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才教师 创音乐名校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oogi8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具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等音乐学府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学校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方针,提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两支队伍一起抓”的人才建设思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理清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建设一支能保障实现学校阶段性战略任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在人事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建设战略的实施,要坚持实现学院阶段性发展战略,同时也要保障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们第一次把关注人的发展郑重地提了出来,即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的确立要为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服务:实现人本管理,通过促进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最终促成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以“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培养”的原则,抓机制—人才发现和成长的机制,抓素质—以教师为核心的人才素质提升,有效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把“人才强教(深化)计划 ”的实施与学校的人才建设工作有机统筹起来。
  
  
  “岗位聘任”是关键,“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实施是保障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建设,“岗位聘任”是关键。2008年、2009年通过实施“岗位聘任”和“因事设岗、依能上岗、按岗定薪”,实现了“能”与“事”的有机结合,这是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进一步建设的重点。在体制改革的同时,学校坚持“实现学校阶段性发展战略,同时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理念,依托“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实施抓培养,抓好以教师为核心的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效推动了人才队伍的建设。
  1.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以专业建设为落脚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学科建设高度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培养大批学术水平高和教学水平高的学科领军团队,促进一批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的成长,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校重点工作中的重点。“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创新团队项目正是实施这一设想的有效载体。具体到我们学校,要改变专业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满足音乐学学科建设基础上的各专业建设需要,就要求我们树立大的师资观念,即站在学科的高度(各系教学单位为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以“人才强教计划”实施为契机,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教师群的学术发展,提出重点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建设。2005年,学校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积极推荐参与北京市创新团队选拔,其中金铁霖、陈铭道、张维良、王宁4名教授带领的4个传统重点专业均被列入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计划。通过人才强教项目资助,学术创新团队在学校“专业教师群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建立了学术成长平台,推动学术成果“积聚式”涌现,而且还推动了学术梯队的发展。
  3年的团队建设过程中,金铁霖、陈铭道、张维良、王宁4名教授作为学术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以学科发展为前提,以本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创新平台,通过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教学改革、科研、创作,涌现出了大批学术成果,带动了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人才强教计划”结束时,4个创新团队发表学术论文42篇,出版专著15部,出版教材11部,发表音乐作品23部,召开学术会议、讲座12场次,举办音乐会46场,教师获奖14人次,学生获奖23人次,成果的总体数量以及涉及到的教师数量超过了之前多年的总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高校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带动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了学校科研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培养了一批在国内本学科领域中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就金铁霖教授带领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创新团队来说,在建设的3年中,2006年,金铁霖教授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2007年,金铁霖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参加了文化部创新高峰论坛,获得文化部创新奖;200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专著《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学校民族声乐师资队伍趋于年轻化。团队在金铁霖的带动下,教师从单纯关注个人表演、教学转向注重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09年他带领的团队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音乐艺术院校,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创作能力。学校借助“人才强教—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开展教师创作、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各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图表如下:
  在“人才强教—教育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艺术实践技能和教学技能的提高,3年来共组织音乐会18场,投入经费124万;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培训9次,参加人员100余人次;组织教学技能展示评比活动两届,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艺术实践和创作能力。
  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项目的受益主体是青年教师。在“人才强教—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结合艺术院校教师“个性自由”的特点,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成立了“青年教师联谊会”,加强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引导,变“自主发展”为“共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5月,青年教师联谊会组织了以“博学、精艺”为主题的青年教师音乐会。学院10个系的教师都参加了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平台,而且开创了学院各专业教师同台合作与交流的局面。古筝与钢琴二重奏,钢琴与管弦四重奏,都是全新的尝试,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誉。青年教师在参加音乐会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艺术实践的能力,也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锤炼了严谨的艺术风范。事实证明,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平台,为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提供了融合交流的机会,促进了个体的学术成长。可以说,教育技能培训项目,通过青年教师联谊会这一平台来落实,实现了教育技能、艺术实践能力、师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广大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3.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特别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谈到教师问题时,钱伟长先生指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以人才成长为基点,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动人才的学术成长,有效解决了教与研结合的问题,是教师学术成长的有效途径。
  学校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紧紧把握住“人才强教计划”项目实施中“科研带动人才学术成长”这一特点,在青年骨干教师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切实指导教师做好科研项目的选题。2005年以来,学校共选拔25名教师列入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进行重点培养。针对学校教师科研能力弱的情况,在该项目中,要求每位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立项,把经费用于科研项目、教材出版,提升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学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3名。林玲教授的《弦索十三套》及筝曲研究,从演奏入手,对古曲《弦索十三套》进行挖掘式研究,使这一沉睡近两百年的音乐遗产重放异彩,应用于教学,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谢嘉幸教授对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考察国际高等音乐教育,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探讨“建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的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以及高等音乐教育如何在我国当代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根本性作用等理论问题。修海林教授的中国音乐学学术史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我国由古至今历史上曾经产生的各类音乐学术成就及其发展作系统的研究,从整体上形成中国音乐学术史的研究成果。
  在上述项目的管理中,学校严格遵循“科研带动人才学术成长”的理念,按照科研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按照人的学术成长规律进行要求。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靠经费的支持力度,依靠教授们的不懈努力,依靠管理部门的认真规范管理,科研项目取得了巨大成效,教师们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上得到空前提升。仅以林玲教授的《弦索十三套》及筝曲研究为例,清代古谱《弦索十三套》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演奏实践,将其音乐的本来面目(声音)重现于世,而完成该重任得益于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60万元经费的支持。林玲教授和她的团队进行了长达3年的“音乐考古之旅”,通过无数次打谱、试奏,最终以音乐会和全套音乐CD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林玲教授发表论文6篇,召开了专题学术研讨会、国内外音乐会7场次,受到了广泛好评。她的科研成果也应用于教学,对民族室内乐课、古筝重奏课的设立以及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作为古筝演奏家,她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1. 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形成
  “人才强教计划”实施5年以来,学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工作得到空前重视,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成为全校共识,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提到了日程,全员确立了“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才建设理念得到了确立,以人才强教为契机,配合师资队伍建设各项措施得到了有效实施。学校党委把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不断建立健全用人政策、机制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化用“事业吸引人、环境温暖人、待遇留住人、感情团结人、政策激励人”的观念,创造健康、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2.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以“人才强教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坚持重在培养,发挥高校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带动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
  在教学方面,2005年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两名、北京市教学名师两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3名,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名,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获得者5名。学校教学获奖7项,其中,文化部创新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教师教材获奖6项,其中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4项:《低音提琴演奏教程》《和声分析教程》《歌曲写作教程》《意大利语语音与声乐作品选》,北京市精品课程1项:孙虹的“视唱练耳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谢嘉幸的“音乐教育基础”。在科研方面,2005年以来,学校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1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75部。科研获奖比例也明显提高,谢嘉幸教授的专著《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高佳佳、李秀军教授的专著《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乐研究》《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获全国首届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三等奖;吴文光教授《〈神奇秘谱〉乐诠》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谢嘉幸教授的著作《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荣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杨红教授的著作《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都是2005年以来新的突破。
  自2005年北京市实施“人才强教计划”以来,学校借势而作,趁势图强,积极推进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了“以人为本,重在培养”“科研带动人才学术成长”“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团队建设为载体”等人才建设理念;建设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3个层次教师的培养,坚持“教学、科研、创作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培养艺术家、教育家“双家型”人才的多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师资队伍整体教学、学术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为建设一支数量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学校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人事处)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周兴健,男,汉族、1934年10月出生,1952年5月入党。1995年12月退休,退休后曾担任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联络员。2004年10月至今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退而不休坚持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  周兴健老书记退休之后,一如既往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终身职责和义务。2004年10月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关工委主任以来,从本校实际情况出
陈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  “营造合力效应”    “我是研究力学的,如果要推动一个物体前进,力量很大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力量要集合到一个点,形成合力,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掀开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篇章。高校宣传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铿锵勇气,把握“三个着力”,实现“三个确保”,奏响高校新闻舆论工作
摘 要:加强协同创新是新时期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传媒大学一直致力于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本文以北京电视台节目评价与改版研究为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浅谈校台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协同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高校与部委、地方、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更是加快创新型国家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们党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北京师范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转变作风,凝聚人心,办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主题,着重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在解决师生关心的突出问题上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教师群体不仅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的学生、变化频繁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而且还要面对社会和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工作和生活中显性与隐性的双重负担往往使他们的心理负荷日趋加重,进而可能引发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等问题,对他们的身心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在新形势和新时期下,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和工作
记者: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请您谈一谈北京农学院作为市属农林类高校,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王慧敏:当前,我校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指明了新方向,二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理念,三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对首都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四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目标。经过50多年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较
王玉梅,生于1962年11月,河北唐山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体育法研究会理事。同时,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常务委员会委员,海淀区委主委。历任北京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农民专业化合作社之法理探究和实践》,主编
摘 要:北京高校在实施“双培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突出交叉培养的作用,强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践创新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明确管理责任。在实施“外培计划”的过程中,北京市属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做好学生管理和保障工作,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关键词:双培计划;外培计划  “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是“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两个重
关键词:朋辈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委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学生间自助——互助的朋辈辅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适应大学及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已成为各高校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央财经大学以“同心圆大学生心灵成长朋辈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为载体,精心打造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班级心理委员队伍,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这支队伍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