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育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育意在培育情感完整、内心充实的学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其人格。而乡土小说所具备的语言美、风格美和主题美,正是美育价值得以施展的重要来源和依据。本文就乡土小说和美育价值的相关概念入手,分层次、多角度探究了乡土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育价值,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乡土小说;美育价值;相关概念;关系探讨
  自古以来,离乡之人对故乡总是充满无限依恋和眷念,这种情怀通过乡土小说的形式得以展现。透过作品内容,读者不仅能了解到不同地域的习俗、文化,还能感知几千年历史赋予这段记忆的厚重感。翻开乡土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个个完整、生动的故事,有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对风景的形象再现,还有对童年趣事、家国情怀的追忆。而这些真实感受正是美育价值所要倡导的内容。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是形成独立、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国家提倡美育价值的发挥,重视初中语文乡土小说的学习和赏析。
  一、乡土小说的相关概念
  乡土小说代表了一群人对故土的理解,这些作家只有在离开家乡,真正接触到外界新事物时,才能感受时代、民族的强烈变化,进而催生出对乡土现状的关注和思索。上世纪中国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各阶层人民在艰难处境下不断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知识分子将笔杆子作为有力武器,以熟悉的家园变幻为叙事对象,大胆地揭露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暴行,以小见大、引人深思,促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以乡土小说为题材的作家,写作风格和手法虽不相同,但有着相似的文体体征和主题表达,如浙东文化的代表作家鲁迅,东北文化的代表作家萧红、舒群,西北文化的代表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湘西文化的代表作家沈从文等。
  乡土小说是一群作家以自己的家乡为描述对象,主要介绍了故乡的风景、习俗和典型人物,并从这些丰富、独特的内容中,延伸出对家乡未来、农民命运的的担忧。由此可知,乡土小说的撰写主体是知识分子,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变化,作者用其极富情感的笔触,去描绘故乡的山川和民俗,或虚构、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将其命運与乡土文化、命运紧密联系,使得人的未来与自然、历史的走向融为一体,简单总结为:怀念、乡愁哀怨、风俗和抒情、写实。
  乡土小说表达围绕着故土现状、国家命运和个人困惑三方面主题展开,最为常见的叙事手法包括倒叙、插叙和顺叙,故事内容依托作家的记忆和感受铺写,在写实的同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例如在初中教材里的《故乡》中,文章一开始先写入冬时分,鲁镇江畔雾气萦绕,天气阴沉,回乡的作者触景生情,内心不由增添了几分压抑和沉闷,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后文鲁迅写到家乡和邻居的变化,沉重的语气中隐藏着不解、无奈和惆怅的感受,包含着对苦难国民的同情、对市井小人的讽刺和对封建秩序的摒弃,而像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他们在时代巨变和国家危难中寻求国强民安的出路。
  二、美育价值的相关概念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即培育学生认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美育价值的实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齐步,意在打造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美育具有全面性、抽象性,不同人对美育有着不同理解,抽象意义上的美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建立健全学生的品格、素养和精神品质。而具体意义上的美育,指艺术美育、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对美丽的事物的赏析和创造美的能力。
  现阶段学校实施美育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有着共同的实施标准或要求。美育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美育的过程是情感与思维共同发育的过程,美育要与实践生活相联系,而教师实施美育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美育实现途径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教导学生充分理解自然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其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和态度;第二,创设各种艺术学科,将有关美学、审美等知识传授给学生,锻炼学生欣赏美和打造美的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养成审美和创造美的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识别美的行为、品质,并将美内化为自身行动,在实践中落实和完善。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美育价值
  乡土小说的美育价值,是借助教材阅读和思考得以发挥的。由于学生性格、经历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对乡土小说的理解不同,但这一切都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备的增加,而有所改观。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心智各项机能逐步完善,初步具备逻辑思考和主观情感等能力,对新事物的好奇转向对其探索、延伸,不仅关注新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自主地去追寻某种现象的来源和演化过程,甚至学会同自身生活实际相对照。
  乡土小说的内容,能够满足初中生的阅读兴趣。乡土小说因其独特的自然风景、风俗习惯和典型人物,收获很多学生的青睐。学生从中接触和学习到很多民风民俗,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传统文化对人的深刻影响。例如,从鲁迅的《社戏》中,学生了解到浙东水乡人家划船看戏、吃豆的习惯,趣味的语言如“打包票”,以及出嫁未当家的女儿回娘家消暑的习俗,而不同辈分的孩童一同玩耍,“六一公公”作揖请示的行为等,体现了独特的地域风俗文化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美育价值的实现途径还包括学生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选篇,经历了苏教版、人教版和统编版的删减和编排,篇数虽然减少,但文章的质量值得肯定。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占主流,还包括不同地区代表作家的作品,如辽东地区的萧红、端木蕻良,华北平原地区的刘绍棠、孙犁,西北地区的贾平凹、陈忠实等,这些作家作品独具个性,叙事手法和主题表达各有不同,而且在作品中展现出不同的人文关怀。
  乡土小说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但历史背景和社会问题是相通的。鲁迅的《故乡》中,塑造了“闰土”这一苦难农民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民生疾苦对他的压迫和摧残。孙犁的《芦花荡》里,塑造了一个勇敢自信的老英雄形象,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老百姓的无情压制和残杀,以小见大,讴歌了那些为我国革命成功、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们。而作家描写的这些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意志,懂得奉献的可贵,懂得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懂得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从初中学科结构的交叉性来看,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内容,具有全面性、联系性的特点。乡土小说属于现实主义题材,反映时代现实生活,学生不仅从中阅读到革命或建设时期农村农民生活的真实现状,而且学习到一些地理、历史、生物和文化等多方面知识。比如,阅读《故乡》时,可知闰土抓“猹”,“猹”是一种爱吃西瓜的动物,皮毛发亮、机智灵巧。阅读《边城》时,学生可了解到巫楚文化、民歌民谣的魅力。对这些作品的了解,易激起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拓展其地理、历史文化的知识,最终实现不同学科间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的效果,而这也是美育价值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 经典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净化我们的灵魂。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提升学生认知阅读水平,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这一部分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动最深处的感性点,撬动学生的灵魂,从而从更深层次提
[摘 要]地图技能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视障生无法通过视觉来观察事物,因此对其地图技能的培养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地理触摸地图是专门为视障生设计制作,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图形。从触摸地图的选图方法、读图方法、读图技巧、跨学科整合、课外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运用,能使视障生地图技能训练更有成效。  [关键词]触摸地图;地理技能;视障生  在地理学
摘 要 面对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笔者以生为本,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学生渴望得到赞赏的本性入手,优化结果性评价,从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入手,优化过程性评价,从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契合点入手,优化多元评价优化,通过以上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优化;学习评价;学习动力  小洲是我班上的一位男生,班级学号
摘 要 高考作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新高考模式的变化,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如何在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中采取有效的方式,以适应高考作文命题的这种新变化,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思考。本文对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思辨性特征和体现的人文情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理性思辨;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作文在高考语文
现代艺术教育观念趋向多元发展,新的美术教育也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扩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不仅能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也可创新幼儿美术活动。多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儿园立足木偶文化建设,发展了完整的“偶趣偶益”课程体系,将木偶美术活动作为园本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利用木偶文化开展了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美术活动,探索了木偶文化融合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戏偶”——情境激趣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的到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与学的重点。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主阵地。本文拟从敢说、善说、说透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表达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语言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理念,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儿童权利委员会于2006年提出,“融合教育”是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身学习,充分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使残疾人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  为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开辟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