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由于内心藏匿着对火车旅行意义的光复,“一生一定要有一次搭乘全程国际列车”的想法就此萌生。
2014年5月,我在俄罗斯完成了一个教育相关的志愿者项目,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用一周去跨越的想法,成为了必须。
项目开始时间早,学期结束得晚,去程需要努力压缩到最短,
于是,搭乘火车从莫斯科回北京就这么定下了。
姑娘你啊,甭急!
我查询了相关车次的信息。比较奇怪的是,莫斯科到北京的车次与北京到莫斯科的车次不同,并不是由中国国旅代为销售的,在网上查不到相关信息——多数人的方向都是由北京至莫斯科。这让我忧虑又激动:忧虑的是这趟旅程注定要以未知开场,激动的是没有过多前情提要的冒险刺激程度相当之高。
晃眼到了8月12日,我离开了做志愿者的小城前往圣彼得堡。之前上俄罗斯铁路官网查询,确定了19日晚11点这趟经由蒙古回到北京的车次。票价不便宜,27000多卢布,合人民币约4500元左右,远超机票价格。
夜色深沉,我踩着19日的尾巴,登上了3/4列车。直到这时我才明白3/4的含义——北京至莫斯科是k3车次,莫斯科至北京则是k4。绿皮外壳的火车和网络图片上一模一样,车厢上标志着“莫斯科-乌兰巴托-北京”,右侧缀着一枚国徽。身着中国铁路工作服的乘车长们操着京片子走下车活动身体,笑声回荡在已有睡意的莫斯科夜空。这样熟悉的声音竟让我一时热泪盈眶。像是安抚,像是召唤,我拉着行李箱一路狂奔向我所在的13车厢。13号车厢的乘车长站在入口,问:“姑娘上哪儿去?”“北京!回北京!”我几乎是喊出来的,把他吓了一跳。“我听见你们说话的声音,觉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坐了下来,一边喘气一边笑。”我忍不住将这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分享出来。乘车长大笑起来,用手接过我的行李帮我提上了车,慢慢地说:“可是回北京可是一段真够长的路,姑娘你啊,甭急。”
车上时间越过越慢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还是被简陋的环境引得有些失落。车厢走廊铺着蓝色的地毯,右边是车窗和座位,左边是隔开的厢房,可以从内部反锁,私密性和安全系数都比较高。一个厢房里是四个床位,和国内卧铺车厢相同。由于是长途列车,插座都在乘车长车厢。这绿皮车显然改装整修过多次,速度、设施质量、车厢环境都有所提高,由于乘客少、损耗强度大,确实无法跟国内的高铁比较。每个车厢有一位负责人,清一色男性,倒是安静得很。1号车厢为餐车,有趣的是餐车会随着所在领土的变更而变更“国籍”和菜色。所幸出行目的不会被环境而改变。这样的行程让我有些激动:我不知道明天醒来我会在什么地方,列车的下一站又是哪里。我知晓的是,这趟列车的重心是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而我最期待的也无非是寂静的村落,孤寡的森林,沉默的湖泊。
晚上12点,列车依然停靠在站。我把被褥铺好,困意袭来。我穿着长衣长裤躺好,盖上厚厚的羊毛毯子。耳边是齿轮与铁轨摩擦的声响,一下下撞在我的心上,寒意顺着我光着的脚一点点向上攀爬。俄罗斯8月的夜晚有着北京深秋的温度,我感到寒风急匆匆地沿着窗缝挤进来,我吸了吸鼻子,把身子缩了缩,一会儿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我被阳光唤醒,已是十点。车厢向阳,经过一上午的前进整个车厢被晒得暖暖的。推开车厢门,走廊上仍是十分阴冷。火车穿梭过广袤的森林,晴空万里缀着云朵低垂。火车不时停靠,却还未真正到达第一个站点,弗拉基米尔。走廊上贴着火车全程停靠站点,有些耳熟能详的城市,仅仅是看到名称,就仿佛历史、文学在眼前现身。比如弗拉基米尔是常见的俄罗斯人名,公元99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
大约11点,我终于看见了有人落脚的城镇。过了沿河城市,又是森林地带。整个景色悠然绵长,端庄文静,像是描绘着永恒。第一天过得比想象中快,我笑着和乘车长打趣:“其实一天也就和三四个小时差不多,归途可待。”乘车长摇摇头说:“在车上的时间,都是越过越慢的。”的确,重复的景色让我开始疲惫,村庄和森林交替,却看不到人影,停靠的小站大多破旧。
到达大站奥姆斯克已是第二天的下午一点。阴沉的西伯利亚平原陡然让人想起了被放逐过的人和令人恸哭的过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蓝绿色的奥姆斯克车站建筑十分调皮,像是穿着鲜艳衣服在阴天舔着糖眨眼的小孩。过了奥姆斯克,看不到挺拔的白桦林,只见低矮的灌木,期间点缀着破旧的木房子。晚上9点到达新西伯利亚,车站是和奥姆斯克一样的糖果色,在昏黄的灯光中调皮地眨眼。
我渐渐开始习惯不了时间。醒来往往已经换了一个时区,几乎无法计算自己的睡眠时间。于是,我听从身体的本能,天色怎么样,就做什么样的事,不用精确到小指针指向的数字。
错过贝加尔湖
另一个问题是食物。第三天的我总是处在饥饿状态。餐车很贵,还吃不饱。两个煎蛋、几粒火腿、两片列巴需要200卢布(约23元人民币)。火车停靠的站台,不是次次都有供应食物的小商店,也不是次次停靠时间都足以让你购买到足够多的食物。
时间和食物是车上乘客讨论得最多的两个问题。几点啦?一起吃吗?下去买食物吗?除此之外,就是何时能看见贝加尔湖。
列车上在俄罗斯全境采用莫斯科时间。事实上早在叶卡捷琳堡时间已经偷偷走到了东六区,和莫斯科时间差了两小时。昨晚抵达新西伯利亚当地时间已经是23点,而手机设定的莫斯科时间显示的是9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迟钝的乘客欢欣鼓舞:我们将在23日,也就是后天的当地时间早8点,与贝加尔相遇。
时间的错乱像是一场突袭,打得我无还手之力。我开始习惯在下午醒来,坐一会儿就能从远处天空蹿起的红色火苗看到了这一天对我的挥手告别。窗外不再有森林,只有低矮的灌木和泛起深黄的平原。
贝加尔不是在伊尔库茨克这一站出现,而是在小站斯柳迪扬卡现身。由于之前攻略标明伊尔库茨克有十分鲜美的小烤鱼出售,饥肠辘辘的我一直在等待,甚至忧心错过而不敢睡去。熬到日出,却经历悲剧,烤鱼在几年前就被禁止销售了。怅然若失的我盯着升腾的山雾,盐田般的天空发呆。火车这时已在绕山奔跑,晃荡得很厉害,摩擦声让人莫名不安,往低处看是螺旋一般的树洼,头顶则是鳞片状瓦蓝瓦蓝的天。我晕乎乎地睡去,中途惊醒几次,怕经过贝加尔湖,起来趴在车窗窥探一番,只是发现自己所在的海拔越来越高。 当我再次醒来,已经错过贝加尔湖了,我很难过。雨后的窗外是一道粗壮的彩虹横跨大片草原。看见举着单反的美国夫妇在拍彩虹,我上前询问他们是否拍下了贝加尔湖。两人连连点头,把贝加尔湖大肆赞美一番,告诉我铁轨前方几百米就是湖泊,简直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体验之一。我心里泛酸地听着,感受不到他们的惊喜,只有空荡荡的颜色和无处安放的情绪。我道谢,离开。明明是日夜思念的,我却错过了。
晚上我们将入境蒙古,与俄罗斯真正告别。我的俄罗斯签证办得匆忙,没有办蒙古过境签。夜间出境,车上气氛一下子变得严肃,边检警察绷着脸、牵着警犬走来走去,要求乘客留在原地不要活动。我被查出缺少签证,得补办签证。蒙古过境签合人民币大约360元,办得快,只是价格偏贵,并且年年涨价。我在办签证时,列车在换轨和换餐车。由于国家间铁轨的宽度不一,更换列车车轮是相当必要的,但是这道程序被称为“换轨”,实在有些让人捉摸不透。直到凌晨,列车才开始前进,驰骋在草原上。
外国游客尖叫“中国万岁”
我在睡梦中,列车经过了乌兰巴托。正午时到达另一大城市赛音山达。晚上9点,列车停靠,外面已经都是中国话了。不知什么时候列车变得更加长,加入的几节车厢属于国内运输系统,上面标注的是“二连浩特-北京”。我有些失落,有些释然。时间并不是越来越慢的,它不仅仅在开头快,在末尾也快。我站在二连的站台上,听着蝉鸣,觉得灯光的颜色是祖国独有的艳丽。
次日醒来,仿佛一瞬间就和正常的作息接轨,一看时间,9点。吃过午饭后,北京越来越近。不知为何,我觉得,整段行程里最美的风景,还当属进入北京的这一段。险山夹着弯曲的河水,一路流淌,进入池塘,开出满池碧叶荷花;雾气是泼墨大写意,从远到近褪去灰色,近处一片瓦蓝。同车的外国游客已经在尖叫。他们多数是从蒙古来到中国,经历过那种荒凉的凄美,有着巨大反差的中国山水绝对震撼。
列车一点点减速,我看到了熟悉的、现代化程度秒杀莫斯科任何一个火车站的北京西站,心头一阵想哭的颤动。车上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已经欢呼起来,不明就里的外国游客也跟着欢呼,大喊“中国万岁”。
列车终于停靠。走下k4的瞬间,我回头,发现它已经在身后。只想说,最惊险刺激的冒险只存在于期待之中,最大挑战的冒险,不过是面对被过分放大的日常琐碎。
责任编辑:张蕾磊
2014年5月,我在俄罗斯完成了一个教育相关的志愿者项目,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用一周去跨越的想法,成为了必须。
项目开始时间早,学期结束得晚,去程需要努力压缩到最短,
于是,搭乘火车从莫斯科回北京就这么定下了。
姑娘你啊,甭急!
我查询了相关车次的信息。比较奇怪的是,莫斯科到北京的车次与北京到莫斯科的车次不同,并不是由中国国旅代为销售的,在网上查不到相关信息——多数人的方向都是由北京至莫斯科。这让我忧虑又激动:忧虑的是这趟旅程注定要以未知开场,激动的是没有过多前情提要的冒险刺激程度相当之高。
晃眼到了8月12日,我离开了做志愿者的小城前往圣彼得堡。之前上俄罗斯铁路官网查询,确定了19日晚11点这趟经由蒙古回到北京的车次。票价不便宜,27000多卢布,合人民币约4500元左右,远超机票价格。
夜色深沉,我踩着19日的尾巴,登上了3/4列车。直到这时我才明白3/4的含义——北京至莫斯科是k3车次,莫斯科至北京则是k4。绿皮外壳的火车和网络图片上一模一样,车厢上标志着“莫斯科-乌兰巴托-北京”,右侧缀着一枚国徽。身着中国铁路工作服的乘车长们操着京片子走下车活动身体,笑声回荡在已有睡意的莫斯科夜空。这样熟悉的声音竟让我一时热泪盈眶。像是安抚,像是召唤,我拉着行李箱一路狂奔向我所在的13车厢。13号车厢的乘车长站在入口,问:“姑娘上哪儿去?”“北京!回北京!”我几乎是喊出来的,把他吓了一跳。“我听见你们说话的声音,觉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坐了下来,一边喘气一边笑。”我忍不住将这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分享出来。乘车长大笑起来,用手接过我的行李帮我提上了车,慢慢地说:“可是回北京可是一段真够长的路,姑娘你啊,甭急。”
车上时间越过越慢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还是被简陋的环境引得有些失落。车厢走廊铺着蓝色的地毯,右边是车窗和座位,左边是隔开的厢房,可以从内部反锁,私密性和安全系数都比较高。一个厢房里是四个床位,和国内卧铺车厢相同。由于是长途列车,插座都在乘车长车厢。这绿皮车显然改装整修过多次,速度、设施质量、车厢环境都有所提高,由于乘客少、损耗强度大,确实无法跟国内的高铁比较。每个车厢有一位负责人,清一色男性,倒是安静得很。1号车厢为餐车,有趣的是餐车会随着所在领土的变更而变更“国籍”和菜色。所幸出行目的不会被环境而改变。这样的行程让我有些激动:我不知道明天醒来我会在什么地方,列车的下一站又是哪里。我知晓的是,这趟列车的重心是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而我最期待的也无非是寂静的村落,孤寡的森林,沉默的湖泊。
晚上12点,列车依然停靠在站。我把被褥铺好,困意袭来。我穿着长衣长裤躺好,盖上厚厚的羊毛毯子。耳边是齿轮与铁轨摩擦的声响,一下下撞在我的心上,寒意顺着我光着的脚一点点向上攀爬。俄罗斯8月的夜晚有着北京深秋的温度,我感到寒风急匆匆地沿着窗缝挤进来,我吸了吸鼻子,把身子缩了缩,一会儿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我被阳光唤醒,已是十点。车厢向阳,经过一上午的前进整个车厢被晒得暖暖的。推开车厢门,走廊上仍是十分阴冷。火车穿梭过广袤的森林,晴空万里缀着云朵低垂。火车不时停靠,却还未真正到达第一个站点,弗拉基米尔。走廊上贴着火车全程停靠站点,有些耳熟能详的城市,仅仅是看到名称,就仿佛历史、文学在眼前现身。比如弗拉基米尔是常见的俄罗斯人名,公元99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
大约11点,我终于看见了有人落脚的城镇。过了沿河城市,又是森林地带。整个景色悠然绵长,端庄文静,像是描绘着永恒。第一天过得比想象中快,我笑着和乘车长打趣:“其实一天也就和三四个小时差不多,归途可待。”乘车长摇摇头说:“在车上的时间,都是越过越慢的。”的确,重复的景色让我开始疲惫,村庄和森林交替,却看不到人影,停靠的小站大多破旧。
到达大站奥姆斯克已是第二天的下午一点。阴沉的西伯利亚平原陡然让人想起了被放逐过的人和令人恸哭的过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蓝绿色的奥姆斯克车站建筑十分调皮,像是穿着鲜艳衣服在阴天舔着糖眨眼的小孩。过了奥姆斯克,看不到挺拔的白桦林,只见低矮的灌木,期间点缀着破旧的木房子。晚上9点到达新西伯利亚,车站是和奥姆斯克一样的糖果色,在昏黄的灯光中调皮地眨眼。
我渐渐开始习惯不了时间。醒来往往已经换了一个时区,几乎无法计算自己的睡眠时间。于是,我听从身体的本能,天色怎么样,就做什么样的事,不用精确到小指针指向的数字。
错过贝加尔湖
另一个问题是食物。第三天的我总是处在饥饿状态。餐车很贵,还吃不饱。两个煎蛋、几粒火腿、两片列巴需要200卢布(约23元人民币)。火车停靠的站台,不是次次都有供应食物的小商店,也不是次次停靠时间都足以让你购买到足够多的食物。
时间和食物是车上乘客讨论得最多的两个问题。几点啦?一起吃吗?下去买食物吗?除此之外,就是何时能看见贝加尔湖。
列车上在俄罗斯全境采用莫斯科时间。事实上早在叶卡捷琳堡时间已经偷偷走到了东六区,和莫斯科时间差了两小时。昨晚抵达新西伯利亚当地时间已经是23点,而手机设定的莫斯科时间显示的是9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迟钝的乘客欢欣鼓舞:我们将在23日,也就是后天的当地时间早8点,与贝加尔相遇。
时间的错乱像是一场突袭,打得我无还手之力。我开始习惯在下午醒来,坐一会儿就能从远处天空蹿起的红色火苗看到了这一天对我的挥手告别。窗外不再有森林,只有低矮的灌木和泛起深黄的平原。
贝加尔不是在伊尔库茨克这一站出现,而是在小站斯柳迪扬卡现身。由于之前攻略标明伊尔库茨克有十分鲜美的小烤鱼出售,饥肠辘辘的我一直在等待,甚至忧心错过而不敢睡去。熬到日出,却经历悲剧,烤鱼在几年前就被禁止销售了。怅然若失的我盯着升腾的山雾,盐田般的天空发呆。火车这时已在绕山奔跑,晃荡得很厉害,摩擦声让人莫名不安,往低处看是螺旋一般的树洼,头顶则是鳞片状瓦蓝瓦蓝的天。我晕乎乎地睡去,中途惊醒几次,怕经过贝加尔湖,起来趴在车窗窥探一番,只是发现自己所在的海拔越来越高。 当我再次醒来,已经错过贝加尔湖了,我很难过。雨后的窗外是一道粗壮的彩虹横跨大片草原。看见举着单反的美国夫妇在拍彩虹,我上前询问他们是否拍下了贝加尔湖。两人连连点头,把贝加尔湖大肆赞美一番,告诉我铁轨前方几百米就是湖泊,简直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体验之一。我心里泛酸地听着,感受不到他们的惊喜,只有空荡荡的颜色和无处安放的情绪。我道谢,离开。明明是日夜思念的,我却错过了。
晚上我们将入境蒙古,与俄罗斯真正告别。我的俄罗斯签证办得匆忙,没有办蒙古过境签。夜间出境,车上气氛一下子变得严肃,边检警察绷着脸、牵着警犬走来走去,要求乘客留在原地不要活动。我被查出缺少签证,得补办签证。蒙古过境签合人民币大约360元,办得快,只是价格偏贵,并且年年涨价。我在办签证时,列车在换轨和换餐车。由于国家间铁轨的宽度不一,更换列车车轮是相当必要的,但是这道程序被称为“换轨”,实在有些让人捉摸不透。直到凌晨,列车才开始前进,驰骋在草原上。
外国游客尖叫“中国万岁”
我在睡梦中,列车经过了乌兰巴托。正午时到达另一大城市赛音山达。晚上9点,列车停靠,外面已经都是中国话了。不知什么时候列车变得更加长,加入的几节车厢属于国内运输系统,上面标注的是“二连浩特-北京”。我有些失落,有些释然。时间并不是越来越慢的,它不仅仅在开头快,在末尾也快。我站在二连的站台上,听着蝉鸣,觉得灯光的颜色是祖国独有的艳丽。
次日醒来,仿佛一瞬间就和正常的作息接轨,一看时间,9点。吃过午饭后,北京越来越近。不知为何,我觉得,整段行程里最美的风景,还当属进入北京的这一段。险山夹着弯曲的河水,一路流淌,进入池塘,开出满池碧叶荷花;雾气是泼墨大写意,从远到近褪去灰色,近处一片瓦蓝。同车的外国游客已经在尖叫。他们多数是从蒙古来到中国,经历过那种荒凉的凄美,有着巨大反差的中国山水绝对震撼。
列车一点点减速,我看到了熟悉的、现代化程度秒杀莫斯科任何一个火车站的北京西站,心头一阵想哭的颤动。车上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已经欢呼起来,不明就里的外国游客也跟着欢呼,大喊“中国万岁”。
列车终于停靠。走下k4的瞬间,我回头,发现它已经在身后。只想说,最惊险刺激的冒险只存在于期待之中,最大挑战的冒险,不过是面对被过分放大的日常琐碎。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