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时代的纯真梦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中的笑话让人欢喜也让人动容,这些小演员们的表现出奇精彩。一部套着小短裤却意味深长的电影。
  ——《巴黎竞赛》
  小淘气尼古拉是法国著名插画绘本,曾伴随许多法国人度过快乐的童年,以小尼古拉的形象创作的系列儿童文学作品创作于1959年,在法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在法国拥有无数的“小尼古拉迷”,可与“小王子”相媲美。
  “小淘气尼古拉”诞生于战后的法国,属于经济稳定的“黄金年代”,最早出现在1959年3月29日的《西南部星期日报》上,由故事大王柯西内和插画大师桑贝共同创作的 “复活节彩蛋”故事。然而,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引发了无数人的喜爱,也引发了大师更多的创作激情,在此之后的六年里,这个可爱俏皮的形象,就定时出现在期刊的专栏,和读者一起分享尼古拉身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趣事,直到现在,大概有200多部尼古拉的小故事,集合成了五本书,在法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陪伴着一代代法国人一起成长。
  因此,巴黎市政厅在2009年也举办了“小尼古拉五十周年”特别展,来纪念这件事情,同时,也就是在这一年,“小淘气尼古拉”登上了银幕,对当年柯西内突然离世,对插画大师桑贝的致敬,对这一系列书,以及当时两人一起工作的18年,可爱的小尼古拉陪伴大家50周年的一种完美的诠释。
  一 纯真年代的记忆,集体怀旧的情绪
  1959年,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影片把人们带回当时的那个时代,寬厚而又笨重的电视,旋转的陀螺,精美的法式大餐,特有的家庭布置,已经变迁的建筑,人们习惯的穿衣住宿方式,家庭里温馨的情感,以及孩提时单纯美好的时光,而这种情绪,在整个影片中,随处可见。
  有打着领带,套着红背心,身穿西装小短裤的尼古拉,有衣着得体,行为颠覆的妈妈,还有拥有小职员升迁梦想,可爱幽默的爸爸,一个完整融洽的家庭体现。更重要的,50年代人们工作的热情,打拼的努力,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家庭中的小的纠纷和争吵,都构成了人们对于50年代集体的怀旧情绪。
  为了尊重原著、尊重桑贝,这位世界级的插画大师,对于他的致敬,在影片的开端,就可以看到,原版图书慢慢展开,一页页的画面,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把我们慢慢带入了“小尼古拉”的世界。
  其次,在影片的开始运用了很多手绘图画的场景,因为手绘的图画,能很好的去刻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单纯世界的美好,以及五彩愿望的达成,通过手绘图画可以表达的更加完美。
  而且,我们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上,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类似手法的表达,比如2005年,刘心悠主演的《阿嫂传奇》,一个单纯女孩的在继父死后,变成黑帮大嫂的故事,当继父离开,看到自己的父亲,掉进了一个麦田的漩涡,怎么也触摸不到,所有的麦浪掩盖了她父亲的影像,来表达纯真内心的悲痛一面。
  还有,章子怡主演的《非常完美》,在她充满想象的世界里,有一个顶着盒子的可爱的小人儿,时不时迸发出奇思妙想,来彰显主人公内心的单纯、美好与简单。
  二 忠实的观众群体,庞大的明星阵容
  几十年的时光就这样走过,直到近期,柯西内的女儿安娜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摞从未发表的文稿,联系出版社,并劝说年事已高的桑贝,最终拿起画笔,为柯西内的遗稿再做插图,新版的书名为《气球与未发表的故事》。于是,四十多年后,小尼古拉再次复活了,它伴随了两三代人们的成长,因为有了这样广阔的群众基础,电影版的问世变得更为理所当然,剧组没有经过刻意的去挑选角色,演员和编剧们就自动送上了门。
  而且因为形象太过深刻,把如此熟悉的“小尼古拉”搬上荧幕,必须要找个称职的导演,资深的编剧,符合形象的演员,才能经得起千万读者的审核。电影版《小尼古拉》的导演人选,最终落到了洛朗·迪哈德身上,这位曾执导过《莫里哀情史》的卖座片导演。而且,影片汇集了凯德·麦拉德,热拉尔·朱诺,这些都在《放牛班的春天》里为大家所熟悉的脸庞,还有露易丝布尔昆,法国新晋演技派女演员,著名的搞笑明星、老派演员瓦莱丽·勒梅西埃扮演尼古拉的模范妈妈。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导演找了一群可爱调皮的八岁小学生们,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性格特点,不同的身份和家庭的背景,尽量的让他们本色出演。而“小尼古拉”最终由马克西姆·戈达尔来饰演,导演看中的不单单是和印象中“尼古拉”一样的面庞,更重要的是,小演员对演艺的渴望与表达,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格外的勤奋与努力。
  而且,影片中,也时时刻刻透露出人们对“小尼古拉”的热爱与熟悉,在家庭聚会,邀请上司赴宴的环节中,当尼古拉出现在部长面前,部长由衷的说,“啊,这就是小名人儿尼古拉啊……”既符合了演员的场景,也切合了当时所有法国人第一看到“小尼古拉”真人形象的感慨。
  而且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注重对于儿童神情的特写,尤其是小尼古拉的眼睛和嘴巴,用孩子长大的嘴巴,惊奇的眼神来表现人物的困惑,用狡黠的眼神,闪闪的睫毛,来刻画小尼古拉的聪慧,用微微上扬的嘴角,来表现内心的满足,孩子的一举一动,一笑一嗔,都是观众喜爱关注的因素。
  三 成长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懵懂情愫
  成长,是一个青涩而美好的过程,所有人生的第一次经历,都会显得弥足珍贵,所有孩子们的第一个梦想,都会得到珍惜,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朋友的帮助,老师的指导,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家庭的变化,父母的言行,外界的干扰,也会对孩子的想法产生不可抗拒的引导。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影片的开始,年轻美丽的老师给学生留了一个题目: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尼古拉的小伙伴儿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有的是当警察,可以威风十足的吹着警笛;有的要当部长,可以随意的品尝美食,毫无顾忌;有的要做骑自行车的冠军,有的要做成绩第一的人,还有的,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比如,我们可爱的小尼古拉。   而我们的小尼古拉,就是从一个困惑开始的。
  成长是什么,是考试作弊,是课上打瞌睡,是小伙伴儿之间的打打闹闹,还是小女生的羞涩与妥协?对于尼古拉来说,成长中最大的事件,就是原本疼爱自己的父母,会给他生一个小弟弟,然后抛弃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有趣的故事和生动有趣的經历。为了这个恐怖的事件,所有的孩子们聚在一起,酝酿一个伟大的计划,他们曾试过用买鲜花和打扫卫生来讨好父母,结果鲜花败了,家里的卫生搞得一塌糊涂,失败之后小尼古拉又决定离家出走,但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实施。
  我们看着小尼古拉拿着行李离开,看着他在暮色中为自己壮胆,看着他在黑夜里畅想着自己美好的未来,看着他想象着以后锦衣归乡的壮观场景,以及父母对他的愧疚和想念,看着他在几声犬吠声之后吓得落荒而逃,看着他仓皇回家的场景,每一个都有过关于类似的童年,每一个人都是曾经的“小尼古拉”。
  所以,当所有的计划全部失败之后,他们策划了一个“伟大”的事件,卖掉尼古拉的弟弟。于是,关于资金的来源,也曾引发一段有趣的对话:
  “我的爸爸曾对我说过他的致富经历。”
  “有一天…他捡到一个苹果并把它卖了,赚了1法郎。”
  “然后呢?”
  “他用赚的1法郎买了两个苹果,并以两法郎的价格卖出了两个苹果。”
  “再然后呢?”
  “他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
  于是,孩子们为了攒一笔巨款而拿来赌博的转盘,甚至制造了可以让人变成“大力神”的药水,四处寻找恐怖的杀手,抛弃即将出生的弟弟,而这一切,也只会发生在孩子的世界里。
  儿童世界也有属于他们的懵懂情愫,当尼古拉遇到脾气古怪,刁蛮任性而自己喜欢的小姑娘时,也只能陪伴着打扑克、做游戏,冒着被小伙伴儿嘲笑的风险,装扮成小女孩的样子,和她们手拉手一起做游戏,直到最后的告别,直到他在告别时碰上了墙角,我们又不禁会然一笑,那些关于成长中最美好的种子,会在孩子们心里慢慢的发芽,慢慢生长。
  四 家庭的美丽误会,大团圆式的结局
  法国喜剧总是能让人在笑过之后得到一些什么,而法国人的幽默是众所皆知的,他们的喜剧电影其实是他们法式幽默的本能体现,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与安排,所有的笑点都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法国喜剧电影的艺术魅力也正是如此。
  《小淘气尼古拉》是经典的法国喜剧电影,以小人物的生活作为故事内容,没有什么超级英雄,没有社会的复杂变迁,有的只是一些生活平平淡淡,但又不失精彩的普通人。而且与美式喜剧不同,其氛围一般是高雅、轻松,不论是画面还是言语,并且沿袭了法国人的浪漫主义,都是大团圆的结局。
  作为家庭喜剧,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但凡涉及到家庭的喜剧的影片,影片的开始都是以一系列的误会展开,到最后因为亲情,因为相互的关爱,误会解除,有了大团圆的结局。
  所以,小尼古拉理解了他的爸爸妈妈,懂得了亲情,也明白了无论是小弟弟还是小妹妹,将会是家庭的一个成员,能为大家带来欢乐,幸福的生活,才是自己最大的梦想。而爸爸也理解了妈妈在家操劳的辛苦,以及在阴差阳错之间,满足了自己升迁的愿望,小女儿出生了,一家人又重新回归到最初的温暖。
  同时,“大团圆”式的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无论经历多少风浪,多少波折,家庭,永远是最后停泊的港湾,这也是影片想要去表达的希望。
  小尼古拉的“事件”结束了,美好童年中若干个闪光片段,只是随便拿出几个来都是那么的美好。听到了叽叽喳喳式的法国语言,对话充满了幽默、机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就像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一样。影片让人回想起了童年的种种美好和无忧无虑,看到了孩童之间天真烂漫的友谊,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2009年本片能成为法国最卖座的电影,那么多人走进影院看这样一部儿童片,只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
  (陈静,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杨涛,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公共课教管部主任,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萧伯纳所著作的剧本《鳏夫的房产》从演出上映开始,就受到批评界的普遍关注。剧本的批评是多角度的,文章采用的批评角度是从超越的角度入手的。这种超人的超越能够实现生命的价值。剧中屈兰奇实现了对传统道德的超越,并在此基础上采纳了尼采的自然主义价值观。此外,实现了思维上的超越,屈兰奇借助婚姻完成了经济的联合,实现了人物关系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屈兰奇实现自身价值。文章正是对这几方面思维上的超越
期刊
摘要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大文学思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的作品中屡有表现,而在此时期西方学界对第三世界文化的探索与交流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其中包括内在因素(文化心理)和外在因素(政治、经济)。本文以马尔罗的《王家大道》作为范本,以当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角度为出发点,探究在后殖民主义思潮下人们对外探索的内在动因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安德烈·马尔罗 小说 后殖民主义 探求  一 引言  20世纪
期刊
摘要 《施公案》为清代公案侠义小说之先导,与民间传说有一定渊源。《清史稿》等史书虽记载施公的为官品格,但并没有他审案的记载。历史提供的仅仅是施公的“清官”原型,而民间艺人虚构的故事才是其小说形象的来源。《施公案》是在历史人物“施世纶”的清廉、正直、爱民品格的基础上,采集民间传说而成,明显具有世俗品格,满足下层民众的审美期待。小说描写施仕纶审查民间案件,塑造其聪明机智、秉公断案、以民为本的形象,反映
期刊
摘要 从明代开始,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关于宋玉接受的一个新变化,肯定宋玉及其作品成为了文人界主流意识,他们或歌颂宋玉的风流才情,或怜悯宋玉怀才不遇的哀怨,宋玉的一切感受和吟唱,几乎都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虽然也有针锋相对的质疑声,然而这种否定思潮在明代已经日渐式微。  关键词:明代散曲 宋玉 人品 作品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著名辞赋家,与屈原共同被誉为“中国文学之祖”。 根据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
期刊
摘要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1947年创作的《欲望号街车》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剧作之一。1951年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四项奥斯卡奖,里面充满幻梦与现实的矛盾与对决,结局是幻梦惨烈的失败。值得称道的是费·雯丽与马龙·白兰度出色的表演,及具有象征与隐喻的画面、音乐与音响的运用。  关键词:幻梦 现实 戏如人生 人格分裂 自恋 象征 隐喻 错觉 音乐 音响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
期刊
摘要 电影的服装艺术作为电影众多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烘托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背景等重要作用,而张爱玲作为中国服装文化的研究者,其独特的服饰观对其作品的影响,亦有着不可低估之作用。  关键词:电影服装 《太太万岁》 服饰观  一 服装与电影  无论是国际上的奥斯卡、戛纳、柏林电影节,还是国内的金鸡百花、金像、金马,都为电影服饰专门设立了一门“最佳服装设计”的奖项。服饰身为影片的一类
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也随之突飞猛进,传统单一化的电影表现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而将舞蹈艺术应用于电影之中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其不但有助于强化电影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能够烘托电影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促使电影艺术呈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以此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本文在分析舞蹈与电影的联系的基础上,对舞蹈艺术在电影中的表现特征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舞蹈艺术在电影中的
期刊
摘要 中国钢琴音乐具有十分浓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不失西方优雅艺术的气质。本文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特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内容、创作技法特征及创新进行理论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国 钢琴 音乐作品 创作技法  钢琴作为西方的古典乐器,进入我国已经约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长河之中,经历过萌芽、形成、发展、曲折发展乃至全面发展等阶段,它已经成为
期刊
摘要 弗朗茨·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浪漫主义乐派中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826年,年仅十五岁的李斯特完成了十二首高难度的钢琴练习曲,被誉为“超级练习曲”,其中第九首“回忆”是最动听的练习曲之一。该曲温婉柔情,十分平静,曲子描绘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的留恋和回忆。本文试对《回忆》的创作背景、调式和声、旋律特点、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李斯特 超级练习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