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祝福》语言的赏析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分析,诸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肖像和眼睛的刻画,白描手法的使用,抒情性语言等等。而本文试以文中几处用笔为例,试从简洁用语这个角度来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而审视简练的语言在表现作品思想和意蕴方面起到的作用。
一、“我们的阿毛”
祥林嫂经过第二次丧夫,又失去儿子后回到老东家鲁四姥爷家,并向周围的人三番五次倾诉阿毛被狼吃掉。简单的五个字,表现祥林嫂怀着伟大的母爱来悲痛表白悼念儿子情感的同时,更祈求人们给予她起码的人道主义同情和温暖。可是,换来的则是:聆听者听到祥林嫂的倾诉感到的是“烦厌和唾弃”,是“咀嚼和赏鉴”,他们给予她的是“又冷又尖”的嘲笑。就祥林嫂和这一群看客的身份和地位而言,他们当属同一个社会阶层,都是“政权,夫权、族权和神权”残酷压迫和摧残的对象。可是,面对同族之苦,他们选择了漠视和冷酷,有时候甚至是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去欣赏。
当然,“我们的阿毛”除了反映冷酷的一面,祥林嫂用“我们”而不用“我”进行反复陈说,还包括祥林嫂和贺老六。用这样的称谓,可见祥林嫂内心对贺老六的接纳,对第二次婚姻生活的满意。由于受到封建“一女不嫁二夫”思想的影响,刚被卖到贺老六家祥林嫂进行激烈抗争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了阿毛,祥林嫂享受了短暂的幸福生活。特别是有了阿毛以后,祥林嫂成了真正女人,成了人妻、人母,真正获得做人的尊严。由此可见,“我们的阿毛”,既包含了祥林嫂对贺老六的接纳,对第二次婚姻的认可,又包含着一个女人能够成为真正女人的幸福感。可是幸福是短暂的,随着狼吃了阿毛后,祥林嫂的生活又回到无依无靠的生活原点,并且万劫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狼吃了阿毛,也吃掉了祥林嫂的一切希望。
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后,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喊她祥林嫂,是因为她的第一个丈夫叫祥林,至于她姓什么,叫什么,没有人关注。按照“三从四德”思想,叫她祥林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尽管她二嫁贺老六,但在强大封建道统思想禁锢下,人们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即只有第一个丈夫算数。“烈女不事二夫”,嫁第二个丈夫是罪恶的。所以大家自动化地、不约而同的“仍然叫她祥林嫂”。这样的称谓本身是不讲理、荒谬而不合逻辑的,但对于那些长时间生活在封建礼教和封建道统打造的冰窟中的人们来说,这是正常的。
身为女人,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围筑的密云笼罩下,她没有权利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她没有姓氏,没有名字。对“三从四德”的恪守使她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且是任人摆布。而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命中注定她必须“从一而终”。活着时成为无聊的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死后还将面临被分尸的厄运,这就是祥林嫂面临的二难生存窘境。“苦难的祥林嫂”的苦难大部分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值得同情,“哀其不幸”;而“祥林嫂的苦难”很大程度上则由她自己所致,而且她毫不知觉,“怒其不争”。这也许就是“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所包含的意蕴吧!
三、“祥林嫂,你放着吧!”
整天生活在恐惧中的祥林嫂,为了进行自我的救赎,以求死后免去被锯成两半的痛苦,她花了一年以上将近两年的工资去“捐门槛”。这是她完成心愿后,满怀信心以一个平等的敬神者的心态去端福礼时,鲁四婶向她说的话。尽管用语不多,但对她的杀伤力是很大的。一个虔诚的信徒,她倾其所有希望换回“生可以做一个平等的敬神者,死可以做一个完整的鬼”的尊严,而当她做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原本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但面对神圣的祭祀,面对圣洁的福礼,她仍只能是一个旁观者,其内心仅存的一丝美好愿望,因为这句话而化作泡影。从此她脸色发灰,记忆力衰退,刚叫她做的事情就忘掉了,接着,体力也不行,精神的崩溃无疑导致她走向死亡。
而作为地主太太的鲁四婶,她也是一个女人。不过对祥林嫂来说,她是幸运的,她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正是这样她可以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反感,对某些不幸者的遭遇表示关心。但反感也好,关心也罢,都是建立在不损害本阶级利益的基础上。作为妻子,她必须按照鲁四的旨意办事,她不能真正同情祥林嫂;她虽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但作为地主豪绅的家庭主妇,她必须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施行者。所以,面对二次回归的祥林嫂三次对她以满腔热情准备拿祭祀的物器时,四婶以精炼而反复的语言完成了与祥林嫂的交流。“慌忙的说——又慌忙的说——慌忙大声说”,三句仅仅改了个别字,但完全表现了四婶三次对话的不同的语气和神态,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四嬸当时的情感:她是如何从维护封建礼教和神权威严出发剥夺祥林嫂做人的资格和权利,给予她精神上一次比一次更沉重的打击。
四、“可恶,然而……”
作为讲程朱理学的老监生,鲁四笃信理学法则,但未能执行理学“去人欲”的要求;他虽然知道“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但是他非常迷信,忌讳很多,似乎相信确有鬼神的存在;他个人品质虽不算恶劣,有时候会给受苦者施舍一点“可怜”,没有从政治上对祥林嫂加以压迫,在经济上没有敲骨吸髓,但他所信奉和宣扬的理学却是从灵魂上拷问并处死祥林嫂的杀人不见血的罪恶的力量。作品中鲁四对祥林嫂只说了六次话。但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鲁四文质彬彬,温柔敦厚,为人处世不动声色的精神风貌,更能从中看出他狡猾、虚伪而反动的卫道士本质。作为社会道德的化身,鲁四老爷不仅集“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于一身,而且是理学危害社会的历史遗孽。按照理学的生存逻辑,祥林嫂应该在家中饿死,也不应该到鲁镇来找生路;祥林嫂在被卖到贺家时,应该一头撞死,也不应该和贺老六过上一段安稳的生活;祥林嫂既然破坏了常纲,就应该悄无声息的离开这个世界,而不应死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的大年夜……一个“事理通达”的监生,一个“心平气和”的假道学,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由充满活力到日渐枯萎,直至凋零,也许有过一丝的悲悯,但一旦触及自身阶级利益时,他表现在大众面前的只有冷冰冰的漠视和赤裸裸的残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伟大作家创作的经典的语言张力。尽管用笔不多,但是言简义丰。而通过简洁的语言折射出来的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慢慢的咀嚼和玩味。
一、“我们的阿毛”
祥林嫂经过第二次丧夫,又失去儿子后回到老东家鲁四姥爷家,并向周围的人三番五次倾诉阿毛被狼吃掉。简单的五个字,表现祥林嫂怀着伟大的母爱来悲痛表白悼念儿子情感的同时,更祈求人们给予她起码的人道主义同情和温暖。可是,换来的则是:聆听者听到祥林嫂的倾诉感到的是“烦厌和唾弃”,是“咀嚼和赏鉴”,他们给予她的是“又冷又尖”的嘲笑。就祥林嫂和这一群看客的身份和地位而言,他们当属同一个社会阶层,都是“政权,夫权、族权和神权”残酷压迫和摧残的对象。可是,面对同族之苦,他们选择了漠视和冷酷,有时候甚至是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去欣赏。
当然,“我们的阿毛”除了反映冷酷的一面,祥林嫂用“我们”而不用“我”进行反复陈说,还包括祥林嫂和贺老六。用这样的称谓,可见祥林嫂内心对贺老六的接纳,对第二次婚姻生活的满意。由于受到封建“一女不嫁二夫”思想的影响,刚被卖到贺老六家祥林嫂进行激烈抗争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了阿毛,祥林嫂享受了短暂的幸福生活。特别是有了阿毛以后,祥林嫂成了真正女人,成了人妻、人母,真正获得做人的尊严。由此可见,“我们的阿毛”,既包含了祥林嫂对贺老六的接纳,对第二次婚姻的认可,又包含着一个女人能够成为真正女人的幸福感。可是幸福是短暂的,随着狼吃了阿毛后,祥林嫂的生活又回到无依无靠的生活原点,并且万劫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狼吃了阿毛,也吃掉了祥林嫂的一切希望。
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后,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喊她祥林嫂,是因为她的第一个丈夫叫祥林,至于她姓什么,叫什么,没有人关注。按照“三从四德”思想,叫她祥林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尽管她二嫁贺老六,但在强大封建道统思想禁锢下,人们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即只有第一个丈夫算数。“烈女不事二夫”,嫁第二个丈夫是罪恶的。所以大家自动化地、不约而同的“仍然叫她祥林嫂”。这样的称谓本身是不讲理、荒谬而不合逻辑的,但对于那些长时间生活在封建礼教和封建道统打造的冰窟中的人们来说,这是正常的。
身为女人,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围筑的密云笼罩下,她没有权利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她没有姓氏,没有名字。对“三从四德”的恪守使她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且是任人摆布。而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命中注定她必须“从一而终”。活着时成为无聊的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死后还将面临被分尸的厄运,这就是祥林嫂面临的二难生存窘境。“苦难的祥林嫂”的苦难大部分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值得同情,“哀其不幸”;而“祥林嫂的苦难”很大程度上则由她自己所致,而且她毫不知觉,“怒其不争”。这也许就是“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所包含的意蕴吧!
三、“祥林嫂,你放着吧!”
整天生活在恐惧中的祥林嫂,为了进行自我的救赎,以求死后免去被锯成两半的痛苦,她花了一年以上将近两年的工资去“捐门槛”。这是她完成心愿后,满怀信心以一个平等的敬神者的心态去端福礼时,鲁四婶向她说的话。尽管用语不多,但对她的杀伤力是很大的。一个虔诚的信徒,她倾其所有希望换回“生可以做一个平等的敬神者,死可以做一个完整的鬼”的尊严,而当她做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原本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但面对神圣的祭祀,面对圣洁的福礼,她仍只能是一个旁观者,其内心仅存的一丝美好愿望,因为这句话而化作泡影。从此她脸色发灰,记忆力衰退,刚叫她做的事情就忘掉了,接着,体力也不行,精神的崩溃无疑导致她走向死亡。
而作为地主太太的鲁四婶,她也是一个女人。不过对祥林嫂来说,她是幸运的,她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正是这样她可以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反感,对某些不幸者的遭遇表示关心。但反感也好,关心也罢,都是建立在不损害本阶级利益的基础上。作为妻子,她必须按照鲁四的旨意办事,她不能真正同情祥林嫂;她虽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但作为地主豪绅的家庭主妇,她必须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施行者。所以,面对二次回归的祥林嫂三次对她以满腔热情准备拿祭祀的物器时,四婶以精炼而反复的语言完成了与祥林嫂的交流。“慌忙的说——又慌忙的说——慌忙大声说”,三句仅仅改了个别字,但完全表现了四婶三次对话的不同的语气和神态,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四嬸当时的情感:她是如何从维护封建礼教和神权威严出发剥夺祥林嫂做人的资格和权利,给予她精神上一次比一次更沉重的打击。
四、“可恶,然而……”
作为讲程朱理学的老监生,鲁四笃信理学法则,但未能执行理学“去人欲”的要求;他虽然知道“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但是他非常迷信,忌讳很多,似乎相信确有鬼神的存在;他个人品质虽不算恶劣,有时候会给受苦者施舍一点“可怜”,没有从政治上对祥林嫂加以压迫,在经济上没有敲骨吸髓,但他所信奉和宣扬的理学却是从灵魂上拷问并处死祥林嫂的杀人不见血的罪恶的力量。作品中鲁四对祥林嫂只说了六次话。但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鲁四文质彬彬,温柔敦厚,为人处世不动声色的精神风貌,更能从中看出他狡猾、虚伪而反动的卫道士本质。作为社会道德的化身,鲁四老爷不仅集“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于一身,而且是理学危害社会的历史遗孽。按照理学的生存逻辑,祥林嫂应该在家中饿死,也不应该到鲁镇来找生路;祥林嫂在被卖到贺家时,应该一头撞死,也不应该和贺老六过上一段安稳的生活;祥林嫂既然破坏了常纲,就应该悄无声息的离开这个世界,而不应死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的大年夜……一个“事理通达”的监生,一个“心平气和”的假道学,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由充满活力到日渐枯萎,直至凋零,也许有过一丝的悲悯,但一旦触及自身阶级利益时,他表现在大众面前的只有冷冰冰的漠视和赤裸裸的残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伟大作家创作的经典的语言张力。尽管用笔不多,但是言简义丰。而通过简洁的语言折射出来的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慢慢的咀嚼和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