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集群化是当前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实行产业集群将是提高武汉城市圈竞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支撑。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推进产(业集群)学研合作等措施能够实现与产业集群中企业的互惠双赢。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产业集群 高等职业教育
武汉城市圈经过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中部崛起—湖北经济振兴—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这样一个渐近关系中,产业集群化是整个城市圈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延伸核心城市产业链条,组建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影响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问题。现如今通过与产业相关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物流等资源要素的集聚已经逐渐形成了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框架,在发展壮大的上升期,更要需要适应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湖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和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对接,提供了人力、信息和技术支撑。
1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特别是专门的技能型人才培育环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其价值取向,并最终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落脚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1.1 产业集群是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释放强大的集群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业已形成各具特色产业集群,通过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一搏高下,改变了原来单个企业独立参与激烈竞争的状态。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正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一直处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前列;在意大利,也因为有了由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的家具制造、纺织服装、陶瓷等多个传统产品的产业集群,才迅速推动了该国东北部到中部的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化的迅速升级。
近年来,武汉市在大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借助于武汉市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转移,正在向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方向强力迈进,现在已形成钢铁、汽车等多个支柱产业,但是以各行业营业额或产值前10位的企业占总行业收人的比重表示的产业集聚化程度来看,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施工业、房地产业和批发商业分别为5.8%、17.4%、37.5%、29.1%和59.5%,与国际上同行业比较,相差甚远。武汉市应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城市圈产业集群这一支点,构建互利多赢、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与中部地区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关系密切、分工明确、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实力更强的中部产业集群带,更有力地促进湖北和中部地区企业的发展。
1.2 武汉城市圈人才现状制约了产业集群发展。如果没有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集群化产业。湖北省地处内陆,人才建设上存在着三大难题:缺乏吸引力,以至于埠外人才难以引进;缺乏凝聚力,导致本地人才难留住;缺乏驱动力,导致现有人才难发挥潜力,产业集群发展受到人才总量不足和人才队伍结构不优的制约。据有关资料显示,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093.4万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2.2%,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二。其中武汉城市圈每万人中人才比例偏低,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才201人,低于全国平均241人的水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占52.36%)、卫生(占18.41%)领域,而实用技能型人才少、层次低。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人员结构都影响和制约了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2 建立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起步和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2.1 产业集群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全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产业集群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就业渠道,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化是实现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必将在更深层次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被需要”,才能得到政府和企业的主动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专业调整和设置方向、师资队伍建设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的产业选择而展开。
2.2 高等职业教育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缓解产业集群技术型人才供求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主旨是职业技能教育,是根据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和工艺操作方法的一种教育手段,职业技能教育能够更直接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市场针对性以及价值功能的高效性,较好地缓解了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高技能短缺人才,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2.3 高等职业教育发挥技术创新优势,解决产业集群技术转化难题。
产业集群要发展,需要在区域经济内形成多个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孵化”基地。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一方面可以把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技术、先进工艺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城市圈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自身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可以根据城市圈发展的科研技术需求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其人才优势,接受产业集群企业的委托,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展开专门的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活力。
3 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与湖北高等职业教育互惠双赢的有效措施
对于湖北高等职业育而言,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兴起,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实现湖北高职教育的再一次飞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抓住当前的机遇,加速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
3.1 调整湖北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为产业集群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依靠科技创新,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集群内制造业的高度融合,从人才需求层次来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越来越成为新型制造业中的重要支柱。面对这一发展机遇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层要及时转变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增强适应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专业建设中要紧紧围绕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专业结构:
首先,要瞄准科学技术的前沿,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对于这样的专业不仅要扩张其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更要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其次,对于已经具有强烈社会需求和良好发展势头的专业,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不断的扶持和推进,促使其迅速发展,加快成长为具有较大发展后劲的专业。
再次,应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在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那些传统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的同时,创设一些新兴的、边缘的、交叉的、复合的,有生机活力的专业。
3.2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导向就是人才市场导向,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关注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在可预见的将来城市圈产业集群需要的人才类型,各高职院校就适度提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北大青鸟阿博泰克计算机教育是我国着名的IT职业培训机构,立足北京这个IT产业集群,与清华同方、北大方正软件产业基地等五十多家IT企业签订了人才培训合作协议,还与着名的通用软件提供商金山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北大青鸟阿博泰克的ACCP学员成为金山软件的人才来源主要渠道之一,而金山则为该培训机构提供软件技能人才培训了最新发展方向、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培训项目。这种职业教育方式突破了长久以来固有职业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地探索和实践。
3.3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高职院校不仅是学历教育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就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一是通过成立、职业培训中心和再就业训练中心等,为现有区域内产业人员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转型,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要推进对农民工的“转产培训”,需加大力度完成对农民工的“转产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劳动技能水平。
3.4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学研合作。
产(业集群)学研结合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课题、共办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21-25.
[2]罗海丰.高职教育区域化:区域经济、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战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16-18.
[3]顾春茂.高职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实现[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9):88-89.
[4]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编著.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产业集群 高等职业教育
武汉城市圈经过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中部崛起—湖北经济振兴—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这样一个渐近关系中,产业集群化是整个城市圈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延伸核心城市产业链条,组建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影响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问题。现如今通过与产业相关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物流等资源要素的集聚已经逐渐形成了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框架,在发展壮大的上升期,更要需要适应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湖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和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对接,提供了人力、信息和技术支撑。
1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特别是专门的技能型人才培育环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其价值取向,并最终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落脚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1.1 产业集群是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释放强大的集群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业已形成各具特色产业集群,通过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一搏高下,改变了原来单个企业独立参与激烈竞争的状态。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正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一直处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前列;在意大利,也因为有了由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的家具制造、纺织服装、陶瓷等多个传统产品的产业集群,才迅速推动了该国东北部到中部的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化的迅速升级。
近年来,武汉市在大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借助于武汉市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转移,正在向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方向强力迈进,现在已形成钢铁、汽车等多个支柱产业,但是以各行业营业额或产值前10位的企业占总行业收人的比重表示的产业集聚化程度来看,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施工业、房地产业和批发商业分别为5.8%、17.4%、37.5%、29.1%和59.5%,与国际上同行业比较,相差甚远。武汉市应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城市圈产业集群这一支点,构建互利多赢、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与中部地区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关系密切、分工明确、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实力更强的中部产业集群带,更有力地促进湖北和中部地区企业的发展。
1.2 武汉城市圈人才现状制约了产业集群发展。如果没有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集群化产业。湖北省地处内陆,人才建设上存在着三大难题:缺乏吸引力,以至于埠外人才难以引进;缺乏凝聚力,导致本地人才难留住;缺乏驱动力,导致现有人才难发挥潜力,产业集群发展受到人才总量不足和人才队伍结构不优的制约。据有关资料显示,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093.4万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2.2%,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二。其中武汉城市圈每万人中人才比例偏低,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才201人,低于全国平均241人的水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占52.36%)、卫生(占18.41%)领域,而实用技能型人才少、层次低。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人员结构都影响和制约了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2 建立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起步和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2.1 产业集群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全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产业集群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就业渠道,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化是实现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必将在更深层次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被需要”,才能得到政府和企业的主动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专业调整和设置方向、师资队伍建设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的产业选择而展开。
2.2 高等职业教育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缓解产业集群技术型人才供求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主旨是职业技能教育,是根据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和工艺操作方法的一种教育手段,职业技能教育能够更直接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市场针对性以及价值功能的高效性,较好地缓解了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高技能短缺人才,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2.3 高等职业教育发挥技术创新优势,解决产业集群技术转化难题。
产业集群要发展,需要在区域经济内形成多个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孵化”基地。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一方面可以把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技术、先进工艺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城市圈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自身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可以根据城市圈发展的科研技术需求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其人才优势,接受产业集群企业的委托,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展开专门的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活力。
3 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与湖北高等职业教育互惠双赢的有效措施
对于湖北高等职业育而言,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兴起,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实现湖北高职教育的再一次飞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抓住当前的机遇,加速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
3.1 调整湖北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为产业集群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依靠科技创新,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集群内制造业的高度融合,从人才需求层次来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越来越成为新型制造业中的重要支柱。面对这一发展机遇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层要及时转变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增强适应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专业建设中要紧紧围绕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专业结构:
首先,要瞄准科学技术的前沿,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对于这样的专业不仅要扩张其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更要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其次,对于已经具有强烈社会需求和良好发展势头的专业,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不断的扶持和推进,促使其迅速发展,加快成长为具有较大发展后劲的专业。
再次,应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在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那些传统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的同时,创设一些新兴的、边缘的、交叉的、复合的,有生机活力的专业。
3.2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导向就是人才市场导向,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关注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在可预见的将来城市圈产业集群需要的人才类型,各高职院校就适度提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北大青鸟阿博泰克计算机教育是我国着名的IT职业培训机构,立足北京这个IT产业集群,与清华同方、北大方正软件产业基地等五十多家IT企业签订了人才培训合作协议,还与着名的通用软件提供商金山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北大青鸟阿博泰克的ACCP学员成为金山软件的人才来源主要渠道之一,而金山则为该培训机构提供软件技能人才培训了最新发展方向、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培训项目。这种职业教育方式突破了长久以来固有职业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地探索和实践。
3.3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高职院校不仅是学历教育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就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一是通过成立、职业培训中心和再就业训练中心等,为现有区域内产业人员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转型,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要推进对农民工的“转产培训”,需加大力度完成对农民工的“转产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劳动技能水平。
3.4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学研合作。
产(业集群)学研结合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课题、共办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21-25.
[2]罗海丰.高职教育区域化:区域经济、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战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16-18.
[3]顾春茂.高职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实现[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9):88-89.
[4]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编著.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