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品德课真正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身临其境
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品德课堂要充分关注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最终达到品德的建构、发展。
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是走进日常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可以是引入生活事件的情境,也可以是运用谈话交流的情境,还可以是小品、角色互换等活动情境。例如,教学《我们身边的规则》一课,课前,我先和学生玩了一次“不公平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玩游戏要有规则,然后让学生自己定一个游戏规则,再玩一次公平的游戏。虽然这只是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却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我带领学生观看视频。视频内容是学生学校生活不起眼的小事,如上下楼梯、排队做操、升国旗、早读等,让学生在视频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规则,谈一谈为什么在这样的小事中也需要规则,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了规则,我们的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不管是游戏引入,还是视频观看,都是从学生日常生活去选材的。通过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扩展和深化了生活经验,提升了生活经验和能力,达到了“教育无痕”的目的。
二、走进生活——真情体验
新课标倡导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体现了“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我们以文本中的教育主题为引子,“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自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经历了,也就很自然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了容易忘记,看到了印象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
例如,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前,我让学生以“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为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统计分析,了解了周围环境受污染的情况,以及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使学生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地球。这节课如果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说教,而无学生的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传统的品德课堂往往忽视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割裂认知与情感、态度的联结。只有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三、应用实践——回归生活
品德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以促进学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要把本地区及本校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教学的空间也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这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例如,《社区的文明》这节课在学生调整自我言行的基础上,促进其自觉担任社区的文明使者。课后,学生能去发现、观察自己所在社区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发现不文明的现象能及时制止,能向社区居民宣传文明、保护环境,做一个真正的社区小主人。
总之,生活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源泉。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内容,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乐于接受。品德教学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走向生活,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得到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责编黄桂坚)
一、创设情境——身临其境
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品德课堂要充分关注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最终达到品德的建构、发展。
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是走进日常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可以是引入生活事件的情境,也可以是运用谈话交流的情境,还可以是小品、角色互换等活动情境。例如,教学《我们身边的规则》一课,课前,我先和学生玩了一次“不公平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玩游戏要有规则,然后让学生自己定一个游戏规则,再玩一次公平的游戏。虽然这只是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却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我带领学生观看视频。视频内容是学生学校生活不起眼的小事,如上下楼梯、排队做操、升国旗、早读等,让学生在视频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规则,谈一谈为什么在这样的小事中也需要规则,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了规则,我们的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不管是游戏引入,还是视频观看,都是从学生日常生活去选材的。通过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扩展和深化了生活经验,提升了生活经验和能力,达到了“教育无痕”的目的。
二、走进生活——真情体验
新课标倡导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体现了“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我们以文本中的教育主题为引子,“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自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经历了,也就很自然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了容易忘记,看到了印象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
例如,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前,我让学生以“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为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统计分析,了解了周围环境受污染的情况,以及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使学生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地球。这节课如果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说教,而无学生的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传统的品德课堂往往忽视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割裂认知与情感、态度的联结。只有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三、应用实践——回归生活
品德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以促进学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要把本地区及本校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教学的空间也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这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例如,《社区的文明》这节课在学生调整自我言行的基础上,促进其自觉担任社区的文明使者。课后,学生能去发现、观察自己所在社区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发现不文明的现象能及时制止,能向社区居民宣传文明、保护环境,做一个真正的社区小主人。
总之,生活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源泉。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内容,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乐于接受。品德教学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走向生活,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得到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责编黄桂坚)