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了发现、发展孩子们的优点,从而帮助孩子得到发展。
【关键词】儿童画 绘画 个性 教育 发掘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70-01
从大学时代起就知道将来要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因为我们是未来的教师。带着那样的心情在这岗位上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交谈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即便是平时被我们认为绘画较差的学生,在他的画面中同样有值得我们深思和欣赏的地方。孩子们画画是从不去思考自己的表现方法和色彩,他们也没有什么是不能画、不敢画的,他们表现的就是他自己——天真而纯洁,张扬着他们的个性。然而,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并且自以为非常完美。为此我查阅了一些教育类书籍一起给自己更好的答案。
一、个性的定义。
绘画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但它却几乎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的表现方式。绘画是儿童心理、人格、情感等等方面的一种表征,也是儿童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一幅完整的儿童画,就需要有纯真的童心流露。那么什么是个性?定义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无不研究个性问题,都有各自对个性的一套解释,离形成一种共识还很遥远。个性也叫人格。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
二、教育中蕴藏的个性。
尹少淳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它,呵护它,应成为学生个性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庇护所。”我们并不是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仍然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但它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斐德所说:“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被用来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程度来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而不问此会使用在何处。”有一句话说得好:美术教师如果只传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也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优点,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了发现、发掘他们的优点,从而帮助孩子得到发展。中国人讲究“因材施教”,早从孔老夫子起,我们的同胞就知道,不同个性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孔子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三、童画中张扬的个性孩子无拘无束的想象与创造的表达,就是儿童画中的精髓。
一位内向的华裔小女孩在向一位有名的日本画家学习,这位画家从来不指责小女孩的画有什么“问题”——构图的位置,物体的大小,画面的内容,色彩的调子……孩子的父母觉得很奇怪,过了好久,终于忍不住去了画家那里,画家并没有说什么,一直在看孩子的画。最后画家对着一张画说:“卷心菜是孩子选的,在画面中小和冷冷的蓝调子是因为孩子看到了悲伤的卷心菜,她觉得它非常的忧伤和孤独。角落里的咖啡杯碰在一起说明它们是好朋友,孩子的感觉就是最好的画面,不需要我再去做什么。”过了一年,孩子的画在儿童绘画中得大奖。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指责孩子的绘画构图不够饱满,物体偏了,大小不合时宜,色调灰暗……然而却总是忽略在画面背后孩子所展现出来的“个性”,遇到挫折的孩子,也许从此不再“敢”拿起画笔。儿童愿意画画,恐怕不一定是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想要通过画画来表达些什么。儿童也许不懂得什么是艺术,但他们却明白画画在信息传达上的“意义”。例:小英是个不多话、略胆小的女孩,同伴们对他的评价也很差,认为她是笨蛋,根本就不会画画,在美术课堂上几乎没收到过她的画。几节课后发现,其实课堂上小英拿起笔看起来非常认真。可是当你走过去的时候,她会用手挡住画面,经过几次反复的鼓励,小英终于愿意拿开手。画面当中其实只有几笔简单的线条,但是看起来非常仔细,有许多檫过的痕迹。经过夸奖和鼓励她大胆的作画,终于在不久之后收到了小英的画。画面生动而有趣线条有力而仔细,画面表现了他是一个乖巧而胆小的可爱女孩。“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是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过的话。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感观非常的敏锐,而我们不必拘泥特定的模式。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作画者、也包括天然的解读者。因为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自己的“概念”。因此,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
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发给学生材料,他们就会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速度进行创作。一则报道上说,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而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还是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学生学到多少甚至有没有学会也不管的。很多优秀的课,都只是以形式丰富多彩,像演小品一样用各种花哨的道具,其实就是“看看有趣”。
发展个性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纳于1983年提出,后经十几年的补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说:“我觉得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我中心,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儿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盖洛普公司的一项连续30年的研究报告阐述的中心主题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只是大部分的天赋不是被摆错了位置,就是没有努力或没有正确的方法发掘自己的内在天赋。
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作为一名园丁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花朵丧失了个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孩子的个性,并加以发掘,我们的孩子会像向日葵般茁壮成长!
【关键词】儿童画 绘画 个性 教育 发掘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70-01
从大学时代起就知道将来要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因为我们是未来的教师。带着那样的心情在这岗位上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交谈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即便是平时被我们认为绘画较差的学生,在他的画面中同样有值得我们深思和欣赏的地方。孩子们画画是从不去思考自己的表现方法和色彩,他们也没有什么是不能画、不敢画的,他们表现的就是他自己——天真而纯洁,张扬着他们的个性。然而,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并且自以为非常完美。为此我查阅了一些教育类书籍一起给自己更好的答案。
一、个性的定义。
绘画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但它却几乎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的表现方式。绘画是儿童心理、人格、情感等等方面的一种表征,也是儿童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一幅完整的儿童画,就需要有纯真的童心流露。那么什么是个性?定义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无不研究个性问题,都有各自对个性的一套解释,离形成一种共识还很遥远。个性也叫人格。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
二、教育中蕴藏的个性。
尹少淳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它,呵护它,应成为学生个性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庇护所。”我们并不是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仍然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但它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斐德所说:“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被用来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程度来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而不问此会使用在何处。”有一句话说得好:美术教师如果只传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也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优点,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了发现、发掘他们的优点,从而帮助孩子得到发展。中国人讲究“因材施教”,早从孔老夫子起,我们的同胞就知道,不同个性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孔子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三、童画中张扬的个性孩子无拘无束的想象与创造的表达,就是儿童画中的精髓。
一位内向的华裔小女孩在向一位有名的日本画家学习,这位画家从来不指责小女孩的画有什么“问题”——构图的位置,物体的大小,画面的内容,色彩的调子……孩子的父母觉得很奇怪,过了好久,终于忍不住去了画家那里,画家并没有说什么,一直在看孩子的画。最后画家对着一张画说:“卷心菜是孩子选的,在画面中小和冷冷的蓝调子是因为孩子看到了悲伤的卷心菜,她觉得它非常的忧伤和孤独。角落里的咖啡杯碰在一起说明它们是好朋友,孩子的感觉就是最好的画面,不需要我再去做什么。”过了一年,孩子的画在儿童绘画中得大奖。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指责孩子的绘画构图不够饱满,物体偏了,大小不合时宜,色调灰暗……然而却总是忽略在画面背后孩子所展现出来的“个性”,遇到挫折的孩子,也许从此不再“敢”拿起画笔。儿童愿意画画,恐怕不一定是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想要通过画画来表达些什么。儿童也许不懂得什么是艺术,但他们却明白画画在信息传达上的“意义”。例:小英是个不多话、略胆小的女孩,同伴们对他的评价也很差,认为她是笨蛋,根本就不会画画,在美术课堂上几乎没收到过她的画。几节课后发现,其实课堂上小英拿起笔看起来非常认真。可是当你走过去的时候,她会用手挡住画面,经过几次反复的鼓励,小英终于愿意拿开手。画面当中其实只有几笔简单的线条,但是看起来非常仔细,有许多檫过的痕迹。经过夸奖和鼓励她大胆的作画,终于在不久之后收到了小英的画。画面生动而有趣线条有力而仔细,画面表现了他是一个乖巧而胆小的可爱女孩。“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是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过的话。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感观非常的敏锐,而我们不必拘泥特定的模式。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作画者、也包括天然的解读者。因为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自己的“概念”。因此,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
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发给学生材料,他们就会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速度进行创作。一则报道上说,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而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还是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学生学到多少甚至有没有学会也不管的。很多优秀的课,都只是以形式丰富多彩,像演小品一样用各种花哨的道具,其实就是“看看有趣”。
发展个性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纳于1983年提出,后经十几年的补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说:“我觉得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我中心,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儿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盖洛普公司的一项连续30年的研究报告阐述的中心主题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只是大部分的天赋不是被摆错了位置,就是没有努力或没有正确的方法发掘自己的内在天赋。
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作为一名园丁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花朵丧失了个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孩子的个性,并加以发掘,我们的孩子会像向日葵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