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学路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姨甥同班成佳话
  我老家在辽宁省阜新县靠近内蒙古的一个山村。共和国成立那一年,我刚满十周岁。解放后的农民最大的心愿是“翻身学文化,不当睁眼瞎”,一方面自己进夜校学识字,一方面把孩子送进学堂读书。当时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修葺校舍、聘请教师,村里成立了完全小学校。早几年参加革命的我的小姨夫朱国忠当上了校长,国家又从外地分配来包明玉、张静民等年轻教师,他们都是初师以上文化,在村民看来是最受敬重的有学问之人。学校一时热闹起来,不但适龄儿童争相入学,连早已过了学龄的年轻人也想乘最后一班车。于是夫妻同窗的有之,叔侄共读的有之。我的三姨陈桂枝远嫁北镇,姨夫高中未毕业便参加了解放军,姨母只好回到原籍。三姨长我十一岁,抱着女儿与我同班上学,姨甥共读一时传为佳话。
  一纸军书寄双情
  我的语文老师张静民,阜新县东梁人,高个儿长乎脸儿,温厚和蔼。一天午间张老师在办公室小憩,一个同事想惊吓他拿起铜铃在他脸旁猛摇,不慎铃铛突然脱落砸向脸部,顿时鲜血溢流,可惜张老师俊俏的面容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疤痕。张老师并没有为这件事责怪那位恶作剧的同事。张老师带家屬住在我家两间下房,东北天寒,冬天屋里须生火取暖,张家借我家漆面木凳放火盆,没过几天炽热的火盆便将凳面烤成黑炭状。师娘不好意思地对我奶奶说:“大妈,凳子让我给弄坏了。”奶奶说:“没啥,别在意。”奶奶找来一块压咸菜缸的石板递给师娘,说垫上它凳子就可以接着用了。因为有这层关系,加上老师疼我是个没妈的孩子,父亲又参军在外,对我的功课就格外上心,有时候还给我吃点儿“小灶”。
  由于恩师的指点我学业进步很快,几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这一好消息不久便传到了南方部队我姨夫和我父亲那里。我的同班同学桂枝三姨写信告诉了姨夫,姨夫又寄函告知了我父亲。姨夫所在部队是四十六军一三七师四○九团,当时驻防河南道县。父亲所在部队是三十八军一一四师直属炮兵营驻守河南唐县。姨夫用团政治处宣纸公用笺钢笔蓝色墨水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士翘不仅在高一读书没因母病故而失学,且是首屈一指的优等生,以聪明伶俐的天资孜孜苦学。”父亲收到信后用这张信纸的背面以毛笔给家里写信,嘱我“好好学习,后生有望”。这件“一笺双墨宝,殷凝两代情”的战地军书我一直珍视保藏至今。
  得升中学遂父愿
  一九五○年夏,正当我读高一(小学五年级)明年即将毕业考升初中的时候,美帝侵朝战争爆发。父亲所在部队秘密地从河南调回东北辽宁开原县待命。预料到一场大战将临,父亲连续给家寄来数信,大有交代生前身后事之意。父亲一九一九年生,河北抚宁人,先是在老家读了四年书,后随我爷爷闯关东,到东北后又读了两年,前后有六年私塾的底子,又略懂一点儿三角几何知识,一九四八年参军后便被分配到炮兵任观测员。一九四九年初雪纷飞的日子,母亲连续几天高烧,一场肺炎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母亲病故我家如高山倾倒,立刻陷入困境,爷爷奶奶年过七旬,两个妹妹只有六岁和四岁,家中外无耕田种地之男,内缺担水做饭之妇。
  父亲来信对家庭的窘况明了在心,但绝不言表于外,他唯一念兹忧兹的是如何不使我辍学,能够考取初中续读。我县中学在县城北关,距我村一百二十华里,上学须乘胶轮马车翻山越岭、涉水过河,还要中途住店投宿,第二日才能到达。学子艰辛可以磨炼意志这不在话下,最大的难题是我家无任何进钱之道,读初中的费用没有着落。
  当年十月父亲入朝作战过江时,曾对他一位姓窦的战友说:“这次进去我恐怕回不来了。”父亲深知这次大战的惨烈,他是抱着视死如归、关山万里赴戎机的决心抗美援朝的。不料父亲一语言中,他于一九五一年三月五日在朝鲜德川牺牲。
  一九五一年夏,我村解放后第一批高小学生毕业,因为山村太穷三十多名同学中只有两人到县城报考初中,一名是我——烈士子女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一名是姓翟的同学,家里开药铺,小有积蓄。我到县城堂姐家住了半个月等待试后发榜。发榜那天我在长长的录取名单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我的那位同学因塞北风沙患上重度沙眼,体检不合格未被录取。这样我便成为我村第一个读中学的人。
  李士翘:原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主席。
其他文献
王犁  1970年生于浙江淳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并从吴山明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作品多次参加各类专业展事并获奖。出版有文集《書桌画案》《排岭的天空》《忍不住的表达》,以及个人画册多本。
期刊
地平线  黎明,走向你  子夜,仍走向你  光芒万丈的疆域  矿工与你顶天立地  身躯,任你升降  峰峦,随你迭起  如果你是光明的卡尺  礦工就是真理的根据地  若隐若现的延伸  匍匐在矿工脚底  与温暖相关的荣誉  被你穿成永恒珠玑  上升的虚拟  沉下去  脚步、铸铁以及呼吸  升上来  肩胛、帽盔、耿直的光线  动态之雪写意时间告示  在洞口布下洁白警言  那不是狰狞的陷阱  不是陨石的过
期刊
正在过年之际,遭遇了一场由新冠肺炎病毒所引起的瘟疫之灾。哪里也不能去,只好待在家里。农历正月二十八,中午时分,年逾古稀的段老大微信发来一张图片,照的是餐桌台面平铺着的一张报纸,报纸上面右侧是一只青花边的瓷盘,盘中盛有半片卤猪耳、半截香肠,盘面上架着一双竹筷,青花盘的左侧是一只外面有小红碎花的白瓷小碗,碗壁上挂着散乱的葱蒜碎末,里面是酱油醋拌的小半碗水煮花生米,碗的旁边是一瓶扎着红飘带的贵州茅台集团
期刊
一  二喜八岁那年,家乡连遭大旱,庄稼种下就枯或没发芽,多半年几乎是绝收,人们吃光了家里的粮食,接着挖山上的野菜;野菜吃光了,就啃草根树皮,一片赤地连着坡峦十里向山外延伸。到了这种地步,逃荒潮就开始了。  爹那天拎着个旧包袱出门后就再不见回还。娘苦等了一个月余,然后说,不能再等下去了,要想活命,还是出门逃荒去吧。  逃荒的人流潮水一般,一路往东。娘说,东边富庶,能讨到吃的。可事实上,到处都是逃荒的
期刊
夜说来就来了,那种暗铺天盖地。  秋梅关了院门,走进屋里,把屋门闩好了,把炕上的被单抖了抖,床单展展地铺开,枕头放好,身子轻飘飘地放到了床上。躺下后,才觉得身上哪里都在疼,那种疼如同一种召唤。秋梅自骂:“天生的贱命,让你缓着,就是享不了那福,让你受罪,你哪儿都不疼。”秋梅用左手掐着右胳膊,胳膊僵得要命,酸困酸困的。  秋梅看着屋顶发呆,男人已经走了三四个月了,这三四个月里,秋梅老是在想,人活着和死
期刊
阡陌交错的矿区在孩子眼里像一个大游乐场。一个土坡,一片空地,一石一瓦都是宝贝,有着别样的快乐。随处走走,或者刚好兜里装着粉笔、沙包、皮筋之类的东西,到哪儿都能玩得尽兴。  放学对叶子来说,像院里的鸡熬到饭点,翅膀扇动着欢乐。作业已在学校完成,这是惯例。家里不足十五平米,矮小拥挤,还不够哥哥姐姐们施展拳脚。母亲应该在院里做饭。叶子不急着回,玩儿才是此刻的首选项目。  叶子怀揣着在教室捡下的各色粉笔头
期刊
编者按:  为推进早期煤炭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利用,借鉴前人的文学智慧与创作经验,促进煤炭文化事业的新繁荣,本刊自2020年第1期起开辟“中国早期煤炭文学作品札记”专栏,邀请《中国煤炭工业志》总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吴晓煜同志撰写。欢迎读者对所刊稿件批评指正,并对本栏目的改进提出意见与建议。  中国何时出现煤矿小说,换言之,中国最早的煤矿小说是哪一篇呢?有人讲是作家龚冰庐写于1
期刊
在清代前期的拟话本类小说中,也有以煤炭为内容的作品。在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娱目醒心编》中,就有一篇反映煤炭运销情况的小说,其题目为《解己囊周惠全邑,受人托信著远方》。  此小说见于该书第3卷的第2回。篇幅较长,文字流畅,情节回转曲折,其大致梗概如下:  在明代后期,浙江德清县有一世宦人家,“一门之内,科第累世不绝”,为县内首户。主人蔡节庵“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乐善好施,“乡党悦服”
期刊
说到望楼河女人,就不能不先提一提望楼河。  望楼河是我家乡海南省乐东县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尖峰岭南麓,集百川而向东流,流至草木苍翠的坡毛园后折向西南,流经繁荣兴旺的利国镇,流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乐罗古村,流过渔舟点点的望楼港渔村,最后流进碧波滚滚的南海。一路上,她逶迤前行,敞开博大的胸怀,滋养着我的故乡和故乡的人民。  望楼河是条小河,她谈不上长江那样宏大的气势,也比不得黄河的奔放雄伟。她虽默默无闻
期刊
一  “我的故乡是我的出生地,还是父亲的出生地?”读到朋友新书中的这一句时,我的脚步刚好从父亲的出生地踏上我的出生地。这句话激起了我心底潜藏的疼痛,原来对这个问题的叩问不止我一人。  让我产生叩问的两座城,相距几百里。一座城留有我童年最初的烙印,花草蝉鸣、山溪歌谣,从出生到年少十几年光阴的累积,烙印之深就像用刀一下下刻在心里与梦里。以至于在随父母迁离以后的日子,远远看到街上名字相仿的“林西眼镜”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