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育意在培育情感完整、内心充实的学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其人格。而乡土小说所具备的语言美、风格美和主题美,正是美育价值得以施展的重要来源和依据。本文就乡土小说和美育价值的相关概念入手,分层次、多角度探究了乡土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育价值,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乡土小说;美育价值;相关概念;关系探讨
自古以来,离乡之人对故乡总是充满无限依恋和眷念,这种情怀通过乡土小说的形式得以展现。透过作品内容,读者不仅能了解到不同地域的习俗、文化,还能感知几千年历史赋予这段记忆的厚重感。翻开乡土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个个完整、生动的故事,有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对风景的形象再现,还有对童年趣事、家国情怀的追忆。而这些真实感受正是美育价值所要倡导的内容。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是形成独立、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国家提倡美育价值的发挥,重视初中语文乡土小说的学习和赏析。
一、乡土小说的相关概念
乡土小说代表了一群人对故土的理解,这些作家只有在离开家乡,真正接触到外界新事物时,才能感受时代、民族的强烈变化,进而催生出对乡土现状的关注和思索。上世纪中国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各阶层人民在艰难处境下不断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知识分子将笔杆子作为有力武器,以熟悉的家园变幻为叙事对象,大胆地揭露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暴行,以小见大、引人深思,促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以乡土小说为题材的作家,写作风格和手法虽不相同,但有着相似的文体体征和主题表达,如浙东文化的代表作家鲁迅,东北文化的代表作家萧红、舒群,西北文化的代表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湘西文化的代表作家沈从文等。
乡土小说是一群作家以自己的家乡为描述对象,主要介绍了故乡的风景、习俗和典型人物,并从这些丰富、独特的内容中,延伸出对家乡未来、农民命运的的担忧。由此可知,乡土小说的撰写主体是知识分子,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变化,作者用其极富情感的笔触,去描绘故乡的山川和民俗,或虚构、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将其命運与乡土文化、命运紧密联系,使得人的未来与自然、历史的走向融为一体,简单总结为:怀念、乡愁哀怨、风俗和抒情、写实。
乡土小说表达围绕着故土现状、国家命运和个人困惑三方面主题展开,最为常见的叙事手法包括倒叙、插叙和顺叙,故事内容依托作家的记忆和感受铺写,在写实的同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例如在初中教材里的《故乡》中,文章一开始先写入冬时分,鲁镇江畔雾气萦绕,天气阴沉,回乡的作者触景生情,内心不由增添了几分压抑和沉闷,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后文鲁迅写到家乡和邻居的变化,沉重的语气中隐藏着不解、无奈和惆怅的感受,包含着对苦难国民的同情、对市井小人的讽刺和对封建秩序的摒弃,而像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他们在时代巨变和国家危难中寻求国强民安的出路。
二、美育价值的相关概念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即培育学生认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美育价值的实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齐步,意在打造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美育具有全面性、抽象性,不同人对美育有着不同理解,抽象意义上的美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建立健全学生的品格、素养和精神品质。而具体意义上的美育,指艺术美育、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对美丽的事物的赏析和创造美的能力。
现阶段学校实施美育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有着共同的实施标准或要求。美育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美育的过程是情感与思维共同发育的过程,美育要与实践生活相联系,而教师实施美育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美育实现途径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教导学生充分理解自然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其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和态度;第二,创设各种艺术学科,将有关美学、审美等知识传授给学生,锻炼学生欣赏美和打造美的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养成审美和创造美的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识别美的行为、品质,并将美内化为自身行动,在实践中落实和完善。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美育价值
乡土小说的美育价值,是借助教材阅读和思考得以发挥的。由于学生性格、经历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对乡土小说的理解不同,但这一切都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备的增加,而有所改观。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心智各项机能逐步完善,初步具备逻辑思考和主观情感等能力,对新事物的好奇转向对其探索、延伸,不仅关注新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自主地去追寻某种现象的来源和演化过程,甚至学会同自身生活实际相对照。
乡土小说的内容,能够满足初中生的阅读兴趣。乡土小说因其独特的自然风景、风俗习惯和典型人物,收获很多学生的青睐。学生从中接触和学习到很多民风民俗,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传统文化对人的深刻影响。例如,从鲁迅的《社戏》中,学生了解到浙东水乡人家划船看戏、吃豆的习惯,趣味的语言如“打包票”,以及出嫁未当家的女儿回娘家消暑的习俗,而不同辈分的孩童一同玩耍,“六一公公”作揖请示的行为等,体现了独特的地域风俗文化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美育价值的实现途径还包括学生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选篇,经历了苏教版、人教版和统编版的删减和编排,篇数虽然减少,但文章的质量值得肯定。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占主流,还包括不同地区代表作家的作品,如辽东地区的萧红、端木蕻良,华北平原地区的刘绍棠、孙犁,西北地区的贾平凹、陈忠实等,这些作家作品独具个性,叙事手法和主题表达各有不同,而且在作品中展现出不同的人文关怀。
乡土小说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但历史背景和社会问题是相通的。鲁迅的《故乡》中,塑造了“闰土”这一苦难农民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民生疾苦对他的压迫和摧残。孙犁的《芦花荡》里,塑造了一个勇敢自信的老英雄形象,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老百姓的无情压制和残杀,以小见大,讴歌了那些为我国革命成功、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们。而作家描写的这些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意志,懂得奉献的可贵,懂得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懂得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从初中学科结构的交叉性来看,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内容,具有全面性、联系性的特点。乡土小说属于现实主义题材,反映时代现实生活,学生不仅从中阅读到革命或建设时期农村农民生活的真实现状,而且学习到一些地理、历史、生物和文化等多方面知识。比如,阅读《故乡》时,可知闰土抓“猹”,“猹”是一种爱吃西瓜的动物,皮毛发亮、机智灵巧。阅读《边城》时,学生可了解到巫楚文化、民歌民谣的魅力。对这些作品的了解,易激起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拓展其地理、历史文化的知识,最终实现不同学科间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的效果,而这也是美育价值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
关键词 乡土小说;美育价值;相关概念;关系探讨
自古以来,离乡之人对故乡总是充满无限依恋和眷念,这种情怀通过乡土小说的形式得以展现。透过作品内容,读者不仅能了解到不同地域的习俗、文化,还能感知几千年历史赋予这段记忆的厚重感。翻开乡土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个个完整、生动的故事,有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对风景的形象再现,还有对童年趣事、家国情怀的追忆。而这些真实感受正是美育价值所要倡导的内容。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是形成独立、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国家提倡美育价值的发挥,重视初中语文乡土小说的学习和赏析。
一、乡土小说的相关概念
乡土小说代表了一群人对故土的理解,这些作家只有在离开家乡,真正接触到外界新事物时,才能感受时代、民族的强烈变化,进而催生出对乡土现状的关注和思索。上世纪中国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各阶层人民在艰难处境下不断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知识分子将笔杆子作为有力武器,以熟悉的家园变幻为叙事对象,大胆地揭露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暴行,以小见大、引人深思,促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以乡土小说为题材的作家,写作风格和手法虽不相同,但有着相似的文体体征和主题表达,如浙东文化的代表作家鲁迅,东北文化的代表作家萧红、舒群,西北文化的代表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湘西文化的代表作家沈从文等。
乡土小说是一群作家以自己的家乡为描述对象,主要介绍了故乡的风景、习俗和典型人物,并从这些丰富、独特的内容中,延伸出对家乡未来、农民命运的的担忧。由此可知,乡土小说的撰写主体是知识分子,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变化,作者用其极富情感的笔触,去描绘故乡的山川和民俗,或虚构、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将其命運与乡土文化、命运紧密联系,使得人的未来与自然、历史的走向融为一体,简单总结为:怀念、乡愁哀怨、风俗和抒情、写实。
乡土小说表达围绕着故土现状、国家命运和个人困惑三方面主题展开,最为常见的叙事手法包括倒叙、插叙和顺叙,故事内容依托作家的记忆和感受铺写,在写实的同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例如在初中教材里的《故乡》中,文章一开始先写入冬时分,鲁镇江畔雾气萦绕,天气阴沉,回乡的作者触景生情,内心不由增添了几分压抑和沉闷,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后文鲁迅写到家乡和邻居的变化,沉重的语气中隐藏着不解、无奈和惆怅的感受,包含着对苦难国民的同情、对市井小人的讽刺和对封建秩序的摒弃,而像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他们在时代巨变和国家危难中寻求国强民安的出路。
二、美育价值的相关概念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即培育学生认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美育价值的实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齐步,意在打造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美育具有全面性、抽象性,不同人对美育有着不同理解,抽象意义上的美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建立健全学生的品格、素养和精神品质。而具体意义上的美育,指艺术美育、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对美丽的事物的赏析和创造美的能力。
现阶段学校实施美育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有着共同的实施标准或要求。美育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美育的过程是情感与思维共同发育的过程,美育要与实践生活相联系,而教师实施美育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美育实现途径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教导学生充分理解自然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其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和态度;第二,创设各种艺术学科,将有关美学、审美等知识传授给学生,锻炼学生欣赏美和打造美的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养成审美和创造美的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识别美的行为、品质,并将美内化为自身行动,在实践中落实和完善。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美育价值
乡土小说的美育价值,是借助教材阅读和思考得以发挥的。由于学生性格、经历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对乡土小说的理解不同,但这一切都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备的增加,而有所改观。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心智各项机能逐步完善,初步具备逻辑思考和主观情感等能力,对新事物的好奇转向对其探索、延伸,不仅关注新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自主地去追寻某种现象的来源和演化过程,甚至学会同自身生活实际相对照。
乡土小说的内容,能够满足初中生的阅读兴趣。乡土小说因其独特的自然风景、风俗习惯和典型人物,收获很多学生的青睐。学生从中接触和学习到很多民风民俗,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传统文化对人的深刻影响。例如,从鲁迅的《社戏》中,学生了解到浙东水乡人家划船看戏、吃豆的习惯,趣味的语言如“打包票”,以及出嫁未当家的女儿回娘家消暑的习俗,而不同辈分的孩童一同玩耍,“六一公公”作揖请示的行为等,体现了独特的地域风俗文化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美育价值的实现途径还包括学生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选篇,经历了苏教版、人教版和统编版的删减和编排,篇数虽然减少,但文章的质量值得肯定。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占主流,还包括不同地区代表作家的作品,如辽东地区的萧红、端木蕻良,华北平原地区的刘绍棠、孙犁,西北地区的贾平凹、陈忠实等,这些作家作品独具个性,叙事手法和主题表达各有不同,而且在作品中展现出不同的人文关怀。
乡土小说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但历史背景和社会问题是相通的。鲁迅的《故乡》中,塑造了“闰土”这一苦难农民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民生疾苦对他的压迫和摧残。孙犁的《芦花荡》里,塑造了一个勇敢自信的老英雄形象,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老百姓的无情压制和残杀,以小见大,讴歌了那些为我国革命成功、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们。而作家描写的这些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意志,懂得奉献的可贵,懂得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懂得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从初中学科结构的交叉性来看,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内容,具有全面性、联系性的特点。乡土小说属于现实主义题材,反映时代现实生活,学生不仅从中阅读到革命或建设时期农村农民生活的真实现状,而且学习到一些地理、历史、生物和文化等多方面知识。比如,阅读《故乡》时,可知闰土抓“猹”,“猹”是一种爱吃西瓜的动物,皮毛发亮、机智灵巧。阅读《边城》时,学生可了解到巫楚文化、民歌民谣的魅力。对这些作品的了解,易激起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拓展其地理、历史文化的知识,最终实现不同学科间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的效果,而这也是美育价值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