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问题式”教学是教师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完成“三维”目标,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它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那么,“问题式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课文,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要求:①自读课文原则上不少于四遍。第一遍解决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疏通文句。第二三遍分析理解课文。分析理解课文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文本思路、结构和特色。第四遍思考鉴赏课文。学生可以就作品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发表自己的见解。②自读之始,不借助任何资料和任何信息,读过一二遍后要反思读书所得,随后借助课文提示、课后思考题、相关资料(包括辅导书和网络)深入钻研课文,学生在钻研过程中,可能会形成自己一定的独特感受,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学及自学反思,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个体独到的收获)和不懂、不明白的问题,按要求有选择性地记录下来。
二、组内讨论收集问题
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固定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主持人要统计提问数量,组织讨论,整理讨论结果。每个组员在学习小组讨论会上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和不明白的问题宣读出来,共同分析与探讨,将问题整理归类,然后评出本小组最有见解的感受和归纳出不能解决的若干问题,形成文字,交老师处。
三、教师筛选问题,提出“主问题”
学生设计的问题有可能过多、过细、过浅,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步骤,将学生的提问分门别类,择优汰劣,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主问题”,准备按一定顺序组织讨论。所谓“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它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品读的牵引力;具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中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具有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因此,教师认真考虑“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根据“主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四、师生互动,分析问题
学生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交流活动的组织者,要管理好同学们的交流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参与者,对同学们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进一步与学生进行上思维的碰撞。同时,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把提问的“焦距”始终聚焦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上,紧扣“主问题”,不使学生提问脱离课文。并且,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对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启发与点拨。
当然,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也不必要都在课堂上解决。所以,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心理上就产生了走向课外的要求,教师应加以指导和点拨,或者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资料途径,如图书名称,网址等等,从而可以成功地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这样问题是从学生中来,教学时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总结归纳,综合评价
当引导学生把“主问题”解决后,整篇课文的课堂学习也已接近尾声,但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应引导学生把当前所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整体回顾,整体建构知识,总结学习的优缺点。评选最佳问题及最佳解答,学生对所评选的最佳问题和最佳解答要说明原因,陈述理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一个组织者,评选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简要的小结,提示学生哪些问题在课后有深度自学和钻研的价值。
六、巩固迁移检测成效。
设计迁移性练习,检测教学的成效。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互考互练。
一节课能否成功,取决于学生能否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如果学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由发疑开始解文,也跟“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有同工之妙。“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把“火”由老师点燃,当然也不错。但是,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點燃岂不更好吗? 当然,学生要达到切中肯綮,高效低时,又表达准确,富有创造性地提问,必须经过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刻意的激发。
“问题式阅读教学”的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缺乏独立探求能力的状况,促进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的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问题式”教学是教师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完成“三维”目标,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它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那么,“问题式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课文,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要求:①自读课文原则上不少于四遍。第一遍解决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疏通文句。第二三遍分析理解课文。分析理解课文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文本思路、结构和特色。第四遍思考鉴赏课文。学生可以就作品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发表自己的见解。②自读之始,不借助任何资料和任何信息,读过一二遍后要反思读书所得,随后借助课文提示、课后思考题、相关资料(包括辅导书和网络)深入钻研课文,学生在钻研过程中,可能会形成自己一定的独特感受,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学及自学反思,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个体独到的收获)和不懂、不明白的问题,按要求有选择性地记录下来。
二、组内讨论收集问题
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固定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主持人要统计提问数量,组织讨论,整理讨论结果。每个组员在学习小组讨论会上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和不明白的问题宣读出来,共同分析与探讨,将问题整理归类,然后评出本小组最有见解的感受和归纳出不能解决的若干问题,形成文字,交老师处。
三、教师筛选问题,提出“主问题”
学生设计的问题有可能过多、过细、过浅,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步骤,将学生的提问分门别类,择优汰劣,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主问题”,准备按一定顺序组织讨论。所谓“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它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品读的牵引力;具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中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具有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因此,教师认真考虑“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根据“主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四、师生互动,分析问题
学生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交流活动的组织者,要管理好同学们的交流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参与者,对同学们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进一步与学生进行上思维的碰撞。同时,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把提问的“焦距”始终聚焦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上,紧扣“主问题”,不使学生提问脱离课文。并且,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对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启发与点拨。
当然,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也不必要都在课堂上解决。所以,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心理上就产生了走向课外的要求,教师应加以指导和点拨,或者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资料途径,如图书名称,网址等等,从而可以成功地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这样问题是从学生中来,教学时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总结归纳,综合评价
当引导学生把“主问题”解决后,整篇课文的课堂学习也已接近尾声,但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应引导学生把当前所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整体回顾,整体建构知识,总结学习的优缺点。评选最佳问题及最佳解答,学生对所评选的最佳问题和最佳解答要说明原因,陈述理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一个组织者,评选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简要的小结,提示学生哪些问题在课后有深度自学和钻研的价值。
六、巩固迁移检测成效。
设计迁移性练习,检测教学的成效。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互考互练。
一节课能否成功,取决于学生能否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如果学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由发疑开始解文,也跟“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有同工之妙。“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把“火”由老师点燃,当然也不错。但是,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點燃岂不更好吗? 当然,学生要达到切中肯綮,高效低时,又表达准确,富有创造性地提问,必须经过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刻意的激发。
“问题式阅读教学”的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缺乏独立探求能力的状况,促进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的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