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着重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建议“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标准》如此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与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
利用 课程 资源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94-02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把教材理解为:它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的契机和缘由。“生活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是浩如烟海的语文体系中的一瓢水,语文教材只是沧海一粟。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大语文教育,在信息社会中、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提高语文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的:
1 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1教室是校内课程资源的中心,更具便捷性和实用性
我们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除学校统一布置外,还精心设计了“资料袋袋裤”、“生物角”、“佳作欣赏园”、“名人名言榜”等特色角,让学生目光所能到达之处,都是一道熔美感与知识于一炉,集欣赏与实践于一体的独特风景线,学生时时刻刻在这美丽的课程中成长着。
“资料袋袋裤”中的知识来源于学生,受益于学生。组织学生动脑筋,想办法,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图片介绍,韵语编辑,向学生介绍百科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小的资料库中蕴藏着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更方便的是随着课程的进度,或学生兴趣的转移,或新鲜事物的产生,可随时更换内容,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相对拓宽。在定期的更换中,也提升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筛选能力,对特色角的布局能力。当积累成了习惯,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就将产生质的飞跃,就能转变为一种触类旁通的语文学习能力。
特色角还有很多,它们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随时都能和学生交流,就像给学生插上了飞出低谷的翅膀,让孩子们带着希望在海阔地天空飞翔。
黑板报是班级精神的导航船,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园地,因此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点。它的设计与安排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有别于教师的想象力,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知识,加以适当的艺术处理,也成了极佳的课程资源。
1.2图书阅览室是校内课程资源开发的巨大宝库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也与他们的读书分不开。我校图书馆藏有上万册图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安全文明等,为方便学生阅览,特设有阅览室,阅览室四壁摆满了书架,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整洁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为了使这一校内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开发,我每周安排两次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读书,通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虽然时间有限但它却是个绝好的引发读书热潮的契機,加上适当点拨,学生对各类图书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标志着这一课程资源的成功开发利用。
1.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校内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潜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间,如拔河比赛、班级歌手大赛、节日(活动)诗歌大比拼等。均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广阔的求知空间,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了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能力。我将一些时间短、收效快的活动定为短期活动。如“节日(活动)诗歌大比拼”,以某个节日(植树节、母亲节、国庆节等)或班级内某段时间内流行的小游戏为契机,展开诗歌创作。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游戏,这些游戏是他们了解最多、感触最深、最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课程资源了。起初,孩子们语言虽能做到简练,但内容缺憾,通过长期的坚持,孩子们的小诗不仅言简意赅,还声情并茂。让我又一次感到,只要教师留心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用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无疑将受益无穷,取得优秀的实际教育效果。
2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校内课程资源成功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我也努力开展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在执教口语交际课《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时,就充分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课前针对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学生商定,将学生组成调查小组,有“白色污染调查小组”、“城市‘牛皮癣’调查小组”、“水资源污染与浪费调查小组”、“绿地保护调查小组”、“木材资源浪费调查小组”、“光污染调查小组”、“废气污染调查小组”、“噪音污染调查小组”,调查时间为一周,各小组就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入到调查中,他们亲自走进社区,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去调查周围的环境,并拍照、记录文字,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最后各小组将调查到的材料整理后撰写成调查报告。这节口语交际课上,各小组发言都格外精彩,说服力极强。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幕幕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一张张让人痛惜的照片展现在我们面前,交流中学生们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从周围环境谈到人的素质,从人的素质谈到环保,我可喜地看到孩子们有话可讲,滔滔不绝,精彩的汇报赢得了听课老师们一阵阵的掌声。相信他们在亲眼看到周围环境丑陋的一面后,会为将来的环境问题担忧,会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这短短的40分钟比我们平时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说教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好得多,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在新奇、愉悦中,甚至惋惜、愤怒中增长知识,提高了小公民的责任感。
学生对调查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尤为可贵的是在搜集、查找、筛选资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了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所有这些,学生都期望被发现、被肯定,所以,活动总结的成功就是对学生的肯定、鼓励,这对学生日后学会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利用 课程 资源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94-02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把教材理解为:它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的契机和缘由。“生活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是浩如烟海的语文体系中的一瓢水,语文教材只是沧海一粟。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大语文教育,在信息社会中、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提高语文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的:
1 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1教室是校内课程资源的中心,更具便捷性和实用性
我们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除学校统一布置外,还精心设计了“资料袋袋裤”、“生物角”、“佳作欣赏园”、“名人名言榜”等特色角,让学生目光所能到达之处,都是一道熔美感与知识于一炉,集欣赏与实践于一体的独特风景线,学生时时刻刻在这美丽的课程中成长着。
“资料袋袋裤”中的知识来源于学生,受益于学生。组织学生动脑筋,想办法,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图片介绍,韵语编辑,向学生介绍百科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小的资料库中蕴藏着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更方便的是随着课程的进度,或学生兴趣的转移,或新鲜事物的产生,可随时更换内容,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相对拓宽。在定期的更换中,也提升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筛选能力,对特色角的布局能力。当积累成了习惯,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就将产生质的飞跃,就能转变为一种触类旁通的语文学习能力。
特色角还有很多,它们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随时都能和学生交流,就像给学生插上了飞出低谷的翅膀,让孩子们带着希望在海阔地天空飞翔。
黑板报是班级精神的导航船,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园地,因此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点。它的设计与安排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有别于教师的想象力,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知识,加以适当的艺术处理,也成了极佳的课程资源。
1.2图书阅览室是校内课程资源开发的巨大宝库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也与他们的读书分不开。我校图书馆藏有上万册图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安全文明等,为方便学生阅览,特设有阅览室,阅览室四壁摆满了书架,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整洁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为了使这一校内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开发,我每周安排两次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读书,通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虽然时间有限但它却是个绝好的引发读书热潮的契機,加上适当点拨,学生对各类图书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标志着这一课程资源的成功开发利用。
1.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校内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潜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间,如拔河比赛、班级歌手大赛、节日(活动)诗歌大比拼等。均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广阔的求知空间,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了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能力。我将一些时间短、收效快的活动定为短期活动。如“节日(活动)诗歌大比拼”,以某个节日(植树节、母亲节、国庆节等)或班级内某段时间内流行的小游戏为契机,展开诗歌创作。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游戏,这些游戏是他们了解最多、感触最深、最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课程资源了。起初,孩子们语言虽能做到简练,但内容缺憾,通过长期的坚持,孩子们的小诗不仅言简意赅,还声情并茂。让我又一次感到,只要教师留心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用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无疑将受益无穷,取得优秀的实际教育效果。
2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校内课程资源成功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我也努力开展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在执教口语交际课《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时,就充分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课前针对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学生商定,将学生组成调查小组,有“白色污染调查小组”、“城市‘牛皮癣’调查小组”、“水资源污染与浪费调查小组”、“绿地保护调查小组”、“木材资源浪费调查小组”、“光污染调查小组”、“废气污染调查小组”、“噪音污染调查小组”,调查时间为一周,各小组就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入到调查中,他们亲自走进社区,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去调查周围的环境,并拍照、记录文字,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最后各小组将调查到的材料整理后撰写成调查报告。这节口语交际课上,各小组发言都格外精彩,说服力极强。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幕幕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一张张让人痛惜的照片展现在我们面前,交流中学生们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从周围环境谈到人的素质,从人的素质谈到环保,我可喜地看到孩子们有话可讲,滔滔不绝,精彩的汇报赢得了听课老师们一阵阵的掌声。相信他们在亲眼看到周围环境丑陋的一面后,会为将来的环境问题担忧,会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这短短的40分钟比我们平时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说教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好得多,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在新奇、愉悦中,甚至惋惜、愤怒中增长知识,提高了小公民的责任感。
学生对调查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尤为可贵的是在搜集、查找、筛选资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了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所有这些,学生都期望被发现、被肯定,所以,活动总结的成功就是对学生的肯定、鼓励,这对学生日后学会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