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授课就是教学新内容、新知识的课,是基本课型之一. 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新授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预习环节,具体的进行分析,阐述了预习对上好一节新授课的作用.
【关键词】 新课改;新授课;预习
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新授课占课时总数的70%以上. 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通过新授课,而新授课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新授课需要学生能够当堂理解,当堂记忆,当堂运用,当堂小结,其中预习是让学生更能掌握好新授课内容的方式,俗话也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需要预习吗
日本学习方法研究会会长石川勤先生说:“事先做好预习,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学习的主人.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预习不是简单提前看一看书而已,预习能让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有目的性,听课时有备而来,从而提高了听课的质量. 通过预习能发现之前记忆中的“盲点”,从而对旧的知识点进行了巩固,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
通过预习这一课前准备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没有进入课堂教学的学习前,而自己去摸索,学会预习,做记号,划重点,记要点,多思索,提疑问,使学生达到学得活,记得牢,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怎么预习呢
下面我以苏科版(2013年)八年级下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中的9.3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课时为例具体阐述.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那么在预习环节我们要让学生做什么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预习目标;比如本节课主要是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可以让学生回答:(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会表示吗?它是中心对称图形吗?你会证明吗?(2)边,角,对角线各有什么性质?如何证明?(3)你会应用这些性质吗?能否自己出一道关于性质的填空或选择题以供其他同学回答呢?通过具体的目标让学生对这节课讲什么内容以及要掌握什么内容清楚明了,从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 也让学生对自己到底哪个知识点掌握不清楚有个了解,在听课时有侧重点.
第二,要对预习有个简单的检测;在对检测题目的选择上,我认为(1)以填空選择为主,从而避免相关的书写问题;(2)选择的题目主要为基础题,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直接的检测. (3)选择的题目中要有少量的提高题,供学优生参考. 例如,本节课所选择的预习检测题为:
1.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 BD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② AD∥BC,且AB∥CD;
③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以记做“ABDC”.
④ ABCD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 = 40°,则∠B=____,∠C=____,∠D=______;
3. 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AC = 14,BD = 8,AB = 10,则△OAB的周长为 .
4. 如图,ABCD中,EF∥AD,GH∥CD,EF、GH相交于O,则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 ( ).
A. 9个 B. 8个 C. 6个 D. 4个
5. 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如果AC = 12,BD = 10,AB = m,则m的取值范围是 ( ).
A. 10 < m < 12 B. 2 < m < 22
C. 1 < m < 11 D. 5 < m < 6
本次检测所选择的题目1-3是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直接应用,4、5两题有所提高.
预习检测题做好后,我觉得有三种处理方式(1)交由教师批阅,以便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2)由小组长批阅,小结出本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在上课时进行反馈;(3)在教师讲完新课部分做例题之前,自己检查所做的题目有无问题,并进行修正. 需要针对不同课程内容以及不同的班情作出具体的选择,以便使得预习更加有效.
总之,预习要有目标,有检测,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预习,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的学生. 这个任务并不很容易,它需要时间,实践,奉献和正确的原则. 学生应该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 如果学生没有能力做很多,那么老师至少应当给他一些独立工作的感觉.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应当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 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今天对课堂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的原因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方舟.初中三年,全面完善学习习惯的100个细节[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P119-128.
[2] 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2013重印);P1-7,P173.
[3]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关键词】 新课改;新授课;预习
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新授课占课时总数的70%以上. 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通过新授课,而新授课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新授课需要学生能够当堂理解,当堂记忆,当堂运用,当堂小结,其中预习是让学生更能掌握好新授课内容的方式,俗话也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需要预习吗
日本学习方法研究会会长石川勤先生说:“事先做好预习,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学习的主人.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预习不是简单提前看一看书而已,预习能让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有目的性,听课时有备而来,从而提高了听课的质量. 通过预习能发现之前记忆中的“盲点”,从而对旧的知识点进行了巩固,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
通过预习这一课前准备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没有进入课堂教学的学习前,而自己去摸索,学会预习,做记号,划重点,记要点,多思索,提疑问,使学生达到学得活,记得牢,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怎么预习呢
下面我以苏科版(2013年)八年级下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中的9.3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课时为例具体阐述.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那么在预习环节我们要让学生做什么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预习目标;比如本节课主要是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可以让学生回答:(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会表示吗?它是中心对称图形吗?你会证明吗?(2)边,角,对角线各有什么性质?如何证明?(3)你会应用这些性质吗?能否自己出一道关于性质的填空或选择题以供其他同学回答呢?通过具体的目标让学生对这节课讲什么内容以及要掌握什么内容清楚明了,从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 也让学生对自己到底哪个知识点掌握不清楚有个了解,在听课时有侧重点.
第二,要对预习有个简单的检测;在对检测题目的选择上,我认为(1)以填空選择为主,从而避免相关的书写问题;(2)选择的题目主要为基础题,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直接的检测. (3)选择的题目中要有少量的提高题,供学优生参考. 例如,本节课所选择的预习检测题为:
1.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 BD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② AD∥BC,且AB∥CD;
③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以记做“ABDC”.
④ ABCD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 = 40°,则∠B=____,∠C=____,∠D=______;
3. 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AC = 14,BD = 8,AB = 10,则△OAB的周长为 .
4. 如图,ABCD中,EF∥AD,GH∥CD,EF、GH相交于O,则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 ( ).
A. 9个 B. 8个 C. 6个 D. 4个
5. 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如果AC = 12,BD = 10,AB = m,则m的取值范围是 ( ).
A. 10 < m < 12 B. 2 < m < 22
C. 1 < m < 11 D. 5 < m < 6
本次检测所选择的题目1-3是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直接应用,4、5两题有所提高.
预习检测题做好后,我觉得有三种处理方式(1)交由教师批阅,以便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2)由小组长批阅,小结出本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在上课时进行反馈;(3)在教师讲完新课部分做例题之前,自己检查所做的题目有无问题,并进行修正. 需要针对不同课程内容以及不同的班情作出具体的选择,以便使得预习更加有效.
总之,预习要有目标,有检测,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预习,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的学生. 这个任务并不很容易,它需要时间,实践,奉献和正确的原则. 学生应该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 如果学生没有能力做很多,那么老师至少应当给他一些独立工作的感觉.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应当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 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今天对课堂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的原因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方舟.初中三年,全面完善学习习惯的100个细节[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P119-128.
[2] 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2013重印);P1-7,P173.
[3]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