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自然,萧远怡淡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duiyu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郭全忠先生,出生于河南新郑县,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欢书法。从1959年招工到平顶山煤矿,几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无论是当年那个羽扇纶巾的青年才俊,还是进入“古稀”的人生阶段,他一生拥抱着书法,审视着书法,思考着书法。他书法行、草皆宜,小楷最佳,多次在国内书展大赛中摘金夺银。这得益于其临摹百家碑帖的临池之功,也是他以性情融于笔墨的结果。


录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郭全中 作

  以风格而论,郭全忠先生属于传统书家。中国书法,如不在根基上下功夫,终生难以成大器。数年来,他认认真真研读书法理论,认认真真地临摹碑帖。先临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再临柳公权的《玄秘塔》,钟繇和文征明的大小真书、王氏父子的墨迹,更是他乐此不疲的临写对象。隶书则临“礼器”“曹全”“张迁”的碑帖,行书则动情于孙过庭、米芾和祝允明等。
  就这样,他由楷及隶、由隶及行、由行及草,终于使自己用墨有规、运笔有矩;而广泛读帖,又让他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分量。日复一日,郭全忠的书法人生渐趋充实而美满,线条与丰富的人生经历一起走向更加成熟的境界。于是,在郭全忠的行书近作里,我们窥见了他基于历史深度的理性表达和源于艺术激情的率真表现。
  书法中的点画、章法,是书法独特的语言形式,必须寓有古法,又有自家面貌。而对于小楷书法,如何汲取古法,如何融入自家情怀,体现自我面貌?古人云,“胸中有丘壑”;佛经说,“纳须弥于芥子”,这些似乎都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楷书)郭全忠 作

  郭全忠先生的小楷书法作品,风格清秀自然,轻盈疏朗、雄秀端庄,用笔沉稳、力透纸背,行笔注意提按、顿挫的节奏变化,急缓、迟涩随势而行,放浪中见法度、驰骋中见收敛,使笔迹质感、厚重而富有弹性。
  把字写得安静,反而比写出动感更为不易。安静是从容的表现,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安静者,传达给人的是文雅的信息,能使人心平气和。郭全忠先生的小楷作品就写得很安静,虽然横平竖直,但仔细看却有许多可观赏的内容,令人常观常新。
  读郭全忠先生的小楷作品,仿佛如徐徐春风,如对涓涓细流,让人心旷神怡。仔细端详郭全忠的一幅小楷书法作品,但见其端庄质朴,虽无惊人之态,却有蕴藉隽永之趣。其点画轻落轻收,于端庄中见妩媚。这件作品用笔以中锋为主,每个字的长横、长竖、长撇、长捺皆用中锋,而短撇、横、钩以及大部分转折用笔则富于变化。作品结字落落大方,自然有致,险绝超妙之处常以朴实平淡出之,给人以舒坦怡然的感觉。这件作品充溢着清和简远的气韵,全篇字字利落,气格高异,有萧远怡淡的雅逸之气,充溢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恰似一幅和悦美妙的田园诗画。
  读郭全忠的行书作品,有如“登高山仰观风舒云卷,临沧海遥望白浪生烟”,一种牵风系雨、波澜不绝的阔达之气,让你顿生视野不尽、心域无边之感,绝不囿于一尺一幅、一方一帖的狭小天地,而能激活你境外有境、天外有天的想象。
  郭全忠作书,注重一笔一画、一字一句的得失,他讲究势、形、章法和结体等技巧,其目的要在这些规范中传达一种感触、一种情绪。他还注重技巧和法度的锤炼,在他的字里行间,体现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境界,线条运行中的徐迟疾缓、字构之间的平衡得当、空间布排的疏密丰实,都流露出他控制局面的娴熟技巧。
  郭全忠先生写有一幅录李白五言诗的行书,堪称他的行书代表作之一。作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在创作时既要有跌宕的风致,又要有翩翩的运笔技巧,然后才能得心应手,合情调于纸上。
  郭全忠在此幅作品上表现出的用笔基础,无疑是扎实而又灵动的。说其扎实,无论是点画波磔,无论是提按顿挫,全都起讫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毫无含糊拖沓的地方,可见书写之时,其精神是很贯注的;说其灵动,落笔重时不浊不滞,落笔轻时血脉流贯、游丝掩映,又颇得得心应手之妙。至于用锋的偏正藏露,也是随机应变、交替互出,不主张故常的。
  再从结字来看,也是很具匠心的,在每一个字中都有一个精神绾结的中心,然后再由中心舒展四旁。这就是所谓的敛放。而在用笔上最有特色的,则更是表现在丰腴而不剩肉、清劲而不露骨上,这是这幅作品中用笔难能可贵的地方。
  这就是郭全忠先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着书法艺术的真谛,用书法艺术诠释着对生活的挚爱。
  艺术简历
  


  郭全忠:男,河南省新郑人,1936年出生,逝于201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中国煤矿书法研究会委员、平顶山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主席。
  作品获首届全国书法兰亭奖大赛提名奖,入选第三届全国书法正书展览。
  曾获第三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二等奖、河南省书法大赛楷书一等奖、河南省书法大赛“群星奖”“夕阳红”全国老年书画大赛二等奖、河南省老人才艺大赛书法一等奖、文化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法大赛”三等奖,中日书法联展三等奖,荣获首届世界华人“文艺先锋奖”。作品在美国、日本、东南亚、波兰、泰国展出并获奖。2000年著有《郭全忠楷书》上、下集。
其他文献
在子夜赏月临海听涛是令人向往而沉醉的事情。  应朋友邀请,我到秦皇岛参加“精神的张力——2008当代书法十七人作品展”。  参展的十七人中,有一些是早已相识、早已关注而未曾谋面的朋友,如乐泉、刘彦湖、唐吟方先生,老早就曾在媒体上阅读过他们的作品和文章,只是缘分今天才到。没想到唐先生才四十多岁,已是满头白发,面容清癯,一看便知是线装书故纸堆浸泡出来的那种表面绵软平和而内心坚忍的人。  晚饭后,听了一
期刊
听人讲述矿难  此刻,只有一颗泪珠坠落  敲碎了夜的无边宁静  风的手指伸展,触摸星辰  一粒尸衣上的纽扣,世界成了遗物  无需清点,心事也粘满灰尘  荒草抖动,诵读土地书写的悼词  它说,生之欲火、如何渴望烟  然后是沉默,是万物墨守永恒  时间之流与矿脉保持平行  包括,血的浓度与悲伤的深刻  一个日子,是一块黑色的石头  有令心灵不能扛起的重  我是说,从家属的心里  发生的那一次矿难,像天
期刊
黑旦办厂  黑旦在莲花村当了三年支书兼村主任。通过一次换届,他把三娃提拔为一组组长,把建利提拔为二组组长。他又对原先的三组组长闯娃和四组组长锁成恩威并施,让他们两个乖乖听命于他。换届时,这两个人保住了位子,再加上会计王三和文书杨军厂都是他的死党,村里的权力已经牢牢地掌握在他手中,他就是莲花村的皇帝。他叔黑球的势力已经完全瓦解,连一点儿阴影都没有留下,黑球的老相好翠香也成了他的胯下之物。在莲花村,他
期刊
一  湳澜村是依傍湳澜河的小村子,除了一两家外姓人,其他都是姓孙。湳澜小学的孩子们,就非常固执地把一个姓潘的女老师称作孙老师。她经常哭笑不得地纠正,我姓潘,叫我潘老师。孩子们很诧异,世界上还有不姓孙的老师吗?  孙姓人家在村里是绝对的大户,嫁出去的女儿要是受了婆家的气,会来家告状搬救兵。她的娘老子挨家挨户一招呼,全村的青壮劳力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儿,操着锄头、扁担、钢叉等家伙,组成浩浩荡荡的“娘家军”
期刊
太阳石的庇护  与太阳比温暖,你比阳光  更胜一筹。你的暖意  黑得发亮,亮得无形  用翻天覆地的姿势,从玄武纪  走到新世纪。入地八百尺  寻索你的踪迹,只是为了证明  一块黑石头,不比太阳逊色  对于我,你把光亮纯粹成  一条细细的黑线,和一张白纸  供我涂鸦,供我勾画  你的内质  与我瞳仁的颜色相同  不必点燃,抚摸长长的巷道  就能寻到温暖、光明的源头  你的庇护,让我死心踏地  变得黑
期刊
突 出  在煤矿的井下,煤和瓦斯  在人没有防备时突然冲出来  叫做“突出”  煤层压在岩石里  瓦斯压在煤层里  多少亿年了,它们动不了身子  喘不出一口大气,只要有一丝缝隙  只要有一个引子,它们走出来  带着积压了那么多年的火气  左冲右撞,燃烧,爆炸  成形只有几年的巷道  和人们几十年的血肉之躯  怎么能经得起呢  作为事故,突出带有颠覆性  在煤矿井下,突出是种大事故  它要冲毁支柱,
期刊
一  村东头有座老屋,属明清建筑,占地面积二百多平米,青砖飞檐,古色古香,分外精致,掩映在一片柳树林中。老屋正门为两扇木门对开,门面朱红色,尽管岁月荡去了它的艳丽,依然显示着尊贵与庄重。门槛为一块完整的白石条,上面光滑圆润,两侧斑斑驳驳,透过古老的痕迹,不难寻出,上面铭刻着多少荣辱与兴衰。  老屋是村里象征性建筑,也是骄傲所在。因为,从老屋的门槛上曾走出了两位状元,均在朝廷身居要职,显赫一世。  
期刊
2011年11月份,在昆明举办的全国煤炭系统首届现代刻字培训班上,我注意到竟然有几位女学员参加。我们知道“玩”现代刻字的人本来就很少,女同志更少,煤矿系统女书家更是少之又少。刻字是艺术,我说也是一个“体力活儿”,陈思羽就成为其中的一个。经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马铭兄介绍,我对她有了初步了解。陈思羽是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自幼喜爱书画,擅长山水,勤耕不辍。她开合有度、闲散淡静、
期刊
父亲:  当那只追随黑色思绪的夜鸟  迅疾地飞过屋门前的山岗  我总会看见那一束束闪烁不停的星光  照亮昏暗幽深的井巷  在那数也数不清的光束里  我知道  有一束属于你——我的儿子  那是一束闪烁在地层深处的光  那是一束照亮乌金  也让乌金璀璨的光  那是一束护佑平安吉祥  也被平安吉祥召唤的光  儿子,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我在等你的那束光  照亮黑色的夜空时  也照亮我苍老的脸庞  母亲:
期刊
率性而为,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傅舟画室自名“滋兰轩”,在四川美院街对面501仓库的空间里,其实既无“兰”也无“轩”,真真实实的存在就只有一个“滋”字。滋者,滋养、耕耘之义也。兰轩不在,时代变迁,坚守中国传统书画的画家,其实已是一批理想主义者。  理想是一种诱惑,就像有人给傅舟写的评论:“作品总蕴含清新流动的气息,如春兰发于清晨,如秋菊摇落黄昏。”仿佛傅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评论要把人带向虚无,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