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关注逐渐被一个新的名词所取代,那就是“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激活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教与学达到共生共长的基础。那么,我们每天不妨反思一下:今天我表扬学生了吗?都表扬那些学生了?表扬的方法、方式如何?在课堂上我今天发脾气了吗?我除发火之外再也没其它方法可以能更好的解决了吗? 2014年感动中国的主持人白岩曾说过:教育学生是本职,关爱学生是本能。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用“五心”即爱心、耐心、信心、细心、责任心去关爱学生,课堂一定是融洽而温暖的。
二、设计精妙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有多大的重要性。
1.控制“度”,化难为易
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問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从而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3.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学《变色龙》,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样的问题需要概括,难度稍增了一点,就可由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加之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此题难度虽然增大了,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将这些问题落在基础较好的学生身上。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就会使文章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也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可回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是有效教学的追求
实际教学中,纵然许多教师想适应新教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始终苦于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融入教学敞开心扉交流,无奈之下只能按照传统模式满堂灌,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学生与教师、课堂的距离越来越大,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课改只能一团糟。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极易出现的现象:刚开始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说就说,随便表明自己的观点,小组内意见达不到统一。教师找学生发言也只是选择几个举手的学生。时间长了,讨论就只剩下几个好学生,别人只是应付而已,基本无所事事。这样引发的结果是:讨论只是为好学生而设的道场,对整个小组和小组内的所有成员没有制约力。学习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由原来的教师讲授改为了由个别好学生讲授。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合理划分合作小。打破完全以高矮来排定座位的常规,兼容进学习差别的因素,按好、中、差平均地分出小组,每组4~6人为宜。二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设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代表若干名。组内成员分工可以长期固定,也可以一周或两周调换一次。三是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以组为单位进行附分,从而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抵消懈怠情绪,使之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总之,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只有我们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确确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教与学达到共生共长的基础。那么,我们每天不妨反思一下:今天我表扬学生了吗?都表扬那些学生了?表扬的方法、方式如何?在课堂上我今天发脾气了吗?我除发火之外再也没其它方法可以能更好的解决了吗? 2014年感动中国的主持人白岩曾说过:教育学生是本职,关爱学生是本能。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用“五心”即爱心、耐心、信心、细心、责任心去关爱学生,课堂一定是融洽而温暖的。
二、设计精妙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有多大的重要性。
1.控制“度”,化难为易
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問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从而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3.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学《变色龙》,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样的问题需要概括,难度稍增了一点,就可由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加之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此题难度虽然增大了,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将这些问题落在基础较好的学生身上。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就会使文章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也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可回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是有效教学的追求
实际教学中,纵然许多教师想适应新教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始终苦于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融入教学敞开心扉交流,无奈之下只能按照传统模式满堂灌,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学生与教师、课堂的距离越来越大,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课改只能一团糟。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极易出现的现象:刚开始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说就说,随便表明自己的观点,小组内意见达不到统一。教师找学生发言也只是选择几个举手的学生。时间长了,讨论就只剩下几个好学生,别人只是应付而已,基本无所事事。这样引发的结果是:讨论只是为好学生而设的道场,对整个小组和小组内的所有成员没有制约力。学习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由原来的教师讲授改为了由个别好学生讲授。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合理划分合作小。打破完全以高矮来排定座位的常规,兼容进学习差别的因素,按好、中、差平均地分出小组,每组4~6人为宜。二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设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代表若干名。组内成员分工可以长期固定,也可以一周或两周调换一次。三是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以组为单位进行附分,从而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抵消懈怠情绪,使之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总之,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只有我们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确确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