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科学家爱因期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目前学校研究、探索、总结、推出的“问题式教学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必备的内容形式,如何有效地提出问题值得大家探讨,我认为最好是导出问题,我把它叫做导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产生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导问,也有很多导问技巧和艺术.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观察、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通过大家对导问进行研讨,使“问题式教学模式”更趋完善,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导问要把握三个度
1.1巧设坡度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导出问题,由浅入深,展示教学思路.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教师的导问,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认真准备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所导出的问题要控制难度,巧设坡度.既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考虑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所有学生提问,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个学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的思考问题.但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按照预先计划的秩序导问将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
1.2增强跨度
导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水平,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有整体性、导向性、系统性.能刺激学生思维,集中注意.导出的问题要讲求价值,富于启发性,问而生思,有比较大的思维容量.通过导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跨度,也便于小组讨论.
1.3巧选角度
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不断巧妙的导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讲究感情色彩,创设环境,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相应的策略、巧选角度达到有效导出问题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问在教学中的真正功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导问有以下几个层次
2.1教师将课本知识结构转换为问题结构导问
教师通过深钻教材,将课堂要传授的知识结构,设计成由浅入深,既能涵盖主要知识点,又能突破重难点的若干问题,形成问题结构,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应同样重视预先准备的问题和临时出现的问题.预先准备的问题是那些在备课过程中已经准备好的问题.教师在倾听学生讨论和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一可以确认学生的知识水平,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二是会发现新出现的问题,对于新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回避,属于本节课的知识马上解决,否则要给学生一个交待.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诱导,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还通过小组讨论借助他人的力量再解决一些问题.充分凸现学生主体,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知识.
2.2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将知识变为问题导问
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生疑.有的知识问题,教师提出,尽量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生疑提出问题,形成积极发表见解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尽量减少教师讲解时间,使学生敢于相互交流,乐于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解决疑问,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自己设计问题导问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使学生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面对任何新知识敢于思考,自己设计问题导问,善于思考,找到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3导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3.1创造一种有利于思考的气氛
教师愉快的面部表情、点头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口头认可等都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导问时应具有启发性,在听学生的回答时,教师应持赞扬的态度.如果教师使用严厉的语气打断学生的回答,这会给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总之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氛围.
3.2教师要简要、清晰地陈述问题
教师提问时应做到简要、清晰,避免问题的模糊性,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到挫折或迷惑.事实证明,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让学生感受到答对问题的愉悦,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措辞不当或对同一主题提出多个问题,教师可能无意间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导致教师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3.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让学生回答前和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都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留给学生的考虑时间应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而定.这样教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3.4使用自愿和非自愿相结合的回答办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的自愿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但是,有些内向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会很少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应使用自愿和非自愿相结合的办法,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5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耐心的听取学生的答案,不打断学生的回答.除非学生的回答很离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时,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评价要恰当、具体、适度、有针对性.不要讽刺、谴责、指控和对学生进行个人攻击.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自己的言辞,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正面肯定,否定时应给出正确答案,以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导问在整节课中能起传送带的作用.很好的导出问题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而且也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问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产生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导问,也有很多导问技巧和艺术.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观察、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通过大家对导问进行研讨,使“问题式教学模式”更趋完善,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导问要把握三个度
1.1巧设坡度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导出问题,由浅入深,展示教学思路.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教师的导问,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认真准备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所导出的问题要控制难度,巧设坡度.既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考虑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所有学生提问,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个学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的思考问题.但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按照预先计划的秩序导问将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
1.2增强跨度
导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水平,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有整体性、导向性、系统性.能刺激学生思维,集中注意.导出的问题要讲求价值,富于启发性,问而生思,有比较大的思维容量.通过导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跨度,也便于小组讨论.
1.3巧选角度
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不断巧妙的导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讲究感情色彩,创设环境,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相应的策略、巧选角度达到有效导出问题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问在教学中的真正功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导问有以下几个层次
2.1教师将课本知识结构转换为问题结构导问
教师通过深钻教材,将课堂要传授的知识结构,设计成由浅入深,既能涵盖主要知识点,又能突破重难点的若干问题,形成问题结构,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应同样重视预先准备的问题和临时出现的问题.预先准备的问题是那些在备课过程中已经准备好的问题.教师在倾听学生讨论和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一可以确认学生的知识水平,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二是会发现新出现的问题,对于新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回避,属于本节课的知识马上解决,否则要给学生一个交待.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诱导,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还通过小组讨论借助他人的力量再解决一些问题.充分凸现学生主体,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知识.
2.2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将知识变为问题导问
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生疑.有的知识问题,教师提出,尽量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生疑提出问题,形成积极发表见解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尽量减少教师讲解时间,使学生敢于相互交流,乐于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解决疑问,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自己设计问题导问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使学生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面对任何新知识敢于思考,自己设计问题导问,善于思考,找到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3导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3.1创造一种有利于思考的气氛
教师愉快的面部表情、点头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口头认可等都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导问时应具有启发性,在听学生的回答时,教师应持赞扬的态度.如果教师使用严厉的语气打断学生的回答,这会给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总之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氛围.
3.2教师要简要、清晰地陈述问题
教师提问时应做到简要、清晰,避免问题的模糊性,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到挫折或迷惑.事实证明,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让学生感受到答对问题的愉悦,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措辞不当或对同一主题提出多个问题,教师可能无意间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导致教师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3.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让学生回答前和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都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留给学生的考虑时间应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而定.这样教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3.4使用自愿和非自愿相结合的回答办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的自愿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但是,有些内向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会很少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应使用自愿和非自愿相结合的办法,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5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耐心的听取学生的答案,不打断学生的回答.除非学生的回答很离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时,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评价要恰当、具体、适度、有针对性.不要讽刺、谴责、指控和对学生进行个人攻击.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自己的言辞,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正面肯定,否定时应给出正确答案,以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导问在整节课中能起传送带的作用.很好的导出问题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而且也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问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