼儿提供艺术氛围的熏陶,让幼儿从小接触音乐、律动,让他们通过舞蹈带来的肢体的抒发,进一步提升幼儿对艺术的表现能力。
在音乐游戏与舞蹈教学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一种最初的学习方式。任何艺术的审美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在舞蹈教育中模仿是必要的一种学习,人们通过模仿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创作出形形色色的舞蹈语汇,因此培养幼儿的舞蹈表现力不能丢弃模仿,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需要让幼儿更加自由地舞蹈,快乐地舞蹈,这时候游戏的渗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教学游戏化能让幼儿更自然更自由地进行肢体展示。如在大班的舞蹈课程中,有一个舞蹈律动《动物狂欢》,之前我已经组织孩子们学习模仿过不同的动物律动,掌握的情况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可是在表现这个律动组合时却总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通过反思,我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幼儿两两分组,然后告诉他们:“森林国王要邀请动物朋友到森林公园来做客,但是他告诉我只邀请最活泼可爱的一些动物,你们等会儿就要扮演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来跳舞,看看谁表演的最像最好,就能得到邀请卡”。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都给调动起来了,他们用心地跟着音乐旋律扭动着身体,还会互相欣赏和评价,“我觉得我这个动作像小猫…不像不像,我家的小猫是这样走路的,你的脚还要再抬高一点”“你觉得我像大象在喝水吗?…我是可爱的小羊”“不对不对,我才像小绵羊”,“兔子的耳朵要竖起来”……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在说着跳着,舞蹈室里充满了热闹欢乐的气氛。
在活动的尾声,我特意邀请了几个老师来扮演“评委”,孩子们分组上场,根据音乐旋律节奏的变换扮演各种动物,音乐或快或慢,孩子们也尽情表现着自己最优美的舞姿,最后《动物狂欢》这个律动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跟随音乐快乐地用自己的身体去大胆展示,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舞蹈中的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协同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合作也就会有交流、分工、配合,而分工和配合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如何进行交流、分工、配合?由于幼儿的年龄都比较小,语言交际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这个阶段就非常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指导和组织游戏,还要亲自融入到儿童当中去,作为当中的一名角色,蹲下来一边游戏一边引导孩子们学习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曾设计“手挽手蹦蹦跳游戏”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小朋友们一听到老师放的音乐,就马上去挽住一个你的小伙伴,大家要一起按音樂的节奏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当音乐放出来以后,很多幼儿就会去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你过来”,“我们两个一组”,“这个手腕住这个手”,“不是的,是这个手”,“来,我帮你们”,“跳啊”,“兔子跳跳”,“哎呀,你慢了”,“再来一次”。从幼儿们的这些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两个人互相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经过两个人不断的商量,不断地磨合后,舞蹈动作变得和谐、统一、有默契了。随着孩子们之间默契度的提高,我还会不断提升对舞蹈动作的进一步要求。
幼儿在合作时,两个人一定要同时、同一个节拍,并具有一定的默契,才能完成需要相互配合的舞蹈动作。所以,在练习的时候需要幼儿们自己相互磨合,一遍一遍,一次一次的反复练习,找到两个人之间的共同契合点。比如说“你快一点,我慢一点,还是说你慢一点,我快一点”就需要两个人想办法解决,商量一下“谁慢谁快”,“什么时候一起跳”,“什么时候一起落”,“哪个音乐点起份儿”等,这就考验两个人之间的沟通技巧和容让程度,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
教师慢慢地一步一步的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们在舞蹈中、在游戏里学会合理有效地交流、分工和配合,慢慢的孩子们也就学会了协调与合作。合作是幼儿进入到社会当中,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让他们逐渐学会社会当中的交往技巧,通过与人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的合作或者展开的竞争等,都是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舞蹈中的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幼儿在游戏当中还有另一个表现是尝试性行为。维果斯基认为,幼儿在游戏的表现中往往会以高于日常的行为水平,来达到对新的游戏的尝试感。
比如说在一次舞蹈小组合当中,穿插了一个单脚跳互换位置的游戏“小袋鼠采果子”。当我再次播放音乐时,转身就发现幼儿在玩舞蹈课程的热身游戏单脚跳时已经和当初,刚开始教的不一样了,有的幼儿已经不再遵从于基本的入门原则了,发现他们不再按常理一只脚反复的跳,而是上升为吸跳步。手、脚动作难度加大,并且音乐节奏由原来的“嗒~嗒~嗒~嗒~嗒~嗒~”加快为“滴嗒滴嗒滴嗒滴嗒”。
当幼儿们小心翼翼并成功地尝试了新的玩法后,他便又开始反复练习,直到玩腻,这种新的行为水平得以巩固,于是又开始新的尝试,如此不停地一步一步的进一步和完善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所以当幼儿开始新玩法时,他们总是会以自己的能力去不断的完善自己对游戏的适应性,一次一次的新的行为水平总会高于原有的游戏水平,这就是维果斯基所认为的“游戏就是儿童自己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所以,幼儿在游戏中是层层递进地自我发展。
通过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幼儿舞蹈中,游戏的渗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在幼儿舞蹈教学活动中插入游戏,不仅能培养幼儿鲜明地、生动地、灵活地节奏感;还能培养幼儿运用动作造型和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领悟舞蹈的内涵,这就是游戏与舞蹈教学的目的。舞蹈课程中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学习舞蹈的快乐,同时还可以感受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还可以让幼儿有不同方面的综合性发展。通过教师在不同游戏中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并在幼儿进行课程游戏时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幼儿发展的状况和数据,再不断调整游戏的内容、难度和强度等,达到寓教于乐的最终目标。
《指南》在艺术领域强调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发现需要通过主观意识去进行,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等。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艺术教育活动中,更重视对幼儿艺术创造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改变了以前重模仿轻创造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艺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所以,有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