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中国流行的各种思潮中,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一度引人注目。与其他瞬息即逝的思想、主张相比,无政府主义曾经掀起的传播热浪说明,它在近代中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其的处境看,无政府主义有其产生的必然性。诚然,由于无政府主义的画饼充饥式的思想描绘与近代中国社会现实进程距离甚远,它的破灭与它的流行一样,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
一、 近代无政府主义的产生
无政府主义,或叫做“安那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它出现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施蒂纳。 他把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比较系统地表达出来,但未形成一个政治思想流派。无政府主义正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时诞生的。法国人普鲁东被称为“近代无政府主义之父”。 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虚构的愚昧的产物。他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普鲁东在他的著作《一个革命长的自白》中,建立了无政府主义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促使无政府主义繁衍成一股影响社会的政治思潮。
继普鲁东之后,19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以俄国人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巴枯宁宣誓与国家为敌。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俄国又出现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宣扬采取恐怖主义,清算财产进行公平的分配,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出现后,几经演变,形成了各种流派。但一般来说,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施蒂纳为代表的个人无政府主义;另一类是以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二、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中国人最初接触到近代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想始于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出现和流行, 并非是偶然的,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首先,中国总人口基数很庞大,虽然小生产者占不到20%的比例,但和别的国家比起来,几乎比这些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这些城乡小生产者在20世纪初年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尤其是《辛丑条约》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使他们深切感受到生存的严重危机和沉重压力。因而他们渴望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一旦这种愿望不能满足时,他们便开始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其次,中国传统思想的某些观念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传播和泛滥提供了某种文化上的认同感。比如老庄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儒家的人性本善说、墨家的兼爱思想,以及《礼记》中的大同思想,都曾经被牵强附会地说成是西方无政府主义学说的根源。尽管这些说法很荒谬,但是在客观上却为它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20世纪初年宣传、介绍无政府主义的主体是一些留学生和革命党人。这些人思想解放、政治敏感性强,但他们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主张,希望以急风骤雨般的方式进行革命,对社会进行彻底改造,从而缺乏进行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因而在同盟会发动的历次武装斗争失败后,便很快滋生出了绝望情绪,这些革命党人很快接受和信仰了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有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末年是传入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只限于个别书刊上的零星介绍,并未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1902年到1907年是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中国无政府主义早期主要在国外活动, 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份报刊是创办于法国巴黎的《新世纪》和创建于日本东京的《天义报》。《新世纪》从1907年6月22日创刊至1910年5月21日停刊, 维持约3年时间, 共出版121期, 核心人物是张静江、李石曾、吴稚辉、褚民谊等留法学生和商人。《天义报》亦创刊于1907年6月, 核心人物是刘师培、何震、张继等人。《天义报》共发行19期。《新世纪》和《天义报》两份报纸既遥相呼应, 又各具特色。《新世纪》主要以介绍世界各地无政府主义者的人物事迹和翻译转载其主要著述为主要内容。因受西方近代科学和理性思潮的影响较为明显, 《新世纪》大力推崇科学, 并将无政府主义的宣传与科学相结合。他们既宣扬暴力恐怖, 又主张以教育为手段的普及革命。在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问题上,他们宣扬合力说, 弥合虚幻的无政府主义革命与现实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的差别, 并且与孙中山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密切的交往。《天义报》的影响不如《新世纪》, 但它的宣传也有自己的特点。它偏重女权革命, 把妇女解放与无政府革命联系在一起。恰是如此, 才构成了《天义报》宣传上的一大特色, 并使它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天义报》的创刊人刘师培是个思想极其复杂的任人物,也许有日本、俄国和中国很近的地缘因素,也许是相似的国情的缘故,导致了刘师培思想的复杂性。他是个宣传国粹的保守派人士, 他对传统文化以及所支撑的传统社会抱有好感, 因此《天义报》熔无政府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于一炉, 既宣传无政府主义也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大陆的环境得以改善。自此以后, 传播无政府主义的热点从海外移到国内,尤其在上海。 其代表人物是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奉为楷模的刘师复。早在辛亥革命前, 刘师复就已与无政府主义结下难解之缘, 并积极参加了一系列暗杀活动。辛亥革命后, 刘师复认为实现无政府主义的时机来了, 更是积极从事组织和宣传活动。1912年刘师复在广州成立心社, 并且设立了折射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子的信约。同年成立晦鸣学社, 并出版发行了《晦鸣录》, 宣传无政府主义, 从第3期起改为《民声》, 这是中国无政府主义刊物中发行时间最长的期刊。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无政府主义发展也进入了活跃期。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无政府主义社团和刊物的增多和阵容的强大。这个时期,无政府主义组织纷纷建立。从1916 年到1923年, 无政府主义团体从个位数发展到40个, 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省市。数据无政府主义者刊物包括实社的《自由录》, 群社的《人群》, 平社的《平社》杂志, 进化社的《进化》杂志, 以及专门讨论劳动问题的《劳动》、《劳动宝鉴》。此时的无政府主义对传统君权思想和封建专制的抨击、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在进步人士、特别是青年人中引起了共鸣;主张通过教育,特别是劳动来改变个人的道德品质, 形成理想人格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平民化教育观点相吻合;无政府主义对劳动的重视演变成互助工读活动, 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更成为新一代青年人与传统身份诀别的标志。此外,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也对无政府主义的迅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许多人把苏联革命看成无政府主义革命。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加大了理论宣传力度,也不断在实践环节大胆尝试。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勤工俭学运动、工读运动。但是,好景不长,新文化运动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逐步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看到了无政府主义在理论上的不成熟性和荒谬性,他们逐渐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和无政府主义划清界限。
三、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其思想理论体系在经过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改造后,逐渐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主张,这其中不乏针砭时弊的灼见,当然也有一些偏识。综观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其基本主张有以下几点:
(一) 反对强权压制,排斥国家和政治组织,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反对强权压制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共同主张,他们认为强权是对自由人性的暴力干涉,而代表强权最显著的就是国家政权。基于此种理念,他们强烈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制度以及与国家统治有关联的政治形式,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这一根本思想构成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观点。他们猛烈地抨击私有制度。他们基本是以公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社会图式的。
(二) 强调人的社会公平地位,主张权利和义务均等。无政府主义者宣传公平是人的自然权利。他们以小生产者均等的眼光来理解公平原则, 主观地设计了无政府社会中人的权利与义务划然同一的公平模式。刘师培提出的人类均力说最为典型。他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以绝对平均主义的眼光来认识社会分工和人的权利与义务的,是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体现。
(三) 提倡废姓,抨击宗法家族制度。人有其姓名是社会交往所需要的,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姓氏代表着血缘关系, 它的存在便成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的象征。这是与极端个人主义的精神不符的。因此, 他们明确提出废姓的主张。比如,刘师复发起组织的心社,戒规中就有不称族姓一条,他本人则废刘姓,一直使用师复之名。后来的黄凌霜、区声白等人也仿而效之。从无政府主义者提出废姓主张的底蕴看,其旨意在摆脱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缚, 很多无政多府主义者都对家族宗法制度作过激烈的批判。这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阴暗面,有其进步意义。因此,他们的废姓主张尽管看似不太合理,但仍对很多青年产生了大的影响。
(四) 幻想革命立即成功,宣传暴力和暗杀的恐怖思想。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不满现实社会,但是又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制约,不赞同团体的组织行为。他们反对建立政党, 反对以阶级斗争推翻封建专制。他们不想等待时日,幻想革命即日程功。因此,将他们编制的美丽幻想寄托于突发性的侥幸成功,提倡暴动与暗杀。当然,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并非都是清一色的恐怖思想提倡者,但是由于找不到实现革命的正确途径,因此,提倡暴动和鼓吹暗杀仍具有普遍性。辛亥革命前后国内频发的案件并非都是无政府主义者所为, 但却都与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鼓动不无关系。
四、近代无政府主义的衰落
“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分离后,便开始走向衰落期。,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衰落是必然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社会本身的情况特殊。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条件下,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无政府主义提倡的思想主张与时代背景背道而驰。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曾以“理论上一窍不通”来驳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浅薄。这是无政府主义破产的基本道理。再次,无政府主义组织松散,理论宣传杂乱,没有可操作的把手。很多宣传口号很空洞,且不符合实际,脱离群众。最后,中国无政府主义成员里多有蜕化变质者,极大的影响了其声誉。比如,刘师培勾搭清政府曾被唾弃一时,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人后来都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座上宾,黄凌霜堕落为“从此”派文人,区声白抗日战争时期则充当了无耻汉奸的角色。更为糟糕的是,这些人甚至一边当官参政,一边仍振振有词地念无政府主义之经,因此,不仅遭到一般人的奚落,就连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以此为耻。有这样的声誉,无政府主义者说的再美好,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五、结语
在中国近现代诸多社会思潮中,无政府主义犹如昙花一现,红极一时,但留下的只是一场幻梦。无政府主义从最初的传入、兴盛到后来的衰落、破灭,伴随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出路中由迷茫向清醒的转变。无政府主义的美妙幻想曾引起过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兴奋,但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没有现实的土壤。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始终是一盘散沙,而一些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难以保持善始善终的行为也使一般人对它不能苟同,这边注定了其实一个只开花不结果的花蕾。
[参考文献]
[1]高瑞泉.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阿里夫德里克. 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熊月.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高军.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5]徐善广. 柳剑平. 中国无政府主义史[ 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6]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郭汉民. 晚清社会思潮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郑大华. 晚清思想史[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 (韩) 曹世铉著 清末民初无政府派的文化思想[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
一、 近代无政府主义的产生
无政府主义,或叫做“安那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它出现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施蒂纳。 他把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比较系统地表达出来,但未形成一个政治思想流派。无政府主义正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时诞生的。法国人普鲁东被称为“近代无政府主义之父”。 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虚构的愚昧的产物。他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普鲁东在他的著作《一个革命长的自白》中,建立了无政府主义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促使无政府主义繁衍成一股影响社会的政治思潮。
继普鲁东之后,19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以俄国人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巴枯宁宣誓与国家为敌。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俄国又出现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宣扬采取恐怖主义,清算财产进行公平的分配,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出现后,几经演变,形成了各种流派。但一般来说,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施蒂纳为代表的个人无政府主义;另一类是以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二、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中国人最初接触到近代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想始于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出现和流行, 并非是偶然的,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首先,中国总人口基数很庞大,虽然小生产者占不到20%的比例,但和别的国家比起来,几乎比这些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这些城乡小生产者在20世纪初年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尤其是《辛丑条约》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使他们深切感受到生存的严重危机和沉重压力。因而他们渴望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一旦这种愿望不能满足时,他们便开始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其次,中国传统思想的某些观念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传播和泛滥提供了某种文化上的认同感。比如老庄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儒家的人性本善说、墨家的兼爱思想,以及《礼记》中的大同思想,都曾经被牵强附会地说成是西方无政府主义学说的根源。尽管这些说法很荒谬,但是在客观上却为它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20世纪初年宣传、介绍无政府主义的主体是一些留学生和革命党人。这些人思想解放、政治敏感性强,但他们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主张,希望以急风骤雨般的方式进行革命,对社会进行彻底改造,从而缺乏进行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因而在同盟会发动的历次武装斗争失败后,便很快滋生出了绝望情绪,这些革命党人很快接受和信仰了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有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末年是传入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只限于个别书刊上的零星介绍,并未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1902年到1907年是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中国无政府主义早期主要在国外活动, 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份报刊是创办于法国巴黎的《新世纪》和创建于日本东京的《天义报》。《新世纪》从1907年6月22日创刊至1910年5月21日停刊, 维持约3年时间, 共出版121期, 核心人物是张静江、李石曾、吴稚辉、褚民谊等留法学生和商人。《天义报》亦创刊于1907年6月, 核心人物是刘师培、何震、张继等人。《天义报》共发行19期。《新世纪》和《天义报》两份报纸既遥相呼应, 又各具特色。《新世纪》主要以介绍世界各地无政府主义者的人物事迹和翻译转载其主要著述为主要内容。因受西方近代科学和理性思潮的影响较为明显, 《新世纪》大力推崇科学, 并将无政府主义的宣传与科学相结合。他们既宣扬暴力恐怖, 又主张以教育为手段的普及革命。在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问题上,他们宣扬合力说, 弥合虚幻的无政府主义革命与现实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的差别, 并且与孙中山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密切的交往。《天义报》的影响不如《新世纪》, 但它的宣传也有自己的特点。它偏重女权革命, 把妇女解放与无政府革命联系在一起。恰是如此, 才构成了《天义报》宣传上的一大特色, 并使它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天义报》的创刊人刘师培是个思想极其复杂的任人物,也许有日本、俄国和中国很近的地缘因素,也许是相似的国情的缘故,导致了刘师培思想的复杂性。他是个宣传国粹的保守派人士, 他对传统文化以及所支撑的传统社会抱有好感, 因此《天义报》熔无政府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于一炉, 既宣传无政府主义也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大陆的环境得以改善。自此以后, 传播无政府主义的热点从海外移到国内,尤其在上海。 其代表人物是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奉为楷模的刘师复。早在辛亥革命前, 刘师复就已与无政府主义结下难解之缘, 并积极参加了一系列暗杀活动。辛亥革命后, 刘师复认为实现无政府主义的时机来了, 更是积极从事组织和宣传活动。1912年刘师复在广州成立心社, 并且设立了折射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子的信约。同年成立晦鸣学社, 并出版发行了《晦鸣录》, 宣传无政府主义, 从第3期起改为《民声》, 这是中国无政府主义刊物中发行时间最长的期刊。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无政府主义发展也进入了活跃期。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无政府主义社团和刊物的增多和阵容的强大。这个时期,无政府主义组织纷纷建立。从1916 年到1923年, 无政府主义团体从个位数发展到40个, 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省市。数据无政府主义者刊物包括实社的《自由录》, 群社的《人群》, 平社的《平社》杂志, 进化社的《进化》杂志, 以及专门讨论劳动问题的《劳动》、《劳动宝鉴》。此时的无政府主义对传统君权思想和封建专制的抨击、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在进步人士、特别是青年人中引起了共鸣;主张通过教育,特别是劳动来改变个人的道德品质, 形成理想人格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平民化教育观点相吻合;无政府主义对劳动的重视演变成互助工读活动, 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更成为新一代青年人与传统身份诀别的标志。此外,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也对无政府主义的迅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许多人把苏联革命看成无政府主义革命。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加大了理论宣传力度,也不断在实践环节大胆尝试。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勤工俭学运动、工读运动。但是,好景不长,新文化运动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逐步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看到了无政府主义在理论上的不成熟性和荒谬性,他们逐渐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和无政府主义划清界限。
三、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其思想理论体系在经过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改造后,逐渐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主张,这其中不乏针砭时弊的灼见,当然也有一些偏识。综观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其基本主张有以下几点:
(一) 反对强权压制,排斥国家和政治组织,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反对强权压制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共同主张,他们认为强权是对自由人性的暴力干涉,而代表强权最显著的就是国家政权。基于此种理念,他们强烈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制度以及与国家统治有关联的政治形式,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这一根本思想构成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观点。他们猛烈地抨击私有制度。他们基本是以公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社会图式的。
(二) 强调人的社会公平地位,主张权利和义务均等。无政府主义者宣传公平是人的自然权利。他们以小生产者均等的眼光来理解公平原则, 主观地设计了无政府社会中人的权利与义务划然同一的公平模式。刘师培提出的人类均力说最为典型。他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以绝对平均主义的眼光来认识社会分工和人的权利与义务的,是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体现。
(三) 提倡废姓,抨击宗法家族制度。人有其姓名是社会交往所需要的,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姓氏代表着血缘关系, 它的存在便成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的象征。这是与极端个人主义的精神不符的。因此, 他们明确提出废姓的主张。比如,刘师复发起组织的心社,戒规中就有不称族姓一条,他本人则废刘姓,一直使用师复之名。后来的黄凌霜、区声白等人也仿而效之。从无政府主义者提出废姓主张的底蕴看,其旨意在摆脱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缚, 很多无政多府主义者都对家族宗法制度作过激烈的批判。这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阴暗面,有其进步意义。因此,他们的废姓主张尽管看似不太合理,但仍对很多青年产生了大的影响。
(四) 幻想革命立即成功,宣传暴力和暗杀的恐怖思想。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不满现实社会,但是又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制约,不赞同团体的组织行为。他们反对建立政党, 反对以阶级斗争推翻封建专制。他们不想等待时日,幻想革命即日程功。因此,将他们编制的美丽幻想寄托于突发性的侥幸成功,提倡暴动与暗杀。当然,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并非都是清一色的恐怖思想提倡者,但是由于找不到实现革命的正确途径,因此,提倡暴动和鼓吹暗杀仍具有普遍性。辛亥革命前后国内频发的案件并非都是无政府主义者所为, 但却都与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鼓动不无关系。
四、近代无政府主义的衰落
“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分离后,便开始走向衰落期。,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衰落是必然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社会本身的情况特殊。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条件下,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无政府主义提倡的思想主张与时代背景背道而驰。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曾以“理论上一窍不通”来驳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浅薄。这是无政府主义破产的基本道理。再次,无政府主义组织松散,理论宣传杂乱,没有可操作的把手。很多宣传口号很空洞,且不符合实际,脱离群众。最后,中国无政府主义成员里多有蜕化变质者,极大的影响了其声誉。比如,刘师培勾搭清政府曾被唾弃一时,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人后来都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座上宾,黄凌霜堕落为“从此”派文人,区声白抗日战争时期则充当了无耻汉奸的角色。更为糟糕的是,这些人甚至一边当官参政,一边仍振振有词地念无政府主义之经,因此,不仅遭到一般人的奚落,就连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以此为耻。有这样的声誉,无政府主义者说的再美好,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五、结语
在中国近现代诸多社会思潮中,无政府主义犹如昙花一现,红极一时,但留下的只是一场幻梦。无政府主义从最初的传入、兴盛到后来的衰落、破灭,伴随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出路中由迷茫向清醒的转变。无政府主义的美妙幻想曾引起过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兴奋,但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没有现实的土壤。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始终是一盘散沙,而一些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难以保持善始善终的行为也使一般人对它不能苟同,这边注定了其实一个只开花不结果的花蕾。
[参考文献]
[1]高瑞泉.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阿里夫德里克. 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熊月.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高军.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5]徐善广. 柳剑平. 中国无政府主义史[ 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6]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郭汉民. 晚清社会思潮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郑大华. 晚清思想史[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 (韩) 曹世铉著 清末民初无政府派的文化思想[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