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位“1”教学中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低年级的学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数学课堂也非常活泼。但随着年级的增加、知识难度的不断提高,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出现了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或概念(如分数知识方面关于单位“1”知识的教学),由于知识本身的抽象与枯燥,孩子难以完全理解,于是开起了小差,学习的注意力分散了。
  心得一:得“抓住”学生。
  1、一开始就“抓住他”。
  上课一开始,就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最近刚刚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件等抓住学生。本课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入效果非常好,不要说只过去两天,就是过去再长一些时间,一谈起来他们也还是津津乐道的,以此引入,不怕学生不感兴趣,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抓住他”了,孩子们也不会意识到今天将学习一个比较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特别是在教学这一类抽象难懂的知识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算,多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想方设法将它与我们的教学相结合,使本来不相关的话题能相关起来,原来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也能因此而感兴趣。
  2、“抓紧了,别让他跑了”。
  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被集中起来后会比较兴奋,这时需要教师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调控,将学生的注意力往今天教学的内容上引导,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的话题会一直停留在社会实践活动上,这就不是教者的初衷了。当课堂氛围达到一定高潮时,教者在这里要及时“拐弯”,让孩子们用周记的形式来分享快乐和收获,“拐”到教学的话题上来,学生高度的兴奋和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到思考问题、学习知识上来了,一定要“抓紧,别让他跑了”。孩子们一般只会对老师提起的话题本身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及时并好好掌控课堂了。
  心得二:得“循序渐进”。
  单位“1”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教学与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材在安排关于单位“1”知识教学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需求,教者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完整教学的意识,千万不要等到教学单位“1”这一知识才来构建、到用的时候才注重。
  1、三年级时单位“1”意识的萌芽。
  教材在三年级时就安排了初步认识分数这一教学内容,这时我们就应该渗透单位“1”的概念和意识。虽然三年级的孩子还意识不到,但当他们五年级在学习分数意义关于单位“1”的知识时,头脑中就已经有了一个意识基础,实际上是为下面的学习准备了一个最近发展区。
  2、五年级时单位“1”知识的正式构建。
  在四年级的数学课上教材并没有安排分数的相关内容,这实际上是在用时间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来逐步消化分数的相关知识。五年级时正式学习分数的意义,正式揭示明确了单位“1”的概念。而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们一定要用好孩子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孩子们学习分数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确立单位“1”的概念和形象。
  3、六年级时单位“1”知识的加固。
  经过五年级的学习和一段时间的实践消化,学生们对单位“1”的认识与构建已经有了很大的基础,同时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六年级帮助学生克服的困难就是百分数的单位“1”就是分数的单位“1”,不要因为是百分数就不认识单位“1”了,它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练习加固单位“1”知识的掌握。
  心得三:得“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就是帮助学生寻找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把握判断单位“1”。
  1、找出题中被比较的量,通常被比较的量为单位“1” 的量。
  例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1/4,吃了多少千克?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量,吃掉的是部分量,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的量。
  2、标准句式的判断。
  两种数量相比的问题中有许多标准句式,如有“分率前的”字句、“比”字句,或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等于、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单位“1”。 通常“的”字前面的是单位“1”,“是、比、占、等于、相当于”的后面就是单位“1”。
  3、原数量与现数量。
  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其实我们只要看原来的数量是谁,这个原来的数量就是单位“1”。水结成冰,原来的数量就是水,那么水就是单位“1”。
  4、特殊句式先补后找。
  如“节约了20%”,这就需要先把这些关键句去补充完整,然后再找单位“1”。“节约了1%”,结合题意,可能是“实际比计划节约了1%”。
  需要说明的是:找单位“1”的方法较多,而且题目是多变的,我们一定要具体分析、灵活对待。
  我的困惑(努力方向):
  笔者发现,单位“1”知识教学如果能在三年级到六年级间实现一个小循环,所取得的效果将会更好;另外,整个数学教研组的协调活动也能促进这一问题有效的开展。值得思考的是,虽然本人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很多对策,但最终错误的发生(虽然不多)仍然让笔者索然,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际中继续去探索、研究。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不但满足了绿色植物本身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有机物和能量。而所有生物对于有机物和能量的利用都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因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往往意识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混淆。在课堂中应组织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
期刊
创新是民族之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也深知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这种素质必须从小培养。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所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地发展。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两方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在中考复习阶段,来自于家庭、社会的压力给许多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复习课中要么画线圈点、简单重复,要么题海淹没一切,许多学生往往身心疲惫。“题海无涯,回头是岸”──学生的感慨中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缺乏创造性的复习,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其结果反而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即便是追求升学率,也是适得其反。   二、问题的讨论与分析。改变复习
期刊
有时候觉得光阴真的是转眼即逝的东西,不知不觉自己教书已经近十年了,真是令人感慨!不过感慨之余,我觉得我的每一年也是有精彩、得失之处的。尤其是近几年,似乎是年龄大了、成熟了的缘故吧,少了些昔日的张扬,不再好高骛远,而是更加重视眼前的每一节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在我们的身边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践发展,我们的课堂逐渐回归到真正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期刊
前言  《说文解字》有: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两句话,把教育的核心点了出来。  那就是,身教为先,使人从善。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其教育工作直接影响到众多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如何在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应该抓住班主任工作的几个关键和实质。  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教育的实质是尊重和爱。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
期刊
众所周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对其品德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道德转化的过程认识不足,还明显存在着重教材资源、轻学生资源的现象。要把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让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有机渗透。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要把学科教学
期刊
目前,我们一些课堂教学的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压抑状态,犹如学习的旁观者,课堂上看不到他们的积极参与,宝贵的时间从身边悄然流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教得越多,提供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益就越低。教学既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谈不上教
期刊
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许多教师已经熟悉了情境教学的概念。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一次听课中我发现执教教师在短短的45分钟课内创设了四五个情境,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
期刊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德育、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