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还学生课堂的学习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师生的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给一向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一针“强心剂”,给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对初中历史开展探究学习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实践摸索,现总结如下,以求同行商榷。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洋务运动”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1)、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洋务运动”?(2)、这个派系由哪些人组成?(3)、他们提出的口号、内容和目的是什么?(4)、他们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等,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和富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不仅充分认识了这场改革运动的原因、性质与主要内容、目的及发展过程,而且还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出了正确的科学评价,深刻地指出:洋务运动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它毕竟不是发瑞于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清算和自我扬弃,而是想在原来的社会肌体上嫁接取自于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附属物而已。因而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中国独立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一些后进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选好质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中英鸦片战争”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哪些破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质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我再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比较和归纳。加以引导、点拨,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清朝前期的经济——地丁银”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内容来进行探究,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发展规律。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无从探究,也无法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于是我就向他们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提供探讨的方法和角度,启发从“征税标准”和“征税内容”这两方面来比较思考,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逐渐演变成以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又是以征收实物逐渐演变成为征收货币的演变规律。并且还得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进步的。同时说明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现行的赋税制度进一步思考,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要使这种学习的精神和方法渗透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以及创造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等的研究性专题,向学生示范,反映前人认识与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又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的,让他们重视参与各种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和教学健康地向前发展。如:组织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甚至是上网查询相关史料、图片和音像资料,编写和讲解历史故事,参观历史遗址,撰写历史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等形式,或展开专题研究和讨论,请专家作报告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摒弃过去传统教学中的陈腐观念,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充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达到历史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单位:444100湖北省当阳市王店镇中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洋务运动”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1)、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洋务运动”?(2)、这个派系由哪些人组成?(3)、他们提出的口号、内容和目的是什么?(4)、他们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等,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和富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不仅充分认识了这场改革运动的原因、性质与主要内容、目的及发展过程,而且还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出了正确的科学评价,深刻地指出:洋务运动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它毕竟不是发瑞于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清算和自我扬弃,而是想在原来的社会肌体上嫁接取自于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附属物而已。因而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中国独立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一些后进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选好质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中英鸦片战争”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哪些破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质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我再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比较和归纳。加以引导、点拨,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清朝前期的经济——地丁银”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内容来进行探究,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发展规律。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无从探究,也无法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于是我就向他们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提供探讨的方法和角度,启发从“征税标准”和“征税内容”这两方面来比较思考,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逐渐演变成以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又是以征收实物逐渐演变成为征收货币的演变规律。并且还得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进步的。同时说明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现行的赋税制度进一步思考,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要使这种学习的精神和方法渗透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以及创造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等的研究性专题,向学生示范,反映前人认识与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又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的,让他们重视参与各种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和教学健康地向前发展。如:组织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甚至是上网查询相关史料、图片和音像资料,编写和讲解历史故事,参观历史遗址,撰写历史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等形式,或展开专题研究和讨论,请专家作报告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摒弃过去传统教学中的陈腐观念,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充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达到历史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单位:444100湖北省当阳市王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