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活动注汽站设备质量的高低对注汽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要通过先进的设备管理技术应用,利用不断发展的技术设备市场,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节省设备投资、减少设备运行费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按照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岗位成本和6S行为规范四个方面制定每个人的岗位职责,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及时完善修改,并加强考核落实。通过逐步完善精细管理的运行,切实做好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
1.抓好“操作人员三件事”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抓好操作人员“检查、润滑、紧固”三件事,通过操作人员日常检查、定期润滑、随时紧固,提高设备的維护、保养水平,使设备维护达到一个全民动手的状况。
在检查过程中,着重落实“点检四部曲”,定人、定标、宣贯、纠偏,通过设备分级承包、管理制度学习、操作规程上墙、定期考核评比等一系列措施,达到设备台台有人管、职工人人懂点检、人人会点检、人人愿点检的良好局面。
设备分级承包:将注汽现场所有设备按照在使用中的成本和重要性划分为:A类——重点管理设备;B类——一般管理设备;C类——次要管理设备。在对设备管理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类设备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及办法。例如:针对注汽设备属于A类设备的指投资大、技术含量高,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保证着注汽设备的安全运行。所以,由高一级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如:压力表、压力开关、安全阀、锅炉的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B类设备指技术含量稍微低一些,而又是一些关键的设备,需要几个人协同工作才能完成的。如:柱塞泵、空压机、供油泵等设备的正常检修工作。C类设备是指常用设备的“三清”、“四滤”日常维护和正常的巡检,一般小班人员对所有设备的清理、清洁都属于C类设备。
管理制度学习:我们时刻把制度学习放在职工培训中的首位,结合活动注汽生产的行业特性和目前职工设备检查保养知识掌握情况,以“精细基础管理”主题活动为主线,分层次的进行了系统的设备管理教育。
操作规程上墙:根据当前生产状况和上级要求,收集、整理了热采注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40余份,并在热采大队网页实现了“电子化”。 在此基础上结合活动热采实际,并在各组室通力合作下,修订完善了《活动注汽现场管理实施细则》、《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施工操作票》、《事故应急预案》、《监督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真正实现了有章可循。同时,将主要设备操作规程张贴在操作区域,供值班人员参考学习,并起到一个警示作用。制度的完善,是保证安全高效的有效手段;现有规章制度的有力执行,是控制不安全行为隐患点的有力保证。
2.强化“三检”制度
热采行业属于高温高压高危险性行业,设备在注汽过程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运行,加上不定期的设备搬迁,无形中加大了注汽站内设备的不稳定性。加大设备检查力度,能有效的降低运行风险。
所谓“三检”,即以班组自检、站间互检和小队抽检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是在基层队内部自主实施的检查制度。该制度强调职工的积极参与,“班组自检”和“站间互检”都由各队的职工“唱主角”,让他们从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操作和运行中发现并解决安全问题,“小队抽检”则主要由各队干部和生产骨干参与,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这些检查,能有效提高设备稳定型,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有效处理,是职工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
“三检”制度的执行,各基层队自查自改设备隐患,有力提高了热采大队各活动注汽站设备综合完好率。
3.开展“我给设备当保姆”活动
结合定人、定标的点检制度,在设备分级承包的基础上在各注汽站开展“我给设备当保姆”活动,把保姆意识融入到设备维护工作中。
并在该活动基础上,举办注汽设备“家政服务”比赛:为了有效落实岗位业务责任节点管理模式的推行,实现精细化管理,我们利用制订的岗位责任节点对不同注汽站同岗位职工进行考核比较,根据《注汽站岗位检查评比考核表》,对优化调节、资料录取、清洁管理等实行一体化考核。由考核小组对职工每个月的工作情况打分,总体排名,并对前三名进行物质奖励,全年度所获奖励最多的职工,授予“家政式服务标兵”称号,以此提高职工参与设备维护保养热情。
4.实施特色“五针对”检查
除了正常的检查外,开展“五针对”检查,就是根据天气、季节、现场实际、人员状况等情况进行各种有针对性附加的检查:针对夏季开展“雨季八防”、针对冬季开展“冬季六防”、针对隐患多的地方进行重点复查、针对受限场地强化现场检查、针对职工安全盲区,在职工低潮期内突击强化检查。
5.落实“润滑保养五定”法
同时,在润滑过程中,结合润滑保养制度,坚持“定人、定期、定质、定量、定点”的润滑保养五定法则,提高润滑保养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让职工进行设备维护的同时,参与到设备管理中,营造出全员参与,让每一个操作者成为维护者,让每一个维修者成为管理者的良好局面。
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以及现场管理。在加强活动注汽站设备管理基础工作的同时,通过制定设备管理规划,完善设备管理运行机制,推行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设备综合完好率,保障了注汽生产需要,同时提高了注汽生产连续性,实现生产保障最大化。
1.抓好“操作人员三件事”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抓好操作人员“检查、润滑、紧固”三件事,通过操作人员日常检查、定期润滑、随时紧固,提高设备的維护、保养水平,使设备维护达到一个全民动手的状况。
在检查过程中,着重落实“点检四部曲”,定人、定标、宣贯、纠偏,通过设备分级承包、管理制度学习、操作规程上墙、定期考核评比等一系列措施,达到设备台台有人管、职工人人懂点检、人人会点检、人人愿点检的良好局面。
设备分级承包:将注汽现场所有设备按照在使用中的成本和重要性划分为:A类——重点管理设备;B类——一般管理设备;C类——次要管理设备。在对设备管理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类设备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及办法。例如:针对注汽设备属于A类设备的指投资大、技术含量高,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保证着注汽设备的安全运行。所以,由高一级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如:压力表、压力开关、安全阀、锅炉的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B类设备指技术含量稍微低一些,而又是一些关键的设备,需要几个人协同工作才能完成的。如:柱塞泵、空压机、供油泵等设备的正常检修工作。C类设备是指常用设备的“三清”、“四滤”日常维护和正常的巡检,一般小班人员对所有设备的清理、清洁都属于C类设备。
管理制度学习:我们时刻把制度学习放在职工培训中的首位,结合活动注汽生产的行业特性和目前职工设备检查保养知识掌握情况,以“精细基础管理”主题活动为主线,分层次的进行了系统的设备管理教育。
操作规程上墙:根据当前生产状况和上级要求,收集、整理了热采注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40余份,并在热采大队网页实现了“电子化”。 在此基础上结合活动热采实际,并在各组室通力合作下,修订完善了《活动注汽现场管理实施细则》、《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施工操作票》、《事故应急预案》、《监督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真正实现了有章可循。同时,将主要设备操作规程张贴在操作区域,供值班人员参考学习,并起到一个警示作用。制度的完善,是保证安全高效的有效手段;现有规章制度的有力执行,是控制不安全行为隐患点的有力保证。
2.强化“三检”制度
热采行业属于高温高压高危险性行业,设备在注汽过程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运行,加上不定期的设备搬迁,无形中加大了注汽站内设备的不稳定性。加大设备检查力度,能有效的降低运行风险。
所谓“三检”,即以班组自检、站间互检和小队抽检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是在基层队内部自主实施的检查制度。该制度强调职工的积极参与,“班组自检”和“站间互检”都由各队的职工“唱主角”,让他们从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操作和运行中发现并解决安全问题,“小队抽检”则主要由各队干部和生产骨干参与,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这些检查,能有效提高设备稳定型,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有效处理,是职工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
“三检”制度的执行,各基层队自查自改设备隐患,有力提高了热采大队各活动注汽站设备综合完好率。
3.开展“我给设备当保姆”活动
结合定人、定标的点检制度,在设备分级承包的基础上在各注汽站开展“我给设备当保姆”活动,把保姆意识融入到设备维护工作中。
并在该活动基础上,举办注汽设备“家政服务”比赛:为了有效落实岗位业务责任节点管理模式的推行,实现精细化管理,我们利用制订的岗位责任节点对不同注汽站同岗位职工进行考核比较,根据《注汽站岗位检查评比考核表》,对优化调节、资料录取、清洁管理等实行一体化考核。由考核小组对职工每个月的工作情况打分,总体排名,并对前三名进行物质奖励,全年度所获奖励最多的职工,授予“家政式服务标兵”称号,以此提高职工参与设备维护保养热情。
4.实施特色“五针对”检查
除了正常的检查外,开展“五针对”检查,就是根据天气、季节、现场实际、人员状况等情况进行各种有针对性附加的检查:针对夏季开展“雨季八防”、针对冬季开展“冬季六防”、针对隐患多的地方进行重点复查、针对受限场地强化现场检查、针对职工安全盲区,在职工低潮期内突击强化检查。
5.落实“润滑保养五定”法
同时,在润滑过程中,结合润滑保养制度,坚持“定人、定期、定质、定量、定点”的润滑保养五定法则,提高润滑保养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让职工进行设备维护的同时,参与到设备管理中,营造出全员参与,让每一个操作者成为维护者,让每一个维修者成为管理者的良好局面。
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以及现场管理。在加强活动注汽站设备管理基础工作的同时,通过制定设备管理规划,完善设备管理运行机制,推行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设备综合完好率,保障了注汽生产需要,同时提高了注汽生产连续性,实现生产保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