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流行在酒桌上当大哥二弟,现在流行在MBA或者EMBA班上做师兄学弟。
一位EMBA学员说,重要的不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而是和谁做同学。他们花巨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交往结构”。
在男人看来,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就有可能成为铁哥们。后三样因为时间和空间问题,几乎不可能了,而同窗则是可以立刻实现的。
复旦陆雄文教授说,“一个知名企业的老总要认识另一个老总,这很容易;而一些尚未进入主流社交圈的学员,这种需要更为迫切。他们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和这些知名企业老总相互交流沟通,EMBA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他认识一个EMBA学员。以前他在电信行业工作。他老婆觉得金融行业更赚钱。于是让他老公花费10几万元去脱产读了一个EMBA。
最终他通过一个做投资的同学介绍进入了投资圈。没过几年就赚到一大笔钱,然后他把老婆也送去读EMBA了。读书有同学圈,做生意有生意圈。中国式的EMBA将原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圈子,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我既负责招生,又是学员们的媒婆。一条龙服务。”招生负责人H先生毫不掩饰地说,他自己也读了EMBA,读书的目的就是想找一个个子比自己高的女生,改良一下自己家族的矮个子基因。
还有一些跨国公司把海外员工派往中国来读EMBA。国外商学院的办学历史要比国内更为悠久,为什么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中国读EMBA?“跨国企业都急需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特点。通过在中国大陆学习EMBA课程,他们可以快速地和一些中国企业的高管人员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甚至可以打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此外,还可以了解到中国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为企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做好准备。”
不过对于员工来说,他们今后的问题是,可能会面对几个多出来的隐形BOSS。“员工交上来一个提案,老板看了看说,咦,我的XX商学院同学不是这么说的,再改改。” 在一个投资沙龙上,蒙牛前市场部总经理崔政说起这事,说者一本正经,台下是一片会心的笑声。
端午节前,老刘参加一个大学校友聚会。人数不多,十个人左右。最大的快50了,最小的也30出头。50岁的老大哥功成名就,是第一个按照规定聚餐时间到达餐馆的。指定开席时间过了半小时,一个30多岁的女同学最后一个到。她先说了声抱歉,然后拿起酒杯要给大家敬酒,说自己马上要赶到另外一个饭局,等那个快结束了,再提前回到这个饭局。
她是这次饭局的组织者之一。这次校友聚会的地点就是她定的。
“今天我有两个饭局,为了两边都能出席,我特地把两个饭局地点定在相距不远的地方。但我今天主要是得去另外一个饭局,那个局是我们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同学聚会。”她解释说。
对于这位女同学的致歉酒,大部分人都说了些表示理解之类的场面话。唯有年纪最长的老大哥拒绝跟女学姐碰杯。
“要说同学会,我光大学就念了四个。但我只认一个同学会,那就是今天这个本科时代念的大学的校友会。”“你那是圈子会,不是同学会。”
碍于老大哥的资历,女同学一脸尴尬没有说话,讪讪地放下酒杯去了那个商学院的同学会。后来等老大哥回家了,老刘几个稍年轻的同学聚到一起,一交换信息才发现,十个人里,四个人都曾经念过或者正在念EMBA。在座的还有一个大学某学院的院长,更是直截了当对老刘几个师弟师妹们说,只要老刘他们想读EMBA,可以直接找她,保证能享受九折的学费。在长江商学院的官方网站上,就读该校EMBA的要求是:教育部承认的大学本科文凭,8年以上工作经验和5年以上的高管经历,高管经历是指在企业的绝对决策层。学费是近70万元。北大汇丰商学院就读EMBA的学历门槛则为大专以上,学费是近50万元。打九折就意味着省了6万。
L先生班上有55个同学,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都是各自领域的绝对精英。相遇之后,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水很深,天外有天”。42岁的他目前从事投资生意,在自己公司里他是员工毕恭毕敬称呼的L总,在家里他是太太的崇拜对象,在同行中他是常常被请教的资深“前辈”。事业抵达相当高度,已无明显上升空间,L先生希望改变现状。于是,他选择了EMBA,“在小庙里当住持腻了,就去大寺中做做小和尚也不错”。L先生发现,虽然大家从事不同行业,但是因为同处一个层次,交流起来顺畅愉快,很多时候同学之间还有相见恨晚、豁然开朗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每个人都神通广大,有了这些同学,在深圳你就没有搞不定的事情”,L先生有些自豪地说。
在EMBA班级中,什么样的同学最不受欢迎?在大家的共识中,一是那种还延续在原公司老板做派,对同学发号施令、趾高气扬的学员;另一种是一上来就要跟同学做交易的学员。
“大家都是老江湖了,都很世故,但是在班上尽可能装一点童心出来很重要,尤其是集体活动的时候”。
在班里,大家直呼其名,甚至关系好的还以互相的外号相称:萧大侠、和尚、老书记、黄牛张、初恋情人……拓展训练后,班级民主选举班干部,竞选竞争很激烈,因为在组织活动当中有更多逐个接触同学的机会,每一个同学都意味着在某一个领域的绝对优质的人脉。
L先生的EMBA班有不同的兴趣小组:茅台组、红酒组、东莞组、澳门组、麻将组、高尔夫组等。一两个月一次大活动,小范围的小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在活动中,你常常会看到几个人像孩子一样争执得面红耳赤,一会儿后又像孩子一样亲密和放松,这些在我们平时是根本不可能拥有的”。
在同学中,这些精英阶层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每次活动,同学之间轮流坐庄,有人提供成箱茅台镇的上等佳酿,有人订好度假山庄的高级酒店,有人为十几万的宴席刷卡埋单……“所有人都在争着付出,争着表现,你不付出就会觉得难受,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EMBA最早发轫于2002年。那时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很多跨国企业开始在中国实行扩张战略,中国企业则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老外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人需要了解世界。 “那时我们对国外各种贸易壁垒不了解。后来我花钱报了一个EMBA班,上课的全是国外名校的商学院教授,给我们普及了一下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针对性很强,很实用。”一位上海某贸易公司CEO说。
2002年8月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只给国内30所高校派发了开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资质。拿到资质的都是一些名校。2003年,全国EMBA学位只有5500多个。
具有EMBA培养权的学校拥有录取、收费、教学管理自主权。但国家设定了一些招收门槛。比如,对于学员的报考有严格标准,最基本的如本科以上学历。有的高校还要求报考者有8年以上工作经历,5年以上管理经验(各校招生简章还均注明“高层管理”)等。
所以,最早一批EMBA学员读书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员招生也很严格。
中大管理学院的一位负责人回忆说,2003年中大开始做EMBA培训。一开始大家预测的生源来源是,50%来自外企,40%来自国企,剩下10%是民企和政府阶层。但最终的招生结果完全相反,100名学员中,41%来自民企。
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EMBA的学员主要也是民企群体为主。
2006年开始,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的高管开始成为EMBA的新群体。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领导人,他们很多都是从一线的技术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国企的负责人,这些人在国企干得不错的话,往往又进入到政府机关去做官员。但他们中很多人没有读过大学,或者说只读过名气很一般的普通大学甚至是专科毕业。
当他们成为企业领导人或者政府官员后,就很自然地希望自己的学历能够好看一些。读一个EMBA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而攻读EMBA往往不需要考试,交学费就能入学。而且攻读时间不长,不影响这些国企老板或者政府官员正常的领导工作。
据四川新闻网报道,2006年的时候,某所高校的一个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班(EMBA)的学员中,有三成来自市、县级的党政领导干部。官员读EMBA造成了腐败现象:公款报销学费,或者说学费摊派等等。
不过,干部热衷于读EMBA,与时下的用人机制是分不开的。在时下的用人机制中,我们仍然注重的是学历,而非能力。
2010年,《福布斯》首次对中国商学院的EMBA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就读EMBA的学员中高级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75%,企业主的比例为16.7%,而政府官员的比例为8.3%。
2012年,50后万科掌门王石最终被80后女演员田朴珺“征服”,爆出婚变传闻。据称,王石与田朴珺就是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班相识并相恋。特别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去国外读EMBA遇到了比他小19岁的奶茶妹妹并相恋之后,商学院更是变成了很多美女找老公或者男朋友的地方。
近年来,一批IT、金融、新能源、文化创意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不断涌现,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创业家,成为EMBA新的生源。EMBA教育开始细分化发展,大家读书的目的也更加功利化,学员基本有钱就能读EMBA。
如今,对于大学来说,办一个EMBA班的成本很低。很多成本都有学员主动承担。这也是为了自己的生意。比如把同学们请到自己企业、甚至自己家中做客,充分展示自己企业的特色,以吸引潜在的合作项目。
有的EMBA培训班甚至与地方政府协商,由政府出面欢迎EMBA同学,解决吃穿住用行的费用。政府觉得这些学员都是潜在的招商对象,也乐意买单。
有些EMBA教授已经身兼数个EMBA学生所在公司的独立董事,所以有趣的一幕出现了。上课的时候,教授是老板的老师;开董事会的时候,学生是教授的老板。EMBA的教学内容也从学术为主,变成了吃饭、网球、高尔夫、企业参访这类活动为主要形式。
2012年11月25日,中欧商学院EMBA2班学生“欧蓬”发表了一篇名为《长江告诉我们EMBA课后有多精彩,中欧告诉我们EMBA课上有多无聊!》的长篇微博,某教授用了一个多小时讲课堂纪律和考试规则。期间教授对学生的一次提问“勃然大怒”。有学生对教授说法提出质疑,教授的情绪失控,不能自制,不断怒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战略吗?”。另外一个段子是,某北京著名高校EMBA项目,曾邀请一位世界一流外籍教授进入EMBA课堂,他在课上完全照搬一本普及性的西方教科书的讲义,每次上课都要从宾馆带一罐健怡可乐,当学员问为何,他竟回答:“中国有健怡可乐卖吗?”
这样的外教,能指望他教点什么呢?
“现在,EMBA变得更像是一场镀金行为,很多老师上午刚上完本科生的课,下午来给我们上课,讲稿都不换。上完课还要去参加一个企业的发布会,去给坐坐台,撑撑场面。完全是一个跑会专家,很难想象这么密集的活动安排之下,他的备课质量能高到哪里去。”学员苏先生抱怨说。
EMBA的持续升温,也让国外商学院纷纷来华淘金。一些“全球EMBA”项目虽然搞了“中国周”项目,请几个国外教授来中国上几天课,就能赚得盆满钵盈。有的商学院干脆通过与中国的院校合作办学开设EMBA项目,输入一个品牌就能坐着收钱。
有的商学院办起了“后EMBA”课程,面向毕业的EMBA学员,或者干脆办了CEO班,联手世界名校,学费更贵,更高端,时间更短,教学成为摆设。有的高校还自行研发设计了中国升级版本SMBA(特设MBA)、IMBA(国际MBA)、FMBA(金融财务MBA)、PMBA(实战MBA)等概念,真正的收获是否值回学费,我们也不得而知。
教学质量被诟病,但这并没影响学费一路高涨。最贵的长江商学院。从2002年的20万元左右,涨到如今的近70万元。
一位EMBA学员说,重要的不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而是和谁做同学。他们花巨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交往结构”。
在男人看来,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就有可能成为铁哥们。后三样因为时间和空间问题,几乎不可能了,而同窗则是可以立刻实现的。
复旦陆雄文教授说,“一个知名企业的老总要认识另一个老总,这很容易;而一些尚未进入主流社交圈的学员,这种需要更为迫切。他们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和这些知名企业老总相互交流沟通,EMBA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他认识一个EMBA学员。以前他在电信行业工作。他老婆觉得金融行业更赚钱。于是让他老公花费10几万元去脱产读了一个EMBA。
最终他通过一个做投资的同学介绍进入了投资圈。没过几年就赚到一大笔钱,然后他把老婆也送去读EMBA了。读书有同学圈,做生意有生意圈。中国式的EMBA将原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圈子,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我既负责招生,又是学员们的媒婆。一条龙服务。”招生负责人H先生毫不掩饰地说,他自己也读了EMBA,读书的目的就是想找一个个子比自己高的女生,改良一下自己家族的矮个子基因。
还有一些跨国公司把海外员工派往中国来读EMBA。国外商学院的办学历史要比国内更为悠久,为什么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中国读EMBA?“跨国企业都急需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特点。通过在中国大陆学习EMBA课程,他们可以快速地和一些中国企业的高管人员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甚至可以打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此外,还可以了解到中国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为企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做好准备。”
不过对于员工来说,他们今后的问题是,可能会面对几个多出来的隐形BOSS。“员工交上来一个提案,老板看了看说,咦,我的XX商学院同学不是这么说的,再改改。” 在一个投资沙龙上,蒙牛前市场部总经理崔政说起这事,说者一本正经,台下是一片会心的笑声。
端午节前,老刘参加一个大学校友聚会。人数不多,十个人左右。最大的快50了,最小的也30出头。50岁的老大哥功成名就,是第一个按照规定聚餐时间到达餐馆的。指定开席时间过了半小时,一个30多岁的女同学最后一个到。她先说了声抱歉,然后拿起酒杯要给大家敬酒,说自己马上要赶到另外一个饭局,等那个快结束了,再提前回到这个饭局。
她是这次饭局的组织者之一。这次校友聚会的地点就是她定的。
“今天我有两个饭局,为了两边都能出席,我特地把两个饭局地点定在相距不远的地方。但我今天主要是得去另外一个饭局,那个局是我们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同学聚会。”她解释说。
对于这位女同学的致歉酒,大部分人都说了些表示理解之类的场面话。唯有年纪最长的老大哥拒绝跟女学姐碰杯。
“要说同学会,我光大学就念了四个。但我只认一个同学会,那就是今天这个本科时代念的大学的校友会。”“你那是圈子会,不是同学会。”
碍于老大哥的资历,女同学一脸尴尬没有说话,讪讪地放下酒杯去了那个商学院的同学会。后来等老大哥回家了,老刘几个稍年轻的同学聚到一起,一交换信息才发现,十个人里,四个人都曾经念过或者正在念EMBA。在座的还有一个大学某学院的院长,更是直截了当对老刘几个师弟师妹们说,只要老刘他们想读EMBA,可以直接找她,保证能享受九折的学费。在长江商学院的官方网站上,就读该校EMBA的要求是:教育部承认的大学本科文凭,8年以上工作经验和5年以上的高管经历,高管经历是指在企业的绝对决策层。学费是近70万元。北大汇丰商学院就读EMBA的学历门槛则为大专以上,学费是近50万元。打九折就意味着省了6万。
L先生班上有55个同学,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都是各自领域的绝对精英。相遇之后,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水很深,天外有天”。42岁的他目前从事投资生意,在自己公司里他是员工毕恭毕敬称呼的L总,在家里他是太太的崇拜对象,在同行中他是常常被请教的资深“前辈”。事业抵达相当高度,已无明显上升空间,L先生希望改变现状。于是,他选择了EMBA,“在小庙里当住持腻了,就去大寺中做做小和尚也不错”。L先生发现,虽然大家从事不同行业,但是因为同处一个层次,交流起来顺畅愉快,很多时候同学之间还有相见恨晚、豁然开朗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每个人都神通广大,有了这些同学,在深圳你就没有搞不定的事情”,L先生有些自豪地说。
在EMBA班级中,什么样的同学最不受欢迎?在大家的共识中,一是那种还延续在原公司老板做派,对同学发号施令、趾高气扬的学员;另一种是一上来就要跟同学做交易的学员。
“大家都是老江湖了,都很世故,但是在班上尽可能装一点童心出来很重要,尤其是集体活动的时候”。
在班里,大家直呼其名,甚至关系好的还以互相的外号相称:萧大侠、和尚、老书记、黄牛张、初恋情人……拓展训练后,班级民主选举班干部,竞选竞争很激烈,因为在组织活动当中有更多逐个接触同学的机会,每一个同学都意味着在某一个领域的绝对优质的人脉。
L先生的EMBA班有不同的兴趣小组:茅台组、红酒组、东莞组、澳门组、麻将组、高尔夫组等。一两个月一次大活动,小范围的小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在活动中,你常常会看到几个人像孩子一样争执得面红耳赤,一会儿后又像孩子一样亲密和放松,这些在我们平时是根本不可能拥有的”。
在同学中,这些精英阶层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每次活动,同学之间轮流坐庄,有人提供成箱茅台镇的上等佳酿,有人订好度假山庄的高级酒店,有人为十几万的宴席刷卡埋单……“所有人都在争着付出,争着表现,你不付出就会觉得难受,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EMBA最早发轫于2002年。那时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很多跨国企业开始在中国实行扩张战略,中国企业则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老外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人需要了解世界。 “那时我们对国外各种贸易壁垒不了解。后来我花钱报了一个EMBA班,上课的全是国外名校的商学院教授,给我们普及了一下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针对性很强,很实用。”一位上海某贸易公司CEO说。
2002年8月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只给国内30所高校派发了开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资质。拿到资质的都是一些名校。2003年,全国EMBA学位只有5500多个。
具有EMBA培养权的学校拥有录取、收费、教学管理自主权。但国家设定了一些招收门槛。比如,对于学员的报考有严格标准,最基本的如本科以上学历。有的高校还要求报考者有8年以上工作经历,5年以上管理经验(各校招生简章还均注明“高层管理”)等。
所以,最早一批EMBA学员读书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员招生也很严格。
中大管理学院的一位负责人回忆说,2003年中大开始做EMBA培训。一开始大家预测的生源来源是,50%来自外企,40%来自国企,剩下10%是民企和政府阶层。但最终的招生结果完全相反,100名学员中,41%来自民企。
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EMBA的学员主要也是民企群体为主。
2006年开始,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的高管开始成为EMBA的新群体。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领导人,他们很多都是从一线的技术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国企的负责人,这些人在国企干得不错的话,往往又进入到政府机关去做官员。但他们中很多人没有读过大学,或者说只读过名气很一般的普通大学甚至是专科毕业。
当他们成为企业领导人或者政府官员后,就很自然地希望自己的学历能够好看一些。读一个EMBA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而攻读EMBA往往不需要考试,交学费就能入学。而且攻读时间不长,不影响这些国企老板或者政府官员正常的领导工作。
据四川新闻网报道,2006年的时候,某所高校的一个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班(EMBA)的学员中,有三成来自市、县级的党政领导干部。官员读EMBA造成了腐败现象:公款报销学费,或者说学费摊派等等。
不过,干部热衷于读EMBA,与时下的用人机制是分不开的。在时下的用人机制中,我们仍然注重的是学历,而非能力。
2010年,《福布斯》首次对中国商学院的EMBA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就读EMBA的学员中高级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75%,企业主的比例为16.7%,而政府官员的比例为8.3%。
2012年,50后万科掌门王石最终被80后女演员田朴珺“征服”,爆出婚变传闻。据称,王石与田朴珺就是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班相识并相恋。特别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去国外读EMBA遇到了比他小19岁的奶茶妹妹并相恋之后,商学院更是变成了很多美女找老公或者男朋友的地方。
近年来,一批IT、金融、新能源、文化创意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不断涌现,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创业家,成为EMBA新的生源。EMBA教育开始细分化发展,大家读书的目的也更加功利化,学员基本有钱就能读EMBA。
如今,对于大学来说,办一个EMBA班的成本很低。很多成本都有学员主动承担。这也是为了自己的生意。比如把同学们请到自己企业、甚至自己家中做客,充分展示自己企业的特色,以吸引潜在的合作项目。
有的EMBA培训班甚至与地方政府协商,由政府出面欢迎EMBA同学,解决吃穿住用行的费用。政府觉得这些学员都是潜在的招商对象,也乐意买单。
有些EMBA教授已经身兼数个EMBA学生所在公司的独立董事,所以有趣的一幕出现了。上课的时候,教授是老板的老师;开董事会的时候,学生是教授的老板。EMBA的教学内容也从学术为主,变成了吃饭、网球、高尔夫、企业参访这类活动为主要形式。
2012年11月25日,中欧商学院EMBA2班学生“欧蓬”发表了一篇名为《长江告诉我们EMBA课后有多精彩,中欧告诉我们EMBA课上有多无聊!》的长篇微博,某教授用了一个多小时讲课堂纪律和考试规则。期间教授对学生的一次提问“勃然大怒”。有学生对教授说法提出质疑,教授的情绪失控,不能自制,不断怒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战略吗?”。另外一个段子是,某北京著名高校EMBA项目,曾邀请一位世界一流外籍教授进入EMBA课堂,他在课上完全照搬一本普及性的西方教科书的讲义,每次上课都要从宾馆带一罐健怡可乐,当学员问为何,他竟回答:“中国有健怡可乐卖吗?”
这样的外教,能指望他教点什么呢?
“现在,EMBA变得更像是一场镀金行为,很多老师上午刚上完本科生的课,下午来给我们上课,讲稿都不换。上完课还要去参加一个企业的发布会,去给坐坐台,撑撑场面。完全是一个跑会专家,很难想象这么密集的活动安排之下,他的备课质量能高到哪里去。”学员苏先生抱怨说。
EMBA的持续升温,也让国外商学院纷纷来华淘金。一些“全球EMBA”项目虽然搞了“中国周”项目,请几个国外教授来中国上几天课,就能赚得盆满钵盈。有的商学院干脆通过与中国的院校合作办学开设EMBA项目,输入一个品牌就能坐着收钱。
有的商学院办起了“后EMBA”课程,面向毕业的EMBA学员,或者干脆办了CEO班,联手世界名校,学费更贵,更高端,时间更短,教学成为摆设。有的高校还自行研发设计了中国升级版本SMBA(特设MBA)、IMBA(国际MBA)、FMBA(金融财务MBA)、PMBA(实战MBA)等概念,真正的收获是否值回学费,我们也不得而知。
教学质量被诟病,但这并没影响学费一路高涨。最贵的长江商学院。从2002年的20万元左右,涨到如今的近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