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的审美、教育、政治宣传、娱乐等功能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理应发挥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成才。本文主要分析了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素质教育;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音乐,特别是伴有音乐的诗,用一种形式特殊、使用便捷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培养的目的,也被长期地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来。笔者站在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的思考。
1 分析学前音乐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学前教育是指对处于学前期,也就是幼儿后期的儿童进行的教育,一般是指对三岁到六岁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只有以艺术教育为主,才能实现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想象意识,在学生的审美中实现对想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对比。从音乐胎教到幼儿时期的儿歌、摇篮曲,几乎都是与音乐相联系的。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占据首位,在表达力量和群众合作形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更能产生亲和力,更能实现学生的美育教育,因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学生享受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中的“乐”,不仅体现了乐器、乐曲,更体现了汉语中的快乐中的乐,也就是说,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此外,通过音乐教师,学生的听觉器官享受到愉悦的同时,也感知到了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第二,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音乐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的时候净化内心,享受优美的音乐、和谐的社会、秀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一切美好。第三,让学生的心理结构逐渐健全,让学生的人格得到树立。音乐教育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理解力、审美力等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其心理结构不断取向于健全化方向发展,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可能。
2 分析促进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幼儿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深入发展,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很多人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学习音乐目的在于让孩子以后当一名音乐家。这种思想使得两种现象发生:第一种,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学习加以干涉,对他们严格要求,要求孩子全面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培养却不加以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大减,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孩子对音乐反感。第二种,希望孩子成为非音乐家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前音乐教育漠不关心,甚至还阻碍孩子将时间花在音乐学习上,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阻碍。而教师方面,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感知,仅仅通过简单的歌曲学唱来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并在学生唱错的时候给予批评和纠正,这严重磨灭了孩子的音乐兴趣的培养,也达不到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家长和教师积极转变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观念,要了解学生学习音乐需要遵循的规律,全面掌握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做好试试地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不仅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感知音乐感情、旋律,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2 尊重文化多元性,凸显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融合甚至碰撞到一起,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音乐是教育、文化、风俗、政治等的艺术性体现,通过音乐,能够感知到当时当地的文化气息。然而,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说,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特性,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感情和歌词旋律特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此,上世纪初的多元音乐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也越来越深远地影响到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教育思想认为,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是平等的,都具有本身的文化审美价值,而音乐教育在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应该理解多元化文化。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儿童树立这种民族文化平等的思想,认真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民族文化中包含的审美价值,进而为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提供基础。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理解本土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从民族的特性、文化的特性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进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尊重各种音乐文化内涵,尊重每一种民族音乐,将它们视为一种具有自身价值的艺术来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
2.3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不断发展
学前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其素质的提高对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启发,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教师、教育内容和儿童的互相作用产生的,而教师的行为可以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的,但要注意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实现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第一,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第二,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歌唱与乐器演奏能力。第三,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乐理知识、乐器知识、舞蹈知识、音乐作品分析知识、作曲知识等。第四,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懂得多媒体的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等。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媛.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J].科技风,2010(20).
[2] 窦建平.音乐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5).
[3] 任鹏飞.论音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6)
[4] 蔡云凌.浅谈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倾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关键词:学前教育;素质教育;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音乐,特别是伴有音乐的诗,用一种形式特殊、使用便捷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培养的目的,也被长期地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来。笔者站在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的思考。
1 分析学前音乐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学前教育是指对处于学前期,也就是幼儿后期的儿童进行的教育,一般是指对三岁到六岁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只有以艺术教育为主,才能实现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想象意识,在学生的审美中实现对想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对比。从音乐胎教到幼儿时期的儿歌、摇篮曲,几乎都是与音乐相联系的。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占据首位,在表达力量和群众合作形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更能产生亲和力,更能实现学生的美育教育,因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学生享受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中的“乐”,不仅体现了乐器、乐曲,更体现了汉语中的快乐中的乐,也就是说,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此外,通过音乐教师,学生的听觉器官享受到愉悦的同时,也感知到了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第二,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音乐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的时候净化内心,享受优美的音乐、和谐的社会、秀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一切美好。第三,让学生的心理结构逐渐健全,让学生的人格得到树立。音乐教育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理解力、审美力等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其心理结构不断取向于健全化方向发展,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可能。
2 分析促进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幼儿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深入发展,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很多人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学习音乐目的在于让孩子以后当一名音乐家。这种思想使得两种现象发生:第一种,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学习加以干涉,对他们严格要求,要求孩子全面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培养却不加以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大减,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孩子对音乐反感。第二种,希望孩子成为非音乐家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前音乐教育漠不关心,甚至还阻碍孩子将时间花在音乐学习上,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阻碍。而教师方面,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感知,仅仅通过简单的歌曲学唱来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并在学生唱错的时候给予批评和纠正,这严重磨灭了孩子的音乐兴趣的培养,也达不到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家长和教师积极转变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观念,要了解学生学习音乐需要遵循的规律,全面掌握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做好试试地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不仅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感知音乐感情、旋律,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2 尊重文化多元性,凸显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融合甚至碰撞到一起,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音乐是教育、文化、风俗、政治等的艺术性体现,通过音乐,能够感知到当时当地的文化气息。然而,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说,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特性,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感情和歌词旋律特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此,上世纪初的多元音乐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也越来越深远地影响到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教育思想认为,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是平等的,都具有本身的文化审美价值,而音乐教育在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应该理解多元化文化。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儿童树立这种民族文化平等的思想,认真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民族文化中包含的审美价值,进而为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提供基础。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理解本土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从民族的特性、文化的特性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进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尊重各种音乐文化内涵,尊重每一种民族音乐,将它们视为一种具有自身价值的艺术来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
2.3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不断发展
学前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其素质的提高对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启发,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教师、教育内容和儿童的互相作用产生的,而教师的行为可以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的,但要注意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实现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第一,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第二,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歌唱与乐器演奏能力。第三,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乐理知识、乐器知识、舞蹈知识、音乐作品分析知识、作曲知识等。第四,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懂得多媒体的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等。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媛.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J].科技风,2010(20).
[2] 窦建平.音乐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5).
[3] 任鹏飞.论音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6)
[4] 蔡云凌.浅谈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倾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