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率。我们深信,高度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高度的语言修养不但有助于准确地传递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且有助于创造优良的环境,使师生双方处于轻松愉快的美好状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示范,是学生模仿教师正确表情达意的标尺。因此,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语言的艺术。
那么,怎样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达到上述目的呢?这里,我们不能不考虑到教材本身的特点。教材因其文体的不同有不同的特点:散文和诗歌往往讲究意境,洋溢着作者的创作激情;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平实严密,充满解释论辩色彩;新闻体裁客观真实……即使是同一文体,也往往因作者不同的个性而使作品呈现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如郭沫若的散文热情奔放,刘白羽的散文浓墨重彩,冰心的散文清新委婉……所以,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确定教学语言的类型。
一、以情动人型
这种类型的教学语言富有形象性、鼓动性和感染力,语言音色优美和谐,声情并茂,比较适合于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于此堪称一绝,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悦耳、流畅,能在学生心中弹奏优美和谐的乐章。”她教朱自清《春》的导语设计: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一幅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类似的导语设计于漪老师还不少。她的语言善于比喻、排比、具有声韵美和形象美。词句华美,色彩斑斓,情真意切是其语言风格的特色。
以情动人型又因作品风格和感情色彩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清新淡雅型这类作品意境朦胧,淡雅悠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讲授时语调应轻柔舒缓,营造一种淡远、幽雅的氛围。
2.质朴平实型这类作品多是叙事怀人之作,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以淡笔写浓情,大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风格。如朱自清的《背影》和巴金的《随想录》等。讲授时语调应平和,但要饱含真情,以引起学生真挚深厚的情感共鸣。
3.活泼明丽型这类作品欢快流畅、活泼向上。如朱自清的《绿》和方纪的《三峡之秋》等。讲授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
4.慷慨激昂型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激荡着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悲和对反动派的恨,悲中有恨,恨中含悲。讲授时语调应沉痛激昂,营造一种深沉肃穆、慷慨悲歌的气氛。
当然,许多作品的风格和感情色彩并非绝对属于以上四种类型之一,有时兼而有之,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细心揣摩,从而灵活确定不同的教学语言类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的前两节写祖国的贫穷、落后和希望未能实现的悲哀,后两节写祖国的新生和“我”愿为祖国作贡献,讲授时语调应转变为热烈激昂,饱含喜悦和激情。
二、以理服人型
这种类型的教学语言层次清楚,思维缜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说服力。这种语言较适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教学。
这种类型的教学语言因作品的风格和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分为:
1.理趣型 这类作品充满机智幽默和讽刺,如鲁迅的杂文。鲁迅非常强调杂文要有“趣味”才能引人发笑,能给读者以“愉快和休息”。所以,他的杂文广泛援引和活用中外神话、寓言、故事、传说、戏剧、小说以及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诙谐有趣,同时又应用夸张、借喻、双关、反语、暗示等讽刺幽默手法,使文章充满理趣美。讲授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机智幽默,妙语连珠,趣味盎然。
2.直陈型这类作品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如大部分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科学性、知识性很强的事物,讲授时语言应平实得体,注意条理性、逻辑性。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单一使用“以情动人型”或“以理服人”的教学语言,两者应互相渗透,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例如,笔者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这样结尾:“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仅在三十年代有其很强的针对性,就是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待外来的新鲜事物,我们首先的态度是:拿来!然后‘占有’‘挑选’:像‘鱼翅’一样有用的东西,要吃掉;像‘鸦片’一样利害兼有的东西,要化害为益;像‘姨太太’一样不可取的,则‘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这样,人才能成为新人,文化才能成为新文化,国家也才能成为新国家。”这样的语言,你能说它是属于“以情动人型”呢,还是“以理服人型”?
当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不同程度地偏重于以“以情动人型”或以“以理服人型”为主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语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确定教学语言类型,就可以打破“以不变应万变”的僵局,使语文可同时充满新鲜的活力,果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蔡燕雁,福建仙游师范学校)
那么,怎样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达到上述目的呢?这里,我们不能不考虑到教材本身的特点。教材因其文体的不同有不同的特点:散文和诗歌往往讲究意境,洋溢着作者的创作激情;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平实严密,充满解释论辩色彩;新闻体裁客观真实……即使是同一文体,也往往因作者不同的个性而使作品呈现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如郭沫若的散文热情奔放,刘白羽的散文浓墨重彩,冰心的散文清新委婉……所以,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确定教学语言的类型。
一、以情动人型
这种类型的教学语言富有形象性、鼓动性和感染力,语言音色优美和谐,声情并茂,比较适合于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于此堪称一绝,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悦耳、流畅,能在学生心中弹奏优美和谐的乐章。”她教朱自清《春》的导语设计: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一幅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类似的导语设计于漪老师还不少。她的语言善于比喻、排比、具有声韵美和形象美。词句华美,色彩斑斓,情真意切是其语言风格的特色。
以情动人型又因作品风格和感情色彩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清新淡雅型这类作品意境朦胧,淡雅悠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讲授时语调应轻柔舒缓,营造一种淡远、幽雅的氛围。
2.质朴平实型这类作品多是叙事怀人之作,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以淡笔写浓情,大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风格。如朱自清的《背影》和巴金的《随想录》等。讲授时语调应平和,但要饱含真情,以引起学生真挚深厚的情感共鸣。
3.活泼明丽型这类作品欢快流畅、活泼向上。如朱自清的《绿》和方纪的《三峡之秋》等。讲授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
4.慷慨激昂型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激荡着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悲和对反动派的恨,悲中有恨,恨中含悲。讲授时语调应沉痛激昂,营造一种深沉肃穆、慷慨悲歌的气氛。
当然,许多作品的风格和感情色彩并非绝对属于以上四种类型之一,有时兼而有之,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细心揣摩,从而灵活确定不同的教学语言类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的前两节写祖国的贫穷、落后和希望未能实现的悲哀,后两节写祖国的新生和“我”愿为祖国作贡献,讲授时语调应转变为热烈激昂,饱含喜悦和激情。
二、以理服人型
这种类型的教学语言层次清楚,思维缜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说服力。这种语言较适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教学。
这种类型的教学语言因作品的风格和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分为:
1.理趣型 这类作品充满机智幽默和讽刺,如鲁迅的杂文。鲁迅非常强调杂文要有“趣味”才能引人发笑,能给读者以“愉快和休息”。所以,他的杂文广泛援引和活用中外神话、寓言、故事、传说、戏剧、小说以及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诙谐有趣,同时又应用夸张、借喻、双关、反语、暗示等讽刺幽默手法,使文章充满理趣美。讲授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机智幽默,妙语连珠,趣味盎然。
2.直陈型这类作品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如大部分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科学性、知识性很强的事物,讲授时语言应平实得体,注意条理性、逻辑性。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单一使用“以情动人型”或“以理服人”的教学语言,两者应互相渗透,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例如,笔者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这样结尾:“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仅在三十年代有其很强的针对性,就是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待外来的新鲜事物,我们首先的态度是:拿来!然后‘占有’‘挑选’:像‘鱼翅’一样有用的东西,要吃掉;像‘鸦片’一样利害兼有的东西,要化害为益;像‘姨太太’一样不可取的,则‘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这样,人才能成为新人,文化才能成为新文化,国家也才能成为新国家。”这样的语言,你能说它是属于“以情动人型”呢,还是“以理服人型”?
当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不同程度地偏重于以“以情动人型”或以“以理服人型”为主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语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确定教学语言类型,就可以打破“以不变应万变”的僵局,使语文可同时充满新鲜的活力,果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蔡燕雁,福建仙游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