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实,教育上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语文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与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解决好语文课堂教学主体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定位为“容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以灌输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并力图以统一标准去测度不同的个体。这实际上是违背人的本性和教育目标的。”(1)很显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超速积累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急骤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只传授书本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体应该归还给学生,而教师则知识扮演着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角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及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了解、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特征。中小学教师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正确地选用教学方法、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及改革,达到教学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把主体归还给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当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者。下面仅对中小学生心理特征,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怎样改革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
1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特征问题
随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突显为以下特征:1、厌学心理。即学生排斥学习,无学习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的心理。2、自卑心理。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感到自己总不如别人。又渴望得到别人肯定、尊重的心理。长此以往这种心理走向极端时,就会使他们更加自闭、抑郁、内向,无法与集体相融。3、求刺激心理。中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好奇,感兴趣,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表现为学生好奇、探索、求知欲强。4、烦躁心理。中小学生特有的烦躁心理,在学习上缺乏稳定性和持恒性,不愿耐心学习知识,好功、怕受约束,有时表现过分激动、难以自控。5、自信心理。是中小学生,相信自我观点,勇于探索、求知的心理。6叛逆心理。这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往往使学生在主观上发生矛盾,看问胚片面,偏激、辨别能力差,喜欢唱反调。中小学生的心理还表现为冷漠心理,依赖心理,性差异心理及焦急心理等。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调节,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改善,同时充分发挥良好心理的作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语文课堂中度过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的偏向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接触多走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从实践、现实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2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由于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着种种心理问题,而部分教育未能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就会存在着这两个方面的问题。1、情感方面。首先老师主观上的“贴标签”。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语文课堂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不规范行为;学生的烦躁心理,使学生有时过分或无法自控。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客观现象,将学生的一些本来就是正常的不规范行为等同于问题行为,对学生大加指责。衡量学生的标准是听话、顺从、认真仔细、举止规范,而活跃、爱动、不拘小节则被认为出格甚至被严格禁止,甚至因学生爱发问或与老师观点不同被责令写检讨。据调查资料显示,在由教师所认定的问题行为中,大约有5%完全是正常甚至是积极的语文课堂行为。比如,不流于凡俗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指出讲授中出现的明显错误和不足。这不但打击了学生的自尊而且也压抑了一些学生的求异、创新行为。其次,师生情感不和谐。在现实教学中,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对某一学生的偏爱,对另一些同学存在偏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说了算的权威地位依旧难以动摇,教师经常在课上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任意支配、指使学生·对待1“差生”与“优生”的态度截然不同,老喜欢提问、表扬优等学生,而对那些所谓“差生”不闻不问,即使他们有什么较好表现也吝于表扬。这些情感与对待的偏差,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获得公平评价的可能性,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杀了学习兴趣、加剧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受伤害的学生借助不同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抵触情绪。有的同学打骂、顶撞老师,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有一部分同学就更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这都是教师忽视学生自尊自信心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2、在具体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方面。一部分教师忽视了中小学生求刺激心理的积极一面——充满兴趣、好奇、精力旺盛、思维活模仿能力强等。中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渴望新知识,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好奇、求知欲强。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的教学仍只停留在书本,只习惯向学生灌输老面孔的经典、知识;照着教科书、参考书备课,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设计教案从不与学生沟通;只看重获得高分知识、条文识记,忽视蕴涵于知识条文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越来越“标准化”,唯标准是瞻,分数至上,事实上老师也成为应试的机器;语文课堂上将知识讲深讲透是传统教育中教师努力达到的境界,因此教师有多少讲多少,采取“填鸭式”、“满堂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法,没有多少时间或根本没有让学生去思考和吸收。这些不适当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导致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那种严肃有活泼不足、沉闷的语文课堂气氛。消极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失去兴趣,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也压抑了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再加上古老、陈旧的教训内容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脱节,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缺乏了应有的生气和活力,缺乏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心理,使学生的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没能有效发挥和体现。
以上两方面情况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忽视而造成的,因此当前教师要认真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3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
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大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有一大部分是由于语文课堂教学不得当引起的。因此在中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一一教师来说应该提供民主化的语文课堂。首先尊重全体学生、分层施教。“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2)语文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建立同志式师生关系。邓小平说到教育时曾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 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的同志式关系”。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再次形成宽松的学习氛围。构成这一氛围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教师的期待,二是教师的宽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种种艺术手法激励、呼唤学生的求知欲。语文课堂上尽量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能行”,即使学生有失误,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鼓励、启发学生,让其在改正错误中得到进步。心理学以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教师要坚持相信那些学习困难、表现落后的学生是向往前进的,是能够前进的。因此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全体学生,把关爱倾注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万不可给学生留下一丁点受伤害的阴影。教师通过语文课堂民主化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师生感情更加和谐,从而解决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问题。2、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要求教师要注重创新改革。首先要把主体还给学生。学生绝不是一个被动的承载体,他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不仅有开发价值,也有繁殖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尽量做到不能一味地依据自己设计好的课程进行教学,教师应当充分“放权”,让学生介绍学习内容,解释学习原因,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采取主体教学。主体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在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实现其存在的潜能外化。这就要求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大胆”、“冒险”,勇敢地“尝试”,并在适当的时机提供支持性的材料,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更加自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热情高涨,培养了对学习的兴趣,参与意识与日俱增,探索求知心理得到满足而且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其次,善于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常言道:“教有法,无定法”这概括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方法如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等一一类是侧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如学导教学(又称自学辅导法),问题教学法,异步教学法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1、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真正做到从单向能力培养转变。2、问题情境。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及其成果表明,设置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问题的探索热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运用提问、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或可借助多媒体及电教手段设问题情境,引起和发动学生积极思维活动。问题的设计必须适中,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3、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如一题多做,一文多写等,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就能掌握一些创造发明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先生要求“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讲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还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把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程序,思考问题的策略也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要从单纯讲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从讲解为主向启发诱导转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除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改革,改进,还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做到博学、多学,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双向学习,针对学生的兴趣、社会热点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全面健康的21世纪新人才。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解决好语文课堂教学主体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定位为“容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以灌输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并力图以统一标准去测度不同的个体。这实际上是违背人的本性和教育目标的。”(1)很显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超速积累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急骤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只传授书本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体应该归还给学生,而教师则知识扮演着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角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及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了解、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特征。中小学教师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正确地选用教学方法、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及改革,达到教学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把主体归还给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当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者。下面仅对中小学生心理特征,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怎样改革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
1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特征问题
随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突显为以下特征:1、厌学心理。即学生排斥学习,无学习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的心理。2、自卑心理。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感到自己总不如别人。又渴望得到别人肯定、尊重的心理。长此以往这种心理走向极端时,就会使他们更加自闭、抑郁、内向,无法与集体相融。3、求刺激心理。中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好奇,感兴趣,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表现为学生好奇、探索、求知欲强。4、烦躁心理。中小学生特有的烦躁心理,在学习上缺乏稳定性和持恒性,不愿耐心学习知识,好功、怕受约束,有时表现过分激动、难以自控。5、自信心理。是中小学生,相信自我观点,勇于探索、求知的心理。6叛逆心理。这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往往使学生在主观上发生矛盾,看问胚片面,偏激、辨别能力差,喜欢唱反调。中小学生的心理还表现为冷漠心理,依赖心理,性差异心理及焦急心理等。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调节,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改善,同时充分发挥良好心理的作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语文课堂中度过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的偏向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接触多走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从实践、现实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2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由于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着种种心理问题,而部分教育未能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就会存在着这两个方面的问题。1、情感方面。首先老师主观上的“贴标签”。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语文课堂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不规范行为;学生的烦躁心理,使学生有时过分或无法自控。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客观现象,将学生的一些本来就是正常的不规范行为等同于问题行为,对学生大加指责。衡量学生的标准是听话、顺从、认真仔细、举止规范,而活跃、爱动、不拘小节则被认为出格甚至被严格禁止,甚至因学生爱发问或与老师观点不同被责令写检讨。据调查资料显示,在由教师所认定的问题行为中,大约有5%完全是正常甚至是积极的语文课堂行为。比如,不流于凡俗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指出讲授中出现的明显错误和不足。这不但打击了学生的自尊而且也压抑了一些学生的求异、创新行为。其次,师生情感不和谐。在现实教学中,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对某一学生的偏爱,对另一些同学存在偏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说了算的权威地位依旧难以动摇,教师经常在课上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任意支配、指使学生·对待1“差生”与“优生”的态度截然不同,老喜欢提问、表扬优等学生,而对那些所谓“差生”不闻不问,即使他们有什么较好表现也吝于表扬。这些情感与对待的偏差,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获得公平评价的可能性,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杀了学习兴趣、加剧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受伤害的学生借助不同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抵触情绪。有的同学打骂、顶撞老师,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有一部分同学就更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这都是教师忽视学生自尊自信心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2、在具体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方面。一部分教师忽视了中小学生求刺激心理的积极一面——充满兴趣、好奇、精力旺盛、思维活模仿能力强等。中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渴望新知识,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好奇、求知欲强。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的教学仍只停留在书本,只习惯向学生灌输老面孔的经典、知识;照着教科书、参考书备课,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设计教案从不与学生沟通;只看重获得高分知识、条文识记,忽视蕴涵于知识条文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越来越“标准化”,唯标准是瞻,分数至上,事实上老师也成为应试的机器;语文课堂上将知识讲深讲透是传统教育中教师努力达到的境界,因此教师有多少讲多少,采取“填鸭式”、“满堂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法,没有多少时间或根本没有让学生去思考和吸收。这些不适当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导致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那种严肃有活泼不足、沉闷的语文课堂气氛。消极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失去兴趣,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也压抑了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再加上古老、陈旧的教训内容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脱节,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缺乏了应有的生气和活力,缺乏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心理,使学生的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没能有效发挥和体现。
以上两方面情况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忽视而造成的,因此当前教师要认真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3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
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大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有一大部分是由于语文课堂教学不得当引起的。因此在中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一一教师来说应该提供民主化的语文课堂。首先尊重全体学生、分层施教。“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2)语文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建立同志式师生关系。邓小平说到教育时曾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 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的同志式关系”。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再次形成宽松的学习氛围。构成这一氛围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教师的期待,二是教师的宽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种种艺术手法激励、呼唤学生的求知欲。语文课堂上尽量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能行”,即使学生有失误,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鼓励、启发学生,让其在改正错误中得到进步。心理学以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教师要坚持相信那些学习困难、表现落后的学生是向往前进的,是能够前进的。因此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全体学生,把关爱倾注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万不可给学生留下一丁点受伤害的阴影。教师通过语文课堂民主化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师生感情更加和谐,从而解决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问题。2、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要求教师要注重创新改革。首先要把主体还给学生。学生绝不是一个被动的承载体,他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不仅有开发价值,也有繁殖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尽量做到不能一味地依据自己设计好的课程进行教学,教师应当充分“放权”,让学生介绍学习内容,解释学习原因,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采取主体教学。主体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在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实现其存在的潜能外化。这就要求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大胆”、“冒险”,勇敢地“尝试”,并在适当的时机提供支持性的材料,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更加自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热情高涨,培养了对学习的兴趣,参与意识与日俱增,探索求知心理得到满足而且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其次,善于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常言道:“教有法,无定法”这概括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方法如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等一一类是侧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如学导教学(又称自学辅导法),问题教学法,异步教学法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1、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真正做到从单向能力培养转变。2、问题情境。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及其成果表明,设置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问题的探索热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运用提问、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或可借助多媒体及电教手段设问题情境,引起和发动学生积极思维活动。问题的设计必须适中,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3、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如一题多做,一文多写等,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就能掌握一些创造发明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先生要求“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讲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还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把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程序,思考问题的策略也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要从单纯讲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从讲解为主向启发诱导转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除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改革,改进,还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做到博学、多学,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双向学习,针对学生的兴趣、社会热点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全面健康的21世纪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