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湘潭市早在“一五”期间,就被列为全国23个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之一。经过50多年建设,形成了以大中型制造业为骨干,门类齐全、配套发展的工业体系,具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基础。近年来,湘潭市围绕打造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通过发挥已有优势,培育优势产业,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工业内生成长机制开始形成,工业竞争实力明显提升,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连续6年保持20%以上增速,对GDP贡献率达57%,财政贡献率达70%;2006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4.4%,比2000年提高84.7个百分点。
一、立足产业优势抓规模扩张
规模效应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通过多年发展,湘潭拥有冶金、机电、新材料、化纤纺织四大支柱产业,规模工业企业532个。近年来,全市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实现了工业总量的快速扩张,推动了工业化进程。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545亿元、168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4和2.3倍;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470亿元,四大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在规模工业中占的比重达66.2%。一是坚持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培育产业优势、扩大工业总量、加速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举措,“十五”期间重点抓好了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的项目。湘钢600万吨钢配套工程、湘潭电厂二期工程等一批企业的扩建项目,吉利汽车开始投产和湘机风力发电、江麓轿车齿轮无级变速箱等一批项目的新建,共投入技改资金184亿元,扩大了产业规模、增强了发展后劲。为实现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依托四大支柱产业,湘潭市大力实施“5个100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0个以上,每年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0个以上,每年新增规模企业100个左右,每年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今年已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1个,其中10个列入了省里的“双百工程”。二是扶持大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骨干作用,使其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龙头”。2004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驻潭中央、省属企业加快发展和改革的若干规定》,为大企业的规模扩张起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目前,全市工业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企业就有10家。2006年,湘钢等“十大标志性”企业实现总产值209.3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44.5%。三是加速大企业裂变。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通过本土企业的项目裂变来扩大投入、形成规模效果更为明显和快捷。为促进一批大型企业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转化,2007年2月,市委召开了十届三次全会,就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行整体部署安排并专门出台了《湘潭市加快企业裂变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凡裂变企业均可享受高新区的税费政策;所投入的资金可享受湘潭市招商引资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湘潭市已经和正在裂变的有湘钢的机电、湘机的混合动力客车等58个项目;投资规模达127.8亿元。
二、立足园区优势抓产业集群
湘潭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平台。按照“一业为主、集群发展”的原则,坚持优势项目、优势产业、优势资本向园区集中。目前,全市6个园区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优势平台,园区销售收入和税收每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9%,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40%以上的份额。一是完善园区产业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和产业配套体系,使主导产业明晰,园区功能明确,产生园区聚集效应。九华经济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双马工业园重点发展机电产业;易俗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机电和食品产业;湘潭(德国)工业园重点发展先进的环保机电产业。二是引导核心企业带动集群。引导湘钢、江麓等一批对产业成长性强、发展空间大、具有较强品牌效应、可集聚一批相关配套企业的大型骨干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依靠其主导产业、重点产品,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引导大企业到园区集群发展,2006年,以湘钢为龙头的钢材压延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190亿元;以湘机、江麓为龙头的矿山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38亿元。今年10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将达到520亿元,预计到2010年达到95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三是引导中小企业配套集群。湘潭市园区项目建设已经逐步实现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通过建立网上项目库,引导、扶持产业配套能力强、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中小企业入园,使之在与优势企业、骨干企业的延长产业链条中,找到发展机会,实现自身发展,促进产业集群。新材料工业园通过引进北京瑞泰、长沙冶金研究院等投资伙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传统化工企业,使新材料成为园区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电化学材料、无机颜料、冶金化工、医药及中间体等4种主导产业。
三、立足科研优势抓科技创新
湘潭科教发达,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大中专院校17所,科研院所97所,科研人员7万多人,综合科研实力全省第二,这是湘潭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智力支撑。近年来,湘潭结合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科研优势,加大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实施“4315工程”,即围绕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4大高新产业,选择30个左右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滚动扶持,培育10大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湘潭市200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信息化工程,并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近年来,按照政府引导、以奖代投的原则,在实施信息化工程中,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7.5亿元,在推进以三维CAD为代表的数字化设计、以ERP为代表的数字化管理、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数字化装备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培养出40多家国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4家信息化示范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4%,利润年均增长49.9%,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缩短60%,新产品贡献率在42%,设备新度系数提高20个百分点。目前,全市90%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工程。二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设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国唯一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全国专利示范创建城市,为湘潭市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20个。近6年,全市共有10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增强了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达到4个90%,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出自于企业。湘潭市政府与中南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每年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大学行”、“湘潭企业大学行”、“专家教授湘潭行”等产学研相结合活动,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去年,主要围绕矿山装备产业组织30多家矿山装备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发布50项技术难题,达成18项技术合作协议。湘潭平安电气集团目前拥有8个系列360余种规格、6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9项国家级技术专利,矿用风机市场占有率达到35%。四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工程,重点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湘钢围绕新产品开发,组织科研人员重点攻关,使产品迅速升级换代,高附加值的工业用材由几年前的8%提高到8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88千克标准煤,比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2020年降至700千克标准煤的目标还低。一批科技型企业突破了技术瓶颈,效益不断增长,实力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工业化进程。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产品达146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98.79亿元,同比增长2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9%,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
四、立足区位优势抓服务配套
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湘潭的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湘黔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湘江穿城而过可通江达海,至黄花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形成了陆地、水上和空中立体交通网络。近年来,湘潭注重发挥区位优势,狠抓城市建设、工业物流、招商引资,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配套服务。一是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依托。湘潭抓住国家、省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机遇,按照拓宽框架、完善功能、美化空间、打造中心、提高品位的要求,围绕打造一个中心(中心区)、贯通一条环线(二环线),构建一道景观(湘江景观道)的目标;加大城市建设投入,6年来,城市建设投资累计完成50多亿元,新修扩建改造了45条主干道,拉开了城市框架,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45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平方公里,交通、环保等一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强了产业承接和建设能力。二是以服务业促进工业化。湘潭市是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注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融,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助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围绕工业生产,加强产品研发、采购、储藏、运营、销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大汉钢材物流中心,三和、天力士医药物流,和顺石油,万博港工业物流等一批现代工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港口、园区物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降低企业成本;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建立银企联系机制;推动银企合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06年,全市重点工程投资完成额中银行信贷资金扶持率达34%。三是以知名度助推工业化。湘潭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家乡,2005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的20个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全市注重以知名度扩大开放度,抓住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战略机遇,坚持以企业改制重组、大项目和园区为载体,在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包装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德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大会、“湘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论坛”等大型活动,以及专业队伍有针对性地上门招商,向国内外客商进行重点项目推介。近六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22亿美元,年均增长39%。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近40家,其中境外公司10多家,国内上市和有实力的企业20多家。承接德国中小企业转移建成了湘潭(德国)工业园,引进浙江吉利集团在九华经济区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借助“外力”,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培育建设了一批新兴企业,增强了工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本文作者为中共湘潭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杜福洲
一、立足产业优势抓规模扩张
规模效应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通过多年发展,湘潭拥有冶金、机电、新材料、化纤纺织四大支柱产业,规模工业企业532个。近年来,全市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实现了工业总量的快速扩张,推动了工业化进程。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545亿元、168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4和2.3倍;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470亿元,四大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在规模工业中占的比重达66.2%。一是坚持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培育产业优势、扩大工业总量、加速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举措,“十五”期间重点抓好了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的项目。湘钢600万吨钢配套工程、湘潭电厂二期工程等一批企业的扩建项目,吉利汽车开始投产和湘机风力发电、江麓轿车齿轮无级变速箱等一批项目的新建,共投入技改资金184亿元,扩大了产业规模、增强了发展后劲。为实现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依托四大支柱产业,湘潭市大力实施“5个100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0个以上,每年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0个以上,每年新增规模企业100个左右,每年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今年已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1个,其中10个列入了省里的“双百工程”。二是扶持大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骨干作用,使其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龙头”。2004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驻潭中央、省属企业加快发展和改革的若干规定》,为大企业的规模扩张起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目前,全市工业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企业就有10家。2006年,湘钢等“十大标志性”企业实现总产值209.3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44.5%。三是加速大企业裂变。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通过本土企业的项目裂变来扩大投入、形成规模效果更为明显和快捷。为促进一批大型企业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转化,2007年2月,市委召开了十届三次全会,就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行整体部署安排并专门出台了《湘潭市加快企业裂变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凡裂变企业均可享受高新区的税费政策;所投入的资金可享受湘潭市招商引资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湘潭市已经和正在裂变的有湘钢的机电、湘机的混合动力客车等58个项目;投资规模达127.8亿元。
二、立足园区优势抓产业集群
湘潭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平台。按照“一业为主、集群发展”的原则,坚持优势项目、优势产业、优势资本向园区集中。目前,全市6个园区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优势平台,园区销售收入和税收每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9%,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40%以上的份额。一是完善园区产业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和产业配套体系,使主导产业明晰,园区功能明确,产生园区聚集效应。九华经济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双马工业园重点发展机电产业;易俗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机电和食品产业;湘潭(德国)工业园重点发展先进的环保机电产业。二是引导核心企业带动集群。引导湘钢、江麓等一批对产业成长性强、发展空间大、具有较强品牌效应、可集聚一批相关配套企业的大型骨干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依靠其主导产业、重点产品,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引导大企业到园区集群发展,2006年,以湘钢为龙头的钢材压延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190亿元;以湘机、江麓为龙头的矿山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38亿元。今年10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将达到520亿元,预计到2010年达到95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三是引导中小企业配套集群。湘潭市园区项目建设已经逐步实现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通过建立网上项目库,引导、扶持产业配套能力强、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中小企业入园,使之在与优势企业、骨干企业的延长产业链条中,找到发展机会,实现自身发展,促进产业集群。新材料工业园通过引进北京瑞泰、长沙冶金研究院等投资伙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传统化工企业,使新材料成为园区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电化学材料、无机颜料、冶金化工、医药及中间体等4种主导产业。
三、立足科研优势抓科技创新
湘潭科教发达,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大中专院校17所,科研院所97所,科研人员7万多人,综合科研实力全省第二,这是湘潭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智力支撑。近年来,湘潭结合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科研优势,加大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实施“4315工程”,即围绕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4大高新产业,选择30个左右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滚动扶持,培育10大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湘潭市200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信息化工程,并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近年来,按照政府引导、以奖代投的原则,在实施信息化工程中,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7.5亿元,在推进以三维CAD为代表的数字化设计、以ERP为代表的数字化管理、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数字化装备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培养出40多家国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4家信息化示范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4%,利润年均增长49.9%,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缩短60%,新产品贡献率在42%,设备新度系数提高20个百分点。目前,全市90%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工程。二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设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国唯一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全国专利示范创建城市,为湘潭市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20个。近6年,全市共有10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增强了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达到4个90%,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出自于企业。湘潭市政府与中南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每年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大学行”、“湘潭企业大学行”、“专家教授湘潭行”等产学研相结合活动,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去年,主要围绕矿山装备产业组织30多家矿山装备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发布50项技术难题,达成18项技术合作协议。湘潭平安电气集团目前拥有8个系列360余种规格、6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9项国家级技术专利,矿用风机市场占有率达到35%。四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工程,重点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湘钢围绕新产品开发,组织科研人员重点攻关,使产品迅速升级换代,高附加值的工业用材由几年前的8%提高到8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88千克标准煤,比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2020年降至700千克标准煤的目标还低。一批科技型企业突破了技术瓶颈,效益不断增长,实力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工业化进程。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产品达146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98.79亿元,同比增长2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9%,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
四、立足区位优势抓服务配套
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湘潭的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湘黔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湘江穿城而过可通江达海,至黄花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形成了陆地、水上和空中立体交通网络。近年来,湘潭注重发挥区位优势,狠抓城市建设、工业物流、招商引资,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配套服务。一是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依托。湘潭抓住国家、省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机遇,按照拓宽框架、完善功能、美化空间、打造中心、提高品位的要求,围绕打造一个中心(中心区)、贯通一条环线(二环线),构建一道景观(湘江景观道)的目标;加大城市建设投入,6年来,城市建设投资累计完成50多亿元,新修扩建改造了45条主干道,拉开了城市框架,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45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平方公里,交通、环保等一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强了产业承接和建设能力。二是以服务业促进工业化。湘潭市是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注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融,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助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围绕工业生产,加强产品研发、采购、储藏、运营、销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大汉钢材物流中心,三和、天力士医药物流,和顺石油,万博港工业物流等一批现代工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港口、园区物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降低企业成本;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建立银企联系机制;推动银企合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06年,全市重点工程投资完成额中银行信贷资金扶持率达34%。三是以知名度助推工业化。湘潭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家乡,2005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的20个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全市注重以知名度扩大开放度,抓住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战略机遇,坚持以企业改制重组、大项目和园区为载体,在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包装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德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大会、“湘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论坛”等大型活动,以及专业队伍有针对性地上门招商,向国内外客商进行重点项目推介。近六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22亿美元,年均增长39%。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近40家,其中境外公司10多家,国内上市和有实力的企业20多家。承接德国中小企业转移建成了湘潭(德国)工业园,引进浙江吉利集团在九华经济区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借助“外力”,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培育建设了一批新兴企业,增强了工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本文作者为中共湘潭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杜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