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阶段是构建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教材的人格塑造要素挖掘,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039
随着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讨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很有必要了。
一、深入挖掘文章深刻内涵
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时,首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发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而在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强化其心理素质。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教材典型人物的深入剖析,让学生体会是非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教师在进行《老人与海》文章的备课时,其主人公虽然失败,但是体现出的精神超越了世俗的成败观,升华了其存在的意义。从主人公返航之后的行为以及语言独白中更加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以及坚韧的品质,精神的胜利与富足足以给予失败者再次创造以及尝试的勇气。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从主人公坚韧的品格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挫折与勇气的话题,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抓住时机开展心理教育
对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而言,其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扩充,更加应该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这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当学生个性情感汹涌的时候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教学的效果。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项链》课文教学时,在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想法,有人认为她爱慕虚荣、咎由自取,但也有学生认为她在这期间也展示出了诚信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值得学习和欣赏。对此,教师可以组织进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人物的两面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
三、渗透生命教育,学会热爱生命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在教育实践中使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语文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使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最终激发生命的潜能。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用人生苦难磨砺着生命的真谛,以及母爱的细节理解着生命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情感。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以“小我”直通“大我”,表达以天下为己任,与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一起改造旧世界、主宰国家命运的伟大抱负,培养学生激发生命潜能的热情。《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老渔夫的生命观是“打不败的失败者”,即面对挫折永不低头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缓解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身残志坚依旧热爱生活,心怀感恩,勇于挑战命运,突破生命的阈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生命的价值,热爱生命,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在集体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语文知识学习不是一个独自前进的过程,想要解决当下学生的成长问题,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在集体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研究,并营造出竞争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问题的有效探究,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对集体魅力的挖掘实现素质能力的提升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用包容和理性引導学生人格的塑造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近些年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提升,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还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危机。面对这一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肩负起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责任与使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客观的状态观察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进行反省与反思,从而帮助学生逐渐摒弃执拗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够以阳光的、乐观的心理投入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着重讲解《沁园春·长沙》中的家国情怀,带给学生多方面的刺激,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逐步建立起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今后的语文课堂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结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要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指南。”综上所述,针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设应用型情景,利用教学机智,巧妙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渗透到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国玉.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内蒙古教育, 2020(2):56-57.
[2] 罗静. 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学咨询, 2020, 000(020):172.
[3] 张谋敏.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数码设计(上), 2019, 000(002):151.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039
随着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讨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很有必要了。
一、深入挖掘文章深刻内涵
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时,首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发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而在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强化其心理素质。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教材典型人物的深入剖析,让学生体会是非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教师在进行《老人与海》文章的备课时,其主人公虽然失败,但是体现出的精神超越了世俗的成败观,升华了其存在的意义。从主人公返航之后的行为以及语言独白中更加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以及坚韧的品质,精神的胜利与富足足以给予失败者再次创造以及尝试的勇气。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从主人公坚韧的品格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挫折与勇气的话题,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抓住时机开展心理教育
对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而言,其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扩充,更加应该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这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当学生个性情感汹涌的时候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教学的效果。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项链》课文教学时,在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想法,有人认为她爱慕虚荣、咎由自取,但也有学生认为她在这期间也展示出了诚信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值得学习和欣赏。对此,教师可以组织进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人物的两面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
三、渗透生命教育,学会热爱生命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在教育实践中使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语文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使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最终激发生命的潜能。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用人生苦难磨砺着生命的真谛,以及母爱的细节理解着生命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情感。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以“小我”直通“大我”,表达以天下为己任,与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一起改造旧世界、主宰国家命运的伟大抱负,培养学生激发生命潜能的热情。《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老渔夫的生命观是“打不败的失败者”,即面对挫折永不低头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缓解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身残志坚依旧热爱生活,心怀感恩,勇于挑战命运,突破生命的阈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生命的价值,热爱生命,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在集体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语文知识学习不是一个独自前进的过程,想要解决当下学生的成长问题,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在集体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研究,并营造出竞争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问题的有效探究,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对集体魅力的挖掘实现素质能力的提升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用包容和理性引導学生人格的塑造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近些年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提升,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还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危机。面对这一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肩负起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责任与使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客观的状态观察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进行反省与反思,从而帮助学生逐渐摒弃执拗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够以阳光的、乐观的心理投入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着重讲解《沁园春·长沙》中的家国情怀,带给学生多方面的刺激,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逐步建立起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今后的语文课堂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结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要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指南。”综上所述,针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设应用型情景,利用教学机智,巧妙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渗透到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国玉.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内蒙古教育, 2020(2):56-57.
[2] 罗静. 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学咨询, 2020, 000(020):172.
[3] 张谋敏.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数码设计(上), 2019, 000(00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