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民族文化自信”激励着我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2日早晨醒来,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准备收听一位老朋友每天转发的“语音新闻早餐”。未见“新闻”,却看到“荆蓝同志去世了”的短信。顿时脑中一片空白。许久,给老朋友回了唁电托转荆蓝家属,并草拟一联,以寄哀痛之情:
  为民族歌剧业沥胆披肝不畏途中满榛荆;
  编中国歌剧史呕心泣血遗芳青更胜于蓝。之后,又把这一不幸的消息转发给了歌剧界的朋友们。中央歌剧舞剧院有两位我非常敬佩的人:一位是翻译了许多西洋歌剧和声乐作品的刘诗嵘,另一位就是主编了《中国歌剧故事集》《中国歌剧艺术文集》《中国歌剧史》的荆蓝。我之所以敬佩他们,不仅仅是在专业角度,更主要的是钦佩他们的人格和“长年吃羊肉”不仅没被“洋化”,反而更激情地鼓励、颂扬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故而,他们又成为我进入高校之后,给学生们讲课时论证我的“越是出国多、在国外呆得时间越长、接触外国文化越丰深广博的人,越爱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反之,假洋鬼子中,绝大部分都是很少出国、甚至根本没有出过国、根本不了解西洋文化的人”之观点的实例,从而成为我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的人。
  虽然神交已久,且在此之前也在一些会议上有过接触,但真正第一次“正式”见到荆蓝老师是“2008年中国歌剧论坛”。我在会上作了《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歌剧的出路》的发言之后,休息时,黄晓菜老师找到我:“万斋,荆蓝大嫂要见见你。她说,你的发言很好,她要一份发言稿。”正式见到久仰的荆蓝老师,又得到当面的夸奖,自然高兴。其后,通信、电话、传文、寄书……对中国歌剧问题的讨论便多了起来。我不忍多打搅比我年长的荆蓝老师,倒是她老人家多次给我寄书、问事,了解歌剧界的一些现况和我的看法,经常给我鼓励。从她那里得知的关于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许多启迪,她对国内外歌剧的许多了解、见解,更使我常常发出“大鲁艺出来的,就是不一样”的感叹。
  荆蓝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对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歌剧的那种由衷的自信和爱!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当我读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脑海中立即冒出了荆蓝老师2011年发表的那篇《继承(白毛女)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相隔三年,其中的“文化自信”四字,竟是那样不谋而合!
  交往多了,我便也“随便”起来。有时见面,跟荆蓝老师谈音乐界一些以演唱民歌、演民族歌剧成名的演员后来却贬嘲民族唱法、崇洋媚外的现象,她总是顾左右而言“它”:“穷装富,富装穷嘛——不奇怪。”谈起我的一些老师友,如民乐指挥家、琵琶演奏家秦鹏章最早是学单簧管的、民乐指挥家叶语是重庆最早的“三大交响乐团”的见证人与中国交响乐史专家之一,她便说:“最喜欢的还是家乡味嘛。”跟她谈起歌剧界有些人总是认为“民族歌剧走不出国门”,她笑着反问我:“谁试过?”“走不出国门就暂先不出。他们来了,就给他们看:看我们的《白毛女》,看我们的《小二黑结婚》,看我们的《江姐》《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那些歌剧里面的许多段子比他们外国歌剧里面的咏叹调差吗?”“总有一天,他们会请我们出去的!我们的《白毛女》①、《茉莉花》②、唐诗③……不就是他们弄出去的?”
  早先我常常把我为学术会议准备的发言稿或准备发表的文章先寄给她征求意见,但至今都使我纳闷、不理解的是每次都会被荆蓝老师拒绝:“你先发,我不看,看了现在也不发表意见。”但会后或发表后,她又必打电话来夸奖、激励、点评,指出文中的“精彩”之处,从未批评过一次。也正是这源源不断、来自以演西洋歌剧为主的中央歌剧院的“洋歌剧窝里”的“顾左右而言它”与反问、回答、夸奖、激励、点评以及“从未批评过一次”,使我的“民族文化自信”更为坚韧而恒久。
  颤手捧着、痴目望着在“2008中国歌剧论坛”上与荆蓝等老师和朋友的合影,回首往事,历历如昨。痛楚和著泪水、感叹伴着遗憾:短短不到9年,“2008中国歌剧论坛”上这张合影照片中的五位中,已痛失了两位民族乐坛的砥柱。更使人揪心的是:随着经济腾飞、国力强盛,民族音乐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而正需前辈们振臂一呼、率领前行之际,民族歌剧大军的队伍里,又少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鲁艺”精神的传承者与良师益友。
  所幸,荆蓝老师一直激励着我的那种“民族文化自信”,已深深地植根在我和许许多多同志们的心中,可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了……
其他文献
金秋的申城正值上海第十九届国际艺术节,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德国女高音戴安娜·达姆劳(Diana Damrau)、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等德奥古典音乐名团、巨星们相继访沪,为上海乐迷们奉上一场场目不暇接的饕餮音乐盛宴。  考夫曼此次上海之行显示出满满的“诚意”,诚意主要体现在曲目的设置安排上,真可谓是“量”与“质”兼备。距11月18日开演前的三天,考夫曼在北京国家大剧
期刊
从什么时候起,德国人约翰·拉贝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拉贝日记》,是这部长期尘封且具重要价值的珍贵文献首次面世,從此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和事迹。2017年12月13日-15日,唐建平作曲、周可编剧(游日韦之作词)、伊莱嘉·莫辛斯基导演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世界首演,为南京大屠杀80周年公祭活动,献上一份非同凡响的纪念礼品。  夜幕下的江苏大剧院格外美丽
期刊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  作曲:亨利·R.毕肖普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二幕  第一场  【伯爵豪宅中的一个套房。威斯比娜朝着克拉里走来,克拉里头发凌乱,脸色苍白。  克拉里:谢谢!谢谢!千万个谢谢。真抱歉,给你们添了麻烦,如今一切都已经过去,没事了。  威斯比娜:小姐,伯爵来了,伯爵来了!  【伯爵上场。克拉里情绪激动,跌跌
期刊
尽管莱翁卡瓦洛的《丑角》是受到了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演出成功的鼓舞而完成的,但是这两部歌剧在整个歌剧史上常常被看成是一对“双生子”,二者都是在意大利小说家维尔加真实主义创作的影响下而催生的作品——《丑角》的取材就是来自作曲家作为法官的父亲所亲自审理的一桩案件,《乡村骑士》则是来自维尔加的同名短篇小说。由于这两部歌剧相对篇幅都不长,故经常同时演出。  2017年4月8日晚,在西方复活节即将到来之际
期刊
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绝对是本年度一场十分重要的演出——这就是刚刚在上交音乐厅上演的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  我们一般都知道,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但对他的伟大前辈、意大利巴洛克音乐的代表蒙特威尔第,可能熟知者不多,殊不知这是意大利歌剧极为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标志着“由音乐构成的戏剧”这一近代歌剧理念的脱颖而出。《奥菲欧》无疑是意大利歌剧真正的开山之作,从此,
期刊
1946年10月9日的夜晚,风云密布。一个来自斯科纳的女孩从旧城区出发前往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她将作为职业歌手进行首场演出。5天前,在马尔默的一场音乐会上,她被告知要在韦伯的《自由射手》中饰演阿加特(Agathe)。原先饰演这个角色的歌手正在休假,导演到很晚才意识到其他人都没有唱过这个角色,于是这一角色的人选落在了这位年轻歌手身上。当时,她还没有与歌剧院签约。  这几天过得非常紧张,临时救场的年
期刊
2017年岁末,古典歌坛痛失德米特里·亚历山大洛维奇·赫瓦罗斯托夫斯基。这位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世界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用顽强的毅力和达观的心态抗击病魔两年半后,最终还是被脑癌夺去了鲜活的生命,享年仅55岁。  银发飘逸、身材健硕的赫瓦罗斯托夫斯基素有“西伯利亚之虎”的美称,其舞台形象透着凛然之气和王者之风,歌声中似乎永远燃烧着不灭的火焰。孰料天妒英才,斯人英年早逝,携美音驾鹤而去,徒
期刊
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自1835年9月26日在那不勒斯的圣·卡洛剧院首演以来,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经典作品之一。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最新版本,2017年4月9日-12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登台亮相。四场演出并未因临时更换指挥而有所“降温冷却”,相反是愈演愈热几近沸点。四场演出大获成功,国内音乐界与文化界的热议激赏高度评价大大超乎预期。在纪念多尼采蒂22
期刊
本季的大都会歌剧《玫瑰骑士》(DerRosenkavalier)是弗莱明(Ren~Fleming)最后一次出演传统歌剧,这是业界早已知晓的事。但是她在演出前接受的两次采访中,对关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回答相互矛盾,又引发了不少争议。其实两家媒体的报道内容并没有不一致,只是强调的点不同。可以确定的是,弗莱明并没有打算完全退出舞台,她会继续举办演唱会,明年甚至要重回百老汇,出演音乐剧《天上人间》(Carou
期刊
荆蓝同志不幸骤然离世,歌剧界很多老朋友为民族歌剧事业又失去一位忠诚的老战士深感痛惜。  我与荆蓝相识较晚,大约在“文革”后期的1974年前后。那时,中直两个歌剧院合并为中国歌剧团(荆蓝作为延安“鲁艺”的老同志,是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团里奉命创作两部新作:一部是草原知青题材的,一部是学大寨题材的。我与荆蓝分在草原题材的那一组,为此大家还一起下生活体验,先后去了呼和浩特与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是我与荆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