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读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64-02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瑰宝。小学阶段选编的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所在,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而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中学时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然而,在当代语境之下,文言文音难读、句难通、义难懂、文难用,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如何让学生充满愉悦地走进承载了古人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的文言文,如何让学生自然而亲切地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文言文教学实践,谈谈小学阶段如何优化文言文教学,做到“言”“意”兼得。
一、落实三步“读”,在读中见言见意
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形成,即语感的形成,语感是文言文“言”的最高层面。语言学习的高境界也就是语感的形成。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离不开读,一定要紧扣“读”来做文章,以读为主,朗读指导应贯穿始终。
一读,读准文言,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对于小学生而言,读文言文遇到的第一个大难点就是字正腔圆地读准文中的每一个字音,特别是多音字、通假字以及古今读音完全不同的字。如教学《叶公好龙》一文时,“弃而还走”的“还”是通假字,通“旋”,应该教给学生字音读xuán,而不读huán或hái。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体,学生读准了字音对理解字义大有裨益。此外,要求学生按停顿读通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音韵美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没有标注节奏停顿的文言文,再出示标注节奏停顿的文言文,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练读、比较,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进而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节奏之美。
二读,读通文言,体会文言文的凝练之美。文言文语言凝练古朴,典雅优美。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如教学《活见鬼》一文时,在读通文言这一环节中,笔者摈弃了逐字给出注释,再由字而句,逐句翻译的做法,而是以文白对读的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先是老师读白话文,学生读文言文,接着同桌文白对读,古今对照。在逐句对照的诵读游戏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同样的一个意思,白话文要用很长的一句话来表达,文言文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文言文简洁、凝练之美不言自明。
三读,读美文言,感受文言文的情节之美。文言文教学中,古文的节奏、语言的凝练、情节的生动等一个都不能少。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分角色模仿两小儿辩斗的样子,有滋有味地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兴趣盎然。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表演,再现文言的情景,呈现文言文情节之美。再如教学《活见鬼》一文,根据语句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分别读出文言文描写的环境之美,心理之美,动作之美,语气之美。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充分体会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文的独特语言魅力,从而积累语言,更加热爱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读和感悟的同时学会读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巧抓三个“点”,在练中得言得意。
(一)语言训练点
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感受语言、体会语言、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文言文精准的遣词造句,更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样本之一。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从文言文中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强化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抓住结尾处的问号作文章,让学生进入情境,扮演孔子续写未完的故事。
师:故事到这里讲完了吗?
生:没有。
师:最后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问号。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孔子,当你听了两小儿的嘲笑之后,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以“孔子曰:”为开头,用一句话写一写。大家不妨现学现卖,试着用文言文来表达。
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有的写出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的写出了“孔子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的写出了“孔子曰:孺子可教也。”有的写出了“孔子曰:两小儿甚聪慧也。”
再如教学《活见鬼》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利用“久之,不语,只闻,不闻,疑为鬼也”的句式,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丰富对语言的感受和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学生纷纷联系上下文,写出了:“久之,不语,只闻风声之凄凄然,不闻同行者之步履声,疑为鬼也。”“久之,不语,只闻雨声之哗哗然,不闻同行者之心跳声,疑为鬼也。”“久之,不语,只闻己之心跳怦怦,不闻同行者之呼吸吁吁,疑为鬼也。”
(二)思维激发点
语言是表达思维结果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内容,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揣摩文意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条理性的过程;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引导学生练笔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广阔性、创造性和深刻性的过程。可见,语文教学不管哪个环节都充满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文言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如教学《活见鬼》一课,在引导学生感悟环境、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时,大量采用想象补白的手段。在想象环境时,用“风雨交加”的声音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夜,下了一场怎样的雨?”在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撑伞者,想象与投伞者同行,久之,不语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用“久之,不语, 。”的形式填补空白。在想象动作时,用实际做“撩、趋”的动作来加以理解。在想象语言时,教师扮“炊糕者”,学生分角色扮演两个疑神疑鬼的人,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告、号、大笑”的一幕。在合适的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在想象动作、情境,揣摩人物心理,拓展丰富情节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艺术。
(三)人文渗透点
文言文不仅积淀着古代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渗透,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如教学《活见鬼》一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达的人文内涵。与学生一起梳理:“值大雨”,孤夜逢大雨是一个巧合;“久之,不语”,碰巧投伞者一路上都不说话,这也是一个巧合;“以足撩之,偶不相值”,试探时正巧没碰着这更是一个巧合;两人都跑进了炊者糕家里,这还是一个巧合。由此揭示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巧合,有了当事人疑神疑鬼的相互误解,才有了这令人捧腹大笑的一幕。让学生明白文体特点的同时,也在笑声中明白“世上本无鬼,做人不要疑神疑鬼”的道理,有效地渗透主题单元“破除迷信”的人文内涵。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64-02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瑰宝。小学阶段选编的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所在,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而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中学时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然而,在当代语境之下,文言文音难读、句难通、义难懂、文难用,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如何让学生充满愉悦地走进承载了古人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的文言文,如何让学生自然而亲切地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文言文教学实践,谈谈小学阶段如何优化文言文教学,做到“言”“意”兼得。
一、落实三步“读”,在读中见言见意
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形成,即语感的形成,语感是文言文“言”的最高层面。语言学习的高境界也就是语感的形成。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离不开读,一定要紧扣“读”来做文章,以读为主,朗读指导应贯穿始终。
一读,读准文言,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对于小学生而言,读文言文遇到的第一个大难点就是字正腔圆地读准文中的每一个字音,特别是多音字、通假字以及古今读音完全不同的字。如教学《叶公好龙》一文时,“弃而还走”的“还”是通假字,通“旋”,应该教给学生字音读xuán,而不读huán或hái。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体,学生读准了字音对理解字义大有裨益。此外,要求学生按停顿读通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音韵美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没有标注节奏停顿的文言文,再出示标注节奏停顿的文言文,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练读、比较,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进而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节奏之美。
二读,读通文言,体会文言文的凝练之美。文言文语言凝练古朴,典雅优美。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如教学《活见鬼》一文时,在读通文言这一环节中,笔者摈弃了逐字给出注释,再由字而句,逐句翻译的做法,而是以文白对读的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先是老师读白话文,学生读文言文,接着同桌文白对读,古今对照。在逐句对照的诵读游戏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同样的一个意思,白话文要用很长的一句话来表达,文言文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文言文简洁、凝练之美不言自明。
三读,读美文言,感受文言文的情节之美。文言文教学中,古文的节奏、语言的凝练、情节的生动等一个都不能少。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分角色模仿两小儿辩斗的样子,有滋有味地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兴趣盎然。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表演,再现文言的情景,呈现文言文情节之美。再如教学《活见鬼》一文,根据语句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分别读出文言文描写的环境之美,心理之美,动作之美,语气之美。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充分体会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文的独特语言魅力,从而积累语言,更加热爱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读和感悟的同时学会读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巧抓三个“点”,在练中得言得意。
(一)语言训练点
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感受语言、体会语言、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文言文精准的遣词造句,更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样本之一。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从文言文中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强化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抓住结尾处的问号作文章,让学生进入情境,扮演孔子续写未完的故事。
师:故事到这里讲完了吗?
生:没有。
师:最后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问号。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孔子,当你听了两小儿的嘲笑之后,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以“孔子曰:”为开头,用一句话写一写。大家不妨现学现卖,试着用文言文来表达。
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有的写出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的写出了“孔子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的写出了“孔子曰:孺子可教也。”有的写出了“孔子曰:两小儿甚聪慧也。”
再如教学《活见鬼》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利用“久之,不语,只闻,不闻,疑为鬼也”的句式,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丰富对语言的感受和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学生纷纷联系上下文,写出了:“久之,不语,只闻风声之凄凄然,不闻同行者之步履声,疑为鬼也。”“久之,不语,只闻雨声之哗哗然,不闻同行者之心跳声,疑为鬼也。”“久之,不语,只闻己之心跳怦怦,不闻同行者之呼吸吁吁,疑为鬼也。”
(二)思维激发点
语言是表达思维结果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内容,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揣摩文意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条理性的过程;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引导学生练笔便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广阔性、创造性和深刻性的过程。可见,语文教学不管哪个环节都充满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文言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如教学《活见鬼》一课,在引导学生感悟环境、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时,大量采用想象补白的手段。在想象环境时,用“风雨交加”的声音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夜,下了一场怎样的雨?”在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撑伞者,想象与投伞者同行,久之,不语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用“久之,不语, 。”的形式填补空白。在想象动作时,用实际做“撩、趋”的动作来加以理解。在想象语言时,教师扮“炊糕者”,学生分角色扮演两个疑神疑鬼的人,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告、号、大笑”的一幕。在合适的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在想象动作、情境,揣摩人物心理,拓展丰富情节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艺术。
(三)人文渗透点
文言文不仅积淀着古代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渗透,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如教学《活见鬼》一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达的人文内涵。与学生一起梳理:“值大雨”,孤夜逢大雨是一个巧合;“久之,不语”,碰巧投伞者一路上都不说话,这也是一个巧合;“以足撩之,偶不相值”,试探时正巧没碰着这更是一个巧合;两人都跑进了炊者糕家里,这还是一个巧合。由此揭示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巧合,有了当事人疑神疑鬼的相互误解,才有了这令人捧腹大笑的一幕。让学生明白文体特点的同时,也在笑声中明白“世上本无鬼,做人不要疑神疑鬼”的道理,有效地渗透主题单元“破除迷信”的人文内涵。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