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幼儿主体性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五个方面的内容。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是人类的特征,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成为万物之灵并不断获得发展的根本特征与原因。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获得均衡发展,但是主体性却是人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是全面发展或身心和谐发展的核心特征。”现代教育目的观也倡导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活动区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它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持续探索的广阔空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在活动区教育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幼儿的主体性易受环境的影响,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因而我们必须为其提供一个丰富有序的物质环境,同时不能忽视还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1.创设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给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有利条件
由于幼儿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和以感性认识为主,具有可操作和可变的实物环境成为幼儿主动认知和探索的先决条件。教师应不断拓宽有限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空间的使用,为幼儿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和机会。
(1)多领域的活动空间。活动区的设置要渗透教育意图,适合幼儿兴趣需要及发展水平,空间布局应方便幼儿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首先将活动区内容划分为四类:社会活动区(包括娃娃家、商店、医院、小市场、美容厅等),幼儿模仿社会生活和成人劳动,学习交往;操作活动区(包括做做玩玩、科学游戏、积木、插塑等),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艺术活动区(包括音乐、美工、表演等),使幼儿得到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受到更多的艺术陶冶;安静活动区(包括图书、录音、棋类、智力玩具等),动静交替,并注重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开放性的活动材料。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在活动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得到什么样的发展,活动区中开放性的物质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教师应从实际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并慎重选择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物质材料发生作用,进行有目的地探索。如在沉浮游戏中,教师可以投放布、铁块、海绵、橡皮泥、积木、眼药水瓶、乒乓球、小药瓶、螺丝钉等多种材料,激发幼儿产生好奇,促使幼儿反复游戏,并在游戏中边观察边比较,逐渐发现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上来,又发现海绵、药瓶、布先是浮在水面上,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却沉下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进行操作、比较,并与同伴相互合作、展开讨论,不仅能够掌握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活动区材料并不是投放的越多就越好,材料投放的太多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不易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应注意三个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在本阶段内教师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便投放相關的材料,不要让其他无关材料影响目标的实施。第二,层次性原则。教师通过投放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主动性,利用难度的逐层递进,鼓励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学习,如在数学游戏的测量活动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三种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第一种是利用单一的非测量工具进行直线测量,第二种是采取多种测量工具进行平面图形的测量,第三种则是提供立体实物让幼儿测量。这样各种能力的幼儿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第三,渐进性原则。当幼儿对某种材料已经十分熟悉并失去了操作兴趣后,教师应及时更换和投放更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不要材料一旦投放便一成不变。比如将益智区角16片拼图换成32片,正方形的拼图换成三角形甚至多边形的拼图等。
2.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的重要标志是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与心理自由感,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和兴趣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其核心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情感、言行对幼儿主体性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在自由的天地中不断拓展。
(1)尊重幼儿。幼儿的主体性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在“自我”得以充分尊重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尊重幼儿,即尊重幼儿的人格,幼儿的权力及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合理需要,拚弃“师道尊严”的观念,要把幼儿视为独立人格的人,切忌处处左右幼儿的行为,限制其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和肯定幼儿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允许他们“犯错误”。举例说明
(2)了解幼儿。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教师每天都和身边的幼儿打交道,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要对儿童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就必须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从不同幼儿不同时期不同的兴趣需要、发展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实现幼儿个性多样化。
(3)相信幼儿。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幼儿只是被动学习的思想,要看到幼儿有自主学习的潜质,相信幼儿有发展的能力。只有相信幼儿,才能给予幼儿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或当幼儿的想法、做法与教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要学会等待,过早干预和帮助将会使幼儿失去一次主动探索的机会。
(4)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区教育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即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唤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所以说,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幼儿主体性得到发展的前提。
二、 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区域,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的。”也就是说,活动区游戏是幼儿自己选择、创造和表现的一种愉快的活动,成人不要强加或替代他们,把游戏的权力还给孩子。
1.“生成”活动区内容。
区域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在设置区域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月份目标,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域。如中班4月份的月目标是认识春天的蔬菜,教师可组织幼儿到菜市场参观,幼儿看到各种各样的蔬菜时非常兴奋,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时,教师可趁机建议说:“我们将这些蔬菜带回幼儿园,让大家慢慢观察、认识好吗?”这样,根据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月份目标“生成”的认识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又如,教师发现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一个令幼儿流连忘返的玩具区就形成了。
2.依兴趣自由选择适合幼儿自己的活动区域
兴趣是主体产生能量大小的调节者,是主体作用发挥的源泉,也是主体性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幼儿愿意获得比获得更重要。一般而言,幼儿园所设置的活动区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全面性和层次性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证。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操作活动区、艺术活动区、安静活动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为小、中、大班幼儿设置不同的区域,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如:对于兴趣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而不愿意到其它区活动的幼儿,教师可以抓住他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兴趣,或请兴趣广泛的幼儿与他们一起入区活动,在活动交往中培养他们产生多种兴趣。
3.让幼儿有充分探索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幼儿在活动中能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能动性和为探索尝试新知识、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创造性。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活动材料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主要因素。当一个新颖的材料出现时,教师尽量把多一些时间和机会留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使幼儿能够充分地观察与思考,活动区教育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应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美工区当教师发现一名幼儿用蓝色笔涂太阳,问他为什么时,他竟然很认真地说:“因为红太阳太热了。”教师当即表扬了他的创意,并将作品贴在图画栏里。由此,孩子们的创意性更强了,胆子更大了。
4.在评价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
评价是活动区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使幼儿对自己和他人游戏的情况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今后更加主动地参与活动区活动。在评价过程中,幼儿回忆自己的游戏体验,在传递自己快乐的同时,享受他人的快乐。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互相讨论,商量如何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一定立即得出结论,可以激发幼儿带着问题去主动观察、探索、尝试。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幼儿拥有发言权,以
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三、 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关键
教师的主体性是通过她的一言一行,通过她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来影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的。教师一旦缺乏主体性,只是把自己看成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任务的执行者,那么幼儿必然会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从而丧失其主体性。
在活动区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转换角色,既是活动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又是孩子们合作的伙伴,还担当着观察者的重要任务,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及时分析幼儿活动状况,调整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多方面获得经验。
1.在入区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性
入区活动是活动区活动的首要环节。在入区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活动运用演示、范例、提供正、误比较等方法向幼儿交待当天的活动内容及学具操作要求,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幼儿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活动区里真正的主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满足幼儿选择、商议决定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协助幼儿解决选择中产生的困难与矛盾,促使全体幼儿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达到顺利入区的要求。
2.要随时调整角色关系,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区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主导作用,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幼儿的活动中,进行适时、必要的指导,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做做玩玩的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的形象出现的,老师是幼儿中的一份子,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巧妙地将对孩子们的指导融入其中。在社会活动区中,孩子们初玩娃娃家、小市场、美发厅等游戏,常常出现无事可做,不知如何交往,活动无主题,带有盲目性等现象,这时教师到娃娃家做“妈妈”,或到美发厅做顾客,在交往过程中引导幼儿设置活动主题,学用礼貌用语,学习与人交往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转为观察者,观察记录下幼儿的活动表现,及时肯定幼儿操作,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以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交流玩的方法,促进幼儿愉快主动地活动。
3.建立灵活的游戏规则
在活动区中,为了有效地保证活动区的活动效果,教师应建立灵活的游戏规则,引导幼儿明确规则,并利用规则激发幼儿上进心,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大班幼儿已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教师可以建立检查监督的规則,教会幼儿检查的方法、要点、质量规格,请幼儿相互检查,为幼儿提供再学习的机会;还可以采取竞选“检查官”的方法,请“检查官”负责检查幼儿的活动。“检查官”由幼儿轮流担任,条件是必须在上一次活动中表现出色的。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又能激发幼儿下一次更加积极主动地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改变了传统的空间布局,更充分地利用时间、空间和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活动、表现、参与、创造、探索、发现的机会,发展了个性,培养了幼儿自主自律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环境中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活动区活动不但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更有利于挖掘幼儿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活动区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它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持续探索的广阔空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在活动区教育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幼儿的主体性易受环境的影响,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因而我们必须为其提供一个丰富有序的物质环境,同时不能忽视还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1.创设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给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有利条件
由于幼儿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和以感性认识为主,具有可操作和可变的实物环境成为幼儿主动认知和探索的先决条件。教师应不断拓宽有限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空间的使用,为幼儿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和机会。
(1)多领域的活动空间。活动区的设置要渗透教育意图,适合幼儿兴趣需要及发展水平,空间布局应方便幼儿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首先将活动区内容划分为四类:社会活动区(包括娃娃家、商店、医院、小市场、美容厅等),幼儿模仿社会生活和成人劳动,学习交往;操作活动区(包括做做玩玩、科学游戏、积木、插塑等),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艺术活动区(包括音乐、美工、表演等),使幼儿得到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受到更多的艺术陶冶;安静活动区(包括图书、录音、棋类、智力玩具等),动静交替,并注重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开放性的活动材料。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在活动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得到什么样的发展,活动区中开放性的物质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教师应从实际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并慎重选择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物质材料发生作用,进行有目的地探索。如在沉浮游戏中,教师可以投放布、铁块、海绵、橡皮泥、积木、眼药水瓶、乒乓球、小药瓶、螺丝钉等多种材料,激发幼儿产生好奇,促使幼儿反复游戏,并在游戏中边观察边比较,逐渐发现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上来,又发现海绵、药瓶、布先是浮在水面上,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却沉下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进行操作、比较,并与同伴相互合作、展开讨论,不仅能够掌握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活动区材料并不是投放的越多就越好,材料投放的太多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不易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应注意三个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在本阶段内教师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便投放相關的材料,不要让其他无关材料影响目标的实施。第二,层次性原则。教师通过投放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主动性,利用难度的逐层递进,鼓励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学习,如在数学游戏的测量活动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三种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第一种是利用单一的非测量工具进行直线测量,第二种是采取多种测量工具进行平面图形的测量,第三种则是提供立体实物让幼儿测量。这样各种能力的幼儿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第三,渐进性原则。当幼儿对某种材料已经十分熟悉并失去了操作兴趣后,教师应及时更换和投放更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不要材料一旦投放便一成不变。比如将益智区角16片拼图换成32片,正方形的拼图换成三角形甚至多边形的拼图等。
2.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的重要标志是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与心理自由感,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和兴趣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其核心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情感、言行对幼儿主体性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在自由的天地中不断拓展。
(1)尊重幼儿。幼儿的主体性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在“自我”得以充分尊重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尊重幼儿,即尊重幼儿的人格,幼儿的权力及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合理需要,拚弃“师道尊严”的观念,要把幼儿视为独立人格的人,切忌处处左右幼儿的行为,限制其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和肯定幼儿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允许他们“犯错误”。举例说明
(2)了解幼儿。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教师每天都和身边的幼儿打交道,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要对儿童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就必须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从不同幼儿不同时期不同的兴趣需要、发展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实现幼儿个性多样化。
(3)相信幼儿。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幼儿只是被动学习的思想,要看到幼儿有自主学习的潜质,相信幼儿有发展的能力。只有相信幼儿,才能给予幼儿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或当幼儿的想法、做法与教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要学会等待,过早干预和帮助将会使幼儿失去一次主动探索的机会。
(4)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区教育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即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唤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所以说,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幼儿主体性得到发展的前提。
二、 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区域,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的。”也就是说,活动区游戏是幼儿自己选择、创造和表现的一种愉快的活动,成人不要强加或替代他们,把游戏的权力还给孩子。
1.“生成”活动区内容。
区域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在设置区域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月份目标,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域。如中班4月份的月目标是认识春天的蔬菜,教师可组织幼儿到菜市场参观,幼儿看到各种各样的蔬菜时非常兴奋,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时,教师可趁机建议说:“我们将这些蔬菜带回幼儿园,让大家慢慢观察、认识好吗?”这样,根据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月份目标“生成”的认识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又如,教师发现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一个令幼儿流连忘返的玩具区就形成了。
2.依兴趣自由选择适合幼儿自己的活动区域
兴趣是主体产生能量大小的调节者,是主体作用发挥的源泉,也是主体性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幼儿愿意获得比获得更重要。一般而言,幼儿园所设置的活动区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全面性和层次性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证。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操作活动区、艺术活动区、安静活动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为小、中、大班幼儿设置不同的区域,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如:对于兴趣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而不愿意到其它区活动的幼儿,教师可以抓住他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兴趣,或请兴趣广泛的幼儿与他们一起入区活动,在活动交往中培养他们产生多种兴趣。
3.让幼儿有充分探索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幼儿在活动中能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能动性和为探索尝试新知识、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创造性。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活动材料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主要因素。当一个新颖的材料出现时,教师尽量把多一些时间和机会留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使幼儿能够充分地观察与思考,活动区教育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应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美工区当教师发现一名幼儿用蓝色笔涂太阳,问他为什么时,他竟然很认真地说:“因为红太阳太热了。”教师当即表扬了他的创意,并将作品贴在图画栏里。由此,孩子们的创意性更强了,胆子更大了。
4.在评价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
评价是活动区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使幼儿对自己和他人游戏的情况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今后更加主动地参与活动区活动。在评价过程中,幼儿回忆自己的游戏体验,在传递自己快乐的同时,享受他人的快乐。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互相讨论,商量如何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一定立即得出结论,可以激发幼儿带着问题去主动观察、探索、尝试。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幼儿拥有发言权,以
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三、 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关键
教师的主体性是通过她的一言一行,通过她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来影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的。教师一旦缺乏主体性,只是把自己看成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任务的执行者,那么幼儿必然会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从而丧失其主体性。
在活动区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转换角色,既是活动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又是孩子们合作的伙伴,还担当着观察者的重要任务,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及时分析幼儿活动状况,调整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多方面获得经验。
1.在入区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性
入区活动是活动区活动的首要环节。在入区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活动运用演示、范例、提供正、误比较等方法向幼儿交待当天的活动内容及学具操作要求,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幼儿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活动区里真正的主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满足幼儿选择、商议决定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协助幼儿解决选择中产生的困难与矛盾,促使全体幼儿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达到顺利入区的要求。
2.要随时调整角色关系,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区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主导作用,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幼儿的活动中,进行适时、必要的指导,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做做玩玩的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的形象出现的,老师是幼儿中的一份子,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巧妙地将对孩子们的指导融入其中。在社会活动区中,孩子们初玩娃娃家、小市场、美发厅等游戏,常常出现无事可做,不知如何交往,活动无主题,带有盲目性等现象,这时教师到娃娃家做“妈妈”,或到美发厅做顾客,在交往过程中引导幼儿设置活动主题,学用礼貌用语,学习与人交往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转为观察者,观察记录下幼儿的活动表现,及时肯定幼儿操作,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以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交流玩的方法,促进幼儿愉快主动地活动。
3.建立灵活的游戏规则
在活动区中,为了有效地保证活动区的活动效果,教师应建立灵活的游戏规则,引导幼儿明确规则,并利用规则激发幼儿上进心,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大班幼儿已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教师可以建立检查监督的规則,教会幼儿检查的方法、要点、质量规格,请幼儿相互检查,为幼儿提供再学习的机会;还可以采取竞选“检查官”的方法,请“检查官”负责检查幼儿的活动。“检查官”由幼儿轮流担任,条件是必须在上一次活动中表现出色的。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又能激发幼儿下一次更加积极主动地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改变了传统的空间布局,更充分地利用时间、空间和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活动、表现、参与、创造、探索、发现的机会,发展了个性,培养了幼儿自主自律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环境中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活动区活动不但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更有利于挖掘幼儿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