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数学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美学因素,不仅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创造火花,为造就创造型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厌烦 感受 提高
【中图分类号】C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 62(2012)12(a)-0076-01
1 探究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数学美抽象、含蓄、严谨。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从其隐蔽的内在和谐的感觉中体现美。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很难从内容表面去体验数学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挖掘教材各个方面的美,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①从数学语言中体验简洁美。爱因斯坦指出:“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数学语言最重要的特色便是用符号表示,这种现象能使数学的思维过程更加准确、概括、明了。例如,学了“用字母表示数”之后,再复杂的数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又如,庞大的偶数家族,我们仅用2n(n为整数)就全部表示出来了,简洁而又美观,它既避免了冗长地写出偶数的个数,又反映出偶数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再如,我们常用直观形象的数轴来概括一切实数……数学的这种简洁性给我们带来多么美妙的感受!
②从数学思想方法中领略和谐美。对称,展示出整体的和谐与平衡美。在几何中,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圆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均衡流畅的美感;在代数中,对称式子、对偶原理等也都集中体现出一种均衡美。在浩如烟海的数学之林中,各种对象千差万别,看似毫无关系,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如数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类比思想进行合情推理,发现新旧问题相对统一。
③从数学特殊解题过程中享受奇异美。解数学题无非是把已知条件跟求证结论建立其令人信服的联系,而在这些联系中友些容易想到,有些则是意想不到的。如判定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的情况问题。我们知道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三种情况:两根、一根、无根,而且我们也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他们有着一定的关系,即:若一元二次方程(1)△>0,方程有两个实根;(2)△=0,方程有一个实根;△<0,方程没有实根。当学生第一次知道他们的这种联系时,是那样地好奇,它们竟然是这样的联系,真让人不敢相信。
2 创设优美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特别容易受环境感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贯彻美育原则,注重教学形象美,教学语言美,教学方式美,那么学生便会从身边的这种优美情境中获得鉴赏美的能力。
①教学形象美:中学生感觉敏锐,形象思维在他们的大脑中占重要比例,他们评价教师,往往停留在老师的形象及举止上,故老师的形象对学生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②教学语言美:数学课堂语言是以数学专用语言为基础的。③教学手段美: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刺激物的变化多端与新奇入胜容易引起兴趣。比如在讲《同类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
(师)同学们都逛过超市,应该知道超市里物品很多,并且摆放有序……
(生)物以类聚……
(师)生活中经常要对物品进行分类,数学中同样要做类似的工作。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理数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说一说有理数的分类……
(生)……
(师)现在我们正在学习代数式的有关知识,下面我给出六个单项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它们进行分类:
-3,5,3x2y,-4xy2,-5x2y,2xy2
逛超市时间别太长,得出“物以类聚”思想很重要。生活化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的几句话,通俗易懂,把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讲得清清楚楚。
再如讲到黄金分割时,可简介黄金数0.618的美学价值:最具和谐美的矩形的长边和短边之比为0.618;服装设计如果采用符合黄金分割原则,就会使人感到美不胜收……另外,采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更能使师生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
3 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数学审美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实际置身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通过观察、类比、演绎等独立发现一些新的方法与结论。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时,一个学生解这样一个题目: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直线MN//AC,分别交DA
延长线于M,DC延长线于N,AB于P,BC干Q。
求证:PM=QN.
这个学生一开始利用了全等来找路径,做的步骤比较多。在听到了别的同学说才做了几个步骤后,他聚精会神地想啊想,终于他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做的简单多了。他喜上眉梢,看着自己的作业,越看越美。这个同学化了即便花了几十分钟后独立完成证题,但是他的喜悦由内而外地表露出来,信心倍增。这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将喜悦上升为创造美,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一个强大的推动作用。总之,数学美源于数学本身,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美学因素,不仅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创造火花,为造就创造型人才作出贡献
师生一起作为审美主体对各种形式的数学美进行赏析并做出恰当的审美评价,引导学生会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这是现代教育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数学人的新目标。
【关键词】厌烦 感受 提高
【中图分类号】C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 62(2012)12(a)-0076-01
1 探究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数学美抽象、含蓄、严谨。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从其隐蔽的内在和谐的感觉中体现美。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很难从内容表面去体验数学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挖掘教材各个方面的美,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①从数学语言中体验简洁美。爱因斯坦指出:“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数学语言最重要的特色便是用符号表示,这种现象能使数学的思维过程更加准确、概括、明了。例如,学了“用字母表示数”之后,再复杂的数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又如,庞大的偶数家族,我们仅用2n(n为整数)就全部表示出来了,简洁而又美观,它既避免了冗长地写出偶数的个数,又反映出偶数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再如,我们常用直观形象的数轴来概括一切实数……数学的这种简洁性给我们带来多么美妙的感受!
②从数学思想方法中领略和谐美。对称,展示出整体的和谐与平衡美。在几何中,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圆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均衡流畅的美感;在代数中,对称式子、对偶原理等也都集中体现出一种均衡美。在浩如烟海的数学之林中,各种对象千差万别,看似毫无关系,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如数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类比思想进行合情推理,发现新旧问题相对统一。
③从数学特殊解题过程中享受奇异美。解数学题无非是把已知条件跟求证结论建立其令人信服的联系,而在这些联系中友些容易想到,有些则是意想不到的。如判定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的情况问题。我们知道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三种情况:两根、一根、无根,而且我们也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他们有着一定的关系,即:若一元二次方程(1)△>0,方程有两个实根;(2)△=0,方程有一个实根;△<0,方程没有实根。当学生第一次知道他们的这种联系时,是那样地好奇,它们竟然是这样的联系,真让人不敢相信。
2 创设优美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特别容易受环境感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贯彻美育原则,注重教学形象美,教学语言美,教学方式美,那么学生便会从身边的这种优美情境中获得鉴赏美的能力。
①教学形象美:中学生感觉敏锐,形象思维在他们的大脑中占重要比例,他们评价教师,往往停留在老师的形象及举止上,故老师的形象对学生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②教学语言美:数学课堂语言是以数学专用语言为基础的。③教学手段美: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刺激物的变化多端与新奇入胜容易引起兴趣。比如在讲《同类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
(师)同学们都逛过超市,应该知道超市里物品很多,并且摆放有序……
(生)物以类聚……
(师)生活中经常要对物品进行分类,数学中同样要做类似的工作。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理数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说一说有理数的分类……
(生)……
(师)现在我们正在学习代数式的有关知识,下面我给出六个单项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它们进行分类:
-3,5,3x2y,-4xy2,-5x2y,2xy2
逛超市时间别太长,得出“物以类聚”思想很重要。生活化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的几句话,通俗易懂,把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讲得清清楚楚。
再如讲到黄金分割时,可简介黄金数0.618的美学价值:最具和谐美的矩形的长边和短边之比为0.618;服装设计如果采用符合黄金分割原则,就会使人感到美不胜收……另外,采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更能使师生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
3 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数学审美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实际置身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通过观察、类比、演绎等独立发现一些新的方法与结论。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时,一个学生解这样一个题目: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直线MN//AC,分别交DA
延长线于M,DC延长线于N,AB于P,BC干Q。
求证:PM=QN.
这个学生一开始利用了全等来找路径,做的步骤比较多。在听到了别的同学说才做了几个步骤后,他聚精会神地想啊想,终于他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做的简单多了。他喜上眉梢,看着自己的作业,越看越美。这个同学化了即便花了几十分钟后独立完成证题,但是他的喜悦由内而外地表露出来,信心倍增。这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将喜悦上升为创造美,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一个强大的推动作用。总之,数学美源于数学本身,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美学因素,不仅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创造火花,为造就创造型人才作出贡献
师生一起作为审美主体对各种形式的数学美进行赏析并做出恰当的审美评价,引导学生会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这是现代教育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数学人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