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天性开展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巧设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真实的体验中高效学习,更好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一、设置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数学中,常遇到大量的数字、符号以及算式,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既枯燥又繁琐,很难产生兴趣。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在数学课堂中设置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好胜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促使学生主动计算、练习、思考。
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教师发现,如果直接让学生做这些算式练习,学生会很抵触,总会应付差事似的,机械式计算不仅效率低,整个数学课堂也显得死气沉沉。于是,教师大胆创新,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开展竞赛活动。活动采取教师出题和两组互相出题的形式,答对的小组可以赢得10分的奖励,答错或者没有给出答案的小组将不得分,每次每个小组只能派一名学生来回答,而且不能是同一个人,小组内成员要轮流回答,最后分数最高的小组每一位成员都会被奖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赛活动中。首先男、女双方各派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教师在黑板上出题:172÷86=?,两位学生各占据黑板一方,开始了列竖式计算。很快两位学生都计算出最后的结果,男女双方都给出“2”。于是,教师对双方都加上10分。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很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小组赢得最后的胜利,不拖自己小组的后腿,主动地思考课堂所学的知识,并积极认真地计算练习题。
通过设置竞赛活动,充分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计算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大多数数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在新课学习时,会感到很迷茫。而实际上数学与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元素与数学内容巧妙地整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其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自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加快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菜市场情景,将几个物品假设成多种蔬菜,并标上单价,之后让学生扮演顾客来买菜。活动开始后,教师列出黄瓜单价为1.5元、西红柿单价为0.8元、茄子单价为1.9元、藕单价为2.1元。这时,有学生说:“我要买3斤黄瓜和2斤西红柿,这样我列出算式1.5×3=4.5(元)、0.8×2=1.6(元)、4.5+1.6=7.1(元),所以我给你10元钱,你需要找给我10-7.1=2.9(元)。”于是,教师开始和学生进行“买卖交易”。学生就这样兴奋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自主地练习计算。这不仅巩固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还对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巩固。
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学习数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活跃了数学课堂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的指尖处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在新课改的今天,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操作活动,自主探究其内角和的知识内容,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这时,有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任务,首先自己制作了一个三角形纸片,然后直接利用量角器对三个角分别进行测量,在经过测量后,发现三个角的度数之和很接近180度。于是,学生就大胆地猜想,如果忽略测量的误差,三角形的内角和很可能为180度。学生为了更好地证实自己的猜想,并将自己制作的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用剪刀剪下,然后拼凑在一起,学生惊奇发现最后拼凑成的是一个平角。学生为了进一步证实,又连续制作了多个不同的三角形,重复同样的操作。学生就这样在操作中不断地思考、探究。
操作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提供了体验数学知识生成的条件。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一、设置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数学中,常遇到大量的数字、符号以及算式,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既枯燥又繁琐,很难产生兴趣。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在数学课堂中设置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好胜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促使学生主动计算、练习、思考。
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教师发现,如果直接让学生做这些算式练习,学生会很抵触,总会应付差事似的,机械式计算不仅效率低,整个数学课堂也显得死气沉沉。于是,教师大胆创新,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开展竞赛活动。活动采取教师出题和两组互相出题的形式,答对的小组可以赢得10分的奖励,答错或者没有给出答案的小组将不得分,每次每个小组只能派一名学生来回答,而且不能是同一个人,小组内成员要轮流回答,最后分数最高的小组每一位成员都会被奖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赛活动中。首先男、女双方各派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教师在黑板上出题:172÷86=?,两位学生各占据黑板一方,开始了列竖式计算。很快两位学生都计算出最后的结果,男女双方都给出“2”。于是,教师对双方都加上10分。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很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小组赢得最后的胜利,不拖自己小组的后腿,主动地思考课堂所学的知识,并积极认真地计算练习题。
通过设置竞赛活动,充分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计算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大多数数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在新课学习时,会感到很迷茫。而实际上数学与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元素与数学内容巧妙地整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其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自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加快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菜市场情景,将几个物品假设成多种蔬菜,并标上单价,之后让学生扮演顾客来买菜。活动开始后,教师列出黄瓜单价为1.5元、西红柿单价为0.8元、茄子单价为1.9元、藕单价为2.1元。这时,有学生说:“我要买3斤黄瓜和2斤西红柿,这样我列出算式1.5×3=4.5(元)、0.8×2=1.6(元)、4.5+1.6=7.1(元),所以我给你10元钱,你需要找给我10-7.1=2.9(元)。”于是,教师开始和学生进行“买卖交易”。学生就这样兴奋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自主地练习计算。这不仅巩固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还对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巩固。
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学习数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活跃了数学课堂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的指尖处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在新课改的今天,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操作活动,自主探究其内角和的知识内容,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这时,有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任务,首先自己制作了一个三角形纸片,然后直接利用量角器对三个角分别进行测量,在经过测量后,发现三个角的度数之和很接近180度。于是,学生就大胆地猜想,如果忽略测量的误差,三角形的内角和很可能为180度。学生为了更好地证实自己的猜想,并将自己制作的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用剪刀剪下,然后拼凑在一起,学生惊奇发现最后拼凑成的是一个平角。学生为了进一步证实,又连续制作了多个不同的三角形,重复同样的操作。学生就这样在操作中不断地思考、探究。
操作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提供了体验数学知识生成的条件。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