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层制是20世纪初组织管理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当前学校组织具有科层制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理念、工作目标、运作机制三方面。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对学生个体生活幸福、和谐社会建设、全民族素质提高都有重要意义,但学校科层制管理中垂直型的权力关系、控制型的管理逻辑、私益性的“工厂”理念都制约着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学校管理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学生公民意识的良性发展,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弱化功利性倾向,同时构建开放性学校管理制度,为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科层制 公民意识 权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76-02
当前学校的组织管理模式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结构特征,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科层制管理。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关系到学生个人生活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将当前学校管理模式置于学生公民意识成长的背景中加以检视,可发现这种科层制管理模式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有制约作用。因此,作为以实现学生个人生活幸福、社会和谐以及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的管理体制之上。
一、科层制在学校管理中的表现
科层制是当代学校常规性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效率和理性的最大化,因此学校组织具有科层制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理念、工作目标、运作机制三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理念——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
科层制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科层组织的全部运作过程就是对理性主义的实践。学校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组合、教育方法的采用、教育过程的实施、教育结果的评价等等,无不渗透着理性主义取向。近年来,学校组织越来越强调科学化管理,比如业绩考核、量化评比、层级监督等,追求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制度化,确保学校管理的科学化。
(二)学校工作目标——效率为本的现实追求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产业化、学校市场化都正在悄然发生着,学校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经营自己。效率成为衡量学校生存空间、社会声誉的指标,因此学校把“过线率”、“本科率”、“重点率”这些评比指标放在学校工作目标的第一位,这些用数字说话的比率直观而具体地反映了学校工作的效率。
(三)学校运作机制——法理权威作为基础
现代学校是建立在法理权威基础上的。国家通过法律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学校依照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出台本学校的管理规则、评价标准、考核条例等,以规章为标准,要求学校、控制老师、限制学生。学校里最严格、最精细、最周全的规章制度是针对学生的,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纳入规章,管理者监督、老师提醒、学生们相互检查,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已经成为学校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
二、学生公民意识成长的重要性
(一)学生个体生活幸福的需要
学生作为个体的人,获得生活幸福的条件之一是实现人格的完善,包括现代公民人格的构建,意味着学生应具备适应未来民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意识;学生作为社会的人,获得生活幸福的条件之一是实现良性的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也即是人的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的现代化与民主化。而公民政治人格的塑造不可能单纯依靠理论的灌输来完成,只有借助公民意识教育。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诉求,也是学生作为公民个体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发展需要。
(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追求以及国家和人民奋斗的目标,发展和谐社会要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和公民能力,因此公民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主体地位;建设政治文明需要公民具备民主法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能充分地、理性地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要求公民具有一定的社会美德和公共道德意识,这些能力要求都需要大力发展公民意识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公民意识教育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教育,有利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具备与现代法治国家所必需的民主素质,这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民意识成长——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国民素质的发展,教育承担着培养国民素质的重任,尤其是学校教育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阵地,应该重视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公民权利意识、自主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会他们分辨真假善恶,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等。同时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还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监督作用。
三、科层制管理对学生公民意识成长的制约
(一)垂直型的权力关系——制约学生公民权利的发挥
学校科层制管理中的组织机构是一种自上而下、任务执行型的,其权力分布呈现出金字塔型的垂直结构特征,这种垂直权力结构依次由校长、副校长、各部门主任、年级组长、普通教师和学生所构成,权力的大小随着等级的降低依次降低。显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支配结构,不能满足‘我—你’相互尊重的教育本质的需要”。权力运作的垂直性和等级性使得“权力获得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支配和控制“无权者”,而无权者由于只享有微量权力甚至无任何权力而失去了组织中的地位,而处于权力关系中最底层的学生的基本公民权利将遭到漠视。
学生公民权利的发挥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管理者的压制,同时还要面对课堂生活中来自普通教师的压制。比如在教室空间的布置上,往往体现的是教师的偏好和意图,教师的讲台总是处于课堂空间的中心位置,而学生的课桌在讲台下整齐地摆放,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学生的表达权利、自由权利以及主动的参与权利都受到课堂空间中的权力关系的束缚,这种课堂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生活,不具有公民生活的民主性和公共性。 (二)控制型的管理逻辑——制约学生主体性身份的获得
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下,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体现出显著的“控制”逻辑,教师和学生往往是学校组织中的被控制、被管理的对象。在课堂生活中学生被要求成为静态的知识学习者,吸收既定的课程知识,掌握考试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在校园纪律方面,学生是被要求严格遵守纪律规范的服从者,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些纪律规范的来源以及产生过程并不明白,也没有意识要去弄明白,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控制型管理逻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控制工具,要求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而不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公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公民精神在单调的、片面的知识学习和考试竞争中被不断地消磨,自主性的公民人格逐渐丧失。
(三)私益性的“工厂”理念——制约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
学校作为公共场所,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阶段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公益性应该成为学校的本质属性,但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时代,我们的学校也逐渐成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机构,私益性倾向越来越严重,学校被看作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工厂”,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在考试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的获胜者。年轻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没有被要求成为一个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拥有公民意识的公民,而至始至终只是被要求成为“考试第一名”、“考上名牌大学”、“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人,学生几乎很少接受过公民品质的教育,也几乎没有被要求去履行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他们已经被牢牢地捆绑在了私人利益、各种竞争的跑道上,无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也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合格的公民。
四、学校科层制管理的改进措施
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在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等方面确实能提高学校管理的功能和效率,但是学校的管理应该立足于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公民意识的良性成长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无法完全摒弃科层制管理模式的情况下,提出改进措施,为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一)重视人文关怀,弱化学校制度的功利性倾向
随着学校私益性、功利性倾向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重视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学校制度应该充分考虑到教育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使学生的发展获得自由、和谐的人性化价值的关照。关怀学生的生命,提升他们的整个生命质量。学校要多给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对学校管理有发言权,发挥其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这样对科层制的管理也能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同时应该弱化学校制度的功利化倾向,回归学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属性。
(二)构建开放性学校制度,形成多方参与的互动机制
由于当前学校科层制重视“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注重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却轻视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忽视家长的要求。因此学校制度应该具有开放性,实行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和支持的互动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性,将公民意识的教育纳入社区的工作日程,使学生的公民意识成长环境拓展到社区。二是设立家校合作组织,使家长参与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决策和发展,并加强对家庭中公民意识培养的指导,还要保证家长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知情权、参与选。学校联合社区、家庭,共同为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并将公民意识培养渗入到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区域。
参考文献:
[1]程德慧.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邓淇.中小学学校组织权力变革的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08,16:22-25
[3]张新平.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3,8:29-31
[4]叶飞.学校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3):25-32
【关键词】科层制 公民意识 权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76-02
当前学校的组织管理模式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结构特征,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科层制管理。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关系到学生个人生活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将当前学校管理模式置于学生公民意识成长的背景中加以检视,可发现这种科层制管理模式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有制约作用。因此,作为以实现学生个人生活幸福、社会和谐以及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的管理体制之上。
一、科层制在学校管理中的表现
科层制是当代学校常规性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效率和理性的最大化,因此学校组织具有科层制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理念、工作目标、运作机制三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理念——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
科层制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科层组织的全部运作过程就是对理性主义的实践。学校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组合、教育方法的采用、教育过程的实施、教育结果的评价等等,无不渗透着理性主义取向。近年来,学校组织越来越强调科学化管理,比如业绩考核、量化评比、层级监督等,追求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制度化,确保学校管理的科学化。
(二)学校工作目标——效率为本的现实追求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产业化、学校市场化都正在悄然发生着,学校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经营自己。效率成为衡量学校生存空间、社会声誉的指标,因此学校把“过线率”、“本科率”、“重点率”这些评比指标放在学校工作目标的第一位,这些用数字说话的比率直观而具体地反映了学校工作的效率。
(三)学校运作机制——法理权威作为基础
现代学校是建立在法理权威基础上的。国家通过法律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学校依照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出台本学校的管理规则、评价标准、考核条例等,以规章为标准,要求学校、控制老师、限制学生。学校里最严格、最精细、最周全的规章制度是针对学生的,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纳入规章,管理者监督、老师提醒、学生们相互检查,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已经成为学校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
二、学生公民意识成长的重要性
(一)学生个体生活幸福的需要
学生作为个体的人,获得生活幸福的条件之一是实现人格的完善,包括现代公民人格的构建,意味着学生应具备适应未来民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意识;学生作为社会的人,获得生活幸福的条件之一是实现良性的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也即是人的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的现代化与民主化。而公民政治人格的塑造不可能单纯依靠理论的灌输来完成,只有借助公民意识教育。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诉求,也是学生作为公民个体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发展需要。
(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追求以及国家和人民奋斗的目标,发展和谐社会要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和公民能力,因此公民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主体地位;建设政治文明需要公民具备民主法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能充分地、理性地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要求公民具有一定的社会美德和公共道德意识,这些能力要求都需要大力发展公民意识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公民意识教育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教育,有利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具备与现代法治国家所必需的民主素质,这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民意识成长——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国民素质的发展,教育承担着培养国民素质的重任,尤其是学校教育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阵地,应该重视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公民权利意识、自主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会他们分辨真假善恶,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等。同时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还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监督作用。
三、科层制管理对学生公民意识成长的制约
(一)垂直型的权力关系——制约学生公民权利的发挥
学校科层制管理中的组织机构是一种自上而下、任务执行型的,其权力分布呈现出金字塔型的垂直结构特征,这种垂直权力结构依次由校长、副校长、各部门主任、年级组长、普通教师和学生所构成,权力的大小随着等级的降低依次降低。显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支配结构,不能满足‘我—你’相互尊重的教育本质的需要”。权力运作的垂直性和等级性使得“权力获得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支配和控制“无权者”,而无权者由于只享有微量权力甚至无任何权力而失去了组织中的地位,而处于权力关系中最底层的学生的基本公民权利将遭到漠视。
学生公民权利的发挥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管理者的压制,同时还要面对课堂生活中来自普通教师的压制。比如在教室空间的布置上,往往体现的是教师的偏好和意图,教师的讲台总是处于课堂空间的中心位置,而学生的课桌在讲台下整齐地摆放,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学生的表达权利、自由权利以及主动的参与权利都受到课堂空间中的权力关系的束缚,这种课堂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生活,不具有公民生活的民主性和公共性。 (二)控制型的管理逻辑——制约学生主体性身份的获得
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下,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体现出显著的“控制”逻辑,教师和学生往往是学校组织中的被控制、被管理的对象。在课堂生活中学生被要求成为静态的知识学习者,吸收既定的课程知识,掌握考试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在校园纪律方面,学生是被要求严格遵守纪律规范的服从者,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些纪律规范的来源以及产生过程并不明白,也没有意识要去弄明白,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控制型管理逻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控制工具,要求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而不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公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公民精神在单调的、片面的知识学习和考试竞争中被不断地消磨,自主性的公民人格逐渐丧失。
(三)私益性的“工厂”理念——制约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
学校作为公共场所,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阶段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公益性应该成为学校的本质属性,但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时代,我们的学校也逐渐成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机构,私益性倾向越来越严重,学校被看作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工厂”,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在考试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的获胜者。年轻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没有被要求成为一个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拥有公民意识的公民,而至始至终只是被要求成为“考试第一名”、“考上名牌大学”、“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人,学生几乎很少接受过公民品质的教育,也几乎没有被要求去履行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他们已经被牢牢地捆绑在了私人利益、各种竞争的跑道上,无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也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合格的公民。
四、学校科层制管理的改进措施
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在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等方面确实能提高学校管理的功能和效率,但是学校的管理应该立足于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公民意识的良性成长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无法完全摒弃科层制管理模式的情况下,提出改进措施,为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一)重视人文关怀,弱化学校制度的功利性倾向
随着学校私益性、功利性倾向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重视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学校制度应该充分考虑到教育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使学生的发展获得自由、和谐的人性化价值的关照。关怀学生的生命,提升他们的整个生命质量。学校要多给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对学校管理有发言权,发挥其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这样对科层制的管理也能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同时应该弱化学校制度的功利化倾向,回归学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属性。
(二)构建开放性学校制度,形成多方参与的互动机制
由于当前学校科层制重视“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注重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却轻视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忽视家长的要求。因此学校制度应该具有开放性,实行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和支持的互动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性,将公民意识的教育纳入社区的工作日程,使学生的公民意识成长环境拓展到社区。二是设立家校合作组织,使家长参与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决策和发展,并加强对家庭中公民意识培养的指导,还要保证家长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知情权、参与选。学校联合社区、家庭,共同为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并将公民意识培养渗入到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区域。
参考文献:
[1]程德慧.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邓淇.中小学学校组织权力变革的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08,16:22-25
[3]张新平.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3,8:29-31
[4]叶飞.学校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3):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