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70-01
当下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的现象依然存在。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钻研教材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我的做法是:第一,要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再对五年级的《分数的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掌握课标所规定的知识和所学的知识深度和难度,细心琢磨教学目标,不偏离教材的要求,不盲目加大题目的难度,以免学生力所不能及。
二、讲究教法
小学生年龄小,而这阶段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又难以找到,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数学来源于生活,新知识往往又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所以教学时就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的提问、发现,把难点分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通过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这样就容易突破教学难点了。
三、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
1.结合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景中院士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前瞻》报告中说,几何不仅有直观的图像,而且还有推理,推理就要使用语言。他说,在教孩子们认识数的时候,要举很多例子,可以举几何的例子,比如,学习“1”的时候,可以教孩子说:“一个圆有一个圆心,一条线段有一个中点,一个正方形有一个圆心。”不理解,不知道意思,我们可以在旁边画个图形;在学习“2”的时候,可以教孩子说:“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不知道什么是线段,只要画一条线段来认识就行;在学习“3”的时候,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讲到“100以内的数”的时候,可以画个60°的角,告诉学生这个角是60°。每次举例的时候都画相应的几何图形,将来学几何的时候,学生的语言关就比较容易过。读着院士的话我就有一种视野敞亮的感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材就利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立方体等几何图形作为认数、数数的对象,其目的是为以后的几何教学作铺垫。我们知道有时候知识不是一开始就理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得多了,说得多了,用得多了,就慢慢理解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有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这些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情景图制成动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四幅连环画制成动画,学生非常感兴趣,并且很容易就理解了连环画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平均分”时,我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拿着学具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就很快、很容易展示在同学们面前。
四、注重复习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上好复习课。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除了要搞好每节课的基本训练外,还要上好复习课。传统的复习课是: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学生解答—交流答案。就是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但兼顾不到他们的个体差异。由于所有的学生都面对同样的习题,于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近似“克隆式”的思维过程,得到相同的体验。如在复习《圆柱和圆锥》时,我由一个圆柱体的木桩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看谁提得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恰当地借助“刷、切、挖”等动词, 给简单的数学知识赋予了动态的色彩,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从而达到梳理和提升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教学效果。教学要讲究效率,教学方法要讲究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70-01
当下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的现象依然存在。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钻研教材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我的做法是:第一,要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再对五年级的《分数的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掌握课标所规定的知识和所学的知识深度和难度,细心琢磨教学目标,不偏离教材的要求,不盲目加大题目的难度,以免学生力所不能及。
二、讲究教法
小学生年龄小,而这阶段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又难以找到,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数学来源于生活,新知识往往又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所以教学时就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的提问、发现,把难点分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通过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这样就容易突破教学难点了。
三、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
1.结合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景中院士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前瞻》报告中说,几何不仅有直观的图像,而且还有推理,推理就要使用语言。他说,在教孩子们认识数的时候,要举很多例子,可以举几何的例子,比如,学习“1”的时候,可以教孩子说:“一个圆有一个圆心,一条线段有一个中点,一个正方形有一个圆心。”不理解,不知道意思,我们可以在旁边画个图形;在学习“2”的时候,可以教孩子说:“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不知道什么是线段,只要画一条线段来认识就行;在学习“3”的时候,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讲到“100以内的数”的时候,可以画个60°的角,告诉学生这个角是60°。每次举例的时候都画相应的几何图形,将来学几何的时候,学生的语言关就比较容易过。读着院士的话我就有一种视野敞亮的感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材就利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立方体等几何图形作为认数、数数的对象,其目的是为以后的几何教学作铺垫。我们知道有时候知识不是一开始就理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得多了,说得多了,用得多了,就慢慢理解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有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这些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情景图制成动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四幅连环画制成动画,学生非常感兴趣,并且很容易就理解了连环画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平均分”时,我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拿着学具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就很快、很容易展示在同学们面前。
四、注重复习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上好复习课。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除了要搞好每节课的基本训练外,还要上好复习课。传统的复习课是: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学生解答—交流答案。就是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但兼顾不到他们的个体差异。由于所有的学生都面对同样的习题,于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近似“克隆式”的思维过程,得到相同的体验。如在复习《圆柱和圆锥》时,我由一个圆柱体的木桩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看谁提得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恰当地借助“刷、切、挖”等动词, 给简单的数学知识赋予了动态的色彩,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从而达到梳理和提升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教学效果。教学要讲究效率,教学方法要讲究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