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教育实现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利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并可以灵活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展示微观现象构件立体动画模型,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学习是学习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的变化过程,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我们借助于挂图等进行教学,学生凭着想像很难的到理解。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而和接受。如我们学习核外电子的得失情况、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都可以很形象生动的演示出来,学生也能很好的加以理解。如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动画模拟如下图动画模拟设计如下图所示:
除此高中化学的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有机物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等、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形成动手实验和模拟实验相结合教学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媒体。传统的化学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重现性、直观性、探索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特别是实验条件影响比较大的实验。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又能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化学的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等一些内容学生难理解,也不易讲述明白,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懂,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尤其有的实验时间长,条件复杂,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氮气和氧气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
在新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化学生产流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演示手段,真实性和直观性较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的宏观演示,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情况,就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框架。如工业制取钠镁铝、氯碱工业、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陶瓷、水泥、玻璃的生产流程等。在展示讲解该课件时,再配以播放相关的化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的真实性,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不能滥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合理、适当”,所谓“合理”就是该用的时候用,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不是为用而用,单纯追求美观、摆样子。所谓“适当”就是恰到好处,用得适时。但是很多教师往往会有以下错误认识:
一、多媒体成了教学的主体,错把“点缀”为主流
谁都承认,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又每每忽视这样的定性。制作的课件,追求的是内容的“大”与“全”、画面音响的“美”与“真”;“丰富”和“漂亮”成为课件制作的首选标准。错把“点缀”为主流,这是当今多媒体教学的最大误区。如何做到课件制作的“小”而“精”,不仅仅是“价值趋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科学化的意识问题。
二、兼收并蓄,模糊教学的重点难点
前面提到,课件制作作者往往喜好于对素材的“多多益善”,因而课件的庞大成为多媒体教学最大的误区。
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肯定考虑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但为“保险”,为“备用”,为“欢喜”,制作的课件大多其他趣闻的内容。似乎没有考虑过面面俱到的“组装”是否必要,更没考虑过在“收看”的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成分有多高,他们大脑接受外界刺激的程度有多深。
三、淡化教师的基本素质
漂亮的多媒体课件不必再为“基本素质”犯愁,画面可以拉,音乐可以配,甚至教师的课堂语言尽可以配上。因而教师就淡化教师的基本素质: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思维,没有个性。
四、费时费力,缺少灵活的适应能力替代传统的备课
教师除了备课之外,还有辅导、改作等烦琐劳动,剩余的时间很少很难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
再说,课件的“静态性”使其缺乏对灵动、多边的课堂教学的“适应能力”,其一成不变的机械步骤更是交流教学和互动教学顺利开展的大敌。因此,多媒体其“权威”的地位仍不能撼动更无法替代传统的带有极浓人文色彩的备课方式。
多媒体对教学有辅助和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作用,而不能视其为一种全能媒体,如果整堂课,不管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电脑就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的越多越好,还需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展示微观现象构件立体动画模型,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学习是学习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的变化过程,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我们借助于挂图等进行教学,学生凭着想像很难的到理解。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而和接受。如我们学习核外电子的得失情况、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都可以很形象生动的演示出来,学生也能很好的加以理解。如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动画模拟如下图动画模拟设计如下图所示:
除此高中化学的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有机物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等、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形成动手实验和模拟实验相结合教学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媒体。传统的化学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重现性、直观性、探索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特别是实验条件影响比较大的实验。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又能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化学的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等一些内容学生难理解,也不易讲述明白,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懂,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尤其有的实验时间长,条件复杂,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氮气和氧气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
在新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化学生产流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演示手段,真实性和直观性较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的宏观演示,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情况,就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框架。如工业制取钠镁铝、氯碱工业、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陶瓷、水泥、玻璃的生产流程等。在展示讲解该课件时,再配以播放相关的化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的真实性,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不能滥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合理、适当”,所谓“合理”就是该用的时候用,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不是为用而用,单纯追求美观、摆样子。所谓“适当”就是恰到好处,用得适时。但是很多教师往往会有以下错误认识:
一、多媒体成了教学的主体,错把“点缀”为主流
谁都承认,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又每每忽视这样的定性。制作的课件,追求的是内容的“大”与“全”、画面音响的“美”与“真”;“丰富”和“漂亮”成为课件制作的首选标准。错把“点缀”为主流,这是当今多媒体教学的最大误区。如何做到课件制作的“小”而“精”,不仅仅是“价值趋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科学化的意识问题。
二、兼收并蓄,模糊教学的重点难点
前面提到,课件制作作者往往喜好于对素材的“多多益善”,因而课件的庞大成为多媒体教学最大的误区。
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肯定考虑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但为“保险”,为“备用”,为“欢喜”,制作的课件大多其他趣闻的内容。似乎没有考虑过面面俱到的“组装”是否必要,更没考虑过在“收看”的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成分有多高,他们大脑接受外界刺激的程度有多深。
三、淡化教师的基本素质
漂亮的多媒体课件不必再为“基本素质”犯愁,画面可以拉,音乐可以配,甚至教师的课堂语言尽可以配上。因而教师就淡化教师的基本素质: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思维,没有个性。
四、费时费力,缺少灵活的适应能力替代传统的备课
教师除了备课之外,还有辅导、改作等烦琐劳动,剩余的时间很少很难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
再说,课件的“静态性”使其缺乏对灵动、多边的课堂教学的“适应能力”,其一成不变的机械步骤更是交流教学和互动教学顺利开展的大敌。因此,多媒体其“权威”的地位仍不能撼动更无法替代传统的带有极浓人文色彩的备课方式。
多媒体对教学有辅助和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作用,而不能视其为一种全能媒体,如果整堂课,不管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电脑就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的越多越好,还需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