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昭通市群山环绕的坝子中,常常能看到一些隆起的土堆,当地人称之为“梁堆”或“梁王堆”,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中孟获的祖坟。马家湾村的老人说,村子有多久,它们就有多少年头了。过去村里人家的香案上还供奉过孟获塑像,俗称“扫壇蛮王”。岁月流逝,“梁堆”也越变越小,斑驳的黄土中常露出一些锈蚀的铜器和古石碑,被当地人捡回来砌猪圈、修火塘……这些土堆里,是否可以发现孟获可能的真实身份?
梁堆 传说中的孟获祖坟
昭通坐落于乌蒙山与横断山脉之间,坝子中几乎随处可见的土堆状同砖窑。在前往找寻那些梁堆时,我们遇到了村民马学民。他正坐在田头,山上的风很大,他裹紧了黑夹袄,把头深深埋了下去,不远处,自家的几头黄牛在地里悠闲地甩着尾巴。地里几乎已经看不到作物了,一间间红砖瓦房在雾霭中若隐若现,野风拂过乌蒙群山的黄土,整个小村落顿时迷失在一片混浊的烟雾之中。
马家湾是昭通城北的一个小村子,从昭通开车过来,得经过一条土埂路,沿途砖厂排了一溜,拖拉机拉着砖不紧不慢地从你面前开过,刺耳的轰鸣声扰乱着这个大山里的村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个叫马宗祥的农民家里修围墙,到附近的梁堆取土,挖出一方残损的石碑,这便是著名的“汉孟孝琚碑”。古碑的出土使得这个偏僻的小村开始为人所知,人们发现,马家湾海拔颇高,是块风水宝地,当地的梁堆也尤其多,村头、屋旁、山上、田间都有梁堆古老的背影。
马学民吸了口烟,讲起了梁堆的故事。他家田头,原本有个大梁堆,十多年前,村里两个盗墓贼打起了歪主意,在梁堆上打了一个洞,趁着天黑钻了进去,后来,就再也没人见过他们,乡人都说孟获祖宗发怒,梁堆塌了,把盗墓贼埋在了里面。这个梁堆如今成了马学民家的一畦菜地,在马家湾,许多梁堆被夷成了菜地、耕田,那些砖厂也正在从梁堆担土烧砖,当地人就在老祖宗的注视下,日复一日地劳作、生活。
东晋壁画 他曾是当地最有权势的大族
1963年3月的一个清晨,在昭通一个叫中寨村的地方,砖瓦厂工人到附近一个梁堆取土烧砖。黄土被一筐一筐担走,工人惊奇地发现,梁堆中竟有座古墓。墓门被黄土遮掩,工人推开墓门,匍匐而入,阴森的墓室中没有随葬品,但四周却绘有壁画,可以清楚地辨认出一个个骑着马的骑士与奴仆。这座古墓后来被命名为“霍承嗣壁画墓”,两年后整体搬到昭通实验中学操场上。
实验中学位于昭通老街旁边,我们步行过去只需几分钟。古墓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一听说要开门,中学生马上从教室跑出来,将古墓围了个水泄不通。墓室左右有两座神龛,从一条高约半米的墓道钻进墓室,顶是穹窿状的,如同一个蒙古包,墓室以石砌成,高约2.6米,南北进深3米。石壁之上,墓主身着红袍黑帽,盘足而坐,手执麈尾,身后跟着一排手执幡旗的侍从,还有一些骑马执戈的武士、猎犬在中间奔走;再其后是27个披着毡衣、赤足行走的人像,看模样似乎是彝族的装扮;空中,一条巨龙正在飞翔,飞鸟落于龙尾,一名仙女手持青草,云霄中的楼阁若隐若现。经年潮湿、阴暗的环境使得壁画已经漫漶不清,千年的古老画像已与斑驳的石壁融为一体。
画像旁的文字记录着古墓的历史。墓主霍承嗣是东晋人,祖先在荆州枝江为官,后来举族迁徙到昭通,成为郡中大姓。霍承嗣死后,族人沿用楚地旧俗,建造石墓为他招魂。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迁六国豪强入西南;汉武帝剿灭西南夷,开通南方丝绸之路,一批权贵也被流放至西南,其中就有秦代宰相吕不韦的后人。这些豪强权贵侵占屯田,开垦私田,把持着盐、铁等战略资源,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奴隶与军队。
而孟获的祖上,经历应该与霍家相仿。
当年在中寨村出土的“汉孟孝琚碑”,如今也立在昭通中学操场上。石碑残高1.33米,碑文记载,孟孝琚“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不难想见,孟家也是南中最出名的大姓之一,子子孙孙享受着无上的尊贵,与霍家同样显赫。他们以及爨、毛、李、雍等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姓一起远离中央王朝的束缚,成为整个中国西南事实上的控制者。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孟获这一代,他却遇到了诸葛孔明。
罗贯中的失误 孟获可能是汉族武将
东汉末年频繁的战火使得中央政权无暇西顾,到了三国年间,南中大姓愈加骄横,朝廷派了官员,连衙门都进不去,委任的太守不是被杀,就是被绑送到吴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已是阿斗继位的第三年,三月,诸葛亮告别后主,从成都出征,南渡泸水(金沙江),征伐南中。
在小说家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的南征充满着艰险。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蛮王孟获更是粗眉大眼,头戴羽冠,颈带项圈,身着皮质战袍,使两面大斧;其妻祝融夫人腰缠兽皮,使一杆银枪。在诸葛亮面前,孟获请来木鹿大王助阵,蛮兵赤身裸体,手持标枪,驱使大象、猛虎、野牛;后又请来藤甲兵,藤甲用青藤做成,以油反复浸泡,刀枪不入。可是诸葛亮先后以离间、火攻等计策,还是七次俘获孟获,尔后七次释放,这便是著名的“七擒七纵”。
我专门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昭通文管所所长游有山。在他看来,诸葛亮的南征其实是蜀汉王朝与南中大姓的博弈。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一写到西南就想到了蛮族,其实,从东晋壁画霍承嗣的模样来看,再结合上文提到的“汉孟孝琚碑”,孟氏与霍氏是迁徙到昭通的汉族,孟获可能根本就是个白白净净的武将,而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剽悍的蛮族。
传说当年诸葛亮的军帐,是一个叫“诸葛营”的地方。几畦绿油油的萝卜地稀稀疏疏点缀在广袤的黄土地上,一条高约一米的土坯墙横亘在田地中央,土坯墙中隐藏着一些碎石头,抠出来一看,石头上雕刻着古朴的纹饰。当地人说早些年有人种地,还挖到过宝剑、大斧,甚至传说诸葛亮撤军后将无数的辎重、珠宝都埋入了“诸葛营”,不过谁也没见过,只有城墙与遍地的瓦当、碎片,暗示着古城曾经的繁华与富庶。
今天,走过城墙边的草地,用脚一踢,或许就能踢出半截汉砖出来,老乡把它们捡到一起,铺成了一条小路。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韵味的一条古道了,巴掌宽的道路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瓦当、汉砖以及一些陶罐的残片,连绵二十余米,漫步其上,便如同行走在一段汉代片断之中。
南中平定,诸葛亮班师回朝,孟氏后人则继续成为蜀汉王朝在昭通的代言人,占有着数不胜数的耕地与私人军队,死后则被送入马家湾梁堆,在高大的墓茔中继续着生前的安逸与奢华。
至于孟家是汉是蛮,梁堆里的他们恐怕已无以过问了。
梁堆 传说中的孟获祖坟
昭通坐落于乌蒙山与横断山脉之间,坝子中几乎随处可见的土堆状同砖窑。在前往找寻那些梁堆时,我们遇到了村民马学民。他正坐在田头,山上的风很大,他裹紧了黑夹袄,把头深深埋了下去,不远处,自家的几头黄牛在地里悠闲地甩着尾巴。地里几乎已经看不到作物了,一间间红砖瓦房在雾霭中若隐若现,野风拂过乌蒙群山的黄土,整个小村落顿时迷失在一片混浊的烟雾之中。
马家湾是昭通城北的一个小村子,从昭通开车过来,得经过一条土埂路,沿途砖厂排了一溜,拖拉机拉着砖不紧不慢地从你面前开过,刺耳的轰鸣声扰乱着这个大山里的村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个叫马宗祥的农民家里修围墙,到附近的梁堆取土,挖出一方残损的石碑,这便是著名的“汉孟孝琚碑”。古碑的出土使得这个偏僻的小村开始为人所知,人们发现,马家湾海拔颇高,是块风水宝地,当地的梁堆也尤其多,村头、屋旁、山上、田间都有梁堆古老的背影。
马学民吸了口烟,讲起了梁堆的故事。他家田头,原本有个大梁堆,十多年前,村里两个盗墓贼打起了歪主意,在梁堆上打了一个洞,趁着天黑钻了进去,后来,就再也没人见过他们,乡人都说孟获祖宗发怒,梁堆塌了,把盗墓贼埋在了里面。这个梁堆如今成了马学民家的一畦菜地,在马家湾,许多梁堆被夷成了菜地、耕田,那些砖厂也正在从梁堆担土烧砖,当地人就在老祖宗的注视下,日复一日地劳作、生活。
东晋壁画 他曾是当地最有权势的大族
1963年3月的一个清晨,在昭通一个叫中寨村的地方,砖瓦厂工人到附近一个梁堆取土烧砖。黄土被一筐一筐担走,工人惊奇地发现,梁堆中竟有座古墓。墓门被黄土遮掩,工人推开墓门,匍匐而入,阴森的墓室中没有随葬品,但四周却绘有壁画,可以清楚地辨认出一个个骑着马的骑士与奴仆。这座古墓后来被命名为“霍承嗣壁画墓”,两年后整体搬到昭通实验中学操场上。
实验中学位于昭通老街旁边,我们步行过去只需几分钟。古墓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一听说要开门,中学生马上从教室跑出来,将古墓围了个水泄不通。墓室左右有两座神龛,从一条高约半米的墓道钻进墓室,顶是穹窿状的,如同一个蒙古包,墓室以石砌成,高约2.6米,南北进深3米。石壁之上,墓主身着红袍黑帽,盘足而坐,手执麈尾,身后跟着一排手执幡旗的侍从,还有一些骑马执戈的武士、猎犬在中间奔走;再其后是27个披着毡衣、赤足行走的人像,看模样似乎是彝族的装扮;空中,一条巨龙正在飞翔,飞鸟落于龙尾,一名仙女手持青草,云霄中的楼阁若隐若现。经年潮湿、阴暗的环境使得壁画已经漫漶不清,千年的古老画像已与斑驳的石壁融为一体。
画像旁的文字记录着古墓的历史。墓主霍承嗣是东晋人,祖先在荆州枝江为官,后来举族迁徙到昭通,成为郡中大姓。霍承嗣死后,族人沿用楚地旧俗,建造石墓为他招魂。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迁六国豪强入西南;汉武帝剿灭西南夷,开通南方丝绸之路,一批权贵也被流放至西南,其中就有秦代宰相吕不韦的后人。这些豪强权贵侵占屯田,开垦私田,把持着盐、铁等战略资源,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奴隶与军队。
而孟获的祖上,经历应该与霍家相仿。
当年在中寨村出土的“汉孟孝琚碑”,如今也立在昭通中学操场上。石碑残高1.33米,碑文记载,孟孝琚“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不难想见,孟家也是南中最出名的大姓之一,子子孙孙享受着无上的尊贵,与霍家同样显赫。他们以及爨、毛、李、雍等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姓一起远离中央王朝的束缚,成为整个中国西南事实上的控制者。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孟获这一代,他却遇到了诸葛孔明。
罗贯中的失误 孟获可能是汉族武将
东汉末年频繁的战火使得中央政权无暇西顾,到了三国年间,南中大姓愈加骄横,朝廷派了官员,连衙门都进不去,委任的太守不是被杀,就是被绑送到吴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已是阿斗继位的第三年,三月,诸葛亮告别后主,从成都出征,南渡泸水(金沙江),征伐南中。
在小说家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的南征充满着艰险。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蛮王孟获更是粗眉大眼,头戴羽冠,颈带项圈,身着皮质战袍,使两面大斧;其妻祝融夫人腰缠兽皮,使一杆银枪。在诸葛亮面前,孟获请来木鹿大王助阵,蛮兵赤身裸体,手持标枪,驱使大象、猛虎、野牛;后又请来藤甲兵,藤甲用青藤做成,以油反复浸泡,刀枪不入。可是诸葛亮先后以离间、火攻等计策,还是七次俘获孟获,尔后七次释放,这便是著名的“七擒七纵”。
我专门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昭通文管所所长游有山。在他看来,诸葛亮的南征其实是蜀汉王朝与南中大姓的博弈。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一写到西南就想到了蛮族,其实,从东晋壁画霍承嗣的模样来看,再结合上文提到的“汉孟孝琚碑”,孟氏与霍氏是迁徙到昭通的汉族,孟获可能根本就是个白白净净的武将,而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剽悍的蛮族。
传说当年诸葛亮的军帐,是一个叫“诸葛营”的地方。几畦绿油油的萝卜地稀稀疏疏点缀在广袤的黄土地上,一条高约一米的土坯墙横亘在田地中央,土坯墙中隐藏着一些碎石头,抠出来一看,石头上雕刻着古朴的纹饰。当地人说早些年有人种地,还挖到过宝剑、大斧,甚至传说诸葛亮撤军后将无数的辎重、珠宝都埋入了“诸葛营”,不过谁也没见过,只有城墙与遍地的瓦当、碎片,暗示着古城曾经的繁华与富庶。
今天,走过城墙边的草地,用脚一踢,或许就能踢出半截汉砖出来,老乡把它们捡到一起,铺成了一条小路。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韵味的一条古道了,巴掌宽的道路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瓦当、汉砖以及一些陶罐的残片,连绵二十余米,漫步其上,便如同行走在一段汉代片断之中。
南中平定,诸葛亮班师回朝,孟氏后人则继续成为蜀汉王朝在昭通的代言人,占有着数不胜数的耕地与私人军队,死后则被送入马家湾梁堆,在高大的墓茔中继续着生前的安逸与奢华。
至于孟家是汉是蛮,梁堆里的他们恐怕已无以过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