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好江苏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我省生态建设取得的进展,分析生态环境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部署。
  会议指出,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就建设绿色江苏、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全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生态环保投入大幅增加,各级财政生态环保支出比重上升。二是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三是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全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80%以上,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四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生态市6个,占全国的1/2;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个,占全国的1/4。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全省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有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还要有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要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作为造福全省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战略举措,坚持不懈抓好抓紧抓实。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决不能再走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能再发生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防治污染与生态建设一起抓,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到“十二五”末,实现“六个明显”:全社会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明显提高;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奠定坚实基础,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会议对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力推进绿色增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积极推进绿色增长,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一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我省现有基础和优势看,要在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扶持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推动传统农业生态化,为消费者提供无公害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更好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优质旅游产品。节能环保产业是我省六大新兴产业之一,要进一步壮大规模、优化升级、增强实力,为环境保护提供产业支撑。二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认真总结循环经济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大力开发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三要加快建设生态园区。各级各类开发园区都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努力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促进转型升级,使园区不仅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而且成为环境保护的高地、生态建设的高地。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是生态建设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重大合作项目,要认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着力推进高端人才与科技项目对接、高新产业与国际资本集聚、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为全省生态园区发展提供示范。
  ——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我省资源能源消耗还将继续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确保完成新的约束性指标。一要注重源头控制。制定并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标准和环保标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节地、节约资源导向,严把项目审核关,没有通过环评、能评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二要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抓好“三个一批”:围绕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突破一批节能减排技术瓶颈;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适应节能减排的市场需求,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环保型骨干企业。三要严格监控管理。目前我省工业企业“耗能大户”能耗占全省的80%以上,“排污大户”排放总量占全省的65%以上。要以这些行业、企业为重点,加强节能减排的监测、监督和检查,实行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资源价格、环境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环境监测监控水平,增强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江苏,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人手,深入实施“清水蓝天”工程,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切实加强以太湖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继续把太湖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太、铁腕治污”,实行结构调整、综合整治、应急防控、严格执法多策并举,确保太湖治理综合规划顺利实施、水质根本好转,努力让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加快推进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和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建设“清水走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更加重视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现在有些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城市形象。据环保部门分析,城市的大气污染,40%来自汽车尾气,40%是建筑扬尘,20%是工业排放。要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紧迫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整治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 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对建筑扬尘实行专项治理,继续治理工业废气排放,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使大气质量有一个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农业面源污染仍然是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占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0%以上。要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扩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推广生态养殖,改善土壤条件,有效遏制并逐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村镇面貌和自然环境同步提升、良性互动。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走进企业,走进村镇,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深入开展群众性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公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利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把生态文明有关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行政学院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国内外生态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继续实施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建设一批环境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基地,创作一批表现生态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不断深化良好生态创建活动。良好生态创建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工程。要认真总结推广近年来各地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继续强化“创建为民”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作为创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生态市、县创建取得新成效。扩大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生态农业县、生态旅游示范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各个层面的创建活动,不断推动生态省建设向纵深发展。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对健康有益、与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是社会消费的新趋势,是我省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带头做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企业是建设生态省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生态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直接参与者。要把注重生态环保、厉行勤俭节约作为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加大综合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构,形成省市县分级负责、各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围绕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工作的指导。各成员单位要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把生态省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综合决策咨询机制,土地规划、城市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等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估价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坚决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根据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和保护要求,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认真编制“十二五”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方案,把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评价、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和事实施责任追究。
  ——拓宽多元投入渠道。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生态环保投入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要强化政府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投入,确保财政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确保环保资金足额拨付到位。大幅度增加省级环保引导资金,支持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项目建设。各市、县(市、区)也要不断增加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金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环境资本运作,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不断增值的资本,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生态省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实施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完善上下游污染赔付机制,加大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补偿力度,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环境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环境价格机制。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试点,继续调整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通过经济杠杆激励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将企业节能减排、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作为信贷评估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对生态省建设的促进作用。
  ——健全法治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健全生态省建设法规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组织修订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加快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地方法规,抓紧出台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推行生态补偿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执法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建立完善污染损害的司法救济制度,支持环境公益诉讼,依法对污染受害者给予赔偿。支持和引导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发展。推广义务环保监督员制度,实行环境和生态保护有奖举报制度,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建设生态省的良好氛围。
其他文献
江阴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江阴人以其独有的敏锐和智慧,充分发挥乡镇企业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逐步形成了以民本经济为主导的发展特色,多年来始终走在全国县域发展的前列,几度荣登全国百强县榜首。进入新世纪以来,江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江阴路径,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适时提出建设“幸福江阴”的新构想,
期刊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中央要求,在去年省级领导班子和省级机关开展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3月以来,全省市县机关、国有企业和高校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各地各单位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紧密联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科学发展的最新实践。在应对危机中学习实践,在破解难题中推动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
期刊
近年来,我们常熟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工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新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合理配置资源,创新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为主体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和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个与常熟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协调、覆
期刊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力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新兴传播媒体的快速崛起,群众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趋势,
期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但是随着资源(尤其是土地)环境约束的矛盾日显突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加之后危机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十分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涉及到我们对发展历史与内涵的深
期刊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把中心组学习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并注重从完善机制、深化内容、创新形式、转化成果等方面狠下功夫,有力地促进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理论素养、思维水平、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的不断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    一、注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激发领
期刊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郑重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一主题在江苏具体展现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省委强调,江苏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十二五”规划,首先必须重点把握好“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这个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题,是发展的总题目,是发展的灵魂,是贯彻在发展主线中的根本方针,是各项发展战略安排的总领。“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
期刊
“十二五”建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牢牢把握主线,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五个坚持”的要求,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下功夫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就能够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线,对此,全省上下必须必须要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十一
期刊
金箔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正式名称是“南京金箔锻制工艺”。它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凝聚了人类的感情和智慧,蕴藏着地方传统深处的文化根源。金箔不仅是南京的一张金色的名片,而且也成了南京重要的文化标识。以生产金箔为主业的南京金箔集团,经历了三十多年风雨兼程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固定资产38万元,年产值175万元,内外债务却高达197万元的濒临倒闭的手工小作坊,发展成固定资产20多亿元,工业年产值
期刊
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总结交流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全面部署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我省民营经济更好更大发展。  会议指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竞争性领域投资的主体力量。“十一五”以来,全省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总量4年翻了一番。民营企业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