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特点。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近年来,国内外在脑卒中的预防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院心内科门诊于2012年4月1日—2012年10月31日对心内科门诊病人进行初筛,针对筛查对象进行全面脑卒中风险评估。早期发现卒中高危人群,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综合的干预和管理。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脑卒中筛查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01-02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特点。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近年来,国内外在脑卒中的预防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院心内科门诊于2012年4月1日—2012年10月31日对心内科门诊病人进行初筛,针对筛查对象进行全面脑卒中风险评估。早期发现卒中高危人群,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综合的干预和管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筛查对象。纳入标准:存在脑卒中高危因素但尚无症状的人群,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有能力完成问卷调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3817例,男1859例,女1958例,年龄26-89岁。
1.2筛查内容。
1.2.1包括危险因素初筛,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1.2.2筛查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和被动吸烟、糖尿病、房颤和其他心脏疾病、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
1.3筛查方法。
1.3.1建立患者档案,包括年龄、性别、联系电话等。
1.3.2以一对一询问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依据Framingham(弗明翰)量表对患者评分。Framingham(弗明翰)卒中风险评估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风险评分系统,使用广泛、操作简便,可作为普遍筛查的基本手段。[2]根据积分值换算10年脑卒中发病风险,≤5%为低风险,≥6%且<10%为中风险,≥10%为高风险。
1.3.3针对性健康宣教后,确保高风险患者至协作医生处。协作医生根据患者得分,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干预。
2护理干预措施
2.1护理干预的界定。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护理干预是指在疾病发生前的预防,即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致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2.2健康教育内容。
2.2.1高血压:动脉高血压是脑卒中最普遍并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长期、持续的血压升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在突然增高血管内的压力时,可使脑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控制高血压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患了高血压病一定要坚持服药治疗、合理治疗,不随意停药。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一次血压,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如伴有糖尿病、冠心病或肾功能不全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2.2.2戒烟和戒酒:烟草中含有大量有毒化学物质可直接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因此,吸烟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见于长期吸烟者。建议尽早采取药物辅助或其他方式强制戒烟。另外,被动吸烟也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不吸烟者远离香烟。饮酒应适度,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
2.2.3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的同龄人高出1倍,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卒中后脑的损害。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降血糖药物,节制饮食,控制血糖。积极配合医生控制病情发展。通过饮食和药物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
2.2.4合理饮食:提倡多吃蔬菜、水果、谷类、牛奶、鱼、豆类、禽和瘦肉等,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改变不合理的膳食习惯,通过吃谷类和鱼类(含不饱和脂肪酸)、蔬菜、豆类和坚果以减少饱和脂肪的入量,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应<300mg;限制食盐摄入量<6克/天。
2.2.5规律运动:运动能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减少血栓形成。运动可以促进脂质代谢,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
2.2.6血脂异常干预:血脂异常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已被人肯定。因此,血脂的控制是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中指出,应使低密度胆固醇水平控制在2.58mmol/L以下。
2.2.7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所引发的脑卒中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以往我国没有开展过颈动脉狭窄的筛查,这也是我们脑卒中高发的原因之一。
2.2.8房颤和其他心脏疾病: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率失常,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流动到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卒中。美国卒中协会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指出:如能安全使用,推荐使用调整剂量的华法林(目标INR2.0~3.0)。
2.2.9控制体重:肥胖可通过升高血压间接影响脑卒中的发生。因此,肥胖者一定要积极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4.0Kg/m,腰围控制男性<90cm、女性<80cm。
2.2.10康复运动:脑卒中偏瘫一旦发生,大幅度的肢体被动运动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结果
在2012年4月1日—2012年10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3817例,男1859例,女1958例,年龄26-89岁。高危人群1535人,约占总人数的40.2%。其中男性988人,占64.4%。女性547人,占35.6%。对这些病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手册,注明饮食、活动、休息的要求,供患者日常参考,开展健康讲座3次。
4讨论
心内科做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前沿,积极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更有效的做好脑卒中上游防治,尽早发现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控制和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促进脑卒中高危人群改变自身行为,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护士作为健康教育者更应通过各种途径针对个体积极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孙停瑞,李红.脑卒中社区以及预防干预实施现状.201105-0094-03
[2]邵欣,李铮.脑卒中一级预防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8
[3]李亢,余正.脑卒中疾病的预防机制研究.2011,10-0258-01
关键词:脑卒中筛查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01-02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特点。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近年来,国内外在脑卒中的预防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院心内科门诊于2012年4月1日—2012年10月31日对心内科门诊病人进行初筛,针对筛查对象进行全面脑卒中风险评估。早期发现卒中高危人群,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综合的干预和管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筛查对象。纳入标准:存在脑卒中高危因素但尚无症状的人群,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有能力完成问卷调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3817例,男1859例,女1958例,年龄26-89岁。
1.2筛查内容。
1.2.1包括危险因素初筛,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1.2.2筛查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和被动吸烟、糖尿病、房颤和其他心脏疾病、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
1.3筛查方法。
1.3.1建立患者档案,包括年龄、性别、联系电话等。
1.3.2以一对一询问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依据Framingham(弗明翰)量表对患者评分。Framingham(弗明翰)卒中风险评估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风险评分系统,使用广泛、操作简便,可作为普遍筛查的基本手段。[2]根据积分值换算10年脑卒中发病风险,≤5%为低风险,≥6%且<10%为中风险,≥10%为高风险。
1.3.3针对性健康宣教后,确保高风险患者至协作医生处。协作医生根据患者得分,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干预。
2护理干预措施
2.1护理干预的界定。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护理干预是指在疾病发生前的预防,即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致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2.2健康教育内容。
2.2.1高血压:动脉高血压是脑卒中最普遍并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长期、持续的血压升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在突然增高血管内的压力时,可使脑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控制高血压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患了高血压病一定要坚持服药治疗、合理治疗,不随意停药。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一次血压,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如伴有糖尿病、冠心病或肾功能不全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2.2.2戒烟和戒酒:烟草中含有大量有毒化学物质可直接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因此,吸烟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见于长期吸烟者。建议尽早采取药物辅助或其他方式强制戒烟。另外,被动吸烟也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不吸烟者远离香烟。饮酒应适度,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
2.2.3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的同龄人高出1倍,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卒中后脑的损害。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降血糖药物,节制饮食,控制血糖。积极配合医生控制病情发展。通过饮食和药物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
2.2.4合理饮食:提倡多吃蔬菜、水果、谷类、牛奶、鱼、豆类、禽和瘦肉等,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改变不合理的膳食习惯,通过吃谷类和鱼类(含不饱和脂肪酸)、蔬菜、豆类和坚果以减少饱和脂肪的入量,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应<300mg;限制食盐摄入量<6克/天。
2.2.5规律运动:运动能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减少血栓形成。运动可以促进脂质代谢,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
2.2.6血脂异常干预:血脂异常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已被人肯定。因此,血脂的控制是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中指出,应使低密度胆固醇水平控制在2.58mmol/L以下。
2.2.7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所引发的脑卒中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以往我国没有开展过颈动脉狭窄的筛查,这也是我们脑卒中高发的原因之一。
2.2.8房颤和其他心脏疾病: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率失常,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流动到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卒中。美国卒中协会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指出:如能安全使用,推荐使用调整剂量的华法林(目标INR2.0~3.0)。
2.2.9控制体重:肥胖可通过升高血压间接影响脑卒中的发生。因此,肥胖者一定要积极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4.0Kg/m,腰围控制男性<90cm、女性<80cm。
2.2.10康复运动:脑卒中偏瘫一旦发生,大幅度的肢体被动运动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结果
在2012年4月1日—2012年10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3817例,男1859例,女1958例,年龄26-89岁。高危人群1535人,约占总人数的40.2%。其中男性988人,占64.4%。女性547人,占35.6%。对这些病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手册,注明饮食、活动、休息的要求,供患者日常参考,开展健康讲座3次。
4讨论
心内科做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前沿,积极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更有效的做好脑卒中上游防治,尽早发现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控制和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促进脑卒中高危人群改变自身行为,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护士作为健康教育者更应通过各种途径针对个体积极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孙停瑞,李红.脑卒中社区以及预防干预实施现状.201105-0094-03
[2]邵欣,李铮.脑卒中一级预防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8
[3]李亢,余正.脑卒中疾病的预防机制研究.2011,10-0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