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不同的时期,评价的标准不尽相同。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看,我认为一堂语文阅读教学的好课,可以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一、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现状怎样呢?为什么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强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课读的训练太少。
书声琅琅,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更应提高读书的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位、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读得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即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通过读,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课文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把课文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既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把课文内在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美读”的境界。
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读的训练,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有声有色,那读的训练就算真正到家了。
二、议论纷纷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如果说“书声琅琅”强调的是读的训练,那么“议论纷纷”强调的则是说的训练。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对说的训练恰恰是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课堂教学中说话训练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形式。我认为,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可多样化,有一问一答式,有各人自说式,有同桌互说式,有4人小组讨论式,有分组辩论式,有1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等。别小看形式的变化,其实“形式反映内容”,不同的训练形式,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一问一答式训练的是一个人,而个人自练自说式训练了全班每一个人。一般来说,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式”;有争议性的问题可用“分组辩论式”;需大段阐述的问题,可用“各人自说式”或“同桌互说式”;常规性的问题可用“一问一答式”。这样因问题、因训练目的而异,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才能真正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做到课堂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
上面讲了训练形式的问题,如果我们仅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那是不行的,我们不仅要讲究说话训练的形式,更要讲究说话训练的质量。对学生发言要从“只求其对”向“更求其好”发展。那学生发言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三句话来表达。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有顺序、有条理。言之有序,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有根有据。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是饱含作者深厚的情感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我们“观文者”应“披文而入情”。如:《一夜的工作》,课文写得如泣如诉,教师讲得情真意切,热泪盈眶,可学生发言毫无感情,甚至是无动于衷,这样的发言怎么能称得上是好的发言呢?即使是他讲得再有条有理、有根有据,也称不上是好的发言。因此,好的发言必须围绕主题中心内容加以发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既注意说话训练形式,又重视说话训练的质量;既议论纷纷,又精彩纷呈,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达到目的了。
三、高潮迭起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的课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却无几。因此,我提出“高潮迭起”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所谓高潮,就是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当然,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自然十分成功、十分精彩。但即使高潮不能迭起,作为一堂好课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之处、闪光之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高潮时显呢?我认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是前提,而灵活地、巧妙地处理教材则是关键。根据我的体会,组织高潮常用的方法有这么几种:
1、紧扣文眼掀高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眼”是文章的灵魂,如果我们能抓住文章的眼睛来组织教学,往往能事半功倍、高潮迭起。如我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我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靠家近,应该还”。(2)“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该还”。(3)“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但却“不能还”。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2、平中出奇掀高潮
于平淡中出奇迹,于平淡中掀高潮,这更显老师的教学功力。比如《跳水》一文开头说:“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段文字看似平淡,但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学生往往一眼扫过去,根本不予重视。老师可等学生学完课文后在这里设问:“风平浪静”这个环境描写和跳水故事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回答:(1)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都聚在甲板上,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2)正因为风平浪静,猴子和孩子爬桅杆才能又快捷,又顺利。(3)正因为风平浪静,那帽子才能挂到桅杆横木的一端而不被风刮下。(4)正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有兴致打海鸥。(5)正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能叫孩子跳到水里去,水手们才能在40秒钟内把孩子救出来……
3、层层剥笋掀高潮
所谓层层剥笋,指的是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章主旨,达到教学目的。这类教学方法紧扣语言文字,特别有利于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落花生》中有这么一句关键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时,我就采用了层层剥笋的方法,掀起了教学高潮:(1)“体面”是什么意思?(2)“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3)“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4)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以上四个问题就形成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要……不要……”这样的讲体面问题系列,这一组问题紧扣词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体面”与“讲体面”以及“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这样扣词析句,词词落实,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当然,掀起教学高潮的方法绝不仅限以上几种,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得针对课文的特点,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课文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高潮迭起、精彩分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写写练练
当前课堂教学中一个通病是讲风问风太盛,练习的时间太少尤其是笔头练习的时间更少。针对时弊,我认为“写写练练”是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标准。为了使“写写练练”真正成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我认为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保证练习的时间。小学一节课40分钟,写写练练的时间一般来说不得少于10分钟。二是要注意练习的方法。我以为好的练习要“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所谓练得准,是指练习的设计要和本单元,本课文的训练目的相一致,要讲练结合。不同的年段训练的重点不同;不同的课时,训练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所谓练得巧,是指练习设计要巧妙,要新颖,要有吸引力,更有趣味性。所谓练得及时,是指练习与讲解要紧密配合,讲了什么马上就要练什么。如果讲练脱节,练习起不到即时巩固的作用,达不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是一堂好的阅读课的标准,也是我的好课观。
(作者单位:421002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光明路小学)
一、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现状怎样呢?为什么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强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课读的训练太少。
书声琅琅,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更应提高读书的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位、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读得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即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通过读,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课文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把课文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既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把课文内在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美读”的境界。
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读的训练,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有声有色,那读的训练就算真正到家了。
二、议论纷纷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如果说“书声琅琅”强调的是读的训练,那么“议论纷纷”强调的则是说的训练。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对说的训练恰恰是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课堂教学中说话训练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形式。我认为,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可多样化,有一问一答式,有各人自说式,有同桌互说式,有4人小组讨论式,有分组辩论式,有1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等。别小看形式的变化,其实“形式反映内容”,不同的训练形式,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一问一答式训练的是一个人,而个人自练自说式训练了全班每一个人。一般来说,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式”;有争议性的问题可用“分组辩论式”;需大段阐述的问题,可用“各人自说式”或“同桌互说式”;常规性的问题可用“一问一答式”。这样因问题、因训练目的而异,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才能真正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做到课堂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
上面讲了训练形式的问题,如果我们仅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那是不行的,我们不仅要讲究说话训练的形式,更要讲究说话训练的质量。对学生发言要从“只求其对”向“更求其好”发展。那学生发言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三句话来表达。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有顺序、有条理。言之有序,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有根有据。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是饱含作者深厚的情感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我们“观文者”应“披文而入情”。如:《一夜的工作》,课文写得如泣如诉,教师讲得情真意切,热泪盈眶,可学生发言毫无感情,甚至是无动于衷,这样的发言怎么能称得上是好的发言呢?即使是他讲得再有条有理、有根有据,也称不上是好的发言。因此,好的发言必须围绕主题中心内容加以发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既注意说话训练形式,又重视说话训练的质量;既议论纷纷,又精彩纷呈,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达到目的了。
三、高潮迭起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的课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却无几。因此,我提出“高潮迭起”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所谓高潮,就是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当然,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自然十分成功、十分精彩。但即使高潮不能迭起,作为一堂好课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之处、闪光之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高潮时显呢?我认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是前提,而灵活地、巧妙地处理教材则是关键。根据我的体会,组织高潮常用的方法有这么几种:
1、紧扣文眼掀高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眼”是文章的灵魂,如果我们能抓住文章的眼睛来组织教学,往往能事半功倍、高潮迭起。如我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我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靠家近,应该还”。(2)“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该还”。(3)“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但却“不能还”。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2、平中出奇掀高潮
于平淡中出奇迹,于平淡中掀高潮,这更显老师的教学功力。比如《跳水》一文开头说:“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段文字看似平淡,但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学生往往一眼扫过去,根本不予重视。老师可等学生学完课文后在这里设问:“风平浪静”这个环境描写和跳水故事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回答:(1)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都聚在甲板上,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2)正因为风平浪静,猴子和孩子爬桅杆才能又快捷,又顺利。(3)正因为风平浪静,那帽子才能挂到桅杆横木的一端而不被风刮下。(4)正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有兴致打海鸥。(5)正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能叫孩子跳到水里去,水手们才能在40秒钟内把孩子救出来……
3、层层剥笋掀高潮
所谓层层剥笋,指的是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章主旨,达到教学目的。这类教学方法紧扣语言文字,特别有利于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落花生》中有这么一句关键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时,我就采用了层层剥笋的方法,掀起了教学高潮:(1)“体面”是什么意思?(2)“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3)“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4)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以上四个问题就形成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要……不要……”这样的讲体面问题系列,这一组问题紧扣词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体面”与“讲体面”以及“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这样扣词析句,词词落实,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当然,掀起教学高潮的方法绝不仅限以上几种,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得针对课文的特点,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课文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高潮迭起、精彩分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写写练练
当前课堂教学中一个通病是讲风问风太盛,练习的时间太少尤其是笔头练习的时间更少。针对时弊,我认为“写写练练”是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标准。为了使“写写练练”真正成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我认为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保证练习的时间。小学一节课40分钟,写写练练的时间一般来说不得少于10分钟。二是要注意练习的方法。我以为好的练习要“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所谓练得准,是指练习的设计要和本单元,本课文的训练目的相一致,要讲练结合。不同的年段训练的重点不同;不同的课时,训练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所谓练得巧,是指练习设计要巧妙,要新颖,要有吸引力,更有趣味性。所谓练得及时,是指练习与讲解要紧密配合,讲了什么马上就要练什么。如果讲练脱节,练习起不到即时巩固的作用,达不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是一堂好的阅读课的标准,也是我的好课观。
(作者单位:421002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光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