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五四”以来,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条线索,金庸小说,打破了这条界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武”和“侠”为载体,传播了中国文化,其主题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梳理,真实地展现了儒、道、佛家和我们的世俗生活。
关键词:金庸小说 传统文化 文以侠化
“五四”以来,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在经济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的现实处置下,始终在主流与非主流的阅读视域中处于对峙状态。前者一直居高凌下,不肯屈就,后者一直以势众之优昂首阔步,不肯屈服。然而,到底孰优孰劣,谁高谁低,却一直时有争议,而双方又互不屈尊。当金庸挟武侠小说之威进入人们视野时,我们忽然发觉,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实在不必对峙,二者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平民文化不仅仅是一个通俗情景剧,它同样能传达出来精英文化所传达的思想启蒙、文化传播和雅致高洁;精英文化也不必板起面孔,故作高雅地进行说教,它也可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授惑载道”,教化大众。
“授惑载道”,教化大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精髓,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所以文化这个词在古汉语里是两个词,“文”是指文艺,“化”是指教化,“文化”的意思是“文艺教化”。金庸小说,“教化”是以“侠”为外在形式得到传播,“文”依靠侠士们侠义精神而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内在形式是“文”以“侠”化。小说固然描述了民众所喜欢的武和侠,描写了情感的大开大合,然而,“武”和“侠”在金庸小说里只是个载体,小说中所着重展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继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政者的大力推崇,如儒家,在周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种,并且还不是很显要的一种,只是因为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上它很符合当政者的需要,后世的当政者都大力提倡,而成为影响中国民众最深的一种思想;另外一种基本上是民间的形式,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或者思想本身符合我们民众的心理需求,而被我们民众主动传承下来的,如道家,它所追求的真性情既符合人之天性,又是人们在乱世时的一剂调节药;还有一种就是半官半民的形式,官方提倡,民间信服,佛家即为如此,兴盛于南北朝时的佛教,至唐朝而为大盛,即一半得力于官府,像南朝梁王的朝拜,唐太宗李世民的加封,一半得力于民众能在佛教里得到安慰而信服它。
当然,文化传播的方式可能不止这几种,文学作为传播的载体也在发生着作用,但整体来说,文学作为载体在古代不是很大,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文为正统,诗歌更多的在于抒情表意,加之它篇幅的短小,不利于宣扬一种思想,散文固然长些,唐时韩柳也提倡“文以载道”,但他们所提倡的“道”,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是“为官者言说”,不是一种思想。直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这种情况才稍微好些,因为戏剧和小说的流行,使得普通大众能更好地接受这种文化影响。但无论是哪部作品、哪个作家,没有谁去系统地描写中国传统文化,能把中国文化用文学的形式系统地描写下来的,当属金庸。
金庸从1957年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72年完成《鹿鼎记》封笔,共创作了15部小说。在这15部小说里,作家除了给我们奉献了精彩绝妙的武功、离奇曲折的故事和侠士们的浩然之气外,更是集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梳理和传播。
给作家带来巨大声誉的以及将其推上武林盟主的《射雕英雄传》,其主人公郭靖,是作家早期竭力塑造的一位大侠。郭靖初出面时,是看到哲别和成吉思汗大军交战,哲别在战场上的英勇给郭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成吉思汗大军追哲别时,他毫不犹豫地要保护哲别。保护,如果说这只是出于小孩子的天性的话,当他遭到大太子毒打时,则就是一种气质的表现了,那就是重然诺,讲究忠贞之道。作家所展现的是一种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源起很早,周公制礼可以看成是儒家文化源起之时,到春秋时期,孔子感到礼崩乐坏,遂提倡恢复周礼,这奠定了儒家早期的雏形。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倡导“仁义礼智信”,提倡积极入世的态度,在处世方式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看出了蒙古来到中原的郭靖,伸手援救黄蓉是“仁义”的体现,替穆念慈出头,是“礼”的表现,而与杨康的厮打,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身处蒙古的郭靖一方面继承了蒙古人的豪爽,但更多的是受到了江南七怪思想的熏陶,读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江南七怪在小说中武功实在是平平,甚至可以说他们称不上武林人士,顶多算是贩夫走卒中学了两招把式,但他们豪爽之情、侠士之义却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出身于江南的七侠自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说郭靖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教育,培养了郭靖高尚的人格,正如丘处机说杨康,“我这孽徒人品如此恶劣,更是万万不及令贤徒。咱们学武之人,品行心术居首,武功乃是未节。贫道收徒如此,汗颜无地。嘉兴醉仙楼比武之约,今日已然了结,贫道甘拜下风”。包括错怪黄药师后与至爱之人黄蓉的绝交,都是他心中恪守道德的表现,他的这一行为,在《神雕侠侣》中得到了完美体现,那正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了。
郭靖这个人,就是儒家思想在现实中的集中表现,成功塑造了一个儒家英雄。当我们很多人对传统儒家进行批判的时候,包括“文革”期间提出的彻底砸烂孔家店,现在某些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保守的象征的时候,金庸对儒家文化做了很好地诠释,那就是儒家给我们传授的更多的还是积极的思想。
以乔峰、段誉和虚竹为主角的《天龙八部》,则鲜明地体现了金庸的佛家思想。作家在开篇即说,“‘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可知作家有意在写一部佛家小说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十二因缘和八正道。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看看小说中三大主人公,人生无一不是苦蒂,乔峰出来时名声震天价响,正所谓“南慕容,北乔峰”,可是接下来的“杏子林中”却把乔峰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境地,失去了帮主地位,甚至连自己的身世都不清楚。乔峰为了查明自己的身世,报父母之仇,不断地去询问知情人,可结果呢?乔峰每一步的查探,都使他的罪孽加深一分,养父母死了,授业恩师死了,追问其他人,其他人也殒命,使中原武林对他的误会也加深一分,实际上,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苦蒂,人生生而原本就为苦。段誉、虚竹无不是如此。段誉出身世家,相貌俊朗,表面看来应该是不错的,但偏偏却陷身于情爱之中,爱他的人心怀愧疚,他爱的人又不曾回眸。在枯井处,心中固然高兴,上井来却又是兄妹,陷身于情爱之中的男女诅咒莫过于如此了。虚竹的苦蒂在于,作为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父母,父母却在同一天死去,要早知如此,不如不找。可是不找,终其一生,不知父母是谁,却也是一种无边的痛苦,所以说,对于虚竹来说,知不知晓其父母,都是苦蒂。
关键词:金庸小说 传统文化 文以侠化
“五四”以来,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在经济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的现实处置下,始终在主流与非主流的阅读视域中处于对峙状态。前者一直居高凌下,不肯屈就,后者一直以势众之优昂首阔步,不肯屈服。然而,到底孰优孰劣,谁高谁低,却一直时有争议,而双方又互不屈尊。当金庸挟武侠小说之威进入人们视野时,我们忽然发觉,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实在不必对峙,二者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平民文化不仅仅是一个通俗情景剧,它同样能传达出来精英文化所传达的思想启蒙、文化传播和雅致高洁;精英文化也不必板起面孔,故作高雅地进行说教,它也可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授惑载道”,教化大众。
“授惑载道”,教化大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精髓,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所以文化这个词在古汉语里是两个词,“文”是指文艺,“化”是指教化,“文化”的意思是“文艺教化”。金庸小说,“教化”是以“侠”为外在形式得到传播,“文”依靠侠士们侠义精神而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内在形式是“文”以“侠”化。小说固然描述了民众所喜欢的武和侠,描写了情感的大开大合,然而,“武”和“侠”在金庸小说里只是个载体,小说中所着重展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继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政者的大力推崇,如儒家,在周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种,并且还不是很显要的一种,只是因为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上它很符合当政者的需要,后世的当政者都大力提倡,而成为影响中国民众最深的一种思想;另外一种基本上是民间的形式,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或者思想本身符合我们民众的心理需求,而被我们民众主动传承下来的,如道家,它所追求的真性情既符合人之天性,又是人们在乱世时的一剂调节药;还有一种就是半官半民的形式,官方提倡,民间信服,佛家即为如此,兴盛于南北朝时的佛教,至唐朝而为大盛,即一半得力于官府,像南朝梁王的朝拜,唐太宗李世民的加封,一半得力于民众能在佛教里得到安慰而信服它。
当然,文化传播的方式可能不止这几种,文学作为传播的载体也在发生着作用,但整体来说,文学作为载体在古代不是很大,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文为正统,诗歌更多的在于抒情表意,加之它篇幅的短小,不利于宣扬一种思想,散文固然长些,唐时韩柳也提倡“文以载道”,但他们所提倡的“道”,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是“为官者言说”,不是一种思想。直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这种情况才稍微好些,因为戏剧和小说的流行,使得普通大众能更好地接受这种文化影响。但无论是哪部作品、哪个作家,没有谁去系统地描写中国传统文化,能把中国文化用文学的形式系统地描写下来的,当属金庸。
金庸从1957年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72年完成《鹿鼎记》封笔,共创作了15部小说。在这15部小说里,作家除了给我们奉献了精彩绝妙的武功、离奇曲折的故事和侠士们的浩然之气外,更是集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梳理和传播。
给作家带来巨大声誉的以及将其推上武林盟主的《射雕英雄传》,其主人公郭靖,是作家早期竭力塑造的一位大侠。郭靖初出面时,是看到哲别和成吉思汗大军交战,哲别在战场上的英勇给郭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成吉思汗大军追哲别时,他毫不犹豫地要保护哲别。保护,如果说这只是出于小孩子的天性的话,当他遭到大太子毒打时,则就是一种气质的表现了,那就是重然诺,讲究忠贞之道。作家所展现的是一种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源起很早,周公制礼可以看成是儒家文化源起之时,到春秋时期,孔子感到礼崩乐坏,遂提倡恢复周礼,这奠定了儒家早期的雏形。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倡导“仁义礼智信”,提倡积极入世的态度,在处世方式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看出了蒙古来到中原的郭靖,伸手援救黄蓉是“仁义”的体现,替穆念慈出头,是“礼”的表现,而与杨康的厮打,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身处蒙古的郭靖一方面继承了蒙古人的豪爽,但更多的是受到了江南七怪思想的熏陶,读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江南七怪在小说中武功实在是平平,甚至可以说他们称不上武林人士,顶多算是贩夫走卒中学了两招把式,但他们豪爽之情、侠士之义却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出身于江南的七侠自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说郭靖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教育,培养了郭靖高尚的人格,正如丘处机说杨康,“我这孽徒人品如此恶劣,更是万万不及令贤徒。咱们学武之人,品行心术居首,武功乃是未节。贫道收徒如此,汗颜无地。嘉兴醉仙楼比武之约,今日已然了结,贫道甘拜下风”。包括错怪黄药师后与至爱之人黄蓉的绝交,都是他心中恪守道德的表现,他的这一行为,在《神雕侠侣》中得到了完美体现,那正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了。
郭靖这个人,就是儒家思想在现实中的集中表现,成功塑造了一个儒家英雄。当我们很多人对传统儒家进行批判的时候,包括“文革”期间提出的彻底砸烂孔家店,现在某些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保守的象征的时候,金庸对儒家文化做了很好地诠释,那就是儒家给我们传授的更多的还是积极的思想。
以乔峰、段誉和虚竹为主角的《天龙八部》,则鲜明地体现了金庸的佛家思想。作家在开篇即说,“‘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可知作家有意在写一部佛家小说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十二因缘和八正道。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看看小说中三大主人公,人生无一不是苦蒂,乔峰出来时名声震天价响,正所谓“南慕容,北乔峰”,可是接下来的“杏子林中”却把乔峰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境地,失去了帮主地位,甚至连自己的身世都不清楚。乔峰为了查明自己的身世,报父母之仇,不断地去询问知情人,可结果呢?乔峰每一步的查探,都使他的罪孽加深一分,养父母死了,授业恩师死了,追问其他人,其他人也殒命,使中原武林对他的误会也加深一分,实际上,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苦蒂,人生生而原本就为苦。段誉、虚竹无不是如此。段誉出身世家,相貌俊朗,表面看来应该是不错的,但偏偏却陷身于情爱之中,爱他的人心怀愧疚,他爱的人又不曾回眸。在枯井处,心中固然高兴,上井来却又是兄妹,陷身于情爱之中的男女诅咒莫过于如此了。虚竹的苦蒂在于,作为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父母,父母却在同一天死去,要早知如此,不如不找。可是不找,终其一生,不知父母是谁,却也是一种无边的痛苦,所以说,对于虚竹来说,知不知晓其父母,都是苦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