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谆谆 听者谆谆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一项“养心事业”,是一片关涉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天空。从一定程度上说,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身心获得一定奠基性、基础性成长发展的土壤。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真善美的气韵的相互濡染、相互传递、相互加温,使之在生命的内核中彰显,并化为人生的追求。最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是中小学生(幼儿)阶段的教育,其核心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质性又构造了学生在学校成长的这片土壤,它实际上是一种培育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对引领学生心智的发展、修养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片土壤是否肥沃,掌控在教师手里。简单地说,师生关系的质性如何在于教师如何去定位。笔者认为,师生关系要具有一定的品质和高度,要有着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浪漫、纯洁和友情的“君子之交”,而它又不等同于亲情关系,也不等同于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具有了好的质性,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培育濡染,缺乏一定品质、高度,老师的价值不能得以最大体现,甚至有一种挫败感。
  一、由一个片断说起
  男生王同学由其他班级转入笔者任教班级后,因其行为习惯不好,脾气暴躁,容易冲动,上课爱插话、说话,而没少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但该生心思细腻,极其敏感,头脑聪明,工于记忆。
  一节作文评讲课,笔者准备好评讲的作文投影之后,向靠近窗户的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他到屏幕跟前来坐,事实上,就是想给他“特殊优待”,这位男生立即急躁地问道:“为什么?”可以看出,他的戒备心理和敏感度。笔者灵机一动:“你和你前面的同学位置都有点偏,都看不太清楚,你们俩都过来吧。”他看到老师是出于合乎情理的考虑,又有一位同学和他“作伴”,他的态度立即转变,呈现出很不好意思的赧笑。笔者坚持很真诚地和蔼地要求他坐在了屏幕的正前方。在评讲文章的时候,仍一如既往按捺不住自己和周围同学讲话,但是不那么多。关键的是,笔者要求同学谈文章“伤处”,大家在迟疑了几秒之后,你争我抢地群说时,笔者发现王同学反应最快,最先说。笔者扑捉到这一细节,看了他一眼,他发现有人关注他之后,“欲说还休”,很明显,有些缺乏自信(还有点不好意思,抑或是不敢)。笔者相机地鼓励性地让他说,他站起来说,声音很小,笔者又鼓励他把声音放大,说了之后,笔者很自然地表扬了他。接着是他很高兴地依然“按捺不住自己”。
  上述这个片断,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生成,“节外生枝”。实际上,这也是让自己大有收获的片断。试作假设:如果老师是一贯性地对王同学存有成见,抑或是王同学自身的短处“光环”淹没了自身的长处之花,简单机械地批评训斥,对于已经习惯于遭训斥、精于戒备极其敏感的王同学来说,只能适得其反,事态会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毫无教育的余地,这时候的师生关系是典型的双方已经作为一个自然人(尽管其未成年)在生活中的对决——我看你不顺眼,我就是不服你。这时,可能人本身深处的“蛮性”也会暴露出来,师生关系走向低端,教师失去了威严,学生的心理多了一层对积极向上的逆反。
  二、品质性师生关系的构建
  品质性师生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师生关系好,它远比师生关系“好”的内涵丰富。其构建对于师生来说就像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用真实的自然性、品位性、思想性、修养性和智慧性来形容。它不拒绝批评惩罚,但拒绝不顾教师角色品性高度的惩罚,否则,“低端现象”会随之出现。
  从前述事例可以得出:采用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信息暗示来避免“对阵式”事态的出现,出现在眼前的局面是学生对老师的信服,对自己错误之处的清晰理性地识别与认可,老师无需大费口舌,却早已把学生置身于一个良性的发展氛围之中;少了无谓的出于出气性的和具有负面性的责问、训斥与抱怨,多了积极性的、正面性的环境氛围对之进行的暗示性导引;反之,就是把它放在一个助长其恶习扩散的环境之中。这样的处理,就是为了达到“共阵式”抑或是“团队式”关系,跟学生站在同一个阵线上,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发,这一点最重要。例如从语文学习中的背诵与默写角度来看这种关系,很多学生是在惩戒性的氛围中完成的,如果教师先为学生提供背诵指导,在营造一个集体性的积极背诵氛围,再明确发现错误漏洞是为正确运用打基础的目的,久之,学生的心理肯定会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这种品质性师生沟通关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它与教师的职业定位密切相关。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沟通的过程最终是要有一定的高度的,就像一个长者在面对着一个孩子的心态,是一种关爱的心理,对之是培育。理所当然,教师是不能被学生外在的种种行为扰乱理智的,但又不能以一个长者自居,最关键的是要跟学生站在同一个阵线上,形成“共阵式”抑或是“团队式”关系,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发。事实上,学生受教育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单向的概念性传输操作,学生是通过与教师相处沟通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朱熹说:“学,觉也。以先知知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而这种“觉”,不是耳提面命与传经布道式的,它更多的是通过“不言之教,不教之教”而達到的。在不知不觉间,改善人心,就是这些生活在校园之中师生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他们无意间营造的校园“气候”,影响着后辈学子们的人格气度与生命气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场就是学生身心所处的行为的心理的氛围,这种氛围在质性上是严格区别于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的,但和它们一样,都是从内在影响着一个人。
  品质性师生沟通关系的核心是信任机制。信任机制应该包含师生彼此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心理和行为。笔者认为,教师仍然是关键因素。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气质、健康氛围的构建等是学生信任教师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心理,不论是事实上信任还是出于对之教育的信任心理,同样非常重要。无论是多有素养、魅力、气质的老师,若在言行之中流露出对学生不信任,则学生势必对其保持距离。建立信任机制,老师就要让学生信任,就要以一个“血肉俱在”的姿态真实自然地站在学生面前,通过自己的智慧“激活”师生关系。但是,无论是面对优生还是“问题不断”生,如果信任机制构建不了,教师不能真实自然的站在学生面前,构建这种关系是有困难的。因此,品质性师生关系的构建,一方面要着眼于整体(班级),它会影响班风抑或是学科课堂品质;另一方面,要面对个体。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沟通(教育)要注重因人而异,教师的心智要有弹性,不能用静态的单一标准去衡量性格有差异、能力有高低的学生。古语云:“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沟通过程中,尊重、理解、信任、真实、心理暗示都是减少戒备、形成师生同一阵线的心理机制和方法。品质性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人感情世界的构成元素这种关系构建成功,对教师是一种成就感幸福感,对学生是一种崇敬感和幸福感。品质性的师生关系就像爱情是真挚纯洁的,友情是患难与共、忠言逆耳的,亲情是温暖萦怀、毫无纵容的。
  三、易入其中难出其外的困境
  一方面教师是以一个平凡普通人存在,尽管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同样会有愤怒、悲伤、尊严、容忍度与职业疲劳,在接触到形形色色性格迥异、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时,难免会感觉到“江郎才尽”,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会心绪烦躁,甚至是被学生牵着走,对自己产生怀疑。
  另一方面,可能因为角色或者责任心的问题,教师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成就达成感,对自己角色期望值过高,无形之中以一个较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心总是被“你(你们)应该怎么怎么样”类似的质问占据,以求得激醒学生而令之有所改变。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现实也总是不令人满意的。这样,内心和现实必然产生落差,造成挫败感,抱怨随之而生,从而形成“猎人心理”,好像进入一个胡同,教师自己也被自己钳制,师生关系形成对弈,压制惩罚就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这样,原本应有的关爱就成了一种伤害。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事实上,学生的很多品质是需要后天培养才能获取的,缺乏教师抑或是家长的引领,其各方面的发展不会尽如人意。我们与其多一些“你(你们)应该怎么怎么样”,不如早早地把它埋在肚子里,静下心来塑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来高效地帮助其达成,占据内心的就是“我如何才能帮助你(你们)怎么怎么样”,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共阵式”师生关系,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在师生之间就会暗香浮动,也可能表面无奇。
  再者,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也不是万能的,很大程度上是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开垦净土,种上美好的种子。事实上,有的学生的异化是学校、教师解决不了的,因为家庭和其他生活背景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古语云:“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使终生难植嘉禾矣!”
  古语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一个教师,就要有开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要有一定的追求和信仰。有真性情的老师才会有内心丰富强大的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充满馨香的人,与你相遇的人是一种幸福;如果你是一个道德缺失或是责任感缺失的人,与你相遇的人也许就在刹那之间充满着不幸。教师的一生,会有多少个学生与自己相遇!一个孩子与一个猥琐或是一个逐渐猥琐的教师相遇会是什么结果,不去好好播种美丽的种子会有芳香的花开放吗?教师是在从事着播撒种子的事业,可能不会立刻发芽开花结果,立竿见影,所以,再多努力,似乎微不足道,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是神奇,至少學生是在与一个有品质的人相遇、相处。这一切在任何人看,都是一种开怀的事。每个人踮起脚尖,这个世界就更靠近太阳!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中学(221361)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统天下,教师往往采用陈旧呆板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用统一的标准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奴隶”和“容器”。教师的单边活动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力,而且还会因为一些意外事件打乱已经备好的教学思路,因为课堂是活的,学生未必会按老师的思路来做,当遭遇到学生的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时,你是把它当成是一段
期刊
一位好教师,其优秀之处,往往在于他的精彩点拨、积极引导,从而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使课堂充满情趣、机智、创造,焕发生命的活力。  讲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当讲到作者的感情时,笔者将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和经历概括、设计成一个很大的“悲”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认为这个字能不能概括本文的感情基调?”  面对这个别出心裁的板书,学生的興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
期刊
一、教学设想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是解读整部《史记》的一把钥匙,是研究司马迁生平与思想最直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都极高。如果能相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主动走近司马迁、了
期刊
自从选修教材走进语文课堂之后,对选修教材的教法探索便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新课标提出要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提出选修教材也要着重进行“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观点,但我以為现阶段仍要以“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为重点。这是因为:一是我们的学生仍是未经历过新课改或经历过不太成熟的新课改的“旧”学生;二是“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这个前
期刊
几年前,笔者读到北京市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系列文章时,萌生了打造自己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想法。几年来,虽未取得像赵老师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思考,带着这份思考一路走来,也收获了一些颇有个人色彩的成果,在此不惧浅薄,形成文字,奉献给同行们。  一、我心目中的职教语文生态课堂  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育群体,一方面它的教学对象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很少品尝到明显成就感
期刊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偏重教学的知识性,而相对忽略了它的人文性。这一误区导致文言文教学非常枯燥,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致高中三年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实际上,只要稍稍改变这一倾向,结合适当的教学篇目,完全能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如《项脊轩志》、《陈情表》、《祭
期刊
成功的写作是胸中块垒郁积,不写不快,写起来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但目前高中生写作的现状正与此相反,甚至谈到写作就头痛。改变这一窘状非一时之功就能完成,但提倡真情写作不失为一条好办法。  一、抓住契机,让学生表达真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学。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是仔细的研究自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
期刊
相对于初中记叙文侧重情节的叙述,高中记叙文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在文通句顺的基础上,还要求语言秀美、深刻、生动形象、有哲理等。想要达到这些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语言进行巧妙雕饰。  一、选用动词出华彩  准确选用动词,就是要仔细推敲、比较,选出最合适、最形象的,能创造精彩效果的动词。如下面这段文字:  我小心地将蚱蜢拔下放在地上准备离开,但它坚强地蠕动定住了我的脚步。只见,它勾住最近的一根麦秆往上爬
期刊
职中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中的学困生,语言功底薄弱,作文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或者有关描写的小片段也写不好,更别提写议论文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心底里讨厌作文课,只要一提写作,他们就会发出一片嘘声,对着白纸痛苦半天,感觉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然而不是题材陈旧、结构混乱,就是主题不明、空洞无味、干瘪晦涩。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才能指导职中生写好作文呢?经过一段时期
期刊
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中职语文新大纲的颁布实施,渐趋深入,渐入佳境,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但毋庸置疑,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高化和模式化,缺少对有效课堂的必要研究,中职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而要一举扭转这一困境,课堂教学的课型研究与实践,也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文本质疑类课型  文本质疑是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文本内容及文本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