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少不了一场“文艺复兴式”的搏斗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一些无法定义的、好看的人:聪明、好奇、热情,有审美,身上有一种或多种技能,总能将自身引去一个更好的地方。
  我一直将傅尔得视作他们中的一位。
  30岁前,30岁后,总有挣扎。傅尔得在新书自序的第一句写下:“作为一名大龄女青年,在一个‘不三不四’的年纪,我的生活像一艘即将撞上冰山又掉不了头的大船。”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撕破了“适当的安全感”,拒绝“不问来路,混吃等死”,笔锋一转细说该如何丰富地活。
  似乎没有什么捷径可以直接把我们送到光明之地。拥有“拒绝”的能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跋涉过程。新书的文字多关乎摄影:她说摄影是她抵抗的出口;而摄影又不仅是为了摄影,它所容纳的是人心、岁月、自我与世界的链接。她用这些文字记下一个灵魂“在走向深沉麻醉的慢慢长途中如何挣扎苏醒”。
  傅尔得为它取名为“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想要和付出是一对好伴侣
  就算世上的戏码太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一种颜色、一点声音,创造出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宣言,却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告慰。正如惠特曼所言:“伟大的戏剧仍在上演,而你可以贡献一首诗。”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颇有分量的部分便是近三四年来,傅尔得对国内外一些摄影师的采访,以及对他们作品的看法。她把书划分了七个部分,“存在”、“江湖”、“交情”、“执着”、“彼·此”、“欲望”、“老去”。每一篇章都是一扇疑问之门—对存在性的追寻,对社会的认识,对欲望的探索,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思考,等等。无论疑问是什么,影像都是她步入这些问题核心的通道。
  这些精耕细作的文字基于对傅尔得对摄影师、艺术家持续而扎实的采访。她会敲开位于伦敦哈尼克区英国摄影师汤姆·亨特(Tom Hunter)家的大门,和他探讨那段买下双层巴士,在上面一边开咖啡馆一边四处流浪的往事;她会去上海拜访艺术家马良的工作室,跟他一起摆弄那些密密麻麻的机械零件,以及听他讲述对于父亲的感情;她也曾经给波兰摄影师伊洛娜·施瓦茨(Ilona Szwarc)来来回回写下大量邮件,想弄清她拍摄的那些关于婆婆的照片,如何释放了婆媳之间亘古的摩擦,并化解为对对方的尊重与理解。
  傅尔得不仅仅停留于讨论那些照片本身,文字中融合了人的故事、艺术理论和观察到的事实。她与采访对象打交道,充满勇气、耐心、谦卑、感受力;她平静地审视这些私人生活,最重要的信息,往往在被采访者讲述一些私事的时候缓缓浮出水面;然后调动所有的感知力去寻找其中的内核。
  完成这些深度访谈背后,无法缺少的是傅尔得的付出,大量的阅读,寻找好主题时花费的心血,思考人的复杂性、动机和宏大的意义时所体验的折磨。


  从摄影出发,关乎生活
  这又不是一本仅仅讨论摄影的书。
  傅尔得并没有用那些艰涩难懂的学术语汇来写就一本“专业书”,这本书更像是写给自己的短文:在篇章之间,记录了自己对生活的心心念念,那些从身边小事中发现的美,曾经被某事或者某人感动,对家人深沉的情感。这些文字和摄影师的作品交融在一起,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当真正地理解生活,便知道,某些时刻,哪怕是普通的时刻,都是特殊的、重要的。而这正是摄影的核心理念之一。
  还记得傅尔得曾经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起过“拍摄早餐”活动,每天醒来在人马仰翻的地铁上,都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场让人愉悦的“早餐朝圣”。换个角度看,除了采访摄影师,她也在体验摄影本身。
  傅尔得在《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中写下“朝圣活动”的灵感来源:“在看过《朱莉与茱莉亚》这部电影后,一定是在我大脑皮层的某个褶皱里,储存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过30,自觉失败的女主角在一年中坚持“365天,524道菜”,完成美国传奇厨师茱莉亚·柴尔德(Julia Child)的经典食谱上所有的菜。
  傅尔得觉得,一年的坚持,每天的努力,便是女主角在30岁的关口,可以临危不乱,可以平静趟过去的解药。
  执着做一件事,大概是为了重新定义自己。一个人执着地对生活发起了反扑,找到生命的价值,打动了傅尔得。在做早餐之后,她发现所有的食材都可爱,做食物是切换大脑的良好方式,“当感觉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时,我说的一切就是一切,如果我加蛋黄酱到巧克力、糖和牛奶中,它就会变得黏稠起来,这种确定感让我感到舒适。”
  所以,每次拍摄早餐,便是反复对生活真理的体悟—持续的细小变化,真的能一点点改变生活的状态,接近于可以定义自己的状态。
  除此之外,爷爷的故事,在异国他乡观摩的展览,对社会事件的思考……多种质地的文章交织在一起,让这本书拥有了轻盈的节奏,关于摄影,关于摄影人,关于人生,关于影像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
  书写带来的成长
  书中,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悲哀的是,连本雅明都不可能靠投稿养活自己》,写的是关于本雅明的历史考证故事,但想必,也有傅尔得自己作为自由撰稿人的感慨。当下,在快餐化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文章占据了人们最多的精力,精耕细作的深度文章的作者在学着平和接受那不成正比的回报。
  持续地写,不为金钱,为的是书写带来的成长。傅尔得说,30岁的当口,推不推都得进。其实很多女人,年龄越长,越善于发现好玩有趣的事情。在与有趣之人、新鲜之事互动时,自然也有幸受到来自对方的“点化”。
  “我写下了对他们作品的一些看法。谢谢每一位接受我采访的摄影师、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是对这世界进行思考后的自我表达;而与他们的每一次交流,我都曾在思考碰撞中,接受过一场再教育。每一次,都出动了点什么,松动了点什么,一场场碰撞下来,世界在眼前更为广阔。”
  在完成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时,这些都是傅尔得手中一颗颗珍贵的火种。隐秘的成长,如风拂过,水面也跟着皱起来,谈论的不再是生活中细微末节,而更加圆融通达,气象万千。所以,30岁的门,40岁的门,都有它存在的惊喜。
  保持速度,不被干扰,学会思考,抱有热情。在关于一个人的文艺复兴里,形同陌路而又寻找着自我的人,有了共同的坐标点。
其他文献
尤金·阿杰(Eugene Atget,1857-1927)毫无疑问是对当代摄影影响最大的摄影家之一,也是中国摄影界谈论得最多的西方摄影家之一。但是20世纪初,他在巴黎拍摄的纪实摄影文献为研究对象,展开如何从观看的视角表明立场、怎样从问题意识走向视觉空间构建、什么是链接真实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纪实摄影等问题,在国内却鲜有深入的探讨。本文试着以“观看即是观点”的线索搭建起历史文献与当代图像共通的视觉经
期刊
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成立百年之际,乔治·伊斯曼博物馆(George Eastman Museum)举办了展览“摄影与美国国家公园”(Photography and America’s National Parks)回顾摄影与59处国家公园的动态发展关系:19世纪中叶以来,作为新兴媒介的摄影在探索美国西部未知土地的过程中将荒凉、广袤而宏伟的原始景观展示给
期刊
摄影史及史论在国中的处境一向比较尴尬。一方面,似乎人人都知其重要、称其重要;但另一方面,其重要似乎多半体现在为老照片的市场价值背书之上。至于此显性价值之外的隐性价值,如历史之脉络、演变之规律、内蕴之思想,注目者已寥寥,动手一探究竟者更鲜矣。因此,迄今尚无一本完整的、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摄影史》,也就是一个尽管遗憾却也难怪的事实了。  与此平行的另一个事实是:对于西方摄影大师由来已久、连绵不绝、且无怨
期刊
作为一个民国摄影史的研究者,我从头到尾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史料的来源。在当事人几乎都已离世的情况下,往往只能依赖亲友保存的资料或是公开发表的记录来重建历史的轨迹。在民国时期的摄影者中,早逝的沙飞在女儿王雁女士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重建了中国摄影史上的沙飞。应该是1949年之前中国最伟大的纪实摄影家庄学本,也有幸由长子庄文骏先生完成摄影全集的出版。在海峡另一边,同时期的摄影家仅有邓南光(1907-1971)
期刊
8月9日,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将由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承办,北京市文联、怀柔区委宣传部协办,今年11月4日至7日在怀柔举行。2016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摄协成立60周年,本届艺术节以“六十华诞 怀初心 影像筑梦 创辉煌”为主题,呈现“突出导向引领”“彰显
期刊
索尼RX10 Ⅲ是一款采用1英寸感光元件的超级变焦相机(Super Zoom Camera),它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一机走天涯”且对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都有较高要求的摄影爱好者。  索尼RX10 Ⅲ虽然是一款便携类相机(Compact Camera),但装上存储卡和电池后重量却高达1096克,较大的体积和重量指标使其具有了良好的握持感。它采用了2000万像素、1英寸的感光元件,以及等效24-600mm
期刊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舰队敲开了日本的大门。自此,日本开始大量接受来自西方的文化。1860年代之后,照相馆开始迅速在日本各地出现并很快得到普及。在那个时代,去照相馆拍照这种行为,就是证明自己拥有迎接新时代的勇气。随着摄影在日本接受度的提高与发展,摄影很快就与日本传统工艺相结合,出现了以外国人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横滨写真”。于是,传统工艺便渐渐被纳入到摄影创作之中。出现了“写真画”、“
期刊
2015年5月下旬,我作为团长随“中国互联网意见领袖代表团”出访越南。头一天,接到越南《人民报》武梅煌副总编问我:“杨团长来过几次越南?”我踌躇一下,告诉他:“第三次,头一次是三十多年前没有护照过来的。”瞬间无话,不过此后越南同志与我之间有一种格外的坦诚和尊重。  读到老段的照片纯熟偶然。当时我要求参观河内军事博物馆。瞻仰胡志明主席遗容的第二天,越南同志在原定日程之外,特地安排我们去了这家博物馆。
期刊
你第一次知道哈金斯的中国摄影作品是什么时候?这些作品为何让你如此着迷?  我在1969年第一次见到汤姆·哈金斯,我当时正在奥克兰旅行,寻访当地的摄影师,希望找到高质量的作品,纳入对当代摄影艺术的一个调查中。当时我是位于惠灵顿的国家博物馆的摄影师,我希望成为一名摄影策展人。我发现汤姆从1965年开始就在奥克兰大学的埃兰美术学院讲授摄影和电影艺术了,我感到有些懊恼,因为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摄影师,我本可
期刊
时间:2016.8.10-10.9 地点:北京/央美术馆  群展“另一种风景”由法国出版人、艺术品顾问杰雷米·第尔居(Jérémie Thircuir)策划。展览呈现了包括陈维、蒋志、董文胜、计洲、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Peter Bialobrzeski)等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仝冰雪收藏的老照片。  “另一种风景”展呈的作品都有着具体且明确的切入方式,参与对于“风景”理念的建构和表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