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源氏物语》开宗名义的第一卷〈桐壶〉,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构思;把桐壶天皇对桐壶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系,桐壶更衣和杨贵妃的形象多有重合,但也有决定性的区别。本文着眼于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宫中地位、死亡原因之差异,并简单分析了带来此种差异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源氏物语》 桐壶更衣 《长恨歌》 杨贵妃 差异
前言
《源氏物语》是创作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最著名的物语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全书共54回,一百余万字。通常認为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前三十三回为第一部分,叙述主人公光源氏达到“荣华之巅”的过程;第三十四回到第四十一回,是第二部分,叙述光源氏的命运急转直下,由“荣华及顶”跌入“悲惨深谷”的过程;第四十二回至最后为第三部分,叙述光源氏后代薰君为主角,叙述薰君、皇子与三个女子的故事。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汉学教育,她深厚的汉学教养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文学作品之中。《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特别是其代表作《长恨歌》的身影多次出现在各卷。在首卷〈桐壶〉中写道,“楊貴妃のためし①”,把桐壶天皇对桐壶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系,整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的。
桐壶更衣的形象和杨贵妃多有重合。如,有关桐壶更衣容貌之美的叙述“太液芙蓉、未央柳も、げにかようひたりし容貌を(后略)”,引用的是《长恨歌》“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②”之句;桐壶天皇思念早逝的桐壶更衣的叙述“(朝夕の言ぐさに、)翼をならべ、枝をかはさむと契らせたまひしに、かなはざりける命のほどぞ尽きせずうらめしき”,引用的是《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句。《源氏物语》的作者借用脍炙人口的《长恨歌》的丽词佳句,使桐壶更衣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这种借用,大都局限在词汇、语句上,并不涉及故事的主题。本文着眼于桐壶更衣和杨贵妃在宫中的地位、
死亡原因的差异,并简单分析带来此种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桐壶更衣与杨贵妃的宫中地位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一句,咏的是自杨玉环被封为杨贵妃,姊妹封夫人兄弟封公卿,封地受奖;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的情景。据史记载,杨贵妃已死的父亲被追封为大尉齐国公,叔父被拜为光禄卿,兄弟杨铦为鸿胪卿,杨裿为侍御史,杨钊为司空,长姐玉佩封为韩国夫人,三姐玉筝封为虢国夫人,八姐王钗封为秦国夫人。应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遂令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
此外无论是昂贵的饰品,“金步摇”(云鬓花颜金步摇)、“金雀玉”(翠翘金雀玉搔头),还是来自唐玄宗的溺宠,“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无不说明杨贵妃在宫中的尊贵地位。一个地方官吏的女儿,只因为得宠于皇帝,在宫廷上占据了至高地位,享受了无限荣华富贵,而且这种地位持续了十年以上。
相比之下,同样受恩宠的桐壶更衣的宫中地位却远不及杨贵妃。桐壶更衣的父亲大纳言也早逝,却没有半点封拜;其兄弟姐妹也没有一个人因桐壶更衣的受宠而被册封和高升的。杨贵妃一家的飞黄腾达,在《源氏物语》〈桐壶〉卷中,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桐壶更衣住的地方在后宫的东北一角,离桐壶天皇居住的清凉殿甚远,这也充分表示桐壶更衣在宫中的地位之低。不但如此,因为受宠,招来其他后宫佳人的妒嫌,最终卧病不起,抑郁而死。
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都受宠于君王,但是《源氏物语》〈桐壶〉卷中的桐壶更衣与《长恨歌》里的杨贵妃在宫中地位截然不同。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所仰仗的帝皇的实权不同。公元712年,睿宗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公元713年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利,彻底巩固了皇权,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杨贵妃名义上是贵妃,但是当时没有皇后,所以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大臣、贵族、宗室争先恐后结巴杨贵妃。其他妃子有不满,也无济于事。
而在日本,摄关文化是平安时代特有的政治文化,也是《源氏物语》的政治主线。在摄关政治制度下,天皇完全成了藤原氏的傀儡,没有政治实权。再加上,桐壶更衣没有有力的后援者,因此桐壶更衣即便深受天皇的宠爱,也没能提升为女御;当桐壶更衣受到其他妃子的忌恨、诽谤,桐壶天皇也只能陪着默默落泪,而爱莫能助。
二、桐壶更衣与杨贵妃的死亡原因之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桐壶更衣与杨贵妃都“死于非命”,这一点是一致的。但是桐壶更衣因其他妃子的嫉妒与嫌弃,最终抑郁而死;而杨贵妃因招致满朝怨恨,将士不满,被迫自缢而死,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长恨歌》里描写杨贵妃之死的诗句如下: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为什么“六军不发”呢?那是因为当时把持朝纲的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极为奢侈腐化,又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加之唐玄宗过度沉迷杨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最终招致“安史之乱”。这里的“六军”是指护驾士兵龙武军和羽林军,既代表官员将士,更代表广大民众。因此,杨贵妃死于民愤。
相比之下,桐壶更衣之死又如何呢?
「上達部、上人なども、あいなく目を側めつつ、[いとまばゆき人の御おぼえなり。唐土にも、かかる事の起こりにこそ、世も乱れ、悪しかりけれ]と、やうやう天の下にもあぢきなう、人のもてなやみぐさになりて、楊貴妃の例も引き出でつべくなりゆくに、いとはしたなきこと多かれど、かたじけなき御心ばへのたぐひなきを頼みにてまじらひたまふ。」
“上達部、上人なども、あいなく目を側めつつ”一句,是借用了《长恨歌》“京师长吏为之侧目”之句。说什么唐朝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事,才发生了安史之乱,于是,普天下人心慌慌,俨然把更衣当作了祸国殃民的杨贵妃,弄得更衣在宫中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但是,相对“京师长吏”的“侧目”表达的是广大民众的不满和愤恨而言,“上达部(指三位以上的达官),上人(指被允许上殿的四五位官员)”的“侧目”主要是因为桐壶更衣独揽了桐壶天皇的溺宠,使自己辛苦送入宫中的女儿无法得到宠爱,继而失去摄官政治的地位。
特别是桐壶更衣生了光源氏后,来自其他后宫佳丽的嫉妒、欺辱越发严重,终于在光源氏三岁那年,卧病不起,抑郁而死。
如此所述,桐壶更衣与杨贵妃的死亡原因天壤之别,主要是因为日本处于摄关制度下。那些达官贵人把持朝政的唯一途径便是将子女送入宫中生下皇子,再千方百计地让这个皇子成为太子,在这位太子登基之后,自己作为天皇的外祖父充任摄政关白。然而桐壶更衣的受宠,使他们企图成为下一任天皇外祖父的梦想破灭。特别是桐壶更衣之子光源氏无与伦比的体态品貌,足以争夺皇位,给摄关政治“上达部,大人”造成极大的威胁,来自其他妃子的嫉妒和诽谤自不用说。最终抑郁而死。
结语
本文以“论《源氏物语》中桐壶更衣与《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差异”为题,着眼于桐壶更衣与杨贵妃在宫中地位、死亡原因的差异,并简单分析了带来此种演变的原因。
注释:
①原文引自『新編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小学館、1998)。以下同。
②原文引自刘逸生主编《白居易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以下同。
参考文献:
[1]紫式部.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24,源氏物语.小学馆,1998.
[2]中西进.源氏物语与白乐天.岩波书店,1997.
[3]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会社,1985.
[4]刘逸生主编.白居易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5]周相录.长恨歌研究.巴蜀书社,2003.
[6]高晓华.日本古代文学史.大连出版社,2005.
[7]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源氏物语》 桐壶更衣 《长恨歌》 杨贵妃 差异
前言
《源氏物语》是创作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最著名的物语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全书共54回,一百余万字。通常認为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前三十三回为第一部分,叙述主人公光源氏达到“荣华之巅”的过程;第三十四回到第四十一回,是第二部分,叙述光源氏的命运急转直下,由“荣华及顶”跌入“悲惨深谷”的过程;第四十二回至最后为第三部分,叙述光源氏后代薰君为主角,叙述薰君、皇子与三个女子的故事。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汉学教育,她深厚的汉学教养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文学作品之中。《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特别是其代表作《长恨歌》的身影多次出现在各卷。在首卷〈桐壶〉中写道,“楊貴妃のためし①”,把桐壶天皇对桐壶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系,整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的。
桐壶更衣的形象和杨贵妃多有重合。如,有关桐壶更衣容貌之美的叙述“太液芙蓉、未央柳も、げにかようひたりし容貌を(后略)”,引用的是《长恨歌》“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②”之句;桐壶天皇思念早逝的桐壶更衣的叙述“(朝夕の言ぐさに、)翼をならべ、枝をかはさむと契らせたまひしに、かなはざりける命のほどぞ尽きせずうらめしき”,引用的是《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句。《源氏物语》的作者借用脍炙人口的《长恨歌》的丽词佳句,使桐壶更衣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这种借用,大都局限在词汇、语句上,并不涉及故事的主题。本文着眼于桐壶更衣和杨贵妃在宫中的地位、
死亡原因的差异,并简单分析带来此种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桐壶更衣与杨贵妃的宫中地位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一句,咏的是自杨玉环被封为杨贵妃,姊妹封夫人兄弟封公卿,封地受奖;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的情景。据史记载,杨贵妃已死的父亲被追封为大尉齐国公,叔父被拜为光禄卿,兄弟杨铦为鸿胪卿,杨裿为侍御史,杨钊为司空,长姐玉佩封为韩国夫人,三姐玉筝封为虢国夫人,八姐王钗封为秦国夫人。应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遂令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
此外无论是昂贵的饰品,“金步摇”(云鬓花颜金步摇)、“金雀玉”(翠翘金雀玉搔头),还是来自唐玄宗的溺宠,“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无不说明杨贵妃在宫中的尊贵地位。一个地方官吏的女儿,只因为得宠于皇帝,在宫廷上占据了至高地位,享受了无限荣华富贵,而且这种地位持续了十年以上。
相比之下,同样受恩宠的桐壶更衣的宫中地位却远不及杨贵妃。桐壶更衣的父亲大纳言也早逝,却没有半点封拜;其兄弟姐妹也没有一个人因桐壶更衣的受宠而被册封和高升的。杨贵妃一家的飞黄腾达,在《源氏物语》〈桐壶〉卷中,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桐壶更衣住的地方在后宫的东北一角,离桐壶天皇居住的清凉殿甚远,这也充分表示桐壶更衣在宫中的地位之低。不但如此,因为受宠,招来其他后宫佳人的妒嫌,最终卧病不起,抑郁而死。
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都受宠于君王,但是《源氏物语》〈桐壶〉卷中的桐壶更衣与《长恨歌》里的杨贵妃在宫中地位截然不同。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所仰仗的帝皇的实权不同。公元712年,睿宗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公元713年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利,彻底巩固了皇权,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杨贵妃名义上是贵妃,但是当时没有皇后,所以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大臣、贵族、宗室争先恐后结巴杨贵妃。其他妃子有不满,也无济于事。
而在日本,摄关文化是平安时代特有的政治文化,也是《源氏物语》的政治主线。在摄关政治制度下,天皇完全成了藤原氏的傀儡,没有政治实权。再加上,桐壶更衣没有有力的后援者,因此桐壶更衣即便深受天皇的宠爱,也没能提升为女御;当桐壶更衣受到其他妃子的忌恨、诽谤,桐壶天皇也只能陪着默默落泪,而爱莫能助。
二、桐壶更衣与杨贵妃的死亡原因之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桐壶更衣与杨贵妃都“死于非命”,这一点是一致的。但是桐壶更衣因其他妃子的嫉妒与嫌弃,最终抑郁而死;而杨贵妃因招致满朝怨恨,将士不满,被迫自缢而死,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长恨歌》里描写杨贵妃之死的诗句如下: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为什么“六军不发”呢?那是因为当时把持朝纲的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极为奢侈腐化,又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加之唐玄宗过度沉迷杨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最终招致“安史之乱”。这里的“六军”是指护驾士兵龙武军和羽林军,既代表官员将士,更代表广大民众。因此,杨贵妃死于民愤。
相比之下,桐壶更衣之死又如何呢?
「上達部、上人なども、あいなく目を側めつつ、[いとまばゆき人の御おぼえなり。唐土にも、かかる事の起こりにこそ、世も乱れ、悪しかりけれ]と、やうやう天の下にもあぢきなう、人のもてなやみぐさになりて、楊貴妃の例も引き出でつべくなりゆくに、いとはしたなきこと多かれど、かたじけなき御心ばへのたぐひなきを頼みにてまじらひたまふ。」
“上達部、上人なども、あいなく目を側めつつ”一句,是借用了《长恨歌》“京师长吏为之侧目”之句。说什么唐朝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事,才发生了安史之乱,于是,普天下人心慌慌,俨然把更衣当作了祸国殃民的杨贵妃,弄得更衣在宫中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但是,相对“京师长吏”的“侧目”表达的是广大民众的不满和愤恨而言,“上达部(指三位以上的达官),上人(指被允许上殿的四五位官员)”的“侧目”主要是因为桐壶更衣独揽了桐壶天皇的溺宠,使自己辛苦送入宫中的女儿无法得到宠爱,继而失去摄官政治的地位。
特别是桐壶更衣生了光源氏后,来自其他后宫佳丽的嫉妒、欺辱越发严重,终于在光源氏三岁那年,卧病不起,抑郁而死。
如此所述,桐壶更衣与杨贵妃的死亡原因天壤之别,主要是因为日本处于摄关制度下。那些达官贵人把持朝政的唯一途径便是将子女送入宫中生下皇子,再千方百计地让这个皇子成为太子,在这位太子登基之后,自己作为天皇的外祖父充任摄政关白。然而桐壶更衣的受宠,使他们企图成为下一任天皇外祖父的梦想破灭。特别是桐壶更衣之子光源氏无与伦比的体态品貌,足以争夺皇位,给摄关政治“上达部,大人”造成极大的威胁,来自其他妃子的嫉妒和诽谤自不用说。最终抑郁而死。
结语
本文以“论《源氏物语》中桐壶更衣与《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差异”为题,着眼于桐壶更衣与杨贵妃在宫中地位、死亡原因的差异,并简单分析了带来此种演变的原因。
注释:
①原文引自『新編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小学館、1998)。以下同。
②原文引自刘逸生主编《白居易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以下同。
参考文献:
[1]紫式部.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24,源氏物语.小学馆,1998.
[2]中西进.源氏物语与白乐天.岩波书店,1997.
[3]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会社,1985.
[4]刘逸生主编.白居易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5]周相录.长恨歌研究.巴蜀书社,2003.
[6]高晓华.日本古代文学史.大连出版社,2005.
[7]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