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不同常规的角度、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项,通过思维,从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要养成学生视野开阔的独立思维和辨析的习惯;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问难质疑,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批判性
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来讲,注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历史学科从学习向研究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营养,找到创新的灵感,并使历史教学能真正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要。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一、要养成学生视野开阔的独立思维和辨析的习惯
独立思维是观念、习惯、能力得以形成的前提。越是独立自主地学习、自觉地实践,越是能不断地开阔视野,独立思维的能力就越强。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易受现有历史结论或观点的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遇到新问题常常不置可否。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可能做到:对所面临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观点和所接受到的历史材料的刺激加以积极思考;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作出决定、进行选择、解决问题, 而不能等待别人为你思考。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判断和抉择。换句话说, 主动思考意味着必须独立思考。同时,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自我放弃, 必须坚持到底。主动思考本身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思考, 不断地思维。人只有不懈地思维, 才会产生创造性的成果。而对教师来说,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要多鼓励学生总结历史观点和历史概念,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举例论证,以促进思考,也可以将易混淆的历史概念有针对性的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辩析,细致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批判性去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问难质疑,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特别是要够突破现有历史观点、结论的束缚,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习惯。要善于利用有争议的历史问题或历史观点,创设历史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能够对传统观念和现成的结论持分析鉴别的态度。鼓励学生破除对权威、教师、书本的迷信。同时要适当加强史学史教育,使学生明白史学本身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从而树立敢于批判的意识。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精心组织、巧妙设问、增强课堂教学中“刺激变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多利用问题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出理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行为,反思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思维的精确性,使学生能及时纠正思维中不符合事实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同学对作业、试卷中答题出现的错误,不是先进行反思,寻找错误的原因,而是急急忙忙对照正确答案进行修正,以致屡错屡犯。这是缺乏思维批判性的表现。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思维方法、有价值的思维成果,都是对思维进行反思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如:回答问题出现错误,要让学生自己纠错,自我评价;对作业和考试中的错题,要建立错题档案,特别是要要求学生写出错解分析,并记在错题本上。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假如学生不能顺畅地表达所持的意见和分歧,将难以选择目标,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师应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否定的自信和乐观,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机会。课堂以问题讨 论为中心,强调争论时时,要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少用一点权威,少用考试来驱动学生进行被动地学习。要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和自由的讨论,从而达到各抒己见的境界。学生在向别人的观点和理由挑战时,一定要鼓励他们,不要让他们感到精神有负担、心理有压力。学生一定要学会相互尊重和如何评价,这样他们才能彼此相互学习。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互的讨论、辩论活动、以及解决问题和决策活动。
五、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
1.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接受──反思── 批判──创新”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知识有限的中学阶段培养出具有深刻批判思维能力的历史学家,应重在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初步形成低层次的批 判性思维能力。因此,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历史事件入手,选择学生熟悉的、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主题,结合教材知识,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际上,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双基要求和能力要求更高。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知道批判什么。
2.要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批判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修正、发展,批判不等于不等于全盘否定。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批判”的内涵和外延,切莫为了批判而批判,把学生引入歧途。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批判性
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来讲,注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历史学科从学习向研究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营养,找到创新的灵感,并使历史教学能真正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要。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一、要养成学生视野开阔的独立思维和辨析的习惯
独立思维是观念、习惯、能力得以形成的前提。越是独立自主地学习、自觉地实践,越是能不断地开阔视野,独立思维的能力就越强。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易受现有历史结论或观点的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遇到新问题常常不置可否。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可能做到:对所面临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观点和所接受到的历史材料的刺激加以积极思考;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作出决定、进行选择、解决问题, 而不能等待别人为你思考。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判断和抉择。换句话说, 主动思考意味着必须独立思考。同时,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自我放弃, 必须坚持到底。主动思考本身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思考, 不断地思维。人只有不懈地思维, 才会产生创造性的成果。而对教师来说,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要多鼓励学生总结历史观点和历史概念,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举例论证,以促进思考,也可以将易混淆的历史概念有针对性的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辩析,细致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批判性去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问难质疑,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特别是要够突破现有历史观点、结论的束缚,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习惯。要善于利用有争议的历史问题或历史观点,创设历史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能够对传统观念和现成的结论持分析鉴别的态度。鼓励学生破除对权威、教师、书本的迷信。同时要适当加强史学史教育,使学生明白史学本身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从而树立敢于批判的意识。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精心组织、巧妙设问、增强课堂教学中“刺激变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多利用问题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出理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行为,反思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思维的精确性,使学生能及时纠正思维中不符合事实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同学对作业、试卷中答题出现的错误,不是先进行反思,寻找错误的原因,而是急急忙忙对照正确答案进行修正,以致屡错屡犯。这是缺乏思维批判性的表现。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思维方法、有价值的思维成果,都是对思维进行反思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如:回答问题出现错误,要让学生自己纠错,自我评价;对作业和考试中的错题,要建立错题档案,特别是要要求学生写出错解分析,并记在错题本上。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假如学生不能顺畅地表达所持的意见和分歧,将难以选择目标,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师应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否定的自信和乐观,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机会。课堂以问题讨 论为中心,强调争论时时,要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少用一点权威,少用考试来驱动学生进行被动地学习。要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和自由的讨论,从而达到各抒己见的境界。学生在向别人的观点和理由挑战时,一定要鼓励他们,不要让他们感到精神有负担、心理有压力。学生一定要学会相互尊重和如何评价,这样他们才能彼此相互学习。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互的讨论、辩论活动、以及解决问题和决策活动。
五、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
1.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接受──反思── 批判──创新”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知识有限的中学阶段培养出具有深刻批判思维能力的历史学家,应重在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初步形成低层次的批 判性思维能力。因此,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历史事件入手,选择学生熟悉的、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主题,结合教材知识,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际上,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双基要求和能力要求更高。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知道批判什么。
2.要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批判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修正、发展,批判不等于不等于全盘否定。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批判”的内涵和外延,切莫为了批判而批判,把学生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