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星曾经自嘲是中年“啃老族”,冯唐则是去年作家富豪榜榜上的“土豪”。两个北京爷们儿一见面就开始贫,一种半真半假、正经与玩笑之间的气氛在蔓延。可是我们却听出了其中认真的想法:生活与写作,都要对得起自己。
冯唐一见面就叫徐星为“星爷”,并说自己是来给星爷捧哏的,便自发地开始不停提问。两人真像表演一样,各种说学逗唱。没想到的是,冯唐问完以后,徐星又开始反问冯唐。这倒给记者省了事,一来一去,两位都把自己对生活、对文学的想法说了个透。
生活以好玩为主
冯唐穿着一条破了洞的牛仔裤走了进来,他说这是为了配合徐星。徐星也开玩笑说,不用担心,我不跟你借钱。赶上中国当代文学黄金时代的徐星,早年成名,却没有从中获得名利。而冯唐正是当下文学市场中的偶像人物,名利双收。但他们对于文学的信念是一样的,从未想过从中获取名利,以好玩为主。
徐星:我的这本《剩下的都属于你》是再版,大概是2004年出的,十年前了。这次再版,我跟编辑讨论,说其实这个小说里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达也很幼稚,是不是得改改?就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但是我想这本小说的第一部分早在1988年就已经发表过了,在我的小说里面,地铁票还是五毛钱一张呢,而且当时北京地铁就只有一条线,西边到八宝山,东边到国贸。我觉得以我现在的阅历,以及我现在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再重新来改这个小说,有点儿不公平。对读者来说不公平,对我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个太舒服的事儿。所以我们商量来商量去,是20世纪80年代写的,也就这么再版了。
冯唐:人这种变化我觉得贵在顺其自然,写作也是这样。我一直认为要先有真,才能有善和美。否则善是伪善,美是假美。也就是说你写的,只能是你当时所理解的东西,这个真的是要顺应。如果你一旦写你不理解的东西,那就跟现在咱们看到的很多影视作品到一个水平了。所以说,你看我的“北京三部曲”,《北京北京》《十八岁》和《万物生长》。《万物生长》是最先写的,基本写的是1985年到2000年这十五年,大概是从我15岁到30岁这么一个回望的过程。我写《不二》,都是我过去这十来年对人世的一些体会。当然有些是用神话色情的形式,有些是用批判现实的形式,只是表现不太一样而已。
徐星:写小说之前,我是一名清洁工,这是我做过的唯一一份工作,在北京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但是因为我工作表现不好被开除了,到现在我都觉得很惋惜,我目前的官方定位应该是“社会闲散人员”。为什么清洁工要开始写小说呢?因为从小就是文学青年,到今天都热爱文学。而且我1981年复员回到北京之后,有一段时间非常不适应,,满道街都在流行台湾歌手邓丽君的歌。我插队在一个山沟里,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第一次听到很吃惊,觉得这不是靡靡之音吗?这不对味儿啊。和我一起长大的同伴们,疯了一样的考大学。以前我们都是工农兵,穷人最光荣,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因为当时有这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感知,我就想着试试看用文学表达表达我这种困惑,就写了那篇《无主题变奏》。
冯唐:那时候你赶上了文学的黄金时代。我听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说南方有个牙医,没上过正经的医学院,就是把牙一绑,那头绑在门框上,踹一脚就拔了。后来他写了一个三四千字的东西发表了,叫《十八岁出门远行》,就彻底脱贫摆脱了屌丝的状态。还说北京有个诗人,拿着本儿油印的诗集在清华骗饭吃。后来清华有个男生非常气愤,说这都可以骗钱,他也要当诗人。这人后来就写歌了,叫高晓松。
但其实那是一个很美好的时代,你前前后后有好几个人,包括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王朔的《动物凶猛》、韩少功的《爸爸爸》,等于是你们一起开创了一个时代,那样一种开创的方式,在今天来讲,是很难想象的。两万字就能开创时代了,这也太容易了。感觉就像是在北京买房,三千块钱一平米,放现在你想什么呢?
徐星:但那会儿是集体所有制,都一样。我就觉得,扫地不比看重点宴会挣得少,与其穿白衬衣给首长倒酒,干吗不扫地呢?但我这人劳动纪律特别差,为什么坚决要去清洁组呢?因为包干的就是现在烤鸭店门前的那片停车场,上班前可以先看天儿,刮风、下雨、下雪都不用扫。结果领导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旷工。
而且,有了这个小说之后,觉得生活变了,成作家了,经常会有记者来采访。好多朋友到我这儿来骗吃骗喝。可当时发表小说出名不出名完全不代表利益。不像今天,郭敬明都能成亿万富翁。媒体采访时,我经常是在工作状态,背着一个大簸箕,拿着笤帚。结果领导就觉得特别不舒服,不发表小说能混得挺好的,上班可以带着狗的,我扫地,狗就在停车场玩儿。发表了小说反而不好混了。
所以那会儿也没什么写作的积极性,《无变奏主题》之后我也有写,包括《城市的故事》《饥饿的老鼠》《无为在歧路》《爱情故事》什么的。但因为《无主题变奏》的呼声稍微高一点,其他东西都被淹没了。而且我有一个特点,不会写长东西。一直觉得,短是对聪明才智的挑战。写长容易,写短难。
1985年《无主题变奏》发表的时候有种冲动,说自己变成名人了,挺牛的。尤其是对我爸妈,小说变成铅字马上给他们看!其实我也有过这么一段,但是很短,很快就厌倦了,觉得这事儿挺没意思的。直到现在也觉得,写作这事儿对我来说,不意味着名利。有人说你都进中国当代文学史了,干吗不利用这个当个什么?但我三十多年一直这样,一方面是因为懒散,另一方面是的确没太当回事儿,生活以好玩为主,不好玩就没意思了。尽管你可能非常有钱,但是生活质量低,这一辈子就很荒诞。
写作要让自己爽
徐星一直很疑惑,靠文学发家致富这是中国独有的奇怪现象。但冯唐则认为只要能合理合法的挣到钱,都值得鼓掌。当然,挣钱与否,无碍文学创作,也无碍生活状态。他们一致认为,真正好的文学创作,首先要让自己爽,要有足够自由的表达。真正理想的生活状态,也要和文学创作一样保持着一种自由。
冯唐:文学于我而言,第一点就能把自己缓解一下。过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后,可以稍稍总结一下、归纳一下,用文学的方式看看过去的日子,对世界的体会。的确像你说的那样,我前半段儿跟你类似,也没想到名利这些东西,后来没成想写作这事儿还真能出名。 第二,在写作过程中是很爽的。我最近两只手都有腱鞘炎,可能是打字姿势不对。但是我还是喜欢打字的感觉,因为音乐五音缺仨,但是打字的时候有弹钢琴的感觉,写作的时候有那种快感。而且,我真心觉得是能够帮助一些读到这本书的、读到这些书的人,当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肯定能有一定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我不太笨,并且我思考一个问题的时间相对会久一点。
第三,我用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读者看了之后,至少有一个说,原来不止是我一个人有这个问题,你看那儿有一个傻子也有这个问题。人性是很贱的,一看到别人跟自己类似,比自己还惨就很开心。还有,很多事情咱们的教育有巨大问题,都让你往一个方向看,从一个角度看,这样你失去很多自由。于是希望帮助有些人思考,说某件事至少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见得一定得是那么看。当然我这个角度也不一定是对的,而是告诉你有另外一个角度。一个文学的、一个并不傻也不笨的、一个很用功很认真的人,告诉你可以这么去看,由一生成二,就容易“不二”了,这个是很深的。
徐星:你对文学还是有自己的坚持的,虽然你也是一个作家富豪榜上榜的“土豪”。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奇怪,文学能挣大钱,这个事儿在全世界都是很罕见的,但是在中国很容易,在中国才有这么大的所谓的“文学市场”。中国人生财有道,干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能发财。比如说宋庄,以前是特别穷的地方。要致富,他们有特殊渠道,为艺术家们提供画材、钉画框。这种生财之道,也是我拍宋庄纪录片的原因。
冯唐:首先,要诚心正意,也就是你最开始图的是什么?我一直不反对挣钱,如果你能靠任何事情合理合法的挣到钱,这是好事,为你鼓掌。就好像所有的商业系统,都是为了能合理合法的挣到钱,创造价值给大家提供享受。但这不是我自己想图的,我开始并没有希望通过写文章来挣钱,现在也没有。能够不贪财、不怕死,现在是更难了。只是为了自己爽写文章,这对我来说几乎是最重要的,是要守住的底线,一直在践行。听上去简单,其实不容易的。
举两个例子,从不贪财讲。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通俗文学?这两天我开窍了,看了几本卖得非常好的小说。然后发现,所谓纯文学是要解决问题的,而通俗文学是要让你爽的,不是让作者自己爽的。这就类似于看病和按摩的区别。医院一定跟你说,不一定治得好你,你还会疼,我尽量能够减轻你的痛苦。而按摩师会说,不管怎么样,我能让你舒服。
第二,还是因为第一个,我的追求在什么地方呢?希望过几百年以后,自己的努力不白费,还有人会看我写的东西。还有人会看这个叫冯唐的写的黄书,还有人会读到我写的诗。不见得是读了我的文章去卧轨,但也许能够达到效果。
徐星:所以,对于我而言,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当然,必须得有温饱。我是一个除了温饱以外不要别的太多东西的人,没事基本不消费,就是抽点儿烟。所以虽然没什么钱,但是生活里有特别大的、特别驰骋的自由度。能拿这个时间做我高兴的事情,做完了之后会得到特别大的享受。这样一个生活方式是应该坚持下去的,也是很享受的,所以感觉生活还是蛮幸福的。我每天躺在床上,觉得要睡觉了,确实是会笑。哎呀,今天完了,挺高兴的。今天也会是这样的。
冯唐:齐白石用一个更文言的话说:人生事贵畅快,何况写字画画。我是这么看的,第一,同意蒋介石的看法:生活要简单,思想要复杂。无论你挣多挣少,生活要简单。李叔同出家之前的日记、鲁迅的日记,都非常简单,说今天吃了一盘青菜、一条鱼,今天买了四本书。其实,这么多年过来,我不认为自己的财富有巨大的变化,至少没有影响到生活状态,还是撅着屁股干活,整天逆来顺受,打碎牙齿和血吞。总是这样面对世界来增长自己的见识,一直没有丢掉。为什么看你很亲切呢?就是没有丢掉在初中、高中培养的,在马路牙子坐下来喝瓶凉啤酒的快乐。这跟生活状态应该没有关系,跟你的欲望有关系。
第二,我想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跟财富观,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相对独立。我有一个大哥退休了,他曾经挣很多的,喝最好的红酒那种生活方式。拿红酒这事儿问他:你现在买不起那么多了怎么办?他说这样吧,退休没钱了,我就喝九瓶差的,喝一瓶好的,再没钱就喝九十九瓶差的,一瓶好的,那一瓶带给我的满足不一定比一百瓶都是好酒的满足感差。这又一次证明人是很贱的,生活就是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而且,有钱之后应该会花钱,尤其是把自己不能花掉的钱变成一种力量,把钱花到好的地方,不要花在自己根本享受不了的地方。常看有些人说挣那么多钱,他自己的智商真花不掉,而且真不知道怎么好好把钱花掉。最后,没钱的时候别着急,生活总是有希望的。
冯唐问徐星
纪录片是我的文学
冯唐:公路小说,比如凯鲁亚克你看过几本,阅读和你的写作有关系吗?
徐星:看过,不仅看过,我在某种程度上也受他们的影响。也许关系不大,但这种关系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能定义我是一个作家的话,大概是世界上写得最少的之一。但是,我愿意在这些不多的文字里面,把我从生活中感受到的很多东西,无偿的跟大家分享。这种分享里面就有一种没有疆界的自由,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爱出不出。写作这件事,其实只满足了一个心理需求,就是我能在这个事情里边儿,得到特别丰盈、特别美好的享受。这跟公路小说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必须要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才能保持原始的创作激情。这也是要给所有做艺术的人讲的,千万不要想着出名或者挣钱,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滋有味。
冯唐:你一个写小说的,为什么扛起机器拍纪录片了?
徐星: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以前写小说搞文学,现在拿机器拍纪录片。我爱文学,文学在血液里流,这是一辈子的事,老了以后也一直爱它。拍纪录片,其实没离开文学,不过是用了另外一个载体来表达我的文学。比如说,我不拍事件和概念,拍的都是人,拍人物,拍人性,这跟写作是完全相通的。既然新的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且我还不那么老,可以尝试一下用新的技术来表达文学。而且,建议每一个作家都拍东西,不是拍纪录片,就是拿一个机器拍下你看到的东西。用镜头的语言,用视听的手段。等有一天我真的老了,扛不动机器了,坐在家里看拍的这些东西,然后再面对笔和纸,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呈现出来,说不定是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先锋。
徐星问冯唐
金线是生活出来的
徐星: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和你后来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关系?
冯唐:有几重关系,第一,是坚定了我写作的决心。原来一直觉得自己热爱妇女可能是个问题、是个毛病,于是就去了妇产科,心想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治疗方法。就跟《发条橙》一样,你整天犯罪,就让你打砸抢,天天让你看到烦为止。但是经过八年发现没治好,反而觉得写作更治愈一点,这就坚定了信念,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走,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自救。第二,在协和医科大学的那几年,很系统的学了一整套的结构、词汇,从里到外,发现基本的比例关系、构架、前后关系,用的词汇都可以非常的精准。记得读武侠小说,很多作家在描写人体的时候,就是“胴体、胴体、胴体”,然后就没了。后来我发现,我在协和学的这些东西,对于写作特别是某类写作,非常好用。
徐星:你能解释你那个著名的“金线”理论吗?
冯唐:你是十年写一本小说,我差不多是十年有一个词,第一个是“肿胀”,第二个是“金线”。其实这个很难用理论化的语言来讲,但是就拿你这本《剩下的都属于你》里面的一段来说:“我们找到一个小旅馆,慢点死先生在旅馆登记表Sex一栏连着填了三个Yes。登记处的德国小伙子看着慢点死先生,说我们没有这项服务,你可以找别的地方。”这一定不是一个段子,不是在网上看到的,也不是小聪明能有的,而是生活出来的。还有一个“金线”以上的桥段,是《美国往事》里的,小混混为了让暗娼喜欢他,拿仅有的钱买了一块蛋糕,等他到门口的时候,暗娼可能有其他客人,小孩就一直在门口等,他觉得那个蛋糕特别美味,挣扎了半天把蛋糕吃了,结果刚吃完,他正舔手指头的时候,暗娼把门打开了,这小孩一愣,掉头就跑。
冯唐一见面就叫徐星为“星爷”,并说自己是来给星爷捧哏的,便自发地开始不停提问。两人真像表演一样,各种说学逗唱。没想到的是,冯唐问完以后,徐星又开始反问冯唐。这倒给记者省了事,一来一去,两位都把自己对生活、对文学的想法说了个透。
生活以好玩为主
冯唐穿着一条破了洞的牛仔裤走了进来,他说这是为了配合徐星。徐星也开玩笑说,不用担心,我不跟你借钱。赶上中国当代文学黄金时代的徐星,早年成名,却没有从中获得名利。而冯唐正是当下文学市场中的偶像人物,名利双收。但他们对于文学的信念是一样的,从未想过从中获取名利,以好玩为主。
徐星:我的这本《剩下的都属于你》是再版,大概是2004年出的,十年前了。这次再版,我跟编辑讨论,说其实这个小说里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达也很幼稚,是不是得改改?就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但是我想这本小说的第一部分早在1988年就已经发表过了,在我的小说里面,地铁票还是五毛钱一张呢,而且当时北京地铁就只有一条线,西边到八宝山,东边到国贸。我觉得以我现在的阅历,以及我现在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再重新来改这个小说,有点儿不公平。对读者来说不公平,对我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个太舒服的事儿。所以我们商量来商量去,是20世纪80年代写的,也就这么再版了。
冯唐:人这种变化我觉得贵在顺其自然,写作也是这样。我一直认为要先有真,才能有善和美。否则善是伪善,美是假美。也就是说你写的,只能是你当时所理解的东西,这个真的是要顺应。如果你一旦写你不理解的东西,那就跟现在咱们看到的很多影视作品到一个水平了。所以说,你看我的“北京三部曲”,《北京北京》《十八岁》和《万物生长》。《万物生长》是最先写的,基本写的是1985年到2000年这十五年,大概是从我15岁到30岁这么一个回望的过程。我写《不二》,都是我过去这十来年对人世的一些体会。当然有些是用神话色情的形式,有些是用批判现实的形式,只是表现不太一样而已。
徐星:写小说之前,我是一名清洁工,这是我做过的唯一一份工作,在北京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但是因为我工作表现不好被开除了,到现在我都觉得很惋惜,我目前的官方定位应该是“社会闲散人员”。为什么清洁工要开始写小说呢?因为从小就是文学青年,到今天都热爱文学。而且我1981年复员回到北京之后,有一段时间非常不适应,,满道街都在流行台湾歌手邓丽君的歌。我插队在一个山沟里,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第一次听到很吃惊,觉得这不是靡靡之音吗?这不对味儿啊。和我一起长大的同伴们,疯了一样的考大学。以前我们都是工农兵,穷人最光荣,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因为当时有这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感知,我就想着试试看用文学表达表达我这种困惑,就写了那篇《无主题变奏》。
冯唐:那时候你赶上了文学的黄金时代。我听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说南方有个牙医,没上过正经的医学院,就是把牙一绑,那头绑在门框上,踹一脚就拔了。后来他写了一个三四千字的东西发表了,叫《十八岁出门远行》,就彻底脱贫摆脱了屌丝的状态。还说北京有个诗人,拿着本儿油印的诗集在清华骗饭吃。后来清华有个男生非常气愤,说这都可以骗钱,他也要当诗人。这人后来就写歌了,叫高晓松。
但其实那是一个很美好的时代,你前前后后有好几个人,包括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王朔的《动物凶猛》、韩少功的《爸爸爸》,等于是你们一起开创了一个时代,那样一种开创的方式,在今天来讲,是很难想象的。两万字就能开创时代了,这也太容易了。感觉就像是在北京买房,三千块钱一平米,放现在你想什么呢?
徐星:但那会儿是集体所有制,都一样。我就觉得,扫地不比看重点宴会挣得少,与其穿白衬衣给首长倒酒,干吗不扫地呢?但我这人劳动纪律特别差,为什么坚决要去清洁组呢?因为包干的就是现在烤鸭店门前的那片停车场,上班前可以先看天儿,刮风、下雨、下雪都不用扫。结果领导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旷工。
而且,有了这个小说之后,觉得生活变了,成作家了,经常会有记者来采访。好多朋友到我这儿来骗吃骗喝。可当时发表小说出名不出名完全不代表利益。不像今天,郭敬明都能成亿万富翁。媒体采访时,我经常是在工作状态,背着一个大簸箕,拿着笤帚。结果领导就觉得特别不舒服,不发表小说能混得挺好的,上班可以带着狗的,我扫地,狗就在停车场玩儿。发表了小说反而不好混了。
所以那会儿也没什么写作的积极性,《无变奏主题》之后我也有写,包括《城市的故事》《饥饿的老鼠》《无为在歧路》《爱情故事》什么的。但因为《无主题变奏》的呼声稍微高一点,其他东西都被淹没了。而且我有一个特点,不会写长东西。一直觉得,短是对聪明才智的挑战。写长容易,写短难。
1985年《无主题变奏》发表的时候有种冲动,说自己变成名人了,挺牛的。尤其是对我爸妈,小说变成铅字马上给他们看!其实我也有过这么一段,但是很短,很快就厌倦了,觉得这事儿挺没意思的。直到现在也觉得,写作这事儿对我来说,不意味着名利。有人说你都进中国当代文学史了,干吗不利用这个当个什么?但我三十多年一直这样,一方面是因为懒散,另一方面是的确没太当回事儿,生活以好玩为主,不好玩就没意思了。尽管你可能非常有钱,但是生活质量低,这一辈子就很荒诞。
写作要让自己爽
徐星一直很疑惑,靠文学发家致富这是中国独有的奇怪现象。但冯唐则认为只要能合理合法的挣到钱,都值得鼓掌。当然,挣钱与否,无碍文学创作,也无碍生活状态。他们一致认为,真正好的文学创作,首先要让自己爽,要有足够自由的表达。真正理想的生活状态,也要和文学创作一样保持着一种自由。
冯唐:文学于我而言,第一点就能把自己缓解一下。过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后,可以稍稍总结一下、归纳一下,用文学的方式看看过去的日子,对世界的体会。的确像你说的那样,我前半段儿跟你类似,也没想到名利这些东西,后来没成想写作这事儿还真能出名。 第二,在写作过程中是很爽的。我最近两只手都有腱鞘炎,可能是打字姿势不对。但是我还是喜欢打字的感觉,因为音乐五音缺仨,但是打字的时候有弹钢琴的感觉,写作的时候有那种快感。而且,我真心觉得是能够帮助一些读到这本书的、读到这些书的人,当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肯定能有一定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我不太笨,并且我思考一个问题的时间相对会久一点。
第三,我用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读者看了之后,至少有一个说,原来不止是我一个人有这个问题,你看那儿有一个傻子也有这个问题。人性是很贱的,一看到别人跟自己类似,比自己还惨就很开心。还有,很多事情咱们的教育有巨大问题,都让你往一个方向看,从一个角度看,这样你失去很多自由。于是希望帮助有些人思考,说某件事至少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见得一定得是那么看。当然我这个角度也不一定是对的,而是告诉你有另外一个角度。一个文学的、一个并不傻也不笨的、一个很用功很认真的人,告诉你可以这么去看,由一生成二,就容易“不二”了,这个是很深的。
徐星:你对文学还是有自己的坚持的,虽然你也是一个作家富豪榜上榜的“土豪”。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奇怪,文学能挣大钱,这个事儿在全世界都是很罕见的,但是在中国很容易,在中国才有这么大的所谓的“文学市场”。中国人生财有道,干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能发财。比如说宋庄,以前是特别穷的地方。要致富,他们有特殊渠道,为艺术家们提供画材、钉画框。这种生财之道,也是我拍宋庄纪录片的原因。
冯唐:首先,要诚心正意,也就是你最开始图的是什么?我一直不反对挣钱,如果你能靠任何事情合理合法的挣到钱,这是好事,为你鼓掌。就好像所有的商业系统,都是为了能合理合法的挣到钱,创造价值给大家提供享受。但这不是我自己想图的,我开始并没有希望通过写文章来挣钱,现在也没有。能够不贪财、不怕死,现在是更难了。只是为了自己爽写文章,这对我来说几乎是最重要的,是要守住的底线,一直在践行。听上去简单,其实不容易的。
举两个例子,从不贪财讲。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通俗文学?这两天我开窍了,看了几本卖得非常好的小说。然后发现,所谓纯文学是要解决问题的,而通俗文学是要让你爽的,不是让作者自己爽的。这就类似于看病和按摩的区别。医院一定跟你说,不一定治得好你,你还会疼,我尽量能够减轻你的痛苦。而按摩师会说,不管怎么样,我能让你舒服。
第二,还是因为第一个,我的追求在什么地方呢?希望过几百年以后,自己的努力不白费,还有人会看我写的东西。还有人会看这个叫冯唐的写的黄书,还有人会读到我写的诗。不见得是读了我的文章去卧轨,但也许能够达到效果。
徐星:所以,对于我而言,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当然,必须得有温饱。我是一个除了温饱以外不要别的太多东西的人,没事基本不消费,就是抽点儿烟。所以虽然没什么钱,但是生活里有特别大的、特别驰骋的自由度。能拿这个时间做我高兴的事情,做完了之后会得到特别大的享受。这样一个生活方式是应该坚持下去的,也是很享受的,所以感觉生活还是蛮幸福的。我每天躺在床上,觉得要睡觉了,确实是会笑。哎呀,今天完了,挺高兴的。今天也会是这样的。
冯唐:齐白石用一个更文言的话说:人生事贵畅快,何况写字画画。我是这么看的,第一,同意蒋介石的看法:生活要简单,思想要复杂。无论你挣多挣少,生活要简单。李叔同出家之前的日记、鲁迅的日记,都非常简单,说今天吃了一盘青菜、一条鱼,今天买了四本书。其实,这么多年过来,我不认为自己的财富有巨大的变化,至少没有影响到生活状态,还是撅着屁股干活,整天逆来顺受,打碎牙齿和血吞。总是这样面对世界来增长自己的见识,一直没有丢掉。为什么看你很亲切呢?就是没有丢掉在初中、高中培养的,在马路牙子坐下来喝瓶凉啤酒的快乐。这跟生活状态应该没有关系,跟你的欲望有关系。
第二,我想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跟财富观,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相对独立。我有一个大哥退休了,他曾经挣很多的,喝最好的红酒那种生活方式。拿红酒这事儿问他:你现在买不起那么多了怎么办?他说这样吧,退休没钱了,我就喝九瓶差的,喝一瓶好的,再没钱就喝九十九瓶差的,一瓶好的,那一瓶带给我的满足不一定比一百瓶都是好酒的满足感差。这又一次证明人是很贱的,生活就是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而且,有钱之后应该会花钱,尤其是把自己不能花掉的钱变成一种力量,把钱花到好的地方,不要花在自己根本享受不了的地方。常看有些人说挣那么多钱,他自己的智商真花不掉,而且真不知道怎么好好把钱花掉。最后,没钱的时候别着急,生活总是有希望的。
冯唐问徐星
纪录片是我的文学
冯唐:公路小说,比如凯鲁亚克你看过几本,阅读和你的写作有关系吗?
徐星:看过,不仅看过,我在某种程度上也受他们的影响。也许关系不大,但这种关系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能定义我是一个作家的话,大概是世界上写得最少的之一。但是,我愿意在这些不多的文字里面,把我从生活中感受到的很多东西,无偿的跟大家分享。这种分享里面就有一种没有疆界的自由,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爱出不出。写作这件事,其实只满足了一个心理需求,就是我能在这个事情里边儿,得到特别丰盈、特别美好的享受。这跟公路小说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必须要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才能保持原始的创作激情。这也是要给所有做艺术的人讲的,千万不要想着出名或者挣钱,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滋有味。
冯唐:你一个写小说的,为什么扛起机器拍纪录片了?
徐星: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以前写小说搞文学,现在拿机器拍纪录片。我爱文学,文学在血液里流,这是一辈子的事,老了以后也一直爱它。拍纪录片,其实没离开文学,不过是用了另外一个载体来表达我的文学。比如说,我不拍事件和概念,拍的都是人,拍人物,拍人性,这跟写作是完全相通的。既然新的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且我还不那么老,可以尝试一下用新的技术来表达文学。而且,建议每一个作家都拍东西,不是拍纪录片,就是拿一个机器拍下你看到的东西。用镜头的语言,用视听的手段。等有一天我真的老了,扛不动机器了,坐在家里看拍的这些东西,然后再面对笔和纸,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呈现出来,说不定是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先锋。
徐星问冯唐
金线是生活出来的
徐星: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和你后来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关系?
冯唐:有几重关系,第一,是坚定了我写作的决心。原来一直觉得自己热爱妇女可能是个问题、是个毛病,于是就去了妇产科,心想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治疗方法。就跟《发条橙》一样,你整天犯罪,就让你打砸抢,天天让你看到烦为止。但是经过八年发现没治好,反而觉得写作更治愈一点,这就坚定了信念,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走,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自救。第二,在协和医科大学的那几年,很系统的学了一整套的结构、词汇,从里到外,发现基本的比例关系、构架、前后关系,用的词汇都可以非常的精准。记得读武侠小说,很多作家在描写人体的时候,就是“胴体、胴体、胴体”,然后就没了。后来我发现,我在协和学的这些东西,对于写作特别是某类写作,非常好用。
徐星:你能解释你那个著名的“金线”理论吗?
冯唐:你是十年写一本小说,我差不多是十年有一个词,第一个是“肿胀”,第二个是“金线”。其实这个很难用理论化的语言来讲,但是就拿你这本《剩下的都属于你》里面的一段来说:“我们找到一个小旅馆,慢点死先生在旅馆登记表Sex一栏连着填了三个Yes。登记处的德国小伙子看着慢点死先生,说我们没有这项服务,你可以找别的地方。”这一定不是一个段子,不是在网上看到的,也不是小聪明能有的,而是生活出来的。还有一个“金线”以上的桥段,是《美国往事》里的,小混混为了让暗娼喜欢他,拿仅有的钱买了一块蛋糕,等他到门口的时候,暗娼可能有其他客人,小孩就一直在门口等,他觉得那个蛋糕特别美味,挣扎了半天把蛋糕吃了,结果刚吃完,他正舔手指头的时候,暗娼把门打开了,这小孩一愣,掉头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