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思维短路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77-02
一、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短路”形成的原因探析
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短路”现象,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素材。经过研究我发现造成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短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急躁心理。
案例一:
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叫王X,他在课堂上特别喜欢发言,不管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也不管自己会不会,他都是第一个举手发言。于是乎,就经常出现人站起来了,问题却忘了或者自己根本就不会回答的“卡壳”现象(当然,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还是值得提倡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乐于表现自己。当老师所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时,同学们都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就怕老师不提问自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抢发言权上,结果等到真的回答问题时,却把问题忘记了。
2.学生的紧张心理。
案例二:
我们班有这么几个学生,平时上课时不怎么发言,成绩在班级属于中下,记得有几次我请他们在课堂上发言,问题很简单,可他们就是说不完整 ,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课后我和他们闲聊时了解到,其实他们也知道怎么回答,就是太紧张了,结果回答不出来。
对于有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平时发言不多,没有发言经验,对于老师提出的某些问题,他在下面可以顺利地叙述完成,可是你要他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那就困难了,因为面对全班同学和面对同桌毕竟是不一样的。结果因为紧张,出现了思维混乱。
3.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出现“思维短路”现象是因为他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混淆了概念,说到一半,发现错误,主动暂停。一次我在课堂上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一位同学马上举手回答,结果他回答的却是“比的基本性质”,混淆了概念,问题回答到一半时,意识到错误,马上停了下来。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案例三:
我们班的王XX同学,平时说话就很“磨蹭”,常常说得很吃力,但是大家一句也没听懂。他的发言中有很多口头禅,如:这个……这个……、嗯……嗯……、那个……那个……等。他在课堂上发言时,就经常出现停顿现象。
数学问题的回答,要求简练,要一语中的,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带水。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回答中带一些常见的词语,如:这个……这个……、嗯……嗯……、那个……那个……等。这些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半天都没有说到主题上,心里一着急,说不下去了,形成了思维短路现象。
二、对策
课堂上学生“思维短路”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十分有害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思维短路”现象呢?
1.变“急躁”为“稳健”。
对经常出现“思维短路”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前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叙述的时候放慢语速,这样在回答问题时还有思考的时间,避免出现错误。对容易发生思维短路的学生要经常鼓励他们“慢一点说”、“不着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样的学生就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比较完整地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改掉了在课堂上出现的“思维短路”的毛病。
2.变“紧张”为“轻松”。
对有些学生来说,一到课堂上就会出现莫名的紧张。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在课堂上讲一些笑话,让学生乐一乐,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的“教”与“学”,使学生能比较自然、流利地回答问题。
3.正确把握知识。
一些学生经常在数学课堂出现“思维短路”现象,是因为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没有正确把握。比如在判断分数意义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题目“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经常会有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道题是错误的。学生出错是对平均分的概念不理解。应该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4.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避免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学生“思维短路”现象,对学生进行数学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就应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不说半截话。我们班就有三四个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不说完整话,比如:老师问“2.1+3.4等于多少?”学生马上回答:“5.5。”每当这时候,我就会问:“什么加什么等于5.5?”学生就意识到没有说完整话,重新回答:“2.1+3.4等于5.5。”只有学生把话说完整了,才能减少压力,避免“思维短路”。当然,这种训练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要坚持不懈,长期抓下去。我们班的学生经过我一个学年的训练,在说完整话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短路”现象也少了很多。
( 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77-02
一、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短路”形成的原因探析
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短路”现象,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素材。经过研究我发现造成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短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急躁心理。
案例一:
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叫王X,他在课堂上特别喜欢发言,不管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也不管自己会不会,他都是第一个举手发言。于是乎,就经常出现人站起来了,问题却忘了或者自己根本就不会回答的“卡壳”现象(当然,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还是值得提倡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乐于表现自己。当老师所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时,同学们都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就怕老师不提问自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抢发言权上,结果等到真的回答问题时,却把问题忘记了。
2.学生的紧张心理。
案例二:
我们班有这么几个学生,平时上课时不怎么发言,成绩在班级属于中下,记得有几次我请他们在课堂上发言,问题很简单,可他们就是说不完整 ,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课后我和他们闲聊时了解到,其实他们也知道怎么回答,就是太紧张了,结果回答不出来。
对于有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平时发言不多,没有发言经验,对于老师提出的某些问题,他在下面可以顺利地叙述完成,可是你要他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那就困难了,因为面对全班同学和面对同桌毕竟是不一样的。结果因为紧张,出现了思维混乱。
3.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出现“思维短路”现象是因为他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混淆了概念,说到一半,发现错误,主动暂停。一次我在课堂上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一位同学马上举手回答,结果他回答的却是“比的基本性质”,混淆了概念,问题回答到一半时,意识到错误,马上停了下来。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案例三:
我们班的王XX同学,平时说话就很“磨蹭”,常常说得很吃力,但是大家一句也没听懂。他的发言中有很多口头禅,如:这个……这个……、嗯……嗯……、那个……那个……等。他在课堂上发言时,就经常出现停顿现象。
数学问题的回答,要求简练,要一语中的,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带水。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回答中带一些常见的词语,如:这个……这个……、嗯……嗯……、那个……那个……等。这些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半天都没有说到主题上,心里一着急,说不下去了,形成了思维短路现象。
二、对策
课堂上学生“思维短路”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十分有害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思维短路”现象呢?
1.变“急躁”为“稳健”。
对经常出现“思维短路”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前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叙述的时候放慢语速,这样在回答问题时还有思考的时间,避免出现错误。对容易发生思维短路的学生要经常鼓励他们“慢一点说”、“不着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样的学生就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比较完整地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改掉了在课堂上出现的“思维短路”的毛病。
2.变“紧张”为“轻松”。
对有些学生来说,一到课堂上就会出现莫名的紧张。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在课堂上讲一些笑话,让学生乐一乐,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的“教”与“学”,使学生能比较自然、流利地回答问题。
3.正确把握知识。
一些学生经常在数学课堂出现“思维短路”现象,是因为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没有正确把握。比如在判断分数意义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题目“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经常会有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道题是错误的。学生出错是对平均分的概念不理解。应该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4.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避免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学生“思维短路”现象,对学生进行数学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就应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不说半截话。我们班就有三四个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不说完整话,比如:老师问“2.1+3.4等于多少?”学生马上回答:“5.5。”每当这时候,我就会问:“什么加什么等于5.5?”学生就意识到没有说完整话,重新回答:“2.1+3.4等于5.5。”只有学生把话说完整了,才能减少压力,避免“思维短路”。当然,这种训练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要坚持不懈,长期抓下去。我们班的学生经过我一个学年的训练,在说完整话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短路”现象也少了很多。
(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