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未必是个好东西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a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现存一种"泛民主思潮",认为民主具有普世价值和绝对意义。有必要对这股思潮进行批驳,认识民主的局限和不足。需要既坚持发展民主的大方向,又要科学理性地看待民主,把民主当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关键词:泛民主思潮;民主;民主之路
  一、现在中国的"泛民主思潮"
  中国现在充斥着一股"泛民主思潮",一旦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民主,以为民主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现在的中国,"民主"一词充斥个媒体、社会话语、官方文件。"民主"甚至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涵义,简直成了所有美好事物的形容词。①他们认为民主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美好价值,甚至把民主当成价值判断的标准,"民主"成了"正义"的代名词:凡是民主的就是好的,好的东西也一定是符合民主的。民主成了一个不证自明、自给自足的绝对价值。
  有些人的脑中总习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认为不是民主政体就是专制政体,但实际上,"民主""专制"从来不是绝对的,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且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政体。也不能武断的认为"民主政体"就一定比"专制政体"好,孰优孰劣,还要根据特定历史条件,因时因地的进行分析。中国必定要走民主之路,这是历史趋势使然,也是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意愿。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昧着良心说他愿意回到文革或者封建社会那种缺乏民主和法治的时代。但是我们现在的民主之路,也不能像一些人说的立马就实现多党轮流执政、全民普选,或者一下子就步入民主程度很高的社会。要尊重我们社会的现实,立足中国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
  二、对"泛民主思潮"的批驳
  我们对民主要抱有正确的态度,警惕"泛民主思潮",肯定民主积极意义的同时,又不能认为民主万能。应该充分肯定熊彼特的下述论断:"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即,为达到政治--立法与行政的--决定而作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所以它同其他任何方法一样,其本身不能是目的。……对民主的无条件忠诚只能是由于我们对期望民主带来的某些利益或理想的无条件忠诚……所以对民主的合理忠诚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即不但要有超理性价值的图式,而且要有可期望民主能以我们赞同的方式发挥作用的社会状况。"②现在中国,无论主张民主或者专制,都必须以"民主"或"专制"只是一个方法而非目的作为出发点,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有说服力的论据。特别是"泛民主论者"必须为他们的民主主张提供民主能够更好地达到促进人民的福利或者是社会和谐发展等一些美好目标的论据,而决不能认为民主就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美好价值来推崇,以此作为反对现行体制的理由,在逻辑上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在民主制度中,应该认识到选举代表应该是第二位的,而第一位的应该是把决定政治问题的权利赋予人民。不能把两者倒置,否则无疑把人民的利益置于危险的境地,然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却比比皆是,政客们为了得到政治权利往往牺牲人民的利益,利用人民手中的选票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另一方面,选举代表往往也未必能够实现把决定政治问题的权利赋予人民的最初目标。比如在某国的总统竞选中,选民往往不得不从其中一个候选人中确定投票,但是如果他对所有候选人都不满意,他就只能弃权,因为很少有人有足够的社会资源自己组织参加竞选。"选民在正常状况下无论如何并不控制他们的政治领导人,除非拒绝重选他们,或者拒绝重选支持他们的议会多数党。"④由此,选民只有在投票的时候才享受了被限制的政治权利(如上分析),而在没有投票的时候,他们几乎不享受任何政治权利。正如美国一名政治家说的那样:"实业家不了解的是,正如他们在经营石油,我在经营选票。"最典型的就属日本的选举,它的选举其实是美国民主在全球化扩张中的产物,最近的发展表明它不适合本土实际,社会机体的排斥反应越来越强烈:政治领导人的不断更迭,导致政策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对政治的厌恶;执政者不得不时刻防范对手,想方设法稳定既得政治权利,还要防范下属的倒戈。他们为此就已经筋疲力尽,更没有精力来从事对人民有利的事业。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在选民素质和选举出来的代表素质没有足够高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能够代表人民的意志,也未必能够做出科学的判断,人民重要的事项交给他们判断是危险的。试想,一个律师在面对一份诉讼状和面对一份政治决议时的反应,对于前者他能够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出评判;而对于后者,他会觉得这离他距离很遥远,甚至感到困惑,其思考能力和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甚至不如平时,这时候若让他做出决定,结果往往不如人意,而且他很容易被利用。代表也往往因此变得懒惰不负责任,他的分析方法往往不尽合理,常常局限于自己的利益考量。试想让一个农民代表去表决修建三峡大坝,其表决结果往往仅仅取决于一些政治家们的宣传,仅仅取决于修建大坝能不能给他们带来现实利益,比如他们只考虑修建大坝能够使电价下降且不会再在用电高峰停电,能够防止洪水,如此等等。因此,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政治集团利用,这也许并不比制作商业广告困难。
  很多时候,人民共同事务的处理更加倚重的是个别人的聪明智慧,而非"民主"的办事方式。我们固然不能武断地做出论断:一个人或一些人一定比其他人更有智慧。但是若加一些条件的限制,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对特定事务做出决断,我们就可以肯定,特定的人(专家或者有经验的长者)做出的判断比公众的判断要更加合理。比如让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去通过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法律,他们判断未必正确。再如在当时表决是否修建三峡大坝时,懂得水利工程的专家大多投了反对票,而他们只占代表的少数,因此他们并不能改变投票的结果。可是现在看来,三峡大坝非但没有实现当时设定的种种目标,而且可能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效应,当时的决定未必是正确的。
  三、对现在中国民主之路的思考
  我们在推进民主的进程中,要借鉴人类民主进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处理好民主与效率、民主与法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能搞多党轮流执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主。在现在中国,没有任何人任何团体能够替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必定会引起社会动乱。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中国现在稳定和发展仍然是比民主更加上位的利益。我们绝对不能过快地推行街头政治,搞西方竞争选举那一套。否则很容易导致社会动乱,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破坏人民的福祉,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这样做。中国民主要保证在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下来推进。我们在继续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地区平衡发展上。造就更大规模的中产阶级,培育日益发达的市民社会,促进民众政治意识的提高,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再通过各种手段特别是法律的手段保证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要民主也要集中,民主不是万能的,有些事务并不适合靠民主的形式来做出。这时候就需要靠集中甚至是专制的手段来做出,比如国家紧急状态下相关决定,在遭受地震等灾害时的调用军队等决定。(这方面,中国现有体制就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表现就让美国政府在卡特里娜飓风中的表现相形见绌。)具体哪些事项需要民主来决定,哪些不需要,并没有定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①【新加坡】郑永年:《中国的民主化及其限度》,《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3/22)。
  ②【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9--360页。
  作者简介:孙涛(1988-),男,山东临沂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0级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民事执行中的问题,是长期困扰司法工作的顽疾,不仅给当事人带来烦恼和损害,而且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民行检察工作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三年,针对民事执行监督问题,我们每年都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司法管理的方式和途径,推动了检察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三年来民事执行监督案件的办理情况  随着近几年"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大学物理实验中典型实验项目数据实时现场采集、处理管理系统的设计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语言及Access数据库开发处理软件功能,对独立物理实验项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数据等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同时对实验原始数据中各物理量之间所具有的物理含义、数据处理运算过程中数据之间的内部数学运算关系、数据处理结果的误差表达与分析等过程進行编程设计,并
期刊
摘要:在如今的刑事诉讼中,律师最主要的职能即是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为犯罪嫌疑人进行辩护,因此,我们认为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定位为"辩护人"的角色,然而,对于侦查阶段这一特殊阶段却无法对律师进行定位,是"辩护人"还是"法律帮助者"值得探讨,笔者认为, 侦查阶段是刑事诉讼的初始阶段, 在侦查阶段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诸多问题解决得好, 对下一步辩护作用的发挥有着着重大的影响,也对维护人权, 提高诉讼
期刊
摘要:伯尔曼教授有本经典著作《法律与宗教》,一书所包含的丰富思想与深刻洞见会给我们留下长久的思考,他所讨论的虽然是永恒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可以从人类不同的文化角度来考察各国的法律文化,本文拟从宗教和巫术的角度探讨其对法律重要组成部分--习惯法的影响。  关键字:习惯法宗教文化  梁治平先生的《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中第五篇章,"习惯法起源举例"是我较为感兴趣,也是平日观察留意和思考最多的一个问
期刊
摘要:目前,学界已公认隐私权是以隐私为客体的一项独立人格权,是主体对自己隐私利益的自由支配权。随着对人格权理论的研究与探讨的深入,我国已将隐私权的保护纳入法律轨道。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网络规模的爆炸性扩张,网络中对隐私权的侵犯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本文结合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36条有关网络侵权责任的规定,对法律有关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规定进行解读,并对网络隐私的构建提出设想,以期提高
期刊
摘要:公司并购是一个市场交易行为,在并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如何通过并购使公司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常常忽视甚至是无视公司职工的权益。保护职工在公司并购中的权益需要完善、有效的机制,处理好公司与职工的关系是顺利开展公司并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公司并购 职工权益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般认为我国公司并购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即股权(股份)转让、增资扩股、资产转让、公司合并。职工权益作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暴力抗击公安执法人员的事件频频发生且呈上升趋势。鉴于此,一些国内专家提出应在我国刑法典中增设袭警罪的观点。但就当前我国的国情而言,如果将袭警行为独立定罪的话,必将带来诸多隐患,影响到公民私权利的行使。而且,我国所规定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完全可以将袭警行为进行严格规制,因此,没有必要通过增加立法成本来规制袭警行为。  关键词:袭警行为袭警罪刑法的和谐  近年来,关于袭警事件的报道在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有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原因,也有高校扩招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综合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面的情况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难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界乃至整个社
期刊
一、海上保险中的可保利益的有关概念  (一)可保利益的定义  代表他或为他的利益办理保险的一方当事人,对保险标的的必须有或期望获得某种"保险利益"。如果他不具有可保利益,该保险无效(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4条(2)款(a)项)。  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5条第(1)款规定: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s,every person has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的当今,伴随着我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日益加剧,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对我国出口企业构成现实的威胁。本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分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应对建议。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措施;保护体系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 to Trade)是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