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基斯坦教材的伊斯兰化现象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客观、绝对准确的历史编写方式。毕竟不是所有的事件,甚至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载入史册。编者们必须从众多历史事件中挑出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部分编入历史书。这些历史事件都与编者们的主观偏见、社会背景和政治立场有密切联系。所以,历史书的编写不仅仅是叙述过去,还包括评价历史,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更多出于个人偏见和喜恶。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使用历史教材,作为一种国家指定教材,各国都想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塑造民众的思想,让他们知道谁是“守法好公民”,让他们知道如何把国家思想体系融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历史教材正是国家用来塑造民众思想的一种方式。
最近,一本由巴基斯坦发行的社会科学教材受到了尖锐的批评。批评者强调,巴基斯坦运用了复杂的政治史学使公民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意识”。目前巴基斯坦社会动荡不断,特别是伊斯兰激进势力持续升级,这不得不归咎于巴基斯坦的狭隘政治手段——现已大量投入使用的社会科学教材,以塑造其民众的思想。
20世纪70年代中期, 由军事指挥官Zia ul-Haq引进的《巴基斯坦研究》是巴基斯坦学校的必修课。它取代了传统的历史、地理教学,以特定方式把“无条件忠于国家”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思想影响至今。研究学者Rosser撰文指出,这本巴基斯坦社会科学教材有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教材极端反印度主义。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巴基斯坦思想”。诚然,无休止地反对印度乃是巴基斯坦的立国之本。反过来,印度对巴基斯坦也逐渐产生仇恨,并对巴基斯坦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目前印度正以“邪恶邻居”的姿态对巴基斯坦虎视眈眈,因此,巴基斯坦通过发行极端沙文主义的教材以树立民众的民族主义精神。
其次,教材反复运用消极、敌视的语言贬斥印度教徒和他们的信仰,可见教材里充满浓烈的反印度主义气息。在课文中,印度教被贬得一文不值,印度教徒通通被说成是残酷而又狡猾的人,被定格为邪恶的敌人,而穆斯林人却被定义为神圣的勇士。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人被描绘成两个固定的群体,他们无论阶级、性别、地区抑或语言、种族和政治思想都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宗教信仰。这个不同点就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之间充满矛盾的现实写照。那些可以使不同族群团结起来的“大众”宗教传统,如苏菲主义(Sufism)、巴克蒂(Bhakti)在教材中被完全忽略了,因为它们显然与“两个民族”的理论(“two-nation”theory)相矛盾。
第三,教材把巴基斯坦的历史与其被政治征服的历史等同起来。即变成从17世纪中叶,阿拉伯指挥官Muhammad bin Qasim征服巴基斯坦开始,历届穆斯林统治者征服巴基斯坦的历史。根据教材所述,所有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担负着伟大的宗教使命来到这块土地,建立“伊斯兰”的政治统治。他们受到所谓的宗教抱负之驱使,终于在1947年建立巴基斯坦。如此说来,伊斯兰教成为了推动巴基斯坦历史发展的唯一源动力,而其他社会因素,如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却微乎其微。虽然印度河文明至今仍在蓬勃发展,雅利安人(Aryans)编著的圣典《吠陀》(Vedas)传承了灿烂的文化,印度佛教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与科学,教材中却一点也没有提及17世纪中叶之前的这些南亚历史。换言之,这本社会科学教材用尽浑身解数,把巴基斯坦定位为西亚“穆斯林”的延伸,而不是属于印度控制的南亚部分。
第四,这本教材有明显的反民主特征。教材讲述的南亚穆斯林历史,都是从巴基斯坦统治精英的观点出发的。因此,书中所述历史只不过展现了一幅关于穆斯林统治者的战争历史画卷,还有他们所谓的“成就”(不管真实或虚构)。普通老百姓却在书中无声无息,好像历史只属于统治者,而普通老百姓在历史上不值得一提。编者们完全忽视了“人民”在新时期的发展史。此外,教材几乎忽略了除由巴基斯坦统治的Punjabi(旁遮普族)和Muhajir(穆哈吉尔族)之外的其他民族。而这也不足为怪,学者Rosser 指出,教材的编者多数是这两个民族的族人。教材中只字不提巴基斯坦的其他少数民族,例如Baluchis(俾路支族)和Sindhis(信德族)。Rosser把教材中的反民主特征描述为“极端狭隘的伊斯兰排外主义”。
巴基斯坦正处于伊斯兰激进势力持续升级的时期。很明显,这本教材对激进伊斯兰主义起了不容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它是所有巴基斯坦学生的必修课本,对塑造学生思想起了核心作用。教材也引起了学者对巴基斯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探讨。
然而,Rosser 的印度读者在看到她对巴教材的批评时也不要沾沾自喜。Rosser提到,虽然印度在史料编纂上确实比巴基斯坦更精确,但历史编写者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印度教原教旨主义(Hindutva)的问题,则与巴基斯坦的编者别无二致。他们在编纂历史时同样充满偏见,这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永远不共戴天。事实上,他们的历史书也忽视了在社会、文化和经济上受尽压迫的民众,所歌颂的都是历史上的统治精英。他们的历史书都充满了反民主气息。
资料来源:http://www.thesouthasian.org/
IGNOU的学习变革
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IGNOU)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大学,总共开设300多门课程,迎合了印度200多万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IGNOU还在海外开展了远程教育。最近,IGNOU在印度100所社区学院内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学习变革”计划。国务大臣D. Purandeswari对此次社区学院计划发表评论:“这场变革把‘全纳教育’推广到基层,它弥补了当今教育的缺陷,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在新学期,这些社区学院将通过公私合作形式,动用印度教育机构的闲置资源为贫困生开展教育服务。IGNOU副校长V.N. Rajasekharan Pillai说:“目前的教育体制并不适应市场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人才供求普遍不协调,而社区学院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解决这个问题。”在社区学院毕业的学生将获得大专文凭,这一纸文凭正是他们接受正规本科教育的敲门砖。IGNOU将担任质量鉴定和课程开发的角色。100所经过挑选的社区学院大多是私人机构,平均每所社区学院能获得1.5亿卢比作为校区扩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同时,这些机构与当地企业合作,每间学院派遣10—15位教师到企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教育课程。副校长Pillai把这个计划称为“基层教育运动”。
资料来源:http://indiaedunews.net/
印度投掷巨资打造南亚大学
印度政府近期通过了一个方案,将于2010年投资2.3993亿美元设立南亚大学,预计到2014年大学全面落成,这笔款项约为落成时总费用的79%。作为南盟(SAAR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成员国,印度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政府准备划拨第一笔财政承担款项946.4万美元,以保证南亚大学能在2010年7、8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大学将是由印度主办的第一所国际大学,它以南亚地区为中心,非国有,非营利,在行政管理方面拥有完全自主权,其管辖权将覆盖整个印度,并延伸至印度境外、南盟域内的各分校及中心。
成立南亚大学的最初构想,始于2005年11月在达卡开幕的第13届南盟首脑会议,印度总理提议设立一所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设施及师资的高等学府,作为培养南盟成员国学生与研究人员的教育中心机构。在第14届南盟首脑会议上,与会成员国共同签署了一项政府间协定,正式同意设立南亚大学。其已选定在IGNOU(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附近,占地面积至少100英亩。
资料来源:http://www.worldlatestnews.com/
泛非网络启动进展顺利
非洲南部国家莱索托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薄弱,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近日,印度与莱索托签署了一份协议,为非洲南部国家学生提供网上优质教育,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身的建设能力。预计该项目的经费为54.3亿卢比(约1.1亿美元),由印度对外事务部负责提供,并交由国有机构印度电信顾问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执行。通讯与信息技术国务部部长说:“与莱索托签署的这项国家协议是南南合作的一个范例。”协议规定,泛非网络需提供一系列在线服务,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服务、专为国家元首提供的视频会议、IP语音服务,还会为非洲联盟的成员国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非洲联盟甄选了各学科印度医学专家,由他们负责解答网上医疗咨询。
根据该协议,在非洲南部各国启用服务后的5年间,印度电信顾问有限公司将提供网络设计、设备采购及安装、运营管理服务。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调试项目与网络已在20个国家投入使用。2006年2月,已在埃塞俄比亚启动了远程教育及远程医疗的试点项目。
资料来源:http://www.worldlatestnews.com/
(编译 许恺盈)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客观、绝对准确的历史编写方式。毕竟不是所有的事件,甚至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载入史册。编者们必须从众多历史事件中挑出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部分编入历史书。这些历史事件都与编者们的主观偏见、社会背景和政治立场有密切联系。所以,历史书的编写不仅仅是叙述过去,还包括评价历史,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更多出于个人偏见和喜恶。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使用历史教材,作为一种国家指定教材,各国都想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塑造民众的思想,让他们知道谁是“守法好公民”,让他们知道如何把国家思想体系融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历史教材正是国家用来塑造民众思想的一种方式。
最近,一本由巴基斯坦发行的社会科学教材受到了尖锐的批评。批评者强调,巴基斯坦运用了复杂的政治史学使公民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意识”。目前巴基斯坦社会动荡不断,特别是伊斯兰激进势力持续升级,这不得不归咎于巴基斯坦的狭隘政治手段——现已大量投入使用的社会科学教材,以塑造其民众的思想。
20世纪70年代中期, 由军事指挥官Zia ul-Haq引进的《巴基斯坦研究》是巴基斯坦学校的必修课。它取代了传统的历史、地理教学,以特定方式把“无条件忠于国家”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思想影响至今。研究学者Rosser撰文指出,这本巴基斯坦社会科学教材有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教材极端反印度主义。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巴基斯坦思想”。诚然,无休止地反对印度乃是巴基斯坦的立国之本。反过来,印度对巴基斯坦也逐渐产生仇恨,并对巴基斯坦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目前印度正以“邪恶邻居”的姿态对巴基斯坦虎视眈眈,因此,巴基斯坦通过发行极端沙文主义的教材以树立民众的民族主义精神。
其次,教材反复运用消极、敌视的语言贬斥印度教徒和他们的信仰,可见教材里充满浓烈的反印度主义气息。在课文中,印度教被贬得一文不值,印度教徒通通被说成是残酷而又狡猾的人,被定格为邪恶的敌人,而穆斯林人却被定义为神圣的勇士。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人被描绘成两个固定的群体,他们无论阶级、性别、地区抑或语言、种族和政治思想都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宗教信仰。这个不同点就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之间充满矛盾的现实写照。那些可以使不同族群团结起来的“大众”宗教传统,如苏菲主义(Sufism)、巴克蒂(Bhakti)在教材中被完全忽略了,因为它们显然与“两个民族”的理论(“two-nation”theory)相矛盾。
第三,教材把巴基斯坦的历史与其被政治征服的历史等同起来。即变成从17世纪中叶,阿拉伯指挥官Muhammad bin Qasim征服巴基斯坦开始,历届穆斯林统治者征服巴基斯坦的历史。根据教材所述,所有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担负着伟大的宗教使命来到这块土地,建立“伊斯兰”的政治统治。他们受到所谓的宗教抱负之驱使,终于在1947年建立巴基斯坦。如此说来,伊斯兰教成为了推动巴基斯坦历史发展的唯一源动力,而其他社会因素,如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却微乎其微。虽然印度河文明至今仍在蓬勃发展,雅利安人(Aryans)编著的圣典《吠陀》(Vedas)传承了灿烂的文化,印度佛教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与科学,教材中却一点也没有提及17世纪中叶之前的这些南亚历史。换言之,这本社会科学教材用尽浑身解数,把巴基斯坦定位为西亚“穆斯林”的延伸,而不是属于印度控制的南亚部分。
第四,这本教材有明显的反民主特征。教材讲述的南亚穆斯林历史,都是从巴基斯坦统治精英的观点出发的。因此,书中所述历史只不过展现了一幅关于穆斯林统治者的战争历史画卷,还有他们所谓的“成就”(不管真实或虚构)。普通老百姓却在书中无声无息,好像历史只属于统治者,而普通老百姓在历史上不值得一提。编者们完全忽视了“人民”在新时期的发展史。此外,教材几乎忽略了除由巴基斯坦统治的Punjabi(旁遮普族)和Muhajir(穆哈吉尔族)之外的其他民族。而这也不足为怪,学者Rosser 指出,教材的编者多数是这两个民族的族人。教材中只字不提巴基斯坦的其他少数民族,例如Baluchis(俾路支族)和Sindhis(信德族)。Rosser把教材中的反民主特征描述为“极端狭隘的伊斯兰排外主义”。
巴基斯坦正处于伊斯兰激进势力持续升级的时期。很明显,这本教材对激进伊斯兰主义起了不容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它是所有巴基斯坦学生的必修课本,对塑造学生思想起了核心作用。教材也引起了学者对巴基斯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探讨。
然而,Rosser 的印度读者在看到她对巴教材的批评时也不要沾沾自喜。Rosser提到,虽然印度在史料编纂上确实比巴基斯坦更精确,但历史编写者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印度教原教旨主义(Hindutva)的问题,则与巴基斯坦的编者别无二致。他们在编纂历史时同样充满偏见,这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永远不共戴天。事实上,他们的历史书也忽视了在社会、文化和经济上受尽压迫的民众,所歌颂的都是历史上的统治精英。他们的历史书都充满了反民主气息。
资料来源:http://www.thesouthasian.org/
IGNOU的学习变革
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IGNOU)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大学,总共开设300多门课程,迎合了印度200多万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IGNOU还在海外开展了远程教育。最近,IGNOU在印度100所社区学院内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学习变革”计划。国务大臣D. Purandeswari对此次社区学院计划发表评论:“这场变革把‘全纳教育’推广到基层,它弥补了当今教育的缺陷,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在新学期,这些社区学院将通过公私合作形式,动用印度教育机构的闲置资源为贫困生开展教育服务。IGNOU副校长V.N. Rajasekharan Pillai说:“目前的教育体制并不适应市场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人才供求普遍不协调,而社区学院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解决这个问题。”在社区学院毕业的学生将获得大专文凭,这一纸文凭正是他们接受正规本科教育的敲门砖。IGNOU将担任质量鉴定和课程开发的角色。100所经过挑选的社区学院大多是私人机构,平均每所社区学院能获得1.5亿卢比作为校区扩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同时,这些机构与当地企业合作,每间学院派遣10—15位教师到企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教育课程。副校长Pillai把这个计划称为“基层教育运动”。
资料来源:http://indiaedunews.net/
印度投掷巨资打造南亚大学
印度政府近期通过了一个方案,将于2010年投资2.3993亿美元设立南亚大学,预计到2014年大学全面落成,这笔款项约为落成时总费用的79%。作为南盟(SAAR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成员国,印度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政府准备划拨第一笔财政承担款项946.4万美元,以保证南亚大学能在2010年7、8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大学将是由印度主办的第一所国际大学,它以南亚地区为中心,非国有,非营利,在行政管理方面拥有完全自主权,其管辖权将覆盖整个印度,并延伸至印度境外、南盟域内的各分校及中心。
成立南亚大学的最初构想,始于2005年11月在达卡开幕的第13届南盟首脑会议,印度总理提议设立一所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设施及师资的高等学府,作为培养南盟成员国学生与研究人员的教育中心机构。在第14届南盟首脑会议上,与会成员国共同签署了一项政府间协定,正式同意设立南亚大学。其已选定在IGNOU(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附近,占地面积至少100英亩。
资料来源:http://www.worldlatestnews.com/
泛非网络启动进展顺利
非洲南部国家莱索托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薄弱,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近日,印度与莱索托签署了一份协议,为非洲南部国家学生提供网上优质教育,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身的建设能力。预计该项目的经费为54.3亿卢比(约1.1亿美元),由印度对外事务部负责提供,并交由国有机构印度电信顾问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执行。通讯与信息技术国务部部长说:“与莱索托签署的这项国家协议是南南合作的一个范例。”协议规定,泛非网络需提供一系列在线服务,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服务、专为国家元首提供的视频会议、IP语音服务,还会为非洲联盟的成员国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非洲联盟甄选了各学科印度医学专家,由他们负责解答网上医疗咨询。
根据该协议,在非洲南部各国启用服务后的5年间,印度电信顾问有限公司将提供网络设计、设备采购及安装、运营管理服务。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调试项目与网络已在20个国家投入使用。2006年2月,已在埃塞俄比亚启动了远程教育及远程医疗的试点项目。
资料来源:http://www.worldlatestnews.com/
(编译 许恺盈)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