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勒赎型绑架罪既遂的认定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情简介:2007年6月初,许某决定绑架哑女何某以索取钱财,后许某纠集了胡某做帮手。2007年6月5日21时许,许某将何某骗至Z市市区A大厦停车场附近,并将何某带上胡某叫来的别克凯越自备车,挟持何某至Z市许某住处。到达许某住处后,许某、胡某用电警棍、匕首等工具进行威吓,逼迫何某与其家人联系,索要现金30000元。许某等人又通过电话、短信方式与何某丈夫陈某交涉,要陈某交钱赎人。至6月6日20时许,陈某明确表示不肯交钱,许某等人见无法索到钱财,将何某释放。
  对于本案,许某和胡某主观上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绑架行为,应当对许某胡某以绑架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点是不持异议的。但在本案中,许、胡二人的行为可以具体分为绑架行为、勒索行为和在明确财物无法取得情况下的释放行为,对于二人在这种勒赎型绑架罪中所处的犯罪形态认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存较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许、胡二人已实施绑架行为,控制人质人身自由,当然构成犯罪既遂。
  这一观点可称之为单一行为论,认为在勒赎型绑架罪中,只要行为人基于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就符合刑法分则对绑架罪规定的构成要件,就构成了绑架罪的既遂[1],至于是否实施了勒索行为或是否勒索到了财物,则属于本罪的量刑情节,与是否成立既遂无关。
  单一行为论的理由如下:在立法者应基于犯罪行为对法益侵害的紧迫性、危险性而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既遂。刑法将绑架罪列入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可见其立法本意着重强调被绑架人的人身权利,况且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只将“致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作为绑架犯罪情节严重的行为,而未将勒索财物的数额及其他非法目的内容作为法定情节加以考虑。因此,绑架罪虽是绑架和其他行为的结合,但考虑本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应以被害人是否被绑架而丧失行动自由处于犯罪分子的实际支配状态为标准。所以,行为人为勒索财物的目的,实施了绑架行为,也就是将被害人掳离原地,移置于其实际支配之下,即为既遂。
  在单一行为论的前提下,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绑架行为,就构成了犯罪既遂;在实施绑架犯罪的过程中,由于被害人的反抗或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实际控制被绑架人的,应认定为犯罪未遂;行为人在绑架过程中未实际控制被绑架人之前自动放弃绑架行为,停止对被害人实施暴力及胁迫等行为,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对于行为人在实际控制被绑架人构成既遂后又主动释放被害人的,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应当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情节,如有必要可以根据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法定刑以下量刑。
  第二种观点认为:许、胡两人既实施了绑架行为,又实施了勒索行为,构成犯罪既遂。
  这种观点可称之为复合行为论,认为在勒赎型绑架罪中,既遂标准不仅要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而且需要对特定相对人勒索财物。
  复合行为论的理由如下:绑架罪侵犯的是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仅只是被绑架者的人身权利,还包括被勒索者的财产权利,对绑架者、被勒索者的财产权利(包括动产、不动产和财产性权益)[2]。对于哪一种权利是绑架罪所侵犯的主要权利,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如我国台湾地区将掳人勒赎罪列入财产犯,“其所保护之法益重点所在,应为财产法益。” 我国《刑法》将绑架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认为其所侵犯的主要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但这并不是说《刑法》就否认了该罪同样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利。因为对绑架犯罪行为人来说,其侵犯人身权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想通过人质勒索赎金,侵犯公民的财产权利。所以,对此种犯罪构成既遂的标准,不仅包括人身权利部分,亦应考虑财产权利。
  在复合行为论的前提下,既遂包括二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实施了绑架行为和提出非法要求的行为后,第三人满足了行为人的不法要求;二是行为人虽然实施了绑架行为和提出了不法要求的行为,但第三人没有按照行为的意识去做,致使行为人的不法要求未得到实现。未遂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着手实施绑架行为时,由于被害人的反抗或他人救助等原因,致使绑架未得逞,行为人未能控制被害人的;二是行为人已经劫持了被绑架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来得及提出不法要求行为的。而行为人在绑架过程中未实际控制被绑架人之前自动放弃绑架行为,停止对被害人实施暴力及胁迫等行为,已经在绑架行为实施完毕后,自动放弃绑架行为、未再索要钱财,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对于索财行为实施完毕后释放人质的行为可作为酌定从轻情节考虑。
  第三种观点认为:许、胡二人虽实施了绑架行为和索财行为,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获得钱财,犯罪目的未达成,构成未遂。
  这种观点可称之为目的既遂论,认为勒赎型绑架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基于勒索财物的目的,实施了绑架他人的行为,并实际获取到财物的则构成绑架罪的既遂;如果仅实施了绑架行为,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实际取得财物的,则构成绑架罪的未遂。
  目的既遂论的理由如下:对于绑架罪,可以认为是一种目的犯。绑架罪的犯罪目的有两个,即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和以绑架人质为目的[3]。我国刑法规定的绑架罪,不仅包括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也注重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这就说明在对绑架罪作既未遂的判定时,必须考虑被害人的人身是否受限制、损害,还要考虑到相对人的实质财产的损害,也就是说,必须达到法益的双重损害才能构成犯罪既遂。
  在目的既遂论的前提下,只有当行为人实施了绑架行为和索财行为,并因此得到所勒索钱财方可构成既遂。在实施绑架行为(着手)到犯罪目的达成(即取得财物)这一阶段内,因意志以外原因未得逞即构成未遂;在绑架预备阶段到犯罪得逞自愿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结果发生即构成中止。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于勒赎型绑架罪,应当以绑架行为和勒索行为的实施方能构成既遂。
  单一行为论的不当之处:这一观点片面强调保护被绑架人的人身权利,而违背了刑法理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才能表明这个人的行为构成了某种犯罪的既遂。绑架罪的犯罪客体是双重客体,不仅包括被绑架人的人身权利,还包括与被绑架人有特定关系的人的财产权利或其他合法权利。因此,行为人如果仅实施绑架他人的行为,其侵犯的仅仅是被绑架人的人身权利,而未侵犯到与被绑架人及其关系人的财产权利,也就是说该行为人尚未完全侵犯绑架罪的双重客体,如果定其为犯罪既遂,显然违背了刑法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犯罪关系上看,绑架犯罪中包括绑架行为人、被绑架人和与被绑架人有特定关系的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单一行为论则片面将其理解为绑架行为人和被绑架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与被绑架人有特定关系的人在绑架犯罪中的决定性地位。
  目的既遂论的不当之处:这种观点必然导致执法显失公平。从司法实践来看,绑架罪社会危害性很大,但很多情况下并未勒索到财物,按目的既遂论则大多数绑架犯罪都属犯罪未遂,行为人将因此而获得法律的从宽处理,这将大大削弱对绑架罪的打击力度。
  而复合行为说不仅能克服上述两种意见存在的弊端,而且符合刑法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刑法关于绑架犯罪的立法本意。理由如下:
  1、勒赎型绑架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既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又侵犯公民的财产权利。复合行为说对上述法益都能予以恰当保护。只有当行为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实施绑架行为,并向特定第三人索要财产,才是对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产生实质或者现实的侵害,才能认定为既遂。复合行为论不仅将公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紧密联系,也能将行为人、被害人、特定第三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克服了单一行为论割裂法益、目的既遂论过于宽泛的缺点。
  2、符合绑架罪内在含义。刑法规定的勒赎型绑架罪的“完整”涵义,不仅包括实际手段行为即绑架行为,也应包括目的行为即勒索行为。在勒赎型绑架犯罪中,“人质”只有在能为行为人勒索提供便利条件下才构成实质上的意义,因而仅仅只进行绑架行为因意志以外原因或者自身放弃犯罪的行为人,并未实际实施对特定第三人的后续行为,也就没有完整的实施完毕绑架罪的客观行为,不能以既遂论。
  3、与我国刑罚的目的相符。我国刑罚对犯罪不仅仅是惩罚和威慑,而且是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其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减少犯罪、消灭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之规定,犯绑架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刑法之所以对绑架罪规定如此之重,其根本原因就是绑架罪是对双重客体的侵害,情节严重。复合行为论既肯定绑架罪作为一种重罪,实施绑架行为和索财行为就要以追究十年以上的刑事责任,又能对在勒索行为实施完毕以前的中止、未遂加以认定,从而对行为人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实务中合法合理的处理具体绑架案件,克服单一行为论的量刑过苛、目的既遂论的打击力度不够的缺点。
  综上,对于本案,笔者认为许、胡二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何某,并对特定第三人陈某实施勒索行为,应当以绑架罪追究刑事责任,且构成既遂。至于犯罪既遂后许、胡二人在明确无法得到财物的情况下,释放何某的行为可以认定为酌情从轻情节,以体现刑罚的宽严相济。
  
  注释:
  [1]肖中华《绑架罪略论》,选自《山东法学》1999年5期;
  [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84页;
  [3]单长宗等主编《新刑法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第58页。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如何认定存在争议和困惑,笔者从应用性角度出发,重点论述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标准及对司法实践中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形该如何认定,结合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指出了主体是否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并不重要,行为人是否享有职权,是否依法履行职责才是关键。同时,笔者还对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能否认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践中
期刊
摘 要: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的审查起诉期限如何计算,在司法实践中因办案人员对法律的理解而不统一,导致该期限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笔者试图从对法条的理解和法理的透视两个方面来分析如何计算该期限,希望司法解释能对此问题进一步加以明确,以提高适用法律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取保候审;诉讼;期限;计算    审查起诉期限是指侦查机关将案件移送到检察机关之后检察机关审理案件的期限。对于
期刊
滥用诉权,又称程序性权利滥用,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出于恶意或者其他不合法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民事诉讼权利,在明知自己的主张或者行为不为法律所认可的情况下,以合法形式进行恶意行使,以给其他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造成某种损害后果的行为。[1]笔者认为,诉讼作为民事权利的最后保障,应当具有严肃性及权威性,而滥用程序性权利则不仅影响正常诉讼秩序、有损于司法的权威性,更不利于建立良性的诚信法律文化,
期刊
摘 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农民涉法上访增多。各级政法部门耗费了相当的人力、精力、财力解决农民涉法上访问题,但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农民涉法上访增多有多方面原因,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使这一突出问题妥善解决,从而提高司法机关的威信和公信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农民;涉法上访;司法权威;长效机制    涉法上访指的是在已经或应当被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受理,或者是已
期刊
摘 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办案原则、“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是当前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大趋势,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无论是从其指导思想还是原则上,都是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相一致的。然而深入了解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批捕工作实践却不难发现,虽然再三强调要对未成年人“少捕、慎捕”,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困境,导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批捕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笔者从未成
期刊
摘 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检察工作的基本价值追求。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检察机关如何在实现打击犯罪、维护法律统一实施的同时,更好地落实好检察环节的人权保障,是新时期评判检察工作的标准之一。本文从基层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贯彻落实人权保障的实现途径和举措出发,对当前检察环节人权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就完善检察环节人权保障思路和建议加以探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人民检察院要牢固树立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力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的关系,自觉接受县人大监督,积极赢取人大支持,在各项检察工作中不断提高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了检察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意识;监督的规范性    人民检察院要牢固树立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力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的关系,自觉接受人大监
期刊
摘 要:受理在押人员的申诉是保障押犯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政策教育,热情受理申诉是做好押犯申诉工作的前提;领导重视支持,干警办事认真是做好押犯申诉工作的保障;全面细致审查,依法监督纠正是做好押犯申诉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押犯申诉;政策教育;依法监督纠正    近年来,丰县院监所科驻看守所检察室在抓好看守所检察监督的同时,重视保障押犯人权,积极受理在押人员的申诉,努力扩大延伸监督的范围,06年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形式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土地资源的安全。因此,如何动用刑法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笔者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侧重保护土地资源之环境生态价值,分析现有土地资源保护的刑法规定,结合司法实务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探索我国现有土地资源刑法存在的问题,进而得出完善保护土地资源刑事立法的建议,以期更加科学、有效地发挥刑法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的功能。
期刊
摘 要:针对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笔者试从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角度出发,探讨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及如何改善家庭教育的现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缺陷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被称为三大公害之一。我国青少年犯罪自改革开放以后,日益严重,在数量上占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虽经两次“严打”,仍然是居高不下。而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往往会导致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