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信息时代,如何管理虚拟社会已成为一大现实课题。近几年来,重庆一些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效果。希望这组报道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2011年3月15日晚7点12分,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钱锋处理完案头的事务,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点开了一封电邮:“感谢江津区人民法院为我将十年的救命款执行到位,让我的一生怨气得到释放,我不再为此事上访,再一次表示真诚的叩谢。感谢人:刘燕禄。”
钱锋熟练地敲击键盘:“谢谢鼓励。”
回完电邮,钱锋感到一阵欣慰:“通过‘院长邮箱’为老百姓办些实事,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上访案催生“院长邮箱”
2007年底,钱锋到重庆高院任职。
一上任,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赴45个基层法院调研。
在翻阅法院材料时,一桩历时21年的上访案引起他的注意。一位名叫王维伦的当事人先后上百次到市、区上访,13次到北京上访,五次冲击外国使馆,成为中央交办的五件挂牌信访案之一……钱锋决定一探“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起借贷纠纷案。王维伦因觉得法院判决不公,不断上访,20年间,昔日的“万元户”变成了负债近20万元的困难户。
2008年4月28日,钱锋来到巴南区石滩镇王维伦的出租屋。十余平方米的房子里,凌乱不堪,王维伦的儿子正在玩垃圾。望着眼前的这一切,钱锋唏嘘不已,当场捐助3000元。
这个举动让王维伦十分感动,他流着泪说:“我保证再也不上访了,我要好好过日子,不辜负您的期望!”王维伦的犟劲儿没了,心结一打开,这件老上访案得到解决。
个案解决了,钱锋却陷入深层次思考。
“很多问题其实就是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如果发个E-mail就可以让老百姓表达诉求,他们何必跑重庆甚至跑北京上访?”
2008年7月,在一次院长座谈会上,钱锋公开了自己和三级法院46位院长的邮箱。
“我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之所以叫‘院长邮箱’,是想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处理这些邮件是法院‘一把手’的工作职责之一,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在网络时代找到一条加强法院和民意沟通的途径。”钱锋明确地说。
让社情民意“畅通”起来
“院长邮箱”开通不久,钱锋就收到一封求助信。
来信者是一位叫郭绍颖的市民,她替母亲反映了一件积案:郭母于1962年被错划为地主分子,1964年被开除公职,1992年经沙坪坝区法院平反,但相关政策一直未落实。
钱锋收到电邮后,马上向立案庭了解这件事。
立案庭副庭长张平眉头一皱,“这是一个难缠的角儿。从2006年开始,郭绍颖就开始为这事上访了,因为这个案子超出了法院审理的范畴,我们也爱莫能助。”
了解情况后,钱锋亲自接待了郭绍颖。让一个座,端一杯水,很平常的举动,一下子让郭绍颖安静了许多。
倾听完她的诉说,钱锋明白,这件事的确超出了法院的职责范畴。想了想,他提笔给沙坪坝区政府写了一份公函,请协助解决此事。不久,沙坪坝区信访办回函:按相关政策规定,给郭母送去了补助费。
“院长邮箱”开通仅七天,钱锋就收到群众来信288封。为实现每件必复的承诺,钱锋坚持每天早晨7点起床收一遍邮件,晚上11点睡觉前再收一次,要是出差就带个笔记本电脑,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通过对这些邮件的回复和处理,钱锋倾听到了最真实的民意需求,“从这些来自工人、农民、学生、军人、政府工作人员、律师以及普通法官的声音中,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陈锐湖是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为完成一次实践策划,他灵光一动:“能不能到高院参观庭审呢?”他向钱锋发了一封题为《申请一个机会》的电邮。
当天,他收到了答复。钱锋同意了这个“大胆的请求”。
在高院随后举行的首次“公众开放日”当天,作为33名公众代表之一的陈锐湖,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能见到钱院长本人,我感到很荣幸。”陈锐湖说起这事,脸上充满喜悦。
随着“院长邮箱”的公开,来自基层的邮件雪片似地飞来,光靠钱锋和46位院长办理根本忙不过来。
2009年5月1日,高院办公室联络督查办依托OA办公系统,专门开发了“院长邮箱”批示办理软件,从“钱锋院长回复邮件”到“再次交办或存档”,要经过11个步骤。
“记得有次出差回来,发现电脑里积攒了50多封亟待登记处理的邮件,一直忙到深夜12点才处理完。”联络督查办副主任焦健坦言,“院长邮箱”开通后,工作量明显增大,平均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来处理邮件。
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我将用死亡方式在高院门口来清洗自己的冤屈!”2010年12月13日,一封题为《冤假错案》的电邮,出现在钱锋的邮箱里。
钱锋读后,一方面回复“请您理性表达诉求”,另一方面立即派人找到这位来信者,对其反映的案情展开调查,最终有效化解了矛盾。
通过这件事,钱锋举一反三,在法院系统推行“有理推定”的理念:“‘刁民’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申诉者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们要坚持‘有理推定’的理念,假定上访人有理,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上访者。”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各基层法院院长亲自处理了一批“硬骨头”案件。比如巴南区法院院长亲自接待31件案件当事人,当场解决11件;涪陵区法院处理的邮件,反映人均表示息访……
“院长信箱”不仅成为“社会减压阀”,还成为了“形象展示窗”。
有一次,一位律师给钱锋发了一封投诉电邮:某书记员工作粗心大意,把句号打成了实心,将“委托代理人”写成了“代理人”。
这件事引起了钱锋的重视,他立即批示进行核查,并在法院系统整顿工作作风。
“那名书记员是个实习生,综合能力比较强,就因工作不细致而被严肃处理。”张平说,“这以后,法官们不敢粗枝大叶了,写好的公文都要反复推敲、仔细校对,充分展示了法官的良好形象。”
“院长邮箱”的威力有多大,一组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到目前为止,“院长邮箱”共收到17000多封邮件,其中有6000件已经交办,其中钱锋院长收到7000多封邮件,1700件已经交办,批示落实率达91%;全市法院涉诉信访量同比下降30%。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信息时代,如何管理虚拟社会已成为一大现实课题。近几年来,重庆一些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效果。希望这组报道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2011年3月15日晚7点12分,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钱锋处理完案头的事务,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点开了一封电邮:“感谢江津区人民法院为我将十年的救命款执行到位,让我的一生怨气得到释放,我不再为此事上访,再一次表示真诚的叩谢。感谢人:刘燕禄。”
钱锋熟练地敲击键盘:“谢谢鼓励。”
回完电邮,钱锋感到一阵欣慰:“通过‘院长邮箱’为老百姓办些实事,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上访案催生“院长邮箱”
2007年底,钱锋到重庆高院任职。
一上任,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赴45个基层法院调研。
在翻阅法院材料时,一桩历时21年的上访案引起他的注意。一位名叫王维伦的当事人先后上百次到市、区上访,13次到北京上访,五次冲击外国使馆,成为中央交办的五件挂牌信访案之一……钱锋决定一探“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起借贷纠纷案。王维伦因觉得法院判决不公,不断上访,20年间,昔日的“万元户”变成了负债近20万元的困难户。
2008年4月28日,钱锋来到巴南区石滩镇王维伦的出租屋。十余平方米的房子里,凌乱不堪,王维伦的儿子正在玩垃圾。望着眼前的这一切,钱锋唏嘘不已,当场捐助3000元。
这个举动让王维伦十分感动,他流着泪说:“我保证再也不上访了,我要好好过日子,不辜负您的期望!”王维伦的犟劲儿没了,心结一打开,这件老上访案得到解决。
个案解决了,钱锋却陷入深层次思考。
“很多问题其实就是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如果发个E-mail就可以让老百姓表达诉求,他们何必跑重庆甚至跑北京上访?”
2008年7月,在一次院长座谈会上,钱锋公开了自己和三级法院46位院长的邮箱。
“我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之所以叫‘院长邮箱’,是想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处理这些邮件是法院‘一把手’的工作职责之一,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在网络时代找到一条加强法院和民意沟通的途径。”钱锋明确地说。
让社情民意“畅通”起来
“院长邮箱”开通不久,钱锋就收到一封求助信。
来信者是一位叫郭绍颖的市民,她替母亲反映了一件积案:郭母于1962年被错划为地主分子,1964年被开除公职,1992年经沙坪坝区法院平反,但相关政策一直未落实。
钱锋收到电邮后,马上向立案庭了解这件事。
立案庭副庭长张平眉头一皱,“这是一个难缠的角儿。从2006年开始,郭绍颖就开始为这事上访了,因为这个案子超出了法院审理的范畴,我们也爱莫能助。”
了解情况后,钱锋亲自接待了郭绍颖。让一个座,端一杯水,很平常的举动,一下子让郭绍颖安静了许多。
倾听完她的诉说,钱锋明白,这件事的确超出了法院的职责范畴。想了想,他提笔给沙坪坝区政府写了一份公函,请协助解决此事。不久,沙坪坝区信访办回函:按相关政策规定,给郭母送去了补助费。
“院长邮箱”开通仅七天,钱锋就收到群众来信288封。为实现每件必复的承诺,钱锋坚持每天早晨7点起床收一遍邮件,晚上11点睡觉前再收一次,要是出差就带个笔记本电脑,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通过对这些邮件的回复和处理,钱锋倾听到了最真实的民意需求,“从这些来自工人、农民、学生、军人、政府工作人员、律师以及普通法官的声音中,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陈锐湖是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为完成一次实践策划,他灵光一动:“能不能到高院参观庭审呢?”他向钱锋发了一封题为《申请一个机会》的电邮。
当天,他收到了答复。钱锋同意了这个“大胆的请求”。
在高院随后举行的首次“公众开放日”当天,作为33名公众代表之一的陈锐湖,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能见到钱院长本人,我感到很荣幸。”陈锐湖说起这事,脸上充满喜悦。
随着“院长邮箱”的公开,来自基层的邮件雪片似地飞来,光靠钱锋和46位院长办理根本忙不过来。
2009年5月1日,高院办公室联络督查办依托OA办公系统,专门开发了“院长邮箱”批示办理软件,从“钱锋院长回复邮件”到“再次交办或存档”,要经过11个步骤。
“记得有次出差回来,发现电脑里积攒了50多封亟待登记处理的邮件,一直忙到深夜12点才处理完。”联络督查办副主任焦健坦言,“院长邮箱”开通后,工作量明显增大,平均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来处理邮件。
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我将用死亡方式在高院门口来清洗自己的冤屈!”2010年12月13日,一封题为《冤假错案》的电邮,出现在钱锋的邮箱里。
钱锋读后,一方面回复“请您理性表达诉求”,另一方面立即派人找到这位来信者,对其反映的案情展开调查,最终有效化解了矛盾。
通过这件事,钱锋举一反三,在法院系统推行“有理推定”的理念:“‘刁民’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申诉者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们要坚持‘有理推定’的理念,假定上访人有理,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上访者。”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各基层法院院长亲自处理了一批“硬骨头”案件。比如巴南区法院院长亲自接待31件案件当事人,当场解决11件;涪陵区法院处理的邮件,反映人均表示息访……
“院长信箱”不仅成为“社会减压阀”,还成为了“形象展示窗”。
有一次,一位律师给钱锋发了一封投诉电邮:某书记员工作粗心大意,把句号打成了实心,将“委托代理人”写成了“代理人”。
这件事引起了钱锋的重视,他立即批示进行核查,并在法院系统整顿工作作风。
“那名书记员是个实习生,综合能力比较强,就因工作不细致而被严肃处理。”张平说,“这以后,法官们不敢粗枝大叶了,写好的公文都要反复推敲、仔细校对,充分展示了法官的良好形象。”
“院长邮箱”的威力有多大,一组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到目前为止,“院长邮箱”共收到17000多封邮件,其中有6000件已经交办,其中钱锋院长收到7000多封邮件,1700件已经交办,批示落实率达91%;全市法院涉诉信访量同比下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